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十七种技法,乃是南派拳术中的不传之秘,一招一式,大巧若拙~

 生当做人杰re25 2024-03-27 发布于湖北

武史春秋 · 百家术略

Wu Shi Chun Qiu Hundred Strategy

图片
图片

谈及叉的起源,相较于其他兵器,它的历史似乎稍显短暂。在宋元之前的时代,战场上鲜见其身影。有说法认为,在汉代,南方的蛮族已将其视为利器。另一种观点则将其追溯至更古老的狩猎时期,作为猎捕野兽的工具。若依前者,叉的起源或许与南蛮有关;而后者则将其归功于古代的猎户。究竟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相,已无从考证。至于叉作为兵器的确切起始时间,更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当谈及飞叉这一技艺时,宋代之前的文献中似乎并未有所记载。传说中,飞叉的创始人是宗泽的偏将张纯张纯,这位来自花县的英勇武将,以力大如虎、善用飞叉著称。他能在二十步之外准确投掷,每次出击都毫无虚发。当时,军队中有不少人跟随他学习这门技艺。若依此说,那么叉作为兵器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而飞叉技法的创立,也进一步推动了叉在战场上的应用与发展。

最初的飞叉技法相对简单,主要包括抡、盘、飞、掷、打击和接抢等基本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法逐渐得到丰富和完善,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招式和套路。但是,无论技法如何变化,都始终离不开这六大基本法则。即便是在今天,我们所见的飞叉表演或实战应用,其根本依然源于这六大法则的巧妙组合与运用。

习练飞叉技艺的人以南方居多,而在北方武术流派中,习此技艺者相对较少。这是否意味着叉的起源地在南方,因此被视为南方的独特技艺?又或者是因为南宋以后,飞叉技法主要在南方流传,而北方反而未能得其真传?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叉作为一种兵器,具有远可掷刺、近可短搏的特点。其锋锐多刃,对于敌方的盾牌等防御器械具有极强的克制作用。叉的长度适中,介于长兵器与短兵器之间,使其既具备长兵器的攻击距离优势,又保留了短兵器的灵活性和近战能力。因此,叉在战场上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和威慑力。

根据虞喜的《志林集》所载,如果叉最初确实是作为狩猎工具而诞生的,那么它的产生时期应该可以追溯到铁器时代。只是那时的叉在型式上可能与今天我们所见的有所不同。而三叉型式的叉的创制时间,依据逻辑推理,应该在汉代。至于叉在军事上的应用,始于南宋时期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如此看来,叉并非南方蛮族所独有。所谓“飞叉绝技为南人之长,后始流传北方”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需要我们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南宋政权偏安一隅的背景下,杭州被选定为帝都,政治重心随之南移。尽管南宋的国势相较于北宋有所减弱,但在发展文化教育、安抚邻近藩属以及整治边疆民族方面,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南方蛮族逐渐被同化,并与汉族共同分享知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蛮族使用的叉作为兵器,开始传入宋军并被采纳应用。由此可以推断,叉作为军事武器在南宋时期开始崭露头角。

飞叉这一兵器的独特之处在于加装了两圈铁片,使得在抡转时能够发出铿锵之声。这种设计或许在吓阻猛兽时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在实战中若用以刺杀猛兽,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可以推断这并不是叉最初的形态。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飞叉技艺是由南宋的张纯所创,这一说法似乎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在南宋时期,汉族军队在与辽、金以及后来的元朝的连续抗争中,普通的兵器已为敌方所熟知。因此,采用能出奇制胜的新式兵器,如这种能飞能鸣的飞叉,突然临敌,可能会使敌人感到迷茫而不知所措,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是,这种优势也只能在短时期内发挥作用。

“物竞天择”这一自然法则,在飞叉的演变过程中同样得到了体现。有人认为叉在向敌人掷出后,还能够抢回手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夸大其词的说法。在两军对垒、刀光剑影的战场上,稍有差池便会遭受灭顶之灾,想要抢回掷出的叉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于那两片铁圈所发出的声音,虽然一开始可能能吓唬住敌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敌人发现这种声音并不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时,他们便不再感到恐惧。因此,叉在作为战斗武器时,最终还是要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装饰,回归其最本质的三叉形态。这种经过改良的叉被称为“扒”,其使用招式也自成一体,并且在战场上成为了盾牌类武器的克星。

