分享

京山新志舆地志(六)

 鄂中京山 2024-03-27 发布于湖北

覃孝方署  钩张猛龙碑文  民国三十八年二月刊发(京山市档案馆藏本)

曾凡义整理

京山新志舆地志目次

序言
第一  舆图(另刊专册)
第二  沿革附疆域沿革系
第三  山水
         山系
         水系
第四  区域
         四至
         天度
         区划
         土地
         户口
         水陆交通
第五  名胜古迹
         故城
         胜境
         传说遗迹
         名人故址
         纪念建置
         寺观
         坊表
         塚墓
         勘误表  (此抄本已校正,表未录)

水系

方志记水,较善之本,大体仿《水经注》叙次,而未有兼仿其注体作辅文者。其实班氏地理志已开自注之例,必自注而后繁征旁引,可使读者对任何一地能详究其原委与异说,又可使正文未尽之处得有补充。而注例则惟郦注最为明瞻详尽,补充亦多。郭编《湘阴县志》志水注虽详,但未尽补充之用光绪湖北舆地记言水颇详尽,惟自注无多,又不兼收异说,且有差误。又山不变而水道常变,汉水流域更甚。故兹编一以采访稿为主,而参照旧志及其他图说,凡路线两歧,或同地异名者,必多方访问,求其一是,辅文惟备考。其采辑旧图与记载多有去取,其存者或有歧误,亦不一一加以订正。则以注非正文,绳之过严,反滋疏漏,惟读者自知所抉择耳。以下所列,分为三纲:一富水,二溾水,三、汉水及汉水流域诸水。

一、富水

大洪山雄峙京随之间,其泉四注,名见《水经注》者凡九,最大者曰涢水,而富水次之。涢水发源山之北,与别源石水合,其发源山南者则为大富水,上有白龙池。

《水经注》所谓悬钩山,俗讹为唤狗山。近悬钩南,白波汪洋,纵横百顷。居两山之间而浸其腰者,曰白龙池也。风起洪波,震荡陵谷,浸浴日月,四时洋溢。东流为溪,沿溪行五六里为龙斗岩,微径屈曲,巨石如虎如貔,或蹲或伏,两岸危岩对立,怒若生龙之斗,世传古时水汇岩上为湖,神龙居之。龙门岩开,湖水南落,故其下为落湖村,其岩甚奇诡。(《大洪山志》)大洪山位于随县西南,与钟京两县接壤,纵横三十余里,内有灵风、笔架、悬钩诸峰,冈峦起伏,林壑错杂,溪涧甚多,渐次汇聚而成河流。大抵山以北诸溪,如鸳鸯河、麻叶河、老屋河皆注于涢。以南诸溪为桥河、小泉河、五灵沟皆注于富。介于悬钩、笔架、黄草三峰之间有小盆地,雨水聚焉,寺僧筑坝储之,名曰白龙池,宽一百三十公尺,长三百五十公尺,计面积三十四亩,深半公尺至两尺不等。此水循桥河下注,经灵官垭、龙门岩、洪山寺、剑口与小泉湾溪水会合,是为富水发源地。(民三七年查勘大洪山白龙池水利工程报告)

池水溢入草原,东南流数里,薄灵官垭,越龙门岩而下,两岸石岩壁立,石罅间之水不断下注。

悬钩山在洪山西麓,体与相连,以灵官垭为咽喉,涢富二水源分派于此。南出白龙池为富水,北出长岗店、三眼泉等处为涢水。(《大洪山志》)

龙门岩迤南三四里为太湖故地,再下为剑口,口外南流入县界。

太湖故地四围高山环绕,中得平壤,广可百余亩。山口峭石中断,壁立整齐,复有大石当冲,水沿两壁夹大石而出,或曰其先二水相连,水积为湖,神以剑断之,故曰剑口。或曰天实生此抗涧水之冲,故谓之涧口。平壤深处藏古寺,为山下南院,即万寿禅院也。寺多宋人碑刻。断足岩、老龙洞、洗钵泉皆在口外。(《大洪山志》)据实测结果,白龙池流注灵官垭,平均水量每秒0.046立方公尺,合九十二市斤,此之涢富干流约五百分之一左右,勿论引入何方,均难用以航运,更难用以发电。其可能利用者,惟灌溉农田与拽引小工业二端耳。又查白龙池与灵官垭之间,高峰耸峙,无田可辟。灵官垭至剑口之间,已有熟田七十亩,另可开辟荒田约百亩,若以白龙池水每日供给一公分计,尚余过半水量。剑口至打儿岩间,距茶棚约一里,水量加大,有田不过二百八十亩,供给尚有余水。此富水上源情形也。因此查勘人主张如下:白龙池地位高而水量小,调剂涢富航运则不足,灌溉两岸田亩则有余,若能引余剩之水,储于七里冲之外,以灌五营坡一带苦旱田亩,则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也。(同上报告)

