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传》隐公三年讲座内容

 昵称503199 2024-03-27 发布于湖北

原创 龙田有雨 南山古社 2019-05-26 22:11

原文:

◇隐公三年

【经】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秋,武氏子来求赙。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癸未,葬宋穆公。

  【传】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

  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公曰:“不可。

  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

  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庚戌,郑伯之车偾于济。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隐公三年

【经】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1、己巳,日有食之。己巳,初一日。曰食是太阳系里地球运行的自然规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根据地月运行的规律计算出日食出现的精确时间,可以预测以后将出现的,也可以计算出历史上发生日食的时间。因此,典籍中关于日食的记载,成为了我们确定历史时间节点的重要依据。

2、《春秋》记载从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242年历史中,记日食凡37次,至少有33次是准确无误的,其余或为错简或为误记等原因导致不准确。在这33次无误的记载中,年月日相符且曲阜可见者,凡27次。《左传》对其有详细解释以及记录的有10次。根据今天的科学推算,隐公三年发生的这次日食为公元前720222日,换算成当时历法,正是二月己巳日。

三月庚戌,天王崩。

1、天王。指周平王。《春秋》称周天子“天子”、“天王”、“王”等。周平王,名宜臼,周幽王嫡长子,东周第一位周天子。传统观点认为周幽王无道,宠爱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欲以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奔申。后周幽王死于犬戎之难,宜臼在申、晋、秦等支持下迁都洛邑,继位天子。

不过,犬戎之难,很有可能是宜臼、申侯勾结犬戎而为之。当时,诸侯崛起,周王室衰落,而当时周幽王却又试图重振天子权威。宜臼外公乃申侯,申国世代镇守西北边陲,因此宜臼有了这个靠山,可能平时因此有一些表现,引起周幽王不满。据邵炳军《两周之际三次“二王并立”史实索隐》,周幽王立其子伯服为王,宜臼逃亡申国且自立为王。如果宜臼完全是羸弱的受害者角色,则不太可能有宣布着与父亲决裂的自立为王的忤逆行为。之后,众诸侯纷纷宣布支持宜臼,且在犬戎之难中隔岸观火,又拥立宜臼继位迁都,很可能是早早就已和宜臼达成了一致。详情见郭鹏《<史记>中褒姒史实质疑》。

2、崩。在说隐公元年有提及,据《小戴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据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天子地位尊贵崇高,其死犹如高山崩塌,故称“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1、辛卯。二十二日。

2、君氏。君氏即隐公母亲。依《春秋》体例,国君正夫人去世,一般会说“夫人某氏薨”,比如隐公二年说“夫人子氏薨”,但由于隐公母亲非正夫人,且隐公为摄政当国而非国君当国,故曰“君氏卒”,意为君之母氏去世。

秋,武氏子来求赙。

1、武氏子。武氏的儿子。武氏为周天子大夫,派自己儿子前来鲁国,因其子尚无官无爵,故称“武氏子”。武氏为何自己不来而派儿子来,很有意思。

2、赙。音“富”,助丧之物。据杜预《春秋左传释例》:“丧赠之币:车马曰赗,财货曰赙。”此言武氏子前来是为周平王崩而索要钱财之赙。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1、庚辰。十五日。

2、宋公和。周灭商后,初封帝辛子武庚于商都安阳,武王去世后周公摄政时,武庚勾结武王弟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平定判断之后,诛杀武庚,改封帝辛庶兄微子启于商族始祖契的故地商丘,国号为宋,即是宋国。宋公和,即宋穆公,名和。

3、卒。据前文所引《小戴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不过《春秋》只是鲁国国君死才称“薨”,而他国国君死则称“卒”。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癸未,葬宋穆公。

1、齐侯。指齐僖公。齐为姜太公封国,都于营丘,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东北十公里。

2、石门。中国名叫石门的地方很多,此石门为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省平阴县北。

图片

3、宋穆公。“穆”在《春秋公羊传》《史记》中也作“缪”,“穆”、“缪”通用。据《逸周书·谥法解》:“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即推行明德坚持道义、表里如一的意思。

【传】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1、赴。同“讣”。周平王本是壬戌日(二十四日)死的,但讣告说是庚戌日(十二日)死的,所以记下来。杜预认为之所以将死期提前,是因为周王室希望诸侯能够早日赴丧,不过杨伯峻先生却认为此乃杜氏臆测,可参考。

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

1、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不祔于姑。寝,宗庙。祔,将死者神主(供奉死者的小木牌)放于宗庙内先祖的旁边。按照礼制,诸侯正夫人去世,丧礼有三:先要讣告于同盟诸侯;下葬之后要去祖庙哭丧,在殡宫为其招魂;三个月后要“卒哭”,将死者神主放到其婆婆神主的旁边。

