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吐蕃侵占50年后,沙州归义军为恢复大唐故土,付出多少代价?

 冷兵器研究所 2024-03-27 发布于浙江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10247,阅读时间:约26分钟

编者按:古代战争爱好者们所纷纷期待的《敦煌英雄》还处于跳票状态,甚至很多人已经开始担心这影片能不能上映。所以冷研也有些等不了,以此文讲一下大唐河西归义军的缘起与背景,并纪念数千年来捍卫西域的戍边将士。

“归义”与第一支“归义军”的由来①

“归义”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大致的意思就是汉代周边的部族主动归附。到了汉武帝登基之后,汉军开始对周边开启了大规模的反击战役,那些汉周边的部族自然也成了“归义”的一部分。因此《汉书·匈奴传》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

这样的“归义”也一直持续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比如说《晋书·世祖武帝纪》记载:“鄯善国遣子入侍,假其归义侯。”以及《北史·世祖太武帝》记载:“西平王吐谷浑慕利延杀其兄子纬代,纬代弟叱力延等来奔,乞师。以叱力延为归义王。

这种册封周边地区为归义侯、王的政治体系从唐王朝开始发生了“内卷”。其中更最著名便是“安史之乱”中的史思明。史料则是《资治通鉴·卷二二零》的记载:“至德二年十一月,安史叛将史思明“遣其将窦子昂奉表以所部十三郡及兵八万来降,并帅其河东节度使高秀严亦以所部来降”,肃宗加封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

而“归义军”这个名字最早则出现在842年(会昌二年),当时的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汗国灭国,于是回鹘中残余的没斯部前往唐廷“归义”,这让急需增强军事实力的武宗下令没斯部为“归义军”。没斯汗则被封为左金吾大将军、归义军使。并赐名李思忠。

▲黠戛斯汗国最初区域示意图

只不过当时回鹘虽然被灭国,但残余部落众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打算就此效忠唐廷,甚至对唐边疆多有劫掠。于是李思忠的这部回鹘归义军便成了唐廷镇守边疆的一部分军事力量。

因为在821年(长庆元年)唐廷将太和公主嫁于回鹘崇德可汗,黠戛斯在公元840年(开成五年)攻破回鹘汗国后想要取得唐廷的册封。因此便想将太和公主礼送回唐。没想到在841年(会昌元年),太和公主居然被自称“继承回鹘汗国”的乌介部可汗劫下了。

此后回鹘乌介部便成了当时的回鹘归义军主要面对的敌人。尤其是到了842年8月(会昌二年),乌介可汗突入到唐边境的云州、朔州一带劫掠的行为激怒了唐廷。9月,唐廷以河东节度使、幽州节度使统领唐、奚、契丹、室韦、以及回鹘归义军使李思忠部共同出兵迎击乌介部。

而关于回鹘归义军在此战中的表现则被《新唐书·回鹘传》记载为“思忠数深入劝谕降其下”《全唐文》则记载“李思忠领衍蕃骑深入,覆其巢穴”。

由此可见回鹘归义军在此战中有勇有谋。但是作为“藩军”,仍然避免不了唐廷的猜忌(毕竟安禄山这样的藩将是现成的例子)于是在平定乌介部之后不久,回鹘归义军便被唐廷以“分隶诸道”(意思是将回鹘人编入汉人唐军)的名义裁撤。

而下次再以“归义军”的名义登上历史舞台的则是著名的张议潮统领的“沙州归义军”。

▲黠戛斯、回鹘、北庭、安西示意图

唐初的漠北、河西开边②③

要说沙州归义军的历史,还要从隋代说起,公元616年至619年的短短几年不到的时间内,华夏各处有这样的景象:先是在616年12月林士弘称帝定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国号“楚”,年号太平。然后窦建德在617年正月称长乐王,定都乐寿(今河北沧州),年号丁丑。二月李密称魏公,定都巩县(今河南郑州)年号永平。618年萧铣攻陷巴陵(今湖南岳州)后称梁王,不久迁都江陵(今湖北荆州)后称帝。七月,薛举在兰州称帝,年号秦兴。619年王世充废杨侗,自立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

