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雪松,陈虎: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发生路径、内在逻辑及意义评析

 heshingshih 2024-03-27 发布于北京
作者:马雪松,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吉林大学廉政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生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2期。
【摘要】组织分析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关键分析路径与重要研究派别从文化及认知角度阐释制度的结构性影响凭借独具特色的合法化制度逻辑充分解释社会秩序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组织分析制度主义从社会学制度分析传统与卡耐基学派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资源诞生于组织理论分析范式转换与研究议题拓展的理论背景之下在认知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现象学社会学的推动下围绕组织同构问题形成文化及认知研究取向的学派身份认同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分析层次保持连贯的理论逻辑促进制度个体主义方法论制度主义认知过程研究等方法更新持续探索合法性的来源与类型组织形态变化与制度环境的内在关系制度变迁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方式等议题客观评价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学术地位理论观点与研究特色需在归纳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理论贡献和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组织分析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 制度化; 认知框架;  文化背景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 (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institutionalism)  作为新制度主义理论的重要派别其产生与发展得益于社会学的制度研究传统与组织理论的问题领域在反对20世纪中叶以来主流社会科学的还原论观点,拒斥过分强调规制与规范力量的制度研究取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术流派的身份认同。20 世纪60年代后,组织理论经历了由关注组织内部互动到将组织视为开放系统的范式转换社会环境对组织运作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组织分析制度主义从认知转向的社会科学汲取资源借鉴认知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以适宜逻辑重塑制度分析框架展现了制度的独立变量地位与文化及认知路径的研究活力。通过将制度理解为意义框架与文化背景组织分析制度主义把组织理论的研究焦点由内部结构转移到外部环境构建了以宏观制度解释局部秩序的理论范式在认知层面创造行动脚本的分析模式奠定了新制度主义理论的现象学基础。当前相关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独特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原则整合组织理论与社会学内部资源扩展理论的适用范围。增强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解释力需要克服缺乏权力分析与过度社 会化的研究不足从话语维度完善以认知过程为核心的制度逻辑提供更具能动性的制度分析框架。

由于组织分析制度主义诞生于社会学内部相关文献也主要由社会学研究者完成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学者倾向于以社会学制度主义指代和概括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研究路径。但社会学内部存在自身的制度研究传统和流派分歧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相比,“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命名方式既没有体现新制度主义的的含义也没有突出社会学制度研究的新旧沿袭与范式转换特征从组织理论与制度研究的发展脉络来看,“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命名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会学研究传统中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 反映组织分析领域制度研究的理论内容。本文旨在阐释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科学涵义并凸显其解释效力梳理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理论渊源诞生背景推动力量及发展演进归纳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议题方面的内在逻辑整体总结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突出贡献研究不足与未来前景。

一、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发生路径

由于工具理性逻辑难以解释科层组织运行的实际情况众多从事组织研究的社会学者在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旗帜下形成认同意识推动组织理论的研究焦点由组织的内部结构转向组织的外部环境由技术环境转向文化背景揭示宏观象征系统与组织维系的因果联系组织分析制度主义从认知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现象学社会学等学科汲取理论资源围绕组织形态相似性问题推进制度分析与组织 理论的耦合开拓独具特色的文化及认知研究路径呈现实证研究的持续深化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等趋势。

1.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理论渊源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将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其理论渊源是社会学的制度研究传统与卡耐基学派的组织理论社会学的制度研究传统关注宏观文化背景对组织运行的规范作用卡耐基学派的组织理论探讨组织规则影响成员行为的微观机制二者共同为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奠定了研究基础。