报告书统计表测量者杨鸿勋(三十七年)另图汇列舆图内。

报告书统计表

测量者杨鸿勋(三七年)

观测地点

源流里程

测时流量m3/s

平均流量

m3/%

可能利用范围

使用现状

附记

白龙池

1华里

标浮

0.089

标浮

0.059

不能利用



云官垭

3华里

堰水量0.069

堰水量

0.046

可灌田596市亩

附设小工业

灌田70市亩

灵官垭至龙门岩两岸尚可灌百亩因中途崖层渗透故

周家湾

11华里

标浮

0.609

标浮

0.406

可灌田5265市亩

附设小工业

下至打儿砦灌田208亩香粉确10家

以下水量供给农田灌溉与小工业富余

茶棚

23华里

计估

0.75

计估

0.50

可灌田6480市亩

附设小工业

下至五台灌田三千余亩纸厂38家



案查勘人测量实状具如上述,而主张违反事实。查七里冲在悬钩山东北,五营坡又在七里冲东北,濒涢水之鸳鸯河。白龙池在悬钩山南麓,其水东南下注为富水,本天然趋势使然。若于悬岩处旁凿灵官垭,阻塞其自然流注之水,向东北逆注,实为违反自然,而且所谓灌溉打儿岩以上田亩尚有余量者,仅指上源两岸十余里而言。至打儿岩以下百余里资富水之灌溉田亩,数十倍于打儿岩以上。地方早觉河流已不敷用,应城临富水两岸之田亩,尚未列入,若再分其上源而灌溉向不仰给此水之田亩,则富水下流,将更徵细,剜肉补疮,宁有是理。

自此山岭之水,合两岸之水,汇为河流,曰大富水。东南流绕金刚坡、打儿砦西,得洛家河之水注之。又东南迳茶棚,得曾家冲、代家冲、潮水冲之水东来注之,测量局图作铁家冲其地一名杨家河,其两岸为摩天岭接钟祥界。

富水入京山县境,迳瀑平岩,绕金刚坡,过白砦山,又东南得潮水泉。(《大洪山志》)

又东南过六房嘴西,得陈家河之水注之,其西岸为拦马墙南之娘娘砦。又南流大尖山、车磨畈、伍家畈,得上莲畈之水注之。又南流过大庙垭、双河桥,得漂草湾、黄氏岩之水注之。另一采访稿:周罗泉自东来注,其西岸则双河桥,北曰二屋湾,桥南曰邓家河。

又南流过三步岭西而迳厂河,其地居民多于水湄设碓造纸,大洪山志其西岸有向家冲之水,东岸

有柳树泉、腊树泉皆注之。

又南经天门关五台山东,得龙洞河之水注之。另一采访稿:老垱河泉自西来注又东南过陈家岩,经大河头,其间一名梅家河,河中有大石矗立,高广数丈,俗呼花石岩。老龙泉及其西岸有发源白马泉、乌龙泉之高枧河自西南来入,东岸有发源白布埫之小河东来入焉。

富水过纸厂后,又东南迳五台山,又东为冷水港,又东为大河头,太阳南谷中水从北来注之,陡岭及草鞋岭从南来注之,故名大河。(《康熙志》)白马泉出牛头岭东南支殷家砦北,北流四里经梭罗山东,又东北流五里经高枧团,又北流三里经田家畈,又东南流十里经金银洞山,又东北流二里注富水。(光绪《湖北舆地记》)

太阳山之水,发源于太阳山东曰布埫,东流五里经太阳寺,又三里经罗汉冲、梅花台,又东南七里过牛车河,又五里至大河头入大富水。陡岭之水,北流四里与白马泉会,又北流四里经梭罗山,又东北流五里经高枧团,土人称为高枧河。又北流五里经田家畈,又东北流七里经金银洞山,又东北七里经西河注富水。(采访稿)

又东南流十五里至双河口,一作䨥河口小富水自北来会。

小富水发源于碑记坡,东南流经晏河畈,得六泉河之水注之。又经祁家河,得傅家冲、花山冲之水西来注之。

小富水出牛角尖南碑记坡,其他地有池,形类生成,土人谓之暴水泉。又东南流迳应河畈至出山店,花山冲水注之。《水经注》谓两富水皆出太阳山,二水实距太阳山之上南流数十里,始迳太阳山,是太阳乃二水所经,非二水之源也。(《大洪山记》)