这样的景象对农耕社会来说是再次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因此在草原上的突厥也开始扶持农耕与游牧交界的势力:617年三月刘武周攻陷马邑(今山西朔州)后称帝,年号天兴并受封“定杨可汗”。同月,梁师都攻陷朔方、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后称帝,国号“梁”,年号永隆并受封“大度毗伽可汗”。再加上自称永乐王的郭子和也受封,就使得突厥可以间接控制的边境地区大增。

而且在史书中还能看到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甚至包括李唐等势力都曾经与突厥结盟。

但到了武德三年(620年)2月突厥处罗可汗不仅从窦建德处把炀帝萧皇后、隋宗室杨政道等迎入定襄(今山西忻州),更是允许保留隋朝官制和历法。这样的举动显然是为了扶持一支比刘武周、梁师都等更具有政治号召力的势力来与新兴的唐王朝对抗。

5月,突厥还资助了王世充战马,并与其联姻。11月还在梁师都的引领下率领奚、契丹等部从幽州(今北京)准备进攻并州(今山西太原)。但出发前处罗可汗居然暴毙。继位的则是劼利可汗。

▲央视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截图:东西突厥的分界线:阿尔泰山

也就在这位可汗的继位后,唐与突厥的全面战争开始了。

颉利此人曾经长期担任莫贺咄设(突厥的军事统帅)的职位。也是启民可汗的第三个儿子,继位前的地盘在刚被突厥攻占的五原(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北面。此后李建成又建议将榆中(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割让给突厥,因此唐与突厥的边界就维持在了朔方(今陕西榆林)。

即位后颉利娶义成公主为妻。而这个义成公主曾嫁给颉利父亲启民可汗、两个兄长始毕可汗和处罗可汗。(也就是说颉利娶的是自己的后妈、兄嫂)这样一来在政治口号上,突厥已经有了替隋复国的借口。

于是从武德四年开始,颉利对唐接连发动了战争:

武德四年(621年)4月颉利亲率一万多名骑兵会合刘武周的旧部苑君璋所率领攻打雁门,结果被唐军守将李大恩击溃。之后又进攻代州(今山西代县)击破行军总管王孝基。接着又攻打原州(今宁夏固原)、延州(今陕西延安)等多地区,而且将迎战的唐军全都被击溃。

武德五年(622年)3月颉利又再次攻打雁门,战至4月未克后发兵攻打新城(今山西朔州)击杀了李大恩。本想趁势南下,但兵至忻州(今山西忻州)被李高迁率领的唐援军击退。但在随后的6月,刘黑闼引突厥兵攻破定州(今河北定州)。8月间颉利一次出兵15万终于攻破雁门关,包围了唐始都并州(今山西太原)。随后还攻破大震关(今陕西陇县陇山)并屠空弘州城(今甘肃庆阳)。直到李世民的援军已经赶到蒲州(今山西永济)才退兵。

武德六年(623年)颉利可汗连同刘黑闼、苑君璋等骚扰定、匡、原、朔等州。李渊只得派李建成镇守边疆,不久,颉利又攻破代州后一路横扫渭、幽二州,最后攻取了马邑。李渊只得请和,归还马邑。但好在这年刘黑闼被李建成击杀。

武德七年(624年),颉利又分别攻打原、朔、代州、并州等地。这次因为江南也已经平定。李世民被调入北疆御敌再加上北疆唐军的备战。突厥未占便宜。但在8月间,颉利又发动大规模攻击,并从原州南下。李世民只得亲往迎敌。但此时关中遭遇雨灾使得唐军后勤出了问题。李世民只得在幽州等待军粮。当颉利率骑兵攻至幽州城下。李世民便用了离间计让突利可汗率先退兵。颉利见此也只得退兵。

武德八年(625年),颉利攻打灵州、朔州,与代州守将蔺謩在新城交战,蔺謩兵败。随后开始围攻并州、灵州。

武德九年(626年),颉利再次攻打原、灵、凉州等地。不巧这次遇见的唐军将领是李靖。结果不到一天突厥骑兵就被击溃。到了七月,颉利又攻打武功,然后一路攻至高陵,直到尉迟敬德在泾阳迎战后唐军才获得小胜。但也没能阻止颉利兵临长安城下。