社会学与组织理论反对过分强调物质力量与工具理性的研究立场注重分析社会价值与组织规则塑造行动者互动模式以及限制成员理性计算的方式形成了重视规范与规制因素的制度研究传统在制度环境与组织的关系方面功能主义的制度研究范式主张从规范框架与价值嵌入的角度解释宏观 结构如何激励或制约组织与行动者20 世纪中期帕森斯  ( Talcott Parsons)致力于社会学制度研究的学科化在综合涂尔干 ( Emile Durkheim )的方法论整体主义与韦伯 ( Max Weber ) 的理解社会学思想的过程中融合了社会行动研究的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帕森斯指出行动者内化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可保障社会系统中特定行动模式的稳定再生产。默顿 ( Robert K. Merton ) 从中层理论角度考察社会结构规范个体行为的途径认为共同价值观对科层组织中官员合作共事发挥关键作用但完全照章办事容易导致官员墨守成规形式主义盛行组织活力降低。塞尔兹尼克 ( Philip Selznic) 在默顿的研究基础上更加聚焦价值观嵌入组织的具体机制通过观察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工 作流程塞尔兹尼克发现组织在制度化过程中会被行动者的价值观渗透组织成员捍卫特定价值观有益于组织的稳定维系和连续发展。组织分析领域规范取向的制度研究路径由此基本确立其表明组织需要符合社会规范系统的价值要求才能生存在此意义上组织一定程度上是体现主流价值观的中观载体这一研究传统将制度理论的关注点集中于规范层面 凸显价值观作用并反对算计逻辑成为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渊源之一。

在组织与内部成员的关系方面西蒙 ( Herbert Simon )马奇 ( James March) 等卡耐基学派的学者聚焦于个体有限理性对组织决策过程的影响从认知角度探讨组织成员行为模式奠定了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微观研究基础卡耐基学派抨击了传统经济学者提出的完全信息与充分认知能力等理论假设承认个体的有限理性和认知局限深刻揭示组织结构特征与决策者行为的相关性他们提出组织会以规则程序价值标准等方式形塑成员的行为模式组织成员受规则约束并根据惯例进行决策马奇与西蒙据此主张组织决策很大程度上不遵循科层结构的理性逻辑其目标不在于寻求解决特定问题的最优方案而是在有限理性指导下作出最益于组织生存的恰当选择卡耐基学派探索个体嵌入组织内部决策的方式加深了社会科学学者对组织微观特征与功能运行的理解其组织研究尽管集中考察组织内部决策过程但明确了组织社会学领域的认知取向研究风格。

2.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诞生背景

组织理论分析范式的转换与研究议题的更新推动了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诞生既有的组织理论侧重组织运行的工具理性逻辑难以回应科层组织运行过程与结构形式的脱嵌问题,权变理论由于忽略制度背景中的文化要素无法准确分析组织趋同化现象在此背景下相关学者将组织视为开放系统围绕组织运作与组织扩散两个议题促成了文化及认知取向的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形成。

20 世纪 60 年代主流社会学理论从目的合理性角度看待正式科层组织未能充分阐释现代组织的日常运转与形式扩散现象一方面组织理论学者认识到科层组织并非严格按照正式规则程序运作, 而是反映制度环境的合法性要求。承袭韦伯研究传统的社会学者提出理性组织研究假设, 认为科层组织在处理日渐复杂的技术工作方面卓有成效, 这使现代社会组织普遍采用科层结构, 呈现高度相似的组织形式。然而组织并不总是追求高效率目标不会根据精心设计的正式规则来指导组织的实际运行与成员的互动交往反而会耗费大量资源从事与效率无关的活动。为了解释这种非理性运作过程, 诸多学者不再局限于理性组织研究模式指出组织并非围绕特定技术目标建立的封闭系统而是作为开放系统, 在与社会结构的互动中调试自身运作机制这种观点不再关注制度结构对社会秩序的规范性保障而是从认知构建的角度主张组织运转需要回应社会环境在不同场域下提出的合法性要求与早期侧重规范的制度理论相比认知取向的组织理论尽管同样重视文化塑造个体行为的方式但甚少关注价值观对组织的渗透过程以及组织成员对主流规范的内化过程组织非理性运作的经验事实启发相关学者完善认知取向的制度理论另一方面权变理论聚焦技术环境并忽略文化因素难以解释组织形式趋同现象相关学者愈益看重组织嵌入的文化背景组织理论在摆脱韦伯的科层制理论框架后开始注意到组织与环境的互动进一步扩大工具理性概念的应用范围作为其中的集大成者权变理论将组织视为仅关心投入产出的生产系统阐明了市场条件需求规模等技术环境与组织结构形态变化的紧密联系。不同组织由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差异与之适应的结构形式应该呈现多样性但实际观察到的组织形态却存在趋同化趋势更重要的是如果市场和技术导致组织形态发生变化那么市场化与技术扩散应该先于科层组织而出现, 但有关政治和经济变化的跨国分析表明组织趋同化往往比经济或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在此背景下组织理论学者强调组织不仅根据技术环境的情况调整其行为还面临社会规范文化期待等制度环境组织成员普遍认同的象征系统会影响组织形态变化。从认知角度揭示制度环境与组织结构的内在关联改变了组织理论探讨组织维系与扩散议题的方式为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诞生提供必要的方向指引。

