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窑为何大量留存民间?到底有没有真品?

 天宇楼33 2024-03-2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瓷器在古代,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活用品,在他们的身上也体现了非常多的阶级象征,而这种区分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官窑和民窑的称呼!”

自唐朝设官窑以来,直至清朝末年,官民窑一直处于并存的状态!

唐朝的官窑就是我们现在称为大盈库的邢窑白瓷,而与大盈库窑器相近似的白瓷在民窑中均有烧造,他们中有的也仿官窑器在器底刻上“盈”字,以充官窑器。到了宋朝,虽然“汝哥官定钧”五大御窑被钦定为官窑,但围绕这五大官窑还有大大小小窑场,他们除生产大量的民间日用品外,也仿制一些类似官窑的器皿。平时我们见到的一些型不正,釉不纯,胎质也不太好的类似名窑的器皿,就是这类民窑仿品。一直到清雍正时期,这种官民并行的现象才有所收敛。

虽说有民间仿制,但为何还是有大量的官窑留存于民间呢?透过《清宫瓷器档案全集》,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民间的官窑瓷器大约有这样几种来源:

御窑厂次色瓷器的处理

次色瓷器变价是清代御窑厂特有的一种瓷器处理办法。官窑中的次色瓷器,是与正品中的上色对应而言的。变价就是将次色瓷器出卖以换取现银。瓷器作为手工业产品,在烧造过程中必然有正品、次品及破损之分。乾隆时期著名督陶官唐英,他在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二十日的奏折中曾说:“所造之器,出自窑火之中,不能保其件件全美,每岁每窑均有选落之件。”这选落之件就是次色瓷器。

官窑中的次色瓷器,在雍正六年(1728年)之前是散贮在御窑厂的库房里,雍正七年(1729年)至乾隆七年(1742年)这段时间是解送京城。到了乾隆七年(1742年)以后,就奉旨将次色瓷器在景德镇就地变价了。道光以前的黄釉瓷和祭祀用瓷,即便是次色,也是不能变价的。道光以后,所有次色瓷器都在景德镇变价处理了。所以,在民间见到的有些瑕疵但却印有清代皇家落款的官窑瓷器,大多应该是景德镇御窑厂变价处理的次色瓷器。

图片
 清道光 黄釉兽耳尊

皇宫库储