又南过出山店西,又南经白果树西,有天生堰之水北来注之,其西岸为黄家畈。又南经陈家嘴东,有古庙冲之水西来注之,其地名垸子河,又南经骑龙集,有黄玉泉从东北来注之。又南经查山寺,有姚家冲之水从西来注之。又南经小阜一作小富街西,又南曰杨家河,又南至元潭,有白花堰之水北来注之。

又东流曰金家河,经贺家畈西,其西岸有柿冲之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南经李家畈南、刘家畈西,有马家河之水经光武岭北自西来注之。至入大富水处一曰宁家河。又南流经擂鼓台西、马家畈东南,有三阳店之水西来注之,一曰谢家河。又南至青庄一作青口口北,有陈家冲之水东来注之。又稍西南折而东南流,经沙子畈、雷家冈西、大沙头东,又东南而与大富水合。

小富水长约八十余里,沿岸居民尚多,农田亦不少,新建纸厂十余处。但水量过小,农田灌溉与纸厂营业皆不及大富远矣。

大富水既与小富水合流,旧谓之大泌水,见《水经注·涢水》,案《诗·陈风》疏云,泌者,泉水涓流不断,乃至广大也一名漴河宋《淳熙图经》土人谓之撞河《康熙志》自此东流过晒书台、大济寺而至宋河镇,始通舟楫并与宋应公路接轨,县北最繁盛之市集也,清代有巡检驻焉。

又东南经青龙寺南,其北岸有香山溪流汇合之鲍家河,南岸有新罗泉、师故泉合流之汪家河皆注焉。

二河既合后,东南迳鹞子岩,又东南得师故泉,又东得新罗泉,又东南得鲍家河,水出符验山,又东为宋家河(《康熙志》)。鲍家河汇天保山、香山间各溪水,水势湍急,汪家河以师故、新罗二泉为主源。新罗泉出壁山,水清量足。师故泉出刘家山,水量水力均足。

又东南经富水寺北,即古富水县治也,详古迹又东过贾店南,其东有古新市县治。又东稍南折而东,曰周家河,其西南岸滨公安砦,多产膏盐,今尚未开采。又东南经罗店西,又东南至三汊,石板河自西流经徐店之南来会。

石板河与富河合流,明以前罗店地当其冲,迄明隆庆年间大水,改道徐店合流。

富水迳富水废治后,又东南酌过滴流坡,又东得鱼子港水,又东迳东岳观,元时旗山镇巡检司设此,早废。又东与鲜洪港水合,水出兴阳山。又东南为许家坝,又东南曰三汊,古合石板河。(《康熙志》)

石板河出县北三十里牛头岭龙泉山东,东南流九里经九龙山西,又东南稍西流二里,会自西南陈家大山之水。又东流八里经火龙垱南,又东稍南七里经横岭东,又南流五里经杨家岭西,又南稍东流九里经胜境山东、天马山西,又折而东流四里经青龙镇西南,又东稍南流六里经双狮岩南,又屈曲东南流经四老顶北,又东流六里至石板河镇,又东流十七里经徐店北,又屈曲东流三里至三汊入富水。光绪湖北舆地记

石板河即宋石底河,出院山东,得长冲诸水。又东南经胜境山,得水洋泉,泉出山下,至天王寺汇为河。东南迳界山坡,又东南得百牛泉、石家泉二泉,出山中,至屈家垱注石底。又东南得田家泉,又东南迳杨女台,至三汊,右合富水,以二水交流,故号三汊,(《康熙志》)又有邱家泉出磐石山东北邱家湾,东北流经七女桥、戴家畈、毛家山下与石板河合流入富水。(采访稿)

富河自双河口至三汊,两岸平原广大,赖富水灌溉,产粮颇丰,而航运亦得与外埠交通,及与石板河会后,又曲折而东南过马店,又南折而东入应城境。

在富水南有出自县境之小水,流入应城四龙河者,曰大屋基泉,白林泉山泉、白顾家冲泉,曰史家河。

大屋基泉由林泉山西三里许上王冲溪,经蔡湾而至大屋基,水势甚小。相传明时有三潮,经术士以法制平。水东南流经壕沟台、方家桥、九房湾,化家河入应城四龙河。林泉山泉发源于林泉山北麓杨家河,东南流经崔家河、鹅公垱、山垱、清水垱、方家垱、陈家垱入应城四龙河,约二十余里,灌田甚多。顾家泉冲发源顾家泉,东南流经硼石寺、南磐石山北麓,又经三女桥、朱家垱、唐家垱至双河砦,与曹武畈前之水合流,经界牌入应城四龙河,约二十里,灌田亦多。史家河出马耳山东,由史家大堰南流,经郭家团、史家湾、黄子垱、红子垱入应城四龙河,灌田约千余亩。(采访稿)