3.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推动力量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推动力量来源于认知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成果。 认知心理学剖析了人类认知过程的结构性维度文化人类学具体探索作为符号系统的文化如何作用于人类认知结构, 现象学社会学更进一步阐明人们共享的符号系统可生成与维系社会秩序这些文化及认知取向的研究成果逐步推动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形成与完善。

20 世纪7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者在认知转向的趋势下重新思考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组织理论由考察价值内化的规范逻辑转向分析行为惯常化的认知逻辑。

首先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思维因果思维空间思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能力这使组织分析的研究重点由个体性的决策行为变为结构性的认知机制规范取向的组织理论认为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需要行动者不断内化集体规范根据自身角色定位回应社会道德期待这种观点预设价值认同是社会整合的主要模式关注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契合性。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认知能力不是完全由社会化水平决定的不同文化背景下行动者可能采取类似手段解决特定问题这意味着人类认知结构的天生脚本可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指导策略行动这些成果促使组织理论将焦点置于认知的结构性层面而非能动性层面明确了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结构分析取向。

其次文化人类学认为作为符号系统的文化可塑造人类认知结构这使组织分析学者开始重视文化要素与认知要素的紧密联系人类具备先验的认知能力并从外部环境提取信息但如何处理信息受个体所处文化背景决定的思维模式影响。文化人类学者聚焦认知结构的作用机制由关注共同体生活方式的宽泛文化研究转向文化符号系统的象征功能分析。人类通过符号系统表达自身思想意图以符号性价值说明社会行为正当性, 作为符号系统的文化使人类更加深入地考虑外在世界与自身行为的关系在此意义文化不再是束缚行动者思维的消极结构而是构建行为意义的符号工具。文化人类学对认知过程与符号系统密切关系的理解启发制度取向的组织理论学者更加注重文化的结构性作用。

最后现象学社会学将文化及认知研究取向应用于社会分析指出社会成员对符号意义的共同信念是维持日常生活稳定秩序的必要基础现象学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加芬克尔 (Harold Garfinkel) 反对从功能主义角度阐释社会秩序的建构性质认为行动者的价值观念与角色认同无法自动生成社会秩序。 通过一系列情境破坏实验加芬克尔发现同一文化环境下社会成员认知模式基本相似他们共享社会规则的背景性知识在互动过程中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多样的集体活动现象学社会学研究者据此提出共享的符号秩序可凝聚社会成员的集体性共识脚本指导行动者日常活动。

这种观点注重行为的文化及认知要素而非评价及规范要素通过论证微观符号互动可生成社会秩序为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产生与成熟提供推动力量。

4.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发展演进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发端于组织社会学者对组织同构问题的理论思考其发展演进集中表现在探讨组织同构背后的合法性机制、 根据适宜逻辑推进实证研究、 拓展组织研究的议题领域三个方面。