关键时刻还是刚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出场了。(此年6月发生玄武门之变)。而且是只带了数人便吓唬住了颉利。然后双方在便桥盟誓。唐朝也算是渡过了开朝最危险的岁月。

▲央视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唐与突厥的渭水之盟

▲央视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唐与突厥的渭水之盟

所幸的是不久之后草原上遭遇了雪灾,这使得以游牧为主的突厥经济遭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但颉利的应对方法是加大对附属部落的剥削。于是众多附属部落开始了反叛。

第一个反叛的是铁勒部落。随后薛延陀、回纥等部落也开始反叛。于是在贞观二年(628年)颉利派突利讨伐铁勒,结果突利战败。打了败仗后突利被颉利关了起来,并连续鞭打十多天。因此连突利都反了。而且由于突利的牙帐在幽州北面的草原,因此他的反叛也带动了奚、契丹等附属部落的反叛,而这些部落也都投靠了唐朝。这样一来颉利就开始攻打突利的部族。这年4月打不过的突利只得向唐朝求援。

而李世民则命令驻扎在并州的军队前去接应。并命柴绍、薛万彻攻打仍然为其附庸的梁师都。

此后的漠北草原上结成了“反突厥联盟”:薛延陀的夷男可汗被推举为“盟主”。李世民得知后立即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

当政治和外交的条件都成熟后,李世民在贞观三年(629年)8月发起了灭突厥的战役。

领兵的主帅则是号称“大唐军神”的兵部尚书李靖,副帅则是代州都督张公谨。第一个攻击目标则是马邑。此战顺利拿下后,拔野古、仆骨、同罗、铁勒等部落归降,再加上之前投降的奚、契丹等部。整个漠南草原基本都投降了唐朝。

11月,李世民下令李靖为主帅率唐军分六道出击。而且在12月突利还率部众投降了唐朝。如此一来,颉利成了“孤家寡人“。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只率3000骑兵追击赶到恶阳岭(今内蒙古格尔林格尔)后直接夜袭颉利大营。此战过后,颉利的亲信康苏密带着包括萧皇后在内的一众隋朝旧公室一起投降了唐军。

▲央视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唐灭突厥战役中行军至阴山的唐军

同时,在通漠道的李勣也在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方向与与突厥军遭遇。大获全胜。

颉利在连战连败后逃到铁山(今内蒙古包头)后只得派执失思力到长安求见李世民,请求归属,李世民同意后派派鸿胪卿(主管外交的部门)唐俭等人前去受降。

但是当李靖与李勣在会师后决定以韩信灭齐为例,趁着颉利在接待唐俭等人的松懈时机直接将其“灭国”。因此李靖命苏定方仅率200骑兵趁大雾急行军。果然再次击破了颉利大营。并俘虏了前隋的义成公主和其子叠罗施。

如此一来颉利只好带着最后点人马逃向漠北。但又被李勣阻击。最后只得孤身投靠了他的叔叔灵州的苏尼失可汗,想从那里再逃到青海的吐谷浑部落去。

结果出逃的消息被大同道的李道宗得知后立刻率兵前往灵州。最终颉利被唐将张宝相活捉带去了长安。

此后虽然李世民将其赦免,但颉利被软禁在太仆寺里。4年后忧郁而终。

▲动画历史纪录片《大唐帝陵》截图:李世民昭陵墓

▲动画历史纪录片《大唐帝陵》截图:李世民昭陵

至此,东突厥平定。三月,各个游牧部落的可汗齐聚长安,尊李世民为天可汗。而当北方草原平定之后,河西就进入了大唐的视野。

令人想不到的是有个国家居然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挑衅”天可汗。这个不自量力的国家便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

贞观四年12月,高昌王麴文泰入唐朝贡。此前中亚与唐廷的联系走的是焉耆(今新疆焉耆)、大碛路(今新疆罗布泊)到敦煌。但是经过隋末的战乱,道路已经荒废。于是中亚各国到唐廷只能改道高昌。

因此麴文泰开始变得嚣张跋扈起来。

比如贞观六年(632年)7月,焉耆王遣使者入唐朝贡,并请求唐廷开修大碛路到敦煌的道路,重新开拓与中亚的联系。本来李世民答应了请求,但此举无疑让高昌的利益受损。于是麴文泰干脆派兵袭击焉耆。贞观十二年(638年),又联合处月、处密两部落进攻焉耆。

