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形义溯源(124):遵命从令——谈“令”与“命”(下)

 神龙浪子zxm 2024-03-27 发布于甘肃

图片

本文约5000字,阅读约需要10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形义溯源

(124)

遵命从令——谈“令”“命”

(下)

朱英贵

  (承接上文)

三、“命”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谈过了命令的“令”字,接下来再谈谈命令的“命”字。中国传统文化是很信命的,有个成语叫“乐天知命”,源自《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意谓乐于天意对自己命运的安排,清楚自己的命运处境,所以就没什么可忧虑的。其中的“命”字含有天命或命运的意思,这也恰恰是“命”字的造字本义。那么“命”字的构字理据又是如何呢?

首先要提及的是,有一个基本事实需要看到,那就是“命”字跟“令”字有共同的初文,而且它们的甲骨文形体和金文形体十分丰富,请看下图: 

图片

“命”字与“令”字的甲骨文形体 

图片

“命”字与“令”字的金文形体

既然“命”字与“令”字的甲骨文形体和金文形体如此丰富,可见在造字时代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甚至于超出人们日常生活范畴的社会常用字,这就需要我们在探讨其字形字义的时候格外加以注意。

从“命”字与“令”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形体来看,它是一个由上下两部分构成的会意字:下部为跪坐的侧面人形,上部类似于朝下的喇叭口形状的构件正对着下部的人的头顶,含有控制与发号令的意思。故“命”字与“令”字的造字本义当为授人以“命”或者授人以“令”。这里的关键在于,这控制人类的授人以“命”或者授人以“令”者为谁?也就是说,“命”字与“令”字上部类似于朝下的喇叭口形状的构件究竟代表什么含义?

愚以为,这个类似于朝下的喇叭口形状的构件,所代表的不应该是某个具体的个人,理由有二:一是根据文字形体丰富的的重要性来判断,如果这个字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命令关系,就没有必要产生那么丰富的字形;二是根据汉字初文的构字理据来判识,如果这个字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命令关系,那个上部类似于朝下的喇叭口形状的构件就应该直接用一个侧面站立人形加一个“口”形符号来表示,其表意功能会更加清晰。

由此可以推测,这个类似于朝下的喇叭口形状的构件,它可能是表示上苍对人类的控制与命令,也就是说,那个发出命令者并不是高贵或者权威的某个人,而是能够掌控人类命运的上苍。甚至从更高层次的意义来理解,很可能我们通常认为的甲骨文与金文中这个表示命令意思的字形,并不是在简单表示命令的含义,而是还有上苍赋予人类生命与命运之意,所以才会有“命”字的更多的流传后世的引申义。

正因为初文“令”(也就是“命”)字产生了更多的流传后世的引申义,于是金文以后又在初文形体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口”形符号,专门为它造了一个后起字“命”,而让它的初文形体专心表示命令的意思。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命”与“令”两个字的形体分化,下图为“命”字的古文字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图片

“命”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甲骨文的“命”和“令”原是同一个字,到了西周金文,有在“命/令”基础上叠加“口”,分化出“命”字来。

《説文解字》卷二口部:“命,使也。从口,从令。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是:“命”,就是使令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口”与“令”会合成意。

许慎的解释应该是很难质疑的,“命”字可不就是使令的意思吗?然而总觉得距离“命”字初文的构字理据有一层朦胧的隔阂之感。

来看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说文》“命,使也。从口从令”的补充解释:

令者,發號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

段注的解释厘清了后起字“命”和初文“令”这两个字在表意方面的细微区分:“令”是用来发号与事君的(發號也,君事也),然而还有一种并非出自君主之口的“令”(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那就是“命”。所谓“命”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令”,而是“天”与“人”之间的“令”(故曰命者,天之令也)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提出这样的假说:在造字时代以及古人的理念中,“命”与“令”本是一回事,是出于对上苍的崇拜而理解的上苍对人类的掌控。后来字形发生了分化,写作“令”的侧重于人对人的支使,写作“命”的侧重于天对人的安排,不妨理解为人令为“令”,天令为“命”。

1993年于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中共出土有七百余枚竹简,后经整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内含先秦儒道两家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代佚书共十八篇。其中儒家类的竹简中有一篇《性自命出》对于理解“命”字的含义十分重要,《性自命出》通篇“命”字两见于“眚(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一句话中,是说性出自命,命则源自上天,亦即性根于生命躯体,而生命是天所赋予的。

什么是“性”?据《孟子·告子上》记载: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这是告子的论点之一。他道出了人类“性”的两大要害:一是饮食以维持自身性命,二是繁衍以维持后代生存,一言以蔽之,所谓“性”就是要活着,不仅要一代人自身活着,还要保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就是上天所赋予生命的最基本的本性。

那么,什么是“命”呢?“命自天降”,意谓“命”是上苍所授予的,此之谓“知天命”,很多人不到一定年龄不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孔子是认同天命的。他将“知天命”作为他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活了72岁,他讲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可见这些话是70岁以后说的。此时,他既已能“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他总结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这应该是他对“命”的一个深刻领悟——命来自天。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眚(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一句,

简言之,即“性”(生存之本性)是由上天之“命”所派生而来,因此人类才能够衍生自然人的性命,才能够具有物种生命的内涵。然而,这“命”它又实实在在是由天降达的(命自天降)。

