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学《左传》之桓公十一年文字版

 昵称503199 2024-03-27 发布于湖北

原创 龙田有雨 南山古社 2019-09-02 17:05

先说声对不起,太久没有更新《左传》了。本来以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次就可以介绍完,结果发现根本不现实,同时也导致《左传》许久没有更新,特此致歉。

为考虑到“深入”和“通俗”不同需求的朋友,所以这一期我尝试将内容分为“注解”和“故事梗概”两部分内容。“注解”侧重仅就一些关键地方进行必要解释。“故事梗概”则侧重对本文内容进行故事性的讲述。朋友们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性阅读相关内容。

感谢小友@刘子默 献声录音。

鲁桓公12年南山古社4分钟

原文

  ◇桓公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正月。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八月壬辰,陈侯跃卒。公会宋公于虚。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丙戌,卫侯晋卒。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传】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

  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

  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注解

◇桓公十二年

鲁桓公十二年,是公元前700年。

【经】十有二年春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1.壬寅。初二。

2.公。指鲁桓公。《春秋》为鲁国史书,称自己在位国君为“公”。

3.杞侯、莒子。关于杞国,我们在《左传·隐公四年》时候已介绍过。“杞侯”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如果这个杞侯是指杞国之君,说明在殷商时就已有杞国。据《史记·陈杞世家》,西周建立后,武王寻禹之后裔东楼公,封于杞,是为杞国,在今河南杞县。据杨注,杞国在春秋前已东迁,先迁新泰,又迁淳于。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则东迁至淳于,后迁缘陵,再复迁淳于。

而关于莒国,我们则在《左传·隐公二年》介绍过。据逄振镐《莒国史略》,是东夷少昊部落后裔建立的古国之一,历夏、商、周三代,西周初年,三监之乱期间,曾于东夷诸国一起参与叛乱,后在周的连续征伐之下,由今费县一带而东迁至今胶县城西的计斤一带。春秋时,莒国曾灭两国,一国即为此处提到之向国,另一国为地处枣庄市东的鄫国。战国时期,楚国持续伐莒,加之莒国统治者暴虐,政局混乱,楚简王元年(公元前431 ),楚发兵攻莒,一举灭之,莒地尽为楚国所有。

4.曲池。春秋时鲁地,在今天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图片

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

1.丁亥。十七日。

2.燕人。这里的“燕”为南燕。我们在《左传·隐公五年》时说过,春秋时有北燕、南燕两国。北燕为召公封国。此处为南燕,据阎忠《南燕国考》及王彪《先秦南燕国考略》,南燕为黄帝后裔封国,最初位于山西涑水上游、中条山北麓,后来因落败于与晋国的反复冲突,被迫南迁至今河南延津东北。

据杜预注以及赵生群《春秋左传新注》,这里的燕人乃南燕国大夫。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则谓有可能是南燕国国君。

3.谷丘。春秋时宋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

图片

八月壬辰,陈侯跃卒。公会宋公于虚。

1.壬辰。当年八月无壬辰日,最近的壬辰日为七月二十三日。据杜预注,这是因为陈厉公虽然七月二十三日已去世了,但是报告的使者八月份才来到鲁国,所以写“八月,壬辰。”可备一说。

2.陈侯跃。即陈厉公,名跃,陈桓公子,太子免之弟,陈人杀佗而立跃,是为厉公。厉公死,其弟林立,是为陈庄公。

3.虚。春秋时宋地,《公羊传》称“郯”,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

图片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丙戌,卫侯晋卒。

1.龟。春秋时鲁地,具体不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及赵生群《春秋左传新注》皆谓疑在今河南省雎县,李梦生《左传译注》则肯定判定为在河南省雎县,然查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并未标注。存疑。

2.丙戌。十八日。

3.郑伯。指郑厉公突。《左传·桓公十一年》时候曾提到,郑昭公忽出奔卫国,公子突即郑国君位,是为郑厉公。

4.武父。春秋时郑地,在今山东省东明县西南。

图片

5.卫侯晋。即卫宣公。卫庄公子,卫桓公弟。州吁之乱之后,州吁从邢国迎回公子晋即位为卫国君,是为卫宣公,在位18年。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1.丁未。十日。