然而,适者生存是万物演变的法则。尽管飞叉在实战中的应用有所局限,但在武器操练和娱乐表演中,其旋转发声的特性却为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和欣赏价值。因此,飞叉的两片铁圈设计在特定领域仍得以保留和传承。尤其是在江湖卖艺者的表演中,飞叉更是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技艺展示和观众喜爱的表演项目。

飞叉之技艺,虽表面看似只有寥寥数种路径,显得至为简单易懂,然而实际上,叉与其他兵器的使用法则截然不同。通常的器械,主力多集中于手腕之间,只要能举起器械,便不愁无法抡舞。即便是如软器般的棉绳索等物,也可凭借双手紧握而轻松旋舞。远射之器如箭弩之类,只要能拉开弓弦,自然便能发射箭矢;能上弦,即能发射弩箭,且只要力量准确,自然能命中目标。而且发射之后无需回收,相对较为容易。

叉却是一种介于长短兵器之间的独特武器,其使用法则完全超脱于软硬兵器之外。它完全不需要手握,而是依靠两臂的磋擦之力,使之在空中旋转飞舞。再借助肘掌的力量,使叉猛然扑向敌人。一叉发出之后,尤需运用灵捷的身法迅速抢接回来,再变化手法进行攻防。这确实是一项极为不易的技艺。

对于初学者而言,首先应该练习磋擦之法。这种方法将主力全集中于双臂之间。例如,当左手向外擦时,右臂则向内磋;或者反过来进行。务必使叉在双臂间旋转而不脱手堕落。外擦时臂部略向下按,磋时臂部略向上提,这样互相牵制,叉便能自然旋转起来。

当双手磋擦之法纯熟之后,接下来可以练习单手盘叉。这种方法是用单臂在靠近叉头约一尺的地方向外紧靠,同时需带有收劲,使叉在臂部盘绕旋转,如同流星绕月一般。而且需要左右两臂并行练习。待此法纯熟之后,再进一步练习背花之技。即使叉从右边在背上滚过翻入左臂或从左边翻入右臂。这需要借助盘磋旋转的迅疾之余力以及转身之势来完成,因此难度并不算太大。

此后便可开始练习飞掷之技。在飞掷之前必须先标定远近目标。距离过近固然无用,距离过远也不足以制胜。而且在飞掷时不可使用全力直向前方投掷而需要带有一定的抽劲这样才不会一发而不可收拾。除了飞掷之外还应练习抢接之技。先将叉向左右上下任意方向飞掷出去待其叉头转下时迅速用双臂抢接回来并继续磋盘旋转。需要注意的是在抢接时不能用手握住叉身。只要双手抢接熟练了单手自然也就容易了。

习叉之人若能熟练掌握磋擦、盘旋、飞掷、抢接等各项技艺,便能随心所欲地指挥叉的舞动。然而这些技艺并非仅仅依靠猛力便能收效的,而是需要气力一贯软硬并行方可。换言之,即使硬功夫再高,也不适用于叉法。因此,习叉者应该先从软功开始练习。因为从软功中所练出的力量,即使器械脱手,其臂力仍如一线游丝般凭空贯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械脱而力不脱”。只要力量不脱手,在飞掷时自然能够收放自如,不会无的放矢。至于抢接时,由于力量本已相贯,便如磁石引针般,自然无需多费手脚。因此说要想学习叉法非先从软功入手不可。

飞叉之术,在世间广为流传的技法有六种,即抡、盘、飞、掷、打击与抢接。在这基础之上,又衍生出了背花、盘颈、肩撼、顶击、翻射五种高深技法,使得飞叉的招式增加到了十一路。如今所提及的十七路飞叉,实则是因为在过门、衔接、转身、换手等关键环节,为了追求招式的流畅与便利,不得不进行重复的演练与变化。

在这十七路中,重复之法运用最多的,当属盘与背花两种技法。这是因为它们在招式的承上启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此二者不能实现招式的顺畅衔接。这十七种技法,乃是南派拳术中的不传之秘,被江阴老拳师陆子寿视为家族的镇家之宝,轻易不肯传授于人。

因此,这南派秘传的飞叉十七路的招式短小精悍,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与巧妙的变化,绝非那些追求繁复冗长、华而不实的表演所能比拟。这十七路飞叉,是南派武术的精髓所在,也是习武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1)翻江搅海

此即双手搓盘之势,惟与普通之搓盘,略有不同,彼则专向一面,此则须运用转身,向四方旋转,使叉环绕周身,不留空隙,敌械无从而入。转身时宜用缓进绞花步,以转二周为度,而仍原向。(图1)