20 世纪 70 年代末组织理论学者从宏观制度环境角度看待组织形式趋同倾向形成组织分析制度主义身份认同并不断深化研究议题现代社会组织高度一致的结构体系与机制设置不仅激发了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问题意识而且成为彰显该流派解释力与独特性的关键领域。1977 , 迈耶 ( John Meyer) 与罗恩 (Brian Rowan) 合著《制度化的组织: 作为神话与仪式的正式结构》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一文通过分析作为理性神话的科层制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普遍接受的结构形式明确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核心议题与研究取向。迈耶与罗恩从相对宏观的层面提出, 在理性神话作用下组织结构呈现高度制度化特征组织设置特定结构很大程度上并非出于效率考虑而更多的是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合法性期待并符合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实际运行与目标任务的脱耦是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1983 迪马吉奥 ( Paul DiMaggio) 与鲍威尔 (Walter Powell) 撰写 《重新思考铁的牢笼: 组织场域的制度趋同性与集体理性》 (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一文从中层理论角度解释组织趋同化现象。通过关注组织形态发生趋同的场域两位学者认为组织往往相互依赖功能相近的组织为了更好生存而采取类似形态他们具体讨论了强制规范模仿三种组织趋同机制, 确立了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1991鲍威尔和迪马吉奥系统梳理了组织分析领域制度主义的内在脉络进一步厘清理论范式的含混之处。他们总结制度塑造组织结构与行为的方式围绕反对理性行动理论和功利主义、秉承社会生成论、 运用文化及认知解释方法强化组织分析制度主义认同意识。托尔伯特 (Pamela Tolbert) 与朱克尔 (Lynn Zucker) 是分阶段考察组织趋同现象的先驱他们发现早期阶段组织调整自身形态是为了解决生存难题与提高运行效率一旦组织结构形式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制度化的社会事实便会以合法性机制的方式限制后续阶段改革的选择范围。这一研究从历史演变角度探究组织趋同化的动态扩散过程阐明了适宜逻辑适用的时间节点。 韩新甲(Shin-Kap Han) 观察到企业规模与组织行为的联系提出市场定位不同的企业会面临分化的制度环境不同环境的合法性要求对应着差别化的行为方式韩新甲的研究使用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将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研究对象从非营利性的组织拓展到经济领域的企业扩大了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研究空间。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发展演进呈现出明显的理论建构意识与广阔的理论研究视野。

二、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内在逻辑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围绕宏观层次的制度环境可更有效解释中观层次的组织现象这一核心命题从文化及认知角度阐释制度的影响机制提出广泛适用于不同分析层次的制度化解释逻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风格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在制度个体主义 (institutional individualism)的认识论基础上应用方法论制度主义(method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原则, 在辨析文化背景与组织形态关系的过程中推进研究议题更新。

1.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理论构建

作为组织研究的中层理论组织分析制度主义需要在不同分析层次保持一以贯之的解释逻辑其在宏观层次将制度理解为意义框架在中观层次强调组织行为遵循制度逻辑在微观层次揭示适宜逻辑对个体行为的引导

首先组织分析制度主义以文化背景界定制度概念侧重制度的认知维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经常不区分制度与组织的内涵但在组织分析制度主义视域下制度与组织是不同层次的分析单位构成制度的一系列社会规范与文化模式会影响组织的运作过程还以组织所不能的方式调整行动者的行为方式。制度通过为行动者提供意义框架规定了不同场域的互动模式在此意义上制度不是客观的物质实体, 而是认知与文化层面的秩序状态。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认为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程序或规范而且涵盖符号系统认知脚本和道德模板凡是被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结构性力量均可被纳入制度范畴制度化的实质在于特定规则能够持续影响行动者思想与行动。文化使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特定行为选择习俗与惯例可作为背景性因素表明组织政策制定的合法性, 维持制度化的稳定再生产。由于制度总是充当文化背景嵌入社会行动限制行动者认知过程因而在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理论建构中制度与制度环境的概念内涵基本等同。

其次组织分析制度主义聚焦制度环境中的组织认为组织的结构形式与行为模式均依赖于制度环境的脚本规则组织不是脱离文化背景而存在的先验现实其遵循的程序规则受到制度环境广泛影响一方面组织的运作目标在于满足制度环境的功能性需求日益提高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在社会生活领域创造出专门化需求制度环境据此创设特定术语划分相应功能场域明确组织的定义目标与衡量标准。这意味着组织扮演的角色往往由外部的制度环境决定任何组织均要根据社会结构的功能性需求设定任务内容另一方面组织的正式结构反映制度环境的合法性要求。迈耶与罗恩指出组织的正式结构与工作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解耦现象组织为了满足制度环境的合法性要求会采用当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所倾向的结构形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则未必按照正式的规则程序运作。尽管组织遵循制度环境中的理性神话会阻碍其自主运作但其获取的合法性资源有益于保障自身稳定维系。