因为隐公母亲不是正夫人,所以正夫人去世后所用的三礼皆无。不说“薨”,不称“夫人”,因此也不说明下葬。

2、不书姓。为公故,约“君氏”。隐公母亲不是正夫人,是子姓,按照惯例,其去世,应该写“子氏卒”,但考虑到隐公正摄政当国为君,怕他伤心,所以称“君氏”,意指隐公母亲。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1、卿士。据杜预、杨伯峻观点,卿士是指“王卿之执政者”,晁福林在《论周代卿权》中认为,卿最初只是周王左右的部分谋臣贵族身份的标志,没有固定人数,也不是官位,这当中被赋予政治事务的称为卿士,职权方面有些类似于后世之宰辅,但地位并非像宰辅那样稳固、唯一,同时职权方面也没有宰辅那样集中。

2、贰。“贰”表示“增加”,引申为“重复”之意,再引申为“不专一”、“贰心”、“背离”的意思。僖公三十年所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那段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的“贰”也是此意。

3、畀。音避。交给。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王室卿士,但周平王却又分其权给虢公。郑庄公因此埋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那回事。因此两国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作为人质到郑国,郑庄公的儿子忽到周作为人质。周平王去世后,周人就准备将国政全托付给虢公。于是,四月份麦子成熟的时候,郑国的大夫祭仲就带军队抢割了王畿内温地的麦子,秋天又抢割了周王室的谷子。周王室和郑国因此就结下了梁子。

周平王为何会分权给虢公呢?很显然是基于他对郑庄公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的原因又是从何而起呢?前面提到郑国开国国君郑桓公在犬戎之难中和周幽王一起遇难,说明在犬戎之难中,郑桓公是陪伴在自己这位侄子左右的,并没有站在周平王这边。等到幽王以及桓公遇难,继位的郑武公又及时表态拥立周平王并参与护送平王迁都洛邑,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政治操作手段,周平王虽然明面上赐封,但心底里则很可能心存芥蒂,因此才会对郑不信任。当然,这仅是俺个人推测,不一定符合史实。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1、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野生的杂草为毛,蘋、蘩、蕰藻皆水生小植物,筐、筥、锜、釜等器皿,各种积水流水。

2、荐……羞。皆进献之意。也可合用为“荐羞”。

3、《风》有……。《左传》引用《诗经》,一般只“断章取义”,而并不一定取诗歌原本意蕴。

君子说:“信约不是发自内心,交换人质也没啥意思。彼此相互体谅而后行事,用礼来加以约束,即便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呢?如果是发自内心的信约,即便是河溪之地生长的杂草,蘋、蘩、蕰藻这样的小野菜,筐、筥、锜、釜这样的器皿,各种积水流水,都可以用来供奉神灵进献王公,何况是君子缔结两国之信任,一切按照礼制行事,哪里还需要什么人质呢?《国风》中有《采繁》《采蘋》,《大雅》中有《行苇》《泂酌》,可都是用来章明、歌颂忠信的啊。”

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

据杨伯峻引郑玄《周礼注》认为,人死后使其口中含珠玉更衣物,这是正礼,鲁国已奉上相关赗赠,在下葬时候又加入钱财丝帛是加礼,鲁国未奉上。所以武氏让儿子来讨要,但武氏这种行为是不合礼制的,因此记载下来。

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

1、宋穆公。前面提到过,宋国乃商王族后裔封国。商素有兄终弟及的传统,比如微子启就将国君位传其弟微子衍。宋武公去世,其子宋宣公即位,宋宣公传给弟弟和,即是宋穆公。

2、孔父。孔父即孔父嘉,孔父是其字,嘉是其名,为宋国第五位国君宋前湣公别子后人。

宋穆公病得很严重的时候,召见大司马孔父嘉,把宋殇公托付给他,说:“我哥哥不把国君位置传给他的儿子与夷而传给我,我不敢忘记。如果能托大夫的福,让我有善终,死后到了另外那个世界,我哥哥如果问起与夷,我该怎么回答他呢?希望先生您一定要事奉好与夷,确保他执掌社稷,这样我虽然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遗憾的事情了。”孔父嘉回答说:“臣子们都希望事奉您的儿子公子凭。”宋穆公说:“不可以。我哥哥认为我贤能,所以才将国君传给我,如果我现在背弃美德而不让国君位,这就是对不起我哥哥当初的选择,还称得上贤能吗?发扬光大我哥哥的光明美德,怎可不全力以赴呢?先生您不要废弃了先君的功业啊!”(为了让与夷顺利即位掌权),让公子凭到郑国去居住。八月十五日,宋穆公去世。宋宣公子与夷即位,是为宋殇公。