图片

(2)飞天夜叉

依上式,搓盘至正面时,撒开左手,叉于腰际,右臂将叉单盘一周,运用全于右臂。然后在叉头相近之柄上,向上枭去,使叉向前上方飞去,叉平,头向前方。(图2)

图片

(3)右单盘

依上式即用箭步进身,至叉下为度。来自“武宗”公众号·待叉头转下时,急用右叉接住臂头相近处,用单手盘叉法,向外钩搭,使叉如自虹绕日,紧绕臂闻,行五七周,再行变换,此式身体不转。(图3)

图片

(4)背花

依上式之余势,将叉从右臂之外旁,擦之向后,上身向前下俯,轻轻扭旋,使叉可从背上滚向左方,此时叉头向上,待至左肩背时,须扭身用左臂接叉,叉头即转向下方。(图4)

图片

(5)侧飞

依上式,待叉翻至左肩背时,急扭转身躯,用左臂接住又头相近处之柄,向外单盘二三匝。然后运用全力,待叉头转左斜上方时,即猛力向左提劲飞掷,叉发出,同时用俯步前进。

(6)白练横空

依上式,全身跟叉前进,以人至叉下为度,此为平出叉。非若第二路之闲暇,故不复能用单双盘接,人至叉下,宜急用右臂在叉柄中段,力往上枭,使叉向上平飞,然后用他法收接之。(见图5)

图片

(7)金龙盘柱

依上式,将叉枭上后,双手收回又腰际,头上举,待叉头翻转下落时,头偏向右,让过叉股,急运力于颈,拨动叉柄,使依劲盘绕,与臂之单盘略同。·来自“武宗”公众号·惟彼为前圈,此为平圈耳。(图6)

图片

(8)左盘叉

依上式,盘颈五七匝,待叉横至左肩时,急用颈将叉往外猛磕,使叉向左横出,然后起一腾步跟进,用左臂接住叉柄,单手盘旋之,与第三式略同。(图7)

图片

(9)翻射

依上式,左臂盘数匝后,将叉向上猛力枭去,与第六势同,不过彼用右手,此用左手耳。待叉下落时,不用接法,运用全力于右臂,用搓擦之劲,在叉柄上猛靠一下,使叉翻身向后方射去。(图8)

图片

(10)抢接双盘叉

依上式,待叉射出,急腾步转身,随叉而进,先用右臂接住叉柄,转过叉头,然后双手盘旋之,与第一势相似,惟彼则身随叉转,此则身躯不动,专以叉盘也。(图9)

图片

(11)惯击

依上式,将叉盘至头向右方,叉身平置时,即运右臂磕叉,使向右方平击,势与第五式不同。来自“武宗”公众号·盖彼叉身转叉头之方向而飞出,此则叉头向前,叉身平向右方横击,二者不可相混也。

(12)背花抢手

依上式,箭步跟进,双手接叉,略盘一二匝,即变势为背花,待叉自左翻至右肩时,急扭转身躯,用右臂将叉往上一拾,至叉柄上与肩齐时,用臂向外挫,使叉头向下,将及地时,再用足尖在叉盘上一挑,使向前飞射。(图10)

图片

(13)顶冲击

依上式,用足尖挑叉外射后,进步抢接,由右单盘进入金龙盘柱,绕颈三匝后,将上身往下一挫,便叉横架顶门,待叉头盘至正前方时,即用顶门抵住叉盘,往前猛力一磕,使叉前斜射,双手叉腰。(图11)

图片

(14)大翻盘

依上式,进步抢接,先用右手单盘,顺向右转,至一周处,将叉从头上飞向左方,再用左手单盘一周,如.上法飞回右方,左右各行二次,转身则以叉而定,叉左则左转,叉右则右转。(图12)

图片

(15)雷针劈木

依上式,叉回右手时,先将叉柄猛力向上一提,叉头扦向下方,叉身高过顶门,然后用手掌侧击叉盘,使叉向前下方,猛力飞射,路带斜势。(图13)

图片

(16)翻射

依上式,腾步进身,举右臂枭叉使上飞,然后扭转身躯,甩左背臂逼叉左翻射,见第九势,图不附。

(17)蝎子挺肚

依上式,用右手接握又柄,高举顶门,叉头向前下方,左手作侧掌,左足作寸腿。(见图14)

图片


图片
图片

武宗

图片

文创

武术史话  兵哲百家

武术的博大精深,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渊源,包含哲学、兵法等文化内涵。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能,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