最后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在微观层次强调适宜逻辑对个体行为选择的塑造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既不赞同行动者是原子化的个体反对以理性选择理论的博弈模型解释社会现象也不认同社会由高度社会化的个体组成提出不考虑文化背景的结构性作用便无法实现社会整合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主张个体是共享价值规范的社会化存在同时是深度嵌入文化模式的制度化存在行动者可在文化背景提供的意义框架内相互理解彼此不同的情境诠释与观念表达文化规定了行动者在不同场域需要遵守的规则或规范提高行动者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将个体行为与特定情境联系起来的思维模式就是适宜逻辑组织分析制度主义认为适宜逻辑反映了制度约束下的个人认知特征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循规蹈矩。适宜逻辑形塑了行动者关于恰当行为的共同认识, 处于同一场域的行动者会在制度化过程中采取相似行为, 这从认知角度解释了组织形式的趋同。

2.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方法更新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聚焦中观层面的组织现象建立跨越宏观与微观层次的分析模式这些理论贡献与其应用的方法论原则密切相关。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方法更新主要体现在用制度个体主义缓解还原论与整体论之间的张力以方法论制度主义解释中观层面的制度安排将定量研究范围拓展至认知与互动过程。

首先组织分析制度主义通过制度个体主义的认识论缓解不同层次制度理论的分析张力。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质疑理性行为模型的还原论原则认为制度结构在维持组织运作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主张用制度个体主义的认识论原则解释组织与个体互动。与方法论个体主义宣告社会制度是人类行为结果的观点相反制度个体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社会并非个体简单加总后形成的整体系统制度结构能对人类行为施加因果效力坚持制度个体主义原则的学者围绕非计算行为阐述了制度人模型的内容与价值:只有人才是追求目标和实现利益的自为行动者这使制度个体主义区别于涂尔干以来的方法论整体主义社会学传统维持人际互动的制度规则是重要的解释变量这使其区别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个体主义解释模式中观层次的组织变迁由个体或集体行为推动但总是处于更广泛的制度框架内这彰显了跨层次分析组织现象的必要性。

其次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运用方法论制度主义原则明确制度在组织分析中的独立变量地位在坚持方法论制度主义原则的学者看来组织遵守的规则规范由制度环境决定 制度环境蕴含的制度逻辑可影响组织形态变化因而制度相对于组织具有分析优先性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秉承方法论制度主义原则考察组织行为的文化背景探讨制度环境中的结构性因素对组织行为的因果作用他们从宏观制度环境角度看待中观组织现象探索制度环境的合法性要求如何导致组织运行机制调整与结构形态变化在组织分析制度主义视域下特定组织行为并非组织内部成员互动博弈后形成的决策结果而是组织遵循宏观制度逻辑的恰当选择因而,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分析重点是制约行动者行为的制度性因素这些因素以合法性资源的形式约束组织决策并在组织偏离制度规范时发挥纠偏作用。

最后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围绕组织成员的认知与互动过程展开定量研究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将制度化视为持续的过程而非稳定的状态认知因素成为其解释制度维系与组织扩散的关键变量。由于认知因素难以量化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在实证研究中以结构网络的变化情况推断行动者的认知过程斯科特 (W. Richard Scott) 等学者对组织的构成要素合法性程度的评判标准合法性标准的应用层次与适用场域等方面进行分类搭建起可用于实证研究的经验框架有益于全面评估制度环境影响组织的合法性机制。韩新甲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量组织地位高低探究同一场域内组织相互模仿的程度据此揭示认知因素在组织趋同现象中的重要性为了考察行动者认知发展的动态过程部分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反思依赖共时性数据的横截面研究设计的不足以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各阶段合法性机制的变化情况表明制度环境会随着时间推移提出不同的合法性要求。

3.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议题深化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主要从合法性的来源与类型组织形态变化与制度环境的内在关系制度变迁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方式三个方面探索相关研究议题并不断拓展制度理论的深度与广度。