而且在此期间麴文泰还多次阻扰中亚各部落去唐廷朝贡。对此李世民先是在贞观十三年(639年)以国书谴责高昌。又派唐俭赏赐薛延陀为联合出兵做准备。到了当年12月李世民命侯君集为主帅,薛万均为副帅进攻高昌。

而麴文泰听受到消息后居然认为唐军离此数千里,路上又多沙漠地带无水无补给,根本不可能过得来。但在贞观十四年(640年)5月唐军已经兵临碛口(今新疆吐鲁番市东)时麴文泰居然直接被吓死。

此人死后,儿子麴智盛继位。而此时的唐军已经攻入了天山南麓的柳谷(今新疆吐鲁番市北)切断了西突厥可能前来的援军。然后侯君集才开始南下攻城。

第一个目标叫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而且不到一日就破城。接着,唐军连夜进攻高昌都城(今吐鲁番市东三堡乡)。高昌军队迎于王城下,结果大败。麴智盛见状只得开城投降。

高昌灭国之后。李世民下令在高昌故地设立安西都护府。此举也标志着汉代之后中原势力再次进入了西域。

▲央视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唐王朝于640年设立的安西都护府交河城遗址

安史之乱后的河西形势④⑤⑥

(关于唐吐在安史之乱前的战争可见于笔者去年在冷研8月18日的文章《从兵行地理分析,安史之乱前,吐蕃为何让大唐帝国吃最多败仗?》)

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后,西北诸军被陆续东调镇压叛军。这给吐蕃带来了机会。于是吐蕃先在756年(天宝十五年),吐蕃使者入唐想要“帮助”唐廷平叛。被拒绝后吐蕃便开始明目张胆的蚕食唐廷的西北领土:

756年攻占军事重镇石堡城。

757年攻占西平郡(今青海乐都)。

758年攻占河源军驻地。

760年攻占神策军驻地。

到了762年吐蕃才暂时停止了进兵,但此时停止很明显是吃准唐廷根本无暇西顾。同时也是为了下一步继续东侵做准备。

因此763年的吐蕃集结了20万军队并联合党项、吐谷浑对长安发起了进攻。唐代宗只得出逃。占领长安后,吐蕃立金城公主的侄子为帝。随后开始了对长安整整15天的劫掠。

如此情形之下,唐廷只得抽调前线军队发起反攻,忙于搬运战利品的吐蕃军对唐军此时的反击也是预计不足,结果一直退到了原州(今宁夏固原)、会州(今甘肃靖远)才稳住了战线。而这样的交战区域也意味着长安将长时间直接暴露在吐蕃军的面前。

到了764年唐廷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出于对藩将的提防却逼反了当时的功臣:铁勒族名将仆固怀恩。仆固怀恩便联合吐蕃、回鹘向唐廷发起了进攻。好在关中地区的有郭子仪镇守。但吐蕃军却乘此攻克了河西重镇:凉州。时任河西节度使的杨志烈只得往西退保甘州。

而凉州的陷落也意味着吐蕃不仅可以向东攻打长安,更可以向西进攻河西走廊。只不过对于此时的吐蕃来说能再次攻克长安才能取得更多的战利品。因此并不着急进攻河西,而是在不久之后再次联合仆固怀恩和党项、回鹘等部落向长安发起攻击,但关中地区居然罕见的下起了连日暴雨,再加上仆固怀恩突然暴毙,吐蕃不得已才退兵。

见此良机,郭子仪单人入回鹘大营,将其策反。随后便向吐蕃发起了反击。在唐、回鹘联军的突然攻击下,吐蕃军被斩首5万,俘虏1万。此战后唐国都长安才算才是暂时解除了威胁。

而此后的吐蕃只得改变策略,将进攻的方向从关中调整为河西走廊:

766年(大历元年)9月吐蕃攻陷河西两大重镇: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市)。杨志烈只得再次西撤,并将河西治所前往沙州。