【传】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

1.平杞、莒也。据杜预注分析,在鲁隐公四年,莒国讨伐杞国,两国从此结下了仇怨。因此鲁桓公想从中说和,让两国重归于好。

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

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1.句渎之丘。即谷丘。

2.宋成未可知也。意谓不知道宋国是否有诚意讲和。成,通“诚”。

3.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出自《诗经·小雅·巧言》。“乱是用长”,意即祸乱就由此滋长了。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1.楚伐绞。鲁桓公十一年,郧国人要和绞国随国州国等一些小国一起攻打楚国,因此楚国为此要报复,故而讨伐绞国。

2. 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扞,音“捍”,同“捍”,保卫的意思。行军打仗必须要生火做饭,而做饭需要木柴,要木柴就要砍柴。所以屈瑕向楚武王建议不要派军队保护军队里去砍柴的那些樵夫,以故意引诱绞国人。

3.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坐,即等待的意思。覆诸山下,即在山下设伏。

4.城下之盟。成语“城下之盟”即出自这里。意指在敌人大军压境武力威胁的情况下,被迫签订屈辱的盟约。

5.彭。彭水。源出湖北省房县,汇入汉江。

图片

6.罗人。据杜预注,罗国为熊姓国,故地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后为楚国附庸。据萧明忠《古代罗国初探》,秦一统天下之后,罗国后裔一支前往朝鲜半岛,即成为朝鲜和韩国罗姓。

故事梗概

鲁桓公12年,是公元前700年。这一年对于鲁桓公来说是一个外交之年。在鲁隐公四年,莒国讨伐杞国,两国由此结下仇怨。因此在鲁桓公12年的夏天,鲁桓公从中说和,同杞国、莒国在鲁国的曲池会盟,劝双方握手言和。

但另一件事情却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前面鲁桓公11年时候说到,因为郑厉公抢郑昭公国君位这事儿,宋国没少敲诈郑国,郑国自然受不了。于是鲁桓公希望从中说和,调和一下郑宋两国的关系。七月份,鲁桓公和宋庄公以及南燕国的人在宋国的谷丘会盟,就为这事儿。然而在这次盟会上却看不出宋国到底是有没有诚意让步和郑国言和。因此不得已,八月份的时候,鲁桓公和宋庄公又在宋国的虚地会面,依然没有说好,不得已,十一月的时候,又在宋国的龟地会面。这事儿最终没有谈妥,宋国不愿意退步,拒绝和郑国言和,不给鲁桓公面子。鲁桓公:……既然你不想言和,那你装出一副愿意谈判的样子还和我会盟?害我白跑这么多趟?太不讲信用了!于是当月,鲁桓公就和郑厉公在武父会盟,商讨讨伐宋国的事情。理由就是宋国不讲信用。

对此,《左传》评价说:“如果信用跟不上,那结盟也没有什么好处。《诗经》里面说:'君子多次结盟(但又不讲信用),祸乱也就因此滋长了。’就是说的不讲信用的结果。”

至于这一战的结果咋样,我们后文再说。这里先说另一边。

鲁桓公11年的时候,屈瑕想和贰国还有轸国结盟,结果郧国却要捣乱,拉着绞国在内的几个小国一起讨伐楚国。楚国自然咽不下这口气,收拾了郧国之后,鲁桓公12年,又讨伐绞国。军队驻扎在绞国都城南门。莫敖屈瑕向楚武王建议说:“绞国小而轻浮,轻浮则缺少谋断。因此不要派军保护我军外出砍柴的樵夫,用他们来引诱绞国人上钩。”楚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绞国因此俘虏了三十个楚军的樵夫。第二天,绞国人就争着冲入山里面去驱赶追捕楚军的樵夫。而楚军则等在绞国的北门,在山下设下埋怨,将绞国军队打得大败。然后,强迫绞国签下城下之盟,再班师回国。成语“城下之盟”即出自这里。

但这事儿并没有算完,还有另外的插曲。楚军在进军绞国的途中,由于人数众多,运输能力有限,所以分批渡过彭水。而恰恰旁边的罗国想趁机偷油攻打楚国,并派出大夫伯嘉前往打探侦查三次,以图全面地了解清楚楚军的人数等具体情况。

这个事情后面又将如何发展,我们下回再说。

一起学《左传》之桓公十一年文字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