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肠壁增厚超声

 王珂a2w6ek57iy 2024-03-2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小儿肠壁分层超声表现

  • 最内层为细带样的高回声,代表浅层黏膜与肠腔的界面。在肠腔积液的情况下会非常清晰,肠腔内为气体的时候这层线样结构会与气体的回声混为一体。

  • 第二层为低回声,代表深层黏膜。肠管炎症时该层水肿。

  • 第三层为高回声,代表黏膜下层,肠管扩张时变薄。

  • 第四层为低回声,代表固有肌层。

  • 第五层为细带样高回声,代表浆膜层,一般与周围的系膜和脂肪分别不清。

肠壁厚度的测量包括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测量时由最内层的细带样强回声线的内缘测到最外层的浆膜层的强回声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Crohn病

  • 常见于儿童和青壮年患者、最常见有腹泻和腹痛史

  • 超声可以非常好地识别回肠末端和回结肠型Crohn病

  • 肠壁各层可以分别增厚或由于透壁性炎症导致肠壁分界不清楚/模糊或闭塞

  • 能量多普勒可以显示活动期炎症节段血流增加和相关淋巴结肿大

  • 寻找并发症:狭窄、脓肿或瘘道。

Crohn病典型超声表现

肠壁增厚

  • 增厚的肠壁以同心样改变最常见,回声性质与炎性浸润和纤维化程度相关;

  • 肠壁各层结构较清楚,炎症较重或慢性纤维化时层次不清,可呈靶征或假肾征;

  • 病程较长的也可出现肠壁增厚不明显,但黏膜下层因脂肪沉积而回声增强;

  • 受累肠管走行僵直、固定、蠕动减弱或消失;

  • 受累病变范围几毫米至数厘米不等。

匍匐脂肪

  • 肠系膜水肿和纤维化是常见特征,病变肠管周围肠系膜脂肪增生,可沿系膜匍匐延伸并覆盖肠管表面至对侧系膜侧,甚至包裹肠管,具有占位效应,使肠管移位。

  • 匍匐脂肪在肠管周围包裹形成类似于高回声晕环结构。

  • 病程较长的脂肪组织回声可不均质改变,甚至呈低回声。

淋巴结肿大

  • 活动期常可见局部淋巴结肿大,缓解期少见。

  • 增大的淋巴结位于病变肠管淋巴引流区,通常为低回声,呈圆形或椭圆形,淋巴门结构清晰,血流较丰富。

  • 最大径>3cm的淋巴结提示Crohn病发生癌变的可能。

肠壁充血

  • 病变肠壁及周围肠系膜脂肪组织炎症充血,血流增多。

  • 活动期肠系膜上动脉流量增加。

管腔狭窄

  • 病变肠管随肠壁增厚逐渐出现管腔狭窄、蠕动减弱、肠襻僵直固定;

  • 狭窄段近端肠管不完全机械性肠梗阻表现管腔扩张、肠蠕动活跃;

  • 少见情况下病变部分呈囊状扩张,其余部分仍狭窄,管腔内径宽窄不一;

  • 狭窄肠腔内有时可见肠石。

Crohn病并发症

炎性肿块

  • 常见相关的炎性肿块,有时可形成脓肿;

  • 未形成脓肿的蜂窝组织炎阶段,呈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内部无明显液性成分;

  • 脓肿形成后为混杂回声或含液性肿块,有时有气体;

  • 脓肿多位于病变肠管周围,但也可出现在肝、腹壁、腰大肌等多个位置。

肛周炎性病变

  • 直肠受累:直肠壁增厚,各层结构清晰;直肠周围炎性反应,脂肪组织回声增强;局部淋巴结肿大。

瘘管形成

  • 深入肠壁的纵行溃疡自肠腔向外走行于肠壁的线样强回声;瘘管形成后的线样或条状强回声,一端开始于病变肠管,另一端可位于皮肤、膀胱、阴道或其他肠襻;

  • 瘘管内含气体或存在运动时呈强回声,瘘管空虚或比分闭合时呈低或无回声;

  • 检查时按压腹部看观察瘘管内液体或气体运动。

局部穿孔

  • 可见含气体的条状低回声自肠壁横行进入周围脂肪组织,蜂窝组织炎存在提示局部穿孔可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儿回结肠套叠与小肠肠套叠

  • 小肠套叠占肠套叠1.6%~25%,多具有自发复位特点,持续性小肠套叠由于诊断不及时常合并常缺血、坏死、穿孔等并发症,小肠套叠因其远端回盲瓣原因,灌肠时压力很难达到套叠部位,灌肠复位成功率低。

  • 回结肠套叠多发生于右下腹,小肠套叠多发生于左下腹,由于回结肠套叠多为回结型或回盲型,小肠套叠位置相对固定,发生在小肠分布区域小肠套叠内存在淋巴结,病灶直径更大是回结肠套叠的特征。

图片

图片

幼年性肠息肉

  • 肠腔内低回声结节伴有筛网状无回声,同时伴有蒂样结构的结节样凸起凸向肠腔内,典型者呈蘑菇征。

  • 合并肠套叠时,在同心圆及套筒征基础上可在套入部或内部显示息肉结节。血流较丰富呈树枝状。

  • 儿童肠道息肉分为多见的错构瘤样息肉和腺瘤样息肉,错构瘤样息肉又分为幼年性息肉和黑色素斑点-胃肠道多发息肉综合征(P-J综合征),而腺瘤样息肉多见于成人。

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

  • 病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1/10~20万。有恶变可能性:错构瘤→腺瘤→腺癌。

  • 是一种少见的以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合并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综合征。黑斑息肉病是一种家族性疾病,有恶变倾向,特点是胃肠道多发息肉,口腔黏膜、口唇、手足等处有色素沉着,息肉可发生于胃至直肠的任何部分,以空肠及回肠多见,约1/3或1/4的病例累及结肠或胃。青少年多见,常合并肠套叠、便血或腹痛就诊,息肉多在10岁前开始生长,多数患者10~30岁时出现症状。有报道60岁之前大约50%发生恶性肿瘤。

  • 临床特点包括: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见于95%的患者,是由富含黑色素的巨噬细胞聚集于真皮层所致。特征性的表现为扁平、蓝灰色或黑褐色、直径1mm ~5mm的斑点,类似雀斑。好发于唇和口周(94%)、手掌 (74%)、颊黏膜(66%)和足掌 (62%),其他部位如鼻、肛周、生殖器甚至胃肠道则少见。黑斑多在1~2岁时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和增大,青春期后又逐渐消退(颊黏膜例外),恶性变极罕见。

肠道淋巴瘤

  • 继发性:III、IV期淋巴瘤的广泛转移。

  • 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

  • 生长模式:结节型或息肉型,癌性溃疡型,浸润型。常累及邻近系膜和淋巴结。

超声表现:大的低回声、有溃疡肿块,小的黏膜下结节易漏诊。残余管腔或溃疡内气体表现为长条或线形高回声伴振铃伪像。局域淋巴结肿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