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

君子说:“宋宣公可真的是能识人啊。他将国君传给弟弟宋穆公,他自己的儿子后来也当上了国君,是因为他的命令合乎大义吧。《诗经·商颂》里面说'殷商承受天命都合乎大义,所以才能蒙受福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冬,齐、郑盟于石门,寻之盟也。庚戌,郑伯之车偾于济。

1、卢。在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

图片

2、济。济水。济水和黄河、长江、淮河一起被称为“四渎”,今已不在。济水是一条很神奇的河流。它源出于今河南省济源市北,向东流,经黄河时却不汇入黄河,而是钻到了地下成为地下河,在黄河对岸的荥阳又冒出来,继续向东,流入大海。济源、济宁、济南、济阳等城市皆因位于济水河岸而得名。后来黄河改道由济水入海,济水的下游至入海口也就成为了黄河的下游及入海口。

图片

图表 1推断的济水河道

(姚娅、宋国定《基于GIS的济水古河道流路研究》)

图片

图表 2济水流向示意图

这里要补充一点的是,由于黄河携带有大量泥沙,随着中下游地形逐渐趋于平缓,这些泥沙淤积,很容易导致决堤,黄河在历史上也因此数次改道。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其中一经济水的下流大清河入海,后逐渐形成今黄河河道。

图片

图片

1938年,国民政府为阻挡侵华日军西进,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造成淹没耕地近两千多万亩、死亡人数近90万人的黄泛区,直到九年后的1947年才将决口堵上,使黄河复归大清河故道。这也是黄河最后一次改道。

图片

冬,齐国和郑国在石门结盟,以重续之前卢之盟的友好关系。庚戌,郑庄公乘坐的车子翻在济水中。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1、卫庄公。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封武王弟康叔于朝歌以统治殷地遗民,国号卫,是为卫国。整个西周时期,卫国都属于强国,尤其到西周晚期的卫武公时期达到了鼎盛。周厉王时期“国人暴动”有段时期被称为“共和行政”,关于“共和行政”,一种观点认为是“周公和召公二相行政”,一种观点认为是“共伯和干王位”,还有观点认为是共伯和、召公、周公三人执政。郭霞在《先秦卫国兴衰历史研究》中认为“共和行政”即是共伯和代行王政,而共为卫别邑,卫武公名和,所以共伯和正是卫武公,权作一说,可参考。

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其子扬继位,是为卫庄公。据《逸周书·谥法解》:“兵甲亟作曰庄,叡通克服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多次发动战争谥号“庄”,睿智坚定使人顺服谥号“庄”,为国捐躯谥号“庄”,屡次征战讨伐谥号“庄”,使用武力但不成功谥号“庄”。

2、得臣。据杨注,当为齐庄公太子,未得立而死,其弟齐僖公方得君位。言得臣之妹,言此女乃齐庄公嫡女。“庄姜”之“庄”,当是以夫谥为谥,故称“庄姜”。

3、陈。西周立,封虞舜后裔于陈,都宛丘(另有说法说初封株野,后迁宛丘,不过我没有查到相关可靠来源),国号陈,妫姓。

卫庄公娶了齐国的庄姜为正夫人,虽然美貌,却没有生子,卫国人为了赞美她就作就《卫风·硕人》一诗。卫庄公又娶了陈国女子厉妫,虽然生下了孝伯,却夭折了。厉妫的妹妹戴妫又为齐庄公生下了一个儿子公子完,这就是卫桓公,庄姜把他视为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公子州吁是卫庄公宠妾所生的儿子,备受宠爱且喜欢武事,卫庄公却并不加以管束,:庄姜非常厌恶他。石碏进谏说:“我听说喜欢儿子,就应该要以正道大义去教育他,不让他走上邪路。骄奢淫逸,正是走入邪路的根由。这四个方面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宠爱过度。如果您准备立州吁为太子,那就定下来,否则,将会酿成祸乱。受到宠爱而不骄纵,骄纵而不因为地位降低心生怨恨,怨恨而能克制自己,这样的人是很少有的。况且,卑贱妨害尊贵,年少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小凌驾于大,荒淫破坏大义,这是六逆。国君下令符合大义,臣子奉命执行,父亲慈儿子孝,哥哥和爱弟弟恭敬,这是六顺。去掉顺而效法逆,将很快招致灾祸。作为国君,当以去除祸乱为要务,现在却加速召来灾祸,恐怕不可以吧?”然而卫庄公却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试图禁止,但没起作用。卫桓公继位后,石碏就告老不干了。

《左传》隐公元年讲座内容

《左传》隐公二年讲座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