767年攻打灵州(今宁夏灵武)被朔方军节度使路嗣恭击退。

768年吐蕃集结10万军队再次攻打灵州又被郭子仪和另一位猛将李晟(此人也是中唐第一名将王忠嗣的旧部)击退。

772年再攻灵州不克。

773年6万吐蕃军劫掠灵州、邠州(今陕西彬州),击破朔方军。

775年劫掠临泾(今甘肃镇原)、陇州(今陕西陇县)。

776年攻陷瓜州。

777年8万吐蕃军攻盐州(今陕西定边县)、夏州(今陕西靖边县)。

778年再次攻打灵州。

从以上战例来看,仅管吐蕃在河西区域攻城略地,但并未完全占领河西走廊,因为在河西走廊的东部,朔方军的驻地灵州一直都被唐军掌握。此地的得失也关乎吐蕃在河西的地缘安全。因此此后的数年里双方的战线转到了外交层面:

779年(大历十四年)双方放回了互相扣押的使臣。到了783年(建中四年)双方定下了“清水之盟”。

此时的唐廷在西北方向经过大历年间与吐蕃的拉锯,已经暂时无力发起攻击,因此唐廷承认了部分吐蕃已占地区。

而对于吐蕃来说,占领河西大部分区域就不仅意味着打通了西通中亚的道路。更可以蚕食唐廷在河西剩余的军事存在。尽管如此,唐廷在西北的军政官员依然还在坚守。比如说781年(建中二年)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安西四镇留后使郭昕派去长安的使者都是从回鹘借道。

于是吐蕃的“胃口”从河西扩大到了北庭。

▲央视纪录片《天山走廊》截图:北庭遗址

正好784年的唐廷因为朱泚(曾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李怀仙的部将)发动了泾原兵变,唐德宗只得从长安出逃。想要抓住机会的吐蕃再次表示愿意“帮助”唐廷平叛。

于是唐廷派秘书监崔汉衡与吐蕃密约,只要吐蕃肯出兵便赠送北庭之地。但是当叛乱结束后,唐廷经过商议拒绝交出北庭之地。因此双方再次爆发了大规模战争。

786年(贞元二年),吐蕃大肆劫掠泾州、陇州、邠州、宁州(今甘肃宁县)、盐州、夏州等地。除了在陇州被李晟击退外,其余州都“满载而归”。其中盐州守将更是直接弃城而去。而吐蕃军则将盐州城屠空后毁城离去。

▲泾州、陇州、邠州、宁州、盐州、夏州、临泾、原州、盐州、夏州示意图

只不过此年最大的战果是攻陷了河西节度使的住所沙州,被围困了11年的敦煌也终于落入了吐蕃之手,此后的唐廷在河西只剩下了西州和安西四镇还在苦苦支撑。

到了790年,吐蕃攻陷北庭。791年,吐蕃再次发兵攻打灵州,唐廷只得从回鹘借兵才将其击退。但在792年,唐廷在河西西部的最后一个重镇西州也被吐蕃攻占。此后名将郭子仪之侄郭昕镇守的安西也陆续被吐蕃占领(安西四镇的陷落时间史料中并无确切记载)。因此对于唐廷来说已经是丧失了河西几乎全部的据点。

▲央视纪录片《史话新疆》截图:唐王朝于685年设立的安西都护府龟兹城遗址

而河西走廊也从这个时间段开始进入了混乱的局面:首先吐蕃必须依靠天山南麓的通道才能将统治延伸到河西走廊。毕竟河西距离吐蕃的核心区域青藏高原还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但是这些通道都在沙陀(808年沙陀首领朱邪尽忠为吐蕃所杀,剩余的部众便归降了唐廷)、突厥等部落的控制下。同时在河西北部的回鹘部又在草原上崛起,与吐蕃在河西形成了对峙。不仅如此,大食也沿中亚草原开始向东渗透。

▲央视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唐代河西走廊上的军事遗址

▲央视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唐代河西走廊上的军事遗址

这也意味着吐蕃必须同时对抗数个强敌。而这样的局面几乎维持了好几十年。因此唐吐战争也从西北转向了西南。

直到开成三年(838年),吐蕃赞普赤祖德赞被暗杀,其弟达磨上位。此后的吐蕃政权遭遇了天灾人祸。再加上“灭佛”政策的颁布使得达磨也在会昌二年(842年)被吐蕃僧暗杀。此后的吐蕃便被外戚掌控,由此便开启了国内的混战。