在富水北沿安陆县界与富水并行者曰章水,源出大洪山麓之东,至随县东南接安陆县界入县境,南流经三清观东,又东南经坪坝西,俗称平坝河,一曰墩子河。又东南迳转子岭,又南迳石头岭,又东曰翻车潭,相传孔子适楚在此翻车,因名。又东南过晏店,又南经兴隆镇,又南曰金钟潭,又南而东入安陆境,名杨家河,又东南流至应城。

涢水东南流,右会经新市县北之富水,又曰富水流入安陆界,左合土山水,世谓之章水,水出随郡平林故城西土山南,南流入富水。富水又东入于涢,涢合温水后,又右得潼水。(《水经注》)杨家河去县百余里,在富水北,出大洪山黑龙池东南,迳随州剩场(即圣场)入县界,迳平拔市(即平坝)又东南迳号子岭(即转子岭),土人善号歌,故名。又东南为翻车潭,又东南迳千钟畈为金钟潭,又东南过陈子畈至应城死河口,左合涢水。按水经注谓富水东入于涢,今入涢者为杨家河,而富水与杨家河绝不相通,郦盖未之深考矣。又文献通考云,京山隋时有漳水,今不详所在,惟沈存中笔谈云安州有漳水,又云漳涢合流。今杨家河与涢合,岂通考所指即此欤?(《康熙志》)

洪山之东泉兴寺有泉出岩石间,名三鼎泉,流入安陆界,迳京山县境,其水源辨误云漳水汇为杨家河,州新志谓其出自十九山,是特漳水一派耳。而其源则轫于洪山之泉兴寺,合数处泉源之水,流五十余里,而后十九山之水自北来会,不得以十九山为之源也。京山县志谓杨家河出洪山之黑龙池,则又误以均水之源为漳水之源也。《水经注》谓出自土山之南,土山与十九山毗连,去洪山数十里,是郦氏亦未知章水之源于洪山也。应城县志又指杨家河为潼水,而谓其出京山境,是特见其由京山而流入应城,而不溯其由洪山以流入京山也。又云潼之与章,源流迥别,杨家河实得土山之一派,不得又以之为潼水也。(《大洪山志》)案隋时京山章水,即杨家河之水发源泉兴寺,东流八里经刘店,又三里经广福寺与宋家畈之水合。又东南流十二里经古城畈西南与周店河合,又东南流五里经圣场与十九山之水合,又东流至平坝,今皆呼之为章水。(参照采访稿)

源出富水之西者曰敖水,经钟祥县界入汉。

沔水又东,敖水注之,(《水经》)水出新市县东北,又西南迳太阳山西南,流迳新市县北,又西南而右合枝水,水出大洪山,西南流迳襄阳郡鄀县界而南,迳狄城东南,右注敖水,敖水又西南流注于沔,曰敖口。(郦注)敖水本出大洪山,西南流合枝水入沔,钟祥人谓之直河,实不经过县境,岂古新市疆域,固出钟祥外欤?(《康熙志》)敖水自洪山南麓伏流出,合京山流入之水,西流为八折河,西南迳杨梓,南流出敖口下直河,迳钟祥县城北,出狮子口入于汉。其水源辨误云,郦说以敖水源出太阳山东北,今洪山在太阳西北数十里,洪山白龙池之水既东南流迳太阳山之南而为富水,太阳山东北之水,何由踰富水而西南流以为敖水呼?钟祥县新志不指实敖水所出,程志以直河为敖口,源出黄仙洞,高志据郦注驳其水流之非,盖不知悬钩山之南鱼儿岭为京山以下诸山之脊,而黄仙洞为敖水源限在山脊之西,白龙池为富水源限在山脊之东。京山县志但知敖水不经太阳山,而未考究其来源与经过。(《大洪山志》)测量局图以经平阳观西北流之水为敖水,实则此为入敖水之水,非敖水本源也,地方人呼为大河。

宋河富水河,滋润全县三分之一土地,哺育了京山20万富水之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