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塞伊玛

 古城布衣 2024-03-27 发布于河南
历史有时候很神奇,从年代看,坑南遗迹与北京周口店遗址很相近,这样,无意间南水北调将坑南人与遥远的山顶洞人联系到了一起。图为坑南遗址发掘现场。 河南省文物局供图
  引子
  今年8月29日上午,丹江小雨初歇,近岸处水清见底,远望则碧波微漾,山色空濛,景色醉人。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近年来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淅川过去并不引人注目。这是南阳西部的一个山区县,与湖北的均县、郧阳,陕西的商南接壤,境内群山环抱,丹江流贯其间,是个安宁偏远的地方。
  淅川在考古界引起关注,始自1978年。那年大旱,丹江水库极度枯竭,一退数里。多年的浸泡和水波激荡,让大地深藏的秘密显露,像贝壳遗留在沙滩上一样,一些来自遥远年代的青铜鼎露出了头,能把走路不小心的人绊个跟头。
  考古工作者闻讯而至,惊呼走进了梦想中的考古天堂!库区发现的大量楚人墓葬和极为丰富的陪葬物品,尽情展示着楚国曾经的富足和风韵。河南博物院的青铜器馆笑傲全国,主要就是靠淅川出土的文物撑起的门面。
  此后淅川库区考古持续引人关注,即便如此,在经过30多年考古发掘后,这片土地下仍隐藏着数不清的奥秘。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需要扩大丹江水库库容,亟须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库区确定的发掘点有100多个,工作量占中线工程河南段近一半。
  来自省内外的数十支考古队在库区奋战,有的工地持续发掘四五年,考古发现令人惊奇不已:淅川一带不只是楚文化重地,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到先秦汉唐,这里都是文化重地;宋元明清时期,这里也是人文蔚盛之区。
  是什么力量,在数千年时间里吸引古人定居淅川,并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库区人”唱响田园序曲
  山上森林茂密,山前丹江流过,山水之间的二级台地上,几个身着兽皮的人,正在打制石器,他们身体强健,神情专注。
  在淅川县马蹬镇坑南村西,当地文物工作者生动描述数万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场景。
  坑南遗址是一处石器时代遗迹。据主持坑南遗址发掘的中国科学院教授宋国定介绍,从发现的石制品形制结合地层土壤结构推测,坑南遗址最早的堆积年代约为距今三十万年左右,最晚的年代在距今一万年前后。从年代看,坑南遗迹与北京周口店遗址很相近,无意中,南水北调将坑南人与遥远的山顶洞人联系到了一起。
  2011年3月,宋国定带领一支中国科学院考古队来到坑南进行发掘,他们揭露面积约3000平方米,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各类石制品8000多件。一个地方出土如此多石器,宋教授认为,这里不是一般的聚落,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相当一段时间,这里应该是一个石器加工场。
  从出土的石器看,旧石器时代,这些“库区人”谋生方式主要是采摘野果,挖掘草根和块茎类植物,捕食丹江及其支流的鱼类。而新石器时代,古人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这里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陶器残片、石磨盘、研磨球、燧石制品等,据此判断,这时的“库区人”已经开始了早期的农业生活。
  坑南出土陶片20多片,主要是夹砂陶,褐色,烧制温度较低,质地疏松,厚度中等偏薄,被认定为迄今为止汉水流域发现的最早的陶制品。
  远古人类为何钟情这块土地?宋教授认为,丹江流域土肥水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丹江各段都有宽阔的谷地,尤其河流交汇处更是如此,坑南附近丹江与老鹳河交汇处,河谷宽两三公里。河谷为丰美的草原,下临丹江,上为茂密的山林,非常适宜早期人类生存。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丹江沿岸的低丘、台地均为尘降黄土地貌。“先民有亲黄土的特点。”宋国定说,“这是由于黄土干爽,利人生,并且适合耕种。这也是南北文化联系和我国文化统一性、绵延性的重要土壤物质基础。”
  坑南人并不孤独,在淅川岳沟、宋湾、东岗、梁家岗和狮子岗等处,人们先后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物。数万年前,在今日的库区周边,早期文明生机勃勃。
  坑南石器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兼具南北文化因素。这些石器多取自河滩鹅卵石,石料以脉石英、石英岩和石英砂岩居多,类型以石片为主,剥片和加工多采用锤击法。石器面貌简单粗犷,刮削器和砍砸器居多,还有凹刮器、尖状器等,显示出了南方砾石石器面貌;但同时也发现一定数量的石叶、石片和小石器等,这些石制品以燧石为原料,形制不规则,器类有端刮器、镞状器、石钻等,显示了北方石片石器的特点。
  丹江地处南北文化交汇地区,是古代南北文化的交流要道,文化间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也是这里古代文明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下王岗:黄河与长江间的文化驿站
  2009年10月的一个下午,太阳西斜,暮光苍黄,在淅川县盛湾镇下王岗忙碌了一天的考古队员正要收工,突然有人在一个探方的角落发现了一个灰坑,很特别,里面有硬硬的烧土
  块。主持发掘的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高江涛当即决定推迟收工,把这个压在土层下的灰坑发掘出来。
  下王岗处于丹江库区,东、北、西三面为丹江环绕,周围没有村庄,考古队驻地在10多里外的村庄,每天上下班雇三轮车来往。如果不按时收工,就要摸黑回家。但考古队员们此时已顾不了许多,操着手铲发掘起来。
  覆盖灰坑的土层清除了,烧土块取出来,快到坑底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巴掌大的一块,斑驳的绿锈。这么大的铜器?
  手铲一点点剔出来,一共四个,一个单独的,另外三个粘连在一起。阔叶状,下部带倒钩,显然是一种形制特殊的铜矛!
  高江涛突然想起,甘肃曾发现过这样的铜矛,当即意识到这个发现极为特别和重要。
  没错,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铜矛,全国只有十多件,并且基本上是收藏品、征集品。因此,下王岗这四件尤为重要。
  这种铜矛并非产自中国,这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典型器物。塞伊玛-图尔宾诺是分布于西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的一种青铜文化,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8~前12世纪,典型遗址为俄罗斯卡马河右岸、丘索瓦亚河河口对面的图尔宾诺。
  欧亚草原的青铜器,如何传到了淅川?
  高江涛认为,这四件铜矛是文化跨区域传播的证据,按照目前掌握的情况,应该是自欧亚草原到甘肃、陕西,再沿丹江下来到了淅川。
  高江涛说,淅川一带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这个区域是气候和生态过渡带,如今是北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古代则是亚热带与热带的过渡带。相对于单一气候带,这里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而且自然成为黄河文明和江汉文明的交汇区,频繁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丹江河谷,也让淅川成为各大文化区之间的交通孔道、文化走廊。这里向东穿过南阳盆地,通过方城缺口北上与今郑州、洛阳地区连接,向北则沿着丹江河谷直通陕西,向南则与江汉地区自然联通。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各种文明要素在这里传播、汇聚、融合。
  下王岗所拥有的舶来品不只那几件青铜矛。除了本地特色文物,这里还发现有陕西龙山文化陶器、颍河上游束腰封顶盉,以及其他一些来自很远区域的典型器物。可以说,这个古遗址是黄河与长江间的一座文化驿站。
  下王岗遗址现存面积仅6000多平方米。上世纪七十年代曾进行过一次发掘,2008年,为丹江水库扩容需要,高江涛率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一支考古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发掘,基本将遗址全面揭露。在全国考古界,将遗址基本全面揭露的做法是十分罕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