而这样的乱局也很快遍及了河西地区。

▲安西与河西七州:西州、伊州、瓜州、沙州、肃州、甘州、凉州示意图

沙州归义军的崛起:“纵横家”张议潮的外交攻势⑦⑧⑨

843年(唐会昌3年)吐蕃国内的赞普宗族之后囊德约松和非宗族之后的墀德云丹两位王子为争皇位分为了两派人互相攻伐,而河西地区开始了“内乱”。

其中洛门川(渭州)讨击使论恐热自立为“国相”,想要往南回国争取更大的政治资本。但遇见了原“国相”尚思罗的兵马。但尚思罗明显并不精通军事,被论恐热一路赶到了松州。

▲影视剧《大漠紫禁令》中的论恐热

此时的尚思罗只得调集国内兵马于洮水岸边阻击,结果依然被论恐热击溃,尚思罗自己也因兵败被杀。就在论恐热想继续往西南突破时,他遇见了鄯州节度使尚婢婢。

尚婢婢此人和尚思罗的政治立场一样都是支持云丹继位。因此当年9月尚婢婢在河州设下伏兵,论恐热大败而归。与此同时的唐廷已经开始为收复河西失地做准备。

844年(唐会昌4年)2月尚婢婢使用离间计,大量论恐热麾下的部将投奔了尚婢婢。不久之后的论恐热只得再次攻打鄯州。结果被尚婢婢利用地形围困。

而论恐热此人每次战败之后皆要从河西掠夺更多的物资,此举也将河西当地吐蕃、汉人激怒、如此一来,张议潮便趁机与尚婢婢结成了同盟,然后在848年(大中2年)率众在沙州起义,推翻了吐蕃的统治。

▲央视纪录片《敦煌》截图

而在《资治通鉴·大中五年》里关于张议潮的起义是这么记载的:

春,正月,壬戌,天德军奏摄沙州刺史张义潮遣使来降。义潮,沙州人也。时吐蕃大乱,义潮阴结豪杰,谋自拔归唐;一旦,帅众被甲噪于州门,唐人皆应之,吐蕃守将惊走,义潮遂摄州事,奉表来降。以义潮为沙州防御使。

虽然其中没有具体提到两人的结盟时间,但是在《资治通鉴·会昌五年十二月》(845年)中留有这样的记载:

婢婢传檄河、湟,数恐热残虐之罪曰:“汝辈本唐人,吐蕃无主,则相与归唐,毋为恐热所猎如狐兔也!”于是诸部从恐热者稍稍引去。

因此两人的结盟时间应该就是在845年(会昌五年)的时间段。不然尚婢婢此时身为吐蕃重臣。断不会一心想要“归唐”。

▲ 影视剧《大漠紫禁令》中的张议潮

到了848年,张议潮起义成功后,在尚婢婢的支持下仅在第二年便又收复了瓜州、甘州、肃州。而论恐热对于张议潮的崛起居然不闻不问。因为此时论恐热继续和尚婢婢在死磕。

850年(大中四年)9月,论恐热在氂牛峡击破尚婢婢,尚婢婢败退到了张议潮刚收复的甘州。论恐热追到甘州后,发现尚婢婢此时有士气高昂的张议潮军支持,知道取胜无望便调头回去将鄯州、廓州等原尚婢婢领地屠空。

但要知道,此时的鄯州、廓州等地居住着不少吐蕃人,因此论恐热这样的行径最终使得他众叛亲离。因此尚婢婢的部将拓拔怀光和尚延心也陆续开始和张议潮结盟。此后的西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地便也回归了唐廷。

(论恐热的最后结局是在866年被尚婢婢的部将拓跋怀光袭杀,并将其首级送入唐廷)

▲央视纪录片《敦煌》截图:敦煌壁画:张议潮出行图

到了851年(大中五年),张议潮派去唐廷的使者:其兄张议潭终于到达了长安,并奉上沙州、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十一州地图,被唐廷册封为归义军节度使。这也意味着河西之地在安史之乱后的终于被唐廷收回。