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命”字的造字本义:考虑到一般情形下天命之“命”的含义,这个“命”字理当具有双重含义:就天而言,它是天的旨意,天的降命;就人而言,它确实又是作为生物有机体的活的生命。如果将“命”字的含义仅仅理解为个体性命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关注性命以外的更高层次的“命”。

有一种说法,称“人有三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性命——他曾经活过;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他曾经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他的一生对其他生命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样的“三命”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理应都在“命自天降”的表述之中。我想,孔夫子所谓“五十而知天命”,理应参透此理。也许,人在“四十而不惑”时还没有如此清醒的认识,但是一旦“五十而知天命”之后,则“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乃更加遵从天命了。

图片

 四、“命”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拙论认为“命”字自从跟“令”字分别字形之后,它应该是保留的初文的造字本义,即上苍赋予人类生命与命运的造字本义,可以将其简称为天命或命运的意思。例如:“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易·乾》)孔颖达疏:“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朱熹本义:“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再如:“夫命者,所禀之分也。”(三国·魏·嵇康《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又如:“只见先生道:'这命算不得。’”(《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命”字由天命或命运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引申义,一些引申义还可以有深层次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生命、寿命的意思。例如:“予迓续乃命于天。”(《书·盘庚中》)孔传:“言我徙欲迎续汝命于天。”再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论语·雍也》)又如:“命虽云短兮其存者长,终要必死兮愿不永伤。”(唐·韩愈《欧阳生哀辞》)

由此又可引申为生存、生活的意思。例如:“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晋·李密《陈情事表》)再如:“今既大旱,嘉谷将尽,人将无以为命,神亦将无所降依。”(唐·韩愈《袁州祭神文》之二)又如:“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两间者谓之人。”(唐·韩愈《原人》)

其二,表示政令、王命的意思。例如:“后以施命诰四方。”(《易·姤》)孔颖达疏:“风行草偃,天之威令,故人君法此以施教命诰于四方也。”再如:“《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礼记·缁衣》)郑玄注:“命谓政令也。”又如:“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指称命官例如:“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直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宋·苏轼《东坡志林·退之平生多得谤誉》)

二是表示运用、使用的意思。例如:“呼儿命长瓢,独酌湘吴醇。”(唐·独孤及《三月三日自京到华阴于水亭独酌寄裴六薛八》诗)再如:“涓自蜀还,以重锦二十两以献夫人。夫人喜曰:'可以适吾意之所欲与者。’命刀尺,以亲疏散之,一日而尽。”(宋·苏轼《刘夫人墓志铭》)

三是指称帝王按官职等级赐给臣下的仪物,如玉圭、服装等。例如:“襄王使邵公过及内史过,赐晋惠公命。”(《国语·周语上》)韦昭注:“命,瑞命也。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以为瑞节也。”再如:“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国语·周语上》)韦昭注:“命,命服也。”

其三,表示告诫、告诉的意思。例如:“宰自右,少退赞命。”(《仪礼·士冠礼》)郑玄注:“赞,佐也;命,告也。佐主人告所以筮也。”再如:“康公之母诚贤耶?则宜以淫荒失度命其子,焉用惧之以数?”(唐·柳宗元《非国语上·灭密》)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差遣、指派的意思。例如:“乃命羲和,钦若昊天。”(《书·尧典》)再如:“皇帝曰嗟,其又可许,爰命崇文,分卒禁御。”(唐·韩愈《元和圣德诗》)又如:“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辽、金、元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清·昭梿《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

二是表示命令、下令的意思。例如:“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再如:“衙中只留功德山已下酋长,讯之,并是巢贼之党;将欲自二州相应而起。咸命诛之。”(《太平广记》卷二八七引唐无名氏《王氏见闻·功德山》)

三是表示任命的意思。例如:“官之命,宜以材耶?抑以姓乎?”(唐·柳宗元《命官》)再如:“建炎绍兴初,随陷于贼而山中能自保,有带甲僧千数,事定,皆命以官。”(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

其四,表示名称、名字的意思。例如:“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管子·法法》)再如:“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吕氏春秋·察今》)陈奇猷校释:“孙锵鸣曰:'命,名也。谓古之名物与今之言不同。’孙训命为名,是。古者以名词、语言、文字等形容事物之性状者统谓之名。”又如:“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司马贞索隐引晋灼曰:“命者,名也。谓脱名籍而逃。”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命名、称为、认为的意思。例如:“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左传·桓公二年》)再如:“韩太子亦生子,命曰婴。”(《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又如:“还自命清高,反说富贵的是俗人。”(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二是表示呼唤、招呼的意思。例如:“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二·伤歌行》)再如:“其深则有白鼋命鳖。”(《文选·左思〈蜀都赋〉》)李善注:“命,呼也。”又如:“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晋刘琨《扶风歌》)

三是表示邀请、宴请的意思。例如:“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唐·元稹《莺莺传》)再如:“去年看雪在商州,使君命我山寺头……抱瓶自泻不待劝,乘兴一引连十瓯。”(宋·王禹偁《对雪示嘉佑》诗)

其五,表示文章体裁之一,指帝王的诏令。例如:“典命中士二人。”(《周礼·春官·典命》)郑玄注:“命谓王迁秩群臣之书。”贾公彦疏:“凡言命者,皆得简策之命秩次也。命出于王,故云命谓王迁秩群臣之书,书即简策是也。”再如:“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又如:“《书》之体例有六:曰典,曰谟,曰训,曰诰,曰誓,曰命,是称六体。”(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

根据上面对“”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图片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