首先,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区分了合法性的不同来源, 揭示了组织趋同化的具体机制。组织形态的变化原因及其内在机制是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始终关注并持续推进的议题领域。斯科特指出规制性要素涉及制约行动者行为的制度和程序规则规范性要素包括价值观习俗和角色规范文化及认知性要素对应行动者理解社会现实的意义框架分别从法律认可道德授权文化支持角度为社会生活提供合法性理由。迪马吉奥与鲍威尔认为同一场域内组织形态趋同主要源于三种机制:组织由于依赖其他组织而需要回应相应期待的强制性同构 组织为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效仿更成功或更具合法性组织的模仿性同构专业化进程推动专业人员共享组织运作观念的规范性同构。尽管上述学者对相关概念的界定稍有不同但可将三个合法性理由视为组织趋同化机制的逻辑基础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后续研究也基于组织相似程度特定组织特征组织先前取得较好结果等理由进一步总结模仿性同构的不同模式。

其次组织分析制度主义聚焦多样化的组织现象探索制度环境影响组织形态的机制。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不断完善制度逻辑的细节拓展理论适用范围提高对不同类型组织现象的解释力其一提出组织会因制度环境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数量类型和结构集权主义的制度环境倾向于形成形式简单和界限分明的组织结构个体主义制度环境下的组织则表现出边界模糊与功能众多等特征。不同模式的制度化过程导致组织存在类型差别, 相关学者依据组织的跨国差异来检验和发展这些思想。其二承认制度环境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不同组织面对差别化的制度环境需要根据自身定位选择相应的合法性策略但组织制定策略的能力与适应环境的程度不尽相同特定组织的结构形式可能无法回应制度环境提出的所有合法性要求。其三研究焦点转向组织结构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制度研究内容多个制度要素提出的合法性要求与不同文化背景下行动者的认知框架均存在差异组织在制度逻辑的叙事转换以及合法性规则的局部调整等条件推动下会形成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

最后组织分析制度主义从外生变迁与内生变迁两个方面讨论制度变迁机制受到制度决定论立场的制约早期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并未过多留意制度变迁议题但组织所处社会条件政治背景以及组织内部行动者需求的改变均要求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关注制度环境的变化趋势进一步解释制度变迁的外生性方式与内生性方式在涉及制度与环境互动的外生变迁方面制度变迁既可能发生于特定制度化模式存在制度惯性且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环境变化导致思想观念分化与社会共识消解原有的制度无法继续提供合法性而失去规范约束力的情况在涉及制度与行动者互动的内生变迁方面当制度维系的利益关系与权力格局难以获得社会成员广泛支持潜在的变革者将反思甚至质疑制度的合法性推动制度的创新与变革。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强调制度变迁不是被动回应外部压力的结果从文化及认知维度阐释制度变迁的内生动力为制度变迁理论发展提供了学理灵感与经验素材。

三、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意义评析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产生于社会学制度研究传统从现代组织理论的议题领域与现象学的分析基础中获得理论资源日益受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视评价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意义需要系统总结这一理论流派在不同分析层次的突出贡献归纳其理论逻辑的内在不足在推进流派完善与借鉴融合中展望其发展前景。

1.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突出贡献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质疑个体主义与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取向削弱了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的工具理性前提其突出贡献是以认知因素诠释制度逻辑转变理性选择理论的叙事逻辑辨明认知框架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首先组织分析制度主义旨在探索制度理论的现象学基础从认知角度阐述制度逻辑的本质。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认为制度背景可塑造社会行动者的常识性知识使行动者处于相同的社会事实中维持稳定的互动秩序。这种现象学观点不仅突出社会结构的重要性而且系统说明宏观社会力量可影响组织活动。制度通过意义编码使行动者认识和了解现实制度逻辑的本质是为行动者提供具体的思考和行动框架即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谁可以出于什么目的以何种方式采取某种行为制度作为社会结构为社会成员的认知与行为设置边界 行动者不可避免地嵌入制度编织的意义网络他们共享对于意义框架的理解并不自觉地反映社会结构所允许和支持的习惯做法。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约束个体选择相比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制度逻辑更具理论说服力与现实解释力充分诠释了不参照制度发展就不能理解组织的结构和活动

其次组织分析制度主义从文化角度重塑组织理论的理性叙事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认识到组织同时处在提供意义框架的文化背景与注重资源交换效率的技术环境组织结构更多受到外部合法性要求而非内部任务需求制约这种解释没有否定理性因素对组织运作的影响而是质疑了工具理性的价值在重视效率的制度环境中理性科层制的高效率虽然会导致组织形态趋同但其原因不在于工具理性本身而是源于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理性效率具备合法性。