只不过对于归义军来说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收回凉州才是根本。

▲影视剧《大漠紫禁令》剧照:册封张议潮场景

所以本文还是有必要介绍要凉州的军事地理形势:

根据《唐会要·卷78》记载:

景云2年(711年)4月贺拔延嗣任河西节度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

也就说是说在711年,凉州就已经从一个边防重镇上升到了河西节度使的驻所。

另据《资治通鉴·卷215》记载:

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

在这其中赤水军在凉州城内,兵33000人。大斗军在凉州西200里甘、肃二州界,兵7500人。建康军在凉州西200里,5300人。宁寇军在凉州东北千余里,兵8500人。玉门军在肃州西200里,兵5200人。墨离军本月氏国,在瓜州西北千里,兵5000人。豆卢军在沙州城内,兵4300人。新泉军在会州西北200里,兵1000人。张掖守捉在凉州南200里,兵500人。交城守捉在凉州西二200里,兵1000人。白亭守捉在凉州西北500里,兵1700人。

从这大量的兵马部署于凉州附近也足见唐廷对于凉州的重视。

而从李隆基在开元、天宝年间设立的十节度中,西北就有四个:河西、陇右、安西、北庭。

四节度中河西和陇右在地理上相邻,安西在其西,北庭则在其北。因此安西和北庭在实际上都是河陇两节度统治的延伸。因此四节度的核心区域无疑就是河西驻所的凉州。

▲陇右鄯州、河西凉州、朔方灵州三节度驻所示意图

也因此凉州不仅是吐蕃兵指长安所必须攻克的军事重镇。而且在地理上还能隔离河陇对于安西、北庭的支援。

而吐蕃攻占凉州后,势必也会将凉州打造成军事重镇。所以等到张议潮的归义军收复凉州的时候,其艰难也是可想而知。

在《张淮深碑》里有这样的记载:

姑臧虽众,勍寇坚营。忽见神兵,动地而至。无心掉战,有意逃形。奔投星宿岭南,苟偷生于海畔。我军乘胜逼逐,虏群畜以川量。掠其郊野,兵粮足而有剩。生擒数百,使乞命于戈前。魁首斩腰,僵尸染于榛莽。良图既遂,摅祖父之沉冤。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修文献捷,万乘忻欢。赞美功臣,良增惊叹。便驰星使,重赐功勋。甲士春冬,例沾衣赐。转授检校司空,食实封二百户。

从“寇坚营”来看,吐蕃在凉州的守军已经把城池修的有几丈厚,而且兵力也不在少数,毕竟此时的凉州已经是吐蕃在河西最后的一个据点。

而且如果考虑到张议潮直到864年才攻克凉州,说明归义军对于凉州采取的是长期围困的策略。再加上乘胜追击的归义军将战线一直推到了“星宿岭南”(青海湖南)。那么归义军本身的消耗肯定也不会少。

▲影视剧《大漠紫禁令》中的吐蕃骑兵

因此不管是在军功上,还是在“归义”的名分上,凉州的收复对于归义军和唐廷的意义并不下于平定安史之乱后收复洛阳。

虽然其后直到唐王朝灭亡都没有将“河西节度使”的名号授予归义军。但归义军在河西走廊上千百年来都是一个值得称赞的汉人政权。

▲央视纪录片《敦煌》截图:沙州城中的寺庙分布

主要参考资料

书籍、论文

①《归义军史事考论》第一章:归义与归义军

②《突厥汗国》

③《唐对突厥的战争》

④《吐蕃史稿》第八章:赤松德赞朝吐蕃的对外扩张

⑤《敦煌的归义军时代》第一章:吐蕃的崩溃与唐收复河陇

⑥《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蕃军太半西御大食说考辨

⑦《张议潮史迹新探》

⑧《归义军史事考论》:吐蕃攻陷凉州及对灵州、庭州的争夺

⑨《河西地理历史学》

纪录片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

《长城:中国的故事》

《大唐帝陵》

《天山走廊》

《史话新疆》

《敦煌》

影视剧

《大漠紫禁令》

其余参考资料

《敦煌的归义军时代》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唐前期西北军事地理问题研究》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