针对既有组织理论对理性的狭隘解释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认为如果合法性资源是组织赖以维系的前提牺牲效率是获取合法性资源的必要条件那么牺牲效率同样是理性的。 组织不对理性与非理性行为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而是对采纳何种理性加以取舍。在此意义上组织分析制度主义推动组织分析由理性叙事转向文化叙事。

最后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研究视角可更新社会科学认识论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反对社会行动理论的利益驱动模型认为由于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行动者难以精准识别和充分实现利益他们的行为更多受制度化的习惯仪式脚本制约文化是行动者构建世界观和设计行动策略的工具箱”,潜移默化地影响行动者的认知框架调整行动者的利益观念文化与制度并非被动反映社会现实而是构成行动者理解实践意义的必要背景行动者的认知框架会限制其行为选择。这些创见不仅呈现了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独特的制度逻辑还反思了制度研究的认识论盲点由于没有意识到制度的仪式性面向既有组织社会学局限于描述与分析特定文化背景下可维系秩序稳定的制度神话”,忽略了制度环境的跨文化差别与其他组织形式组织分析制度主义通过深化制度研究议题解构制度神话的作用机制, 加深制度研究者对文化背景作用的认知为社会科学的建构主义研究开辟了道路。

2.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研究不足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从宏观制度环境角度解释组织行为其制度逻辑表现出较强的制度决定论色彩。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局限在于忽视认知过程隐含的权力因素难以解释行动者在具体情境的互动情况面临概念模糊与适用范围狭窄等问题。

首先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忽略制度结构背后的权力与利益问题权力与制度的相互作用位于制度理论的核心分析地带权力可促进或阻碍制度的创建与变革制度可加强或削弱强制权力了解制度运作情况需要考察制度结构中权力分配关系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由于承袭功能主义研究传统认为文化背景供给的合法性资源可规范社会运行保障制度维系促进组织形态趋同因而未将权力与冲突现象纳入考虑范围然而比较政治的经验研究表明不同制度的程序框架会改变群体权力与利益分配关系特定权力格局下的政策安排对各类社会群体有着不同影响维持现有分配模式需要以弱势一方的基本认同为前提认知的塑造过程表面上反映了文化价值的制度化实际上可能是权力支配关系的正当化由于较少讨论社会成员利益冲突的起源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在解释去制度化 (de-institutionalization)议题时效果不佳无法说明主流价值的话语叙事难以整合特定群体的原因。

其次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具有决定论色彩其因果分析不适用于微观层面的互动情况一方面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忽视行动者的能动性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认为行动者在制度结构的脚本中展开行动制度环境使行动者拥有认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解释为何相同制度环境中行动者会具备不同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结构行动者的差异性既来源于文化背景本身的复杂性诸多层次与领域的内容为行动者提供相互冲突的指导也得益于行动者的反思性能力行动者会对文化背景的多个部分加以重新组合来建构自身行为意义另一方面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提出的因果机制适用范围较为狭窄文化及认知研究路径以文化背景的普遍约束力解释组织形态趋同现象仅能在宽泛意义上讨论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塑造作用, 无法具体解释组织形态多样性与制度变迁等问题。在制度影响个体行为的微观层面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由于缺乏因果分析机制以及忽略诸多关键变量认为行动者的行为同质性极高这种结论不符合经验事实且很难进行可信验证。

最后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研究模型的适用性有限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制度概念涵盖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规范甚至整体性的符号系统所有涉及人类行为的认知性要素都被包含在内制度概念几乎与人类学意义的文化等同这不仅改变了制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且使实证研究难以准确使用制度逻辑等术语制度逻辑以宏观文化背景解释中观层次组织现象由于微观层面的人际互动往往不涉及制度环境的结构性影响制度逻辑无法应用到这一范畴用文化因素解释其他社会现象面临另一个问题即文化本身被视为自然的连贯的固有的社会实体, 但受殖民历史与政治控制的约束许多民族身份的建构是权力支配下人为区分的结果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将文化视作既定因素无法解释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和转变原因。

3.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发展前景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研究成果得到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广泛认同相关学者在后续研究中引入新的分析方法与研究工具整合组织理论与社会学内部资源提升理论模型的解释效力。 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发展前景在于从话语维度完善以认知过程为核心的制度逻辑从能动性角度重塑行动者与制度的关系增进同新制度主义各研究路径以及社会学科各学科的交流对话。

首先组织分析制度主义需要从话语角度关注行动者认知实践揭示制度化进程的具体机制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将现象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实现了由规范取向到认知取向的重大转变但其实证研究较少直接验证认知机制如何推进组织趋同。组织趋同源于象征意义的合法化扩散社会成员通过共享特定的话语结构嵌入现有的制度环境在此意义上话语构成制度化的基础行动者话语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其在不同情境下选择符号意义的认知过程话语分析可用来识别与分析制度化的脚本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应该将话语分析与制度理论联系起来直接考察组织现象中行动者的意义建构这需要相关学者关注特定结构和实践在组织间扩散的话语基础研究行动者在不同组织趋同模式下的心理过程聚焦维系行动者共同认知的具体条件和导致内生性制度变迁的认知因素更加全面地呈现微观层面的个体认知与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果的因果机制。

其次组织分析制度主义需要深化其能动性理论重新阐释个体与制度的关系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认为行动者在社会结构提供的合法化脚本中展开行动,“制度神话通过建立稳定的互动模式维持社会秩序这种理解过分强调文化价值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忽视了行动者构建自身行为意义的能动性完善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说明制度与行动者的关系制度不会完全决定行动者的行为行动者也不是复刻制度要求的载体。 一方面制度往往由相互冲突的多种要素组成不存在单一的制度逻辑行动者可围绕特定文化价值形成身份认同其行为不会完全由制度决定。另一方面尽管制度能汇集甚至改变行动者的偏好与需求但行动者可重新组合制度环境中的认知资源不断提出兼容创新性与合法性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工作应更加细致地分析制度环境与行动者的关系和互动机制考察使组织及其成员更具自主选择性或更受结构约束的具体条件动态揭示不同背景下行动者行为可能发生的变化。

最后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应提高新制度主义理论内部的逻辑融贯性加强对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为了反对基于利益考量的算计逻辑组织分析制度主义提出适宜逻辑解释人类的日常行为。但制度理论的发展表明这两种逻辑并非相互排斥而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社会现象技术部门很大程度上根据效率比较的算计逻辑来进行业绩评价职能部门的业绩评价则与遵守制度条例的适宜逻辑密切相关组织分析制度主义需要加强与其他新制度主义流派的对话调和理性行为逻辑与制度化行为逻辑的张力总结算计逻辑与适宜逻辑在不同场域的适用条件提高制度分析的连续性与融贯性提升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理论解释力, 也需促进这一流派与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积极互动重视跨学科理论资源和分析工具群体生态学对资源配置竞争机制的研究可弥补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缺乏权力分析的局限社会心理学的成果有益于制度理论探讨行动者互动的微观机制并延展组织分析的适用领域。

综括而言组织分析制度主义从适宜逻辑角度进行制度分析侧重制度塑造行动者认知框架的结构性面向以及文化惯例对行动者行为选择的影响其不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重新发现制度”,而且充分展现了文化及认知取向的制度研究路径的显著解释力就政治科学的理论研究而言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看重宏观环境对微观秩序的因果力量可为比较政治 国际关系等学科的实证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就政治制度的现实运行而言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提出的理论假设与分析模型同样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宏观环境的合法性资源可能不具有跨文化背景的普遍性政治制度改革与政策安排调整需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来展开在科学评价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独特贡献和学术地位的同时仍需细致考察这一研究路径的内在局限及其蕴含的发展潜力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效率驱动行为模型不同组织分析制度主义学者主张行动者行为嵌入制度环境这两种研究路径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假设行动者在任何情况均遵循算计逻辑是非制度主义的设想行动者仅遵循制度结构的脚本模式则是过度制度主义的实际上行动者可通过解构 制度神话与文化背景不断互动这可能意味着社会科学应该以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来理解制度制度逻辑”,在此意义上建构制度主义既构成组织分析制度主义的逻辑延伸也成为组织分析制度主义优化自身解释思路的参考方向。

编辑:蒋天昊

初审:孔德傲

审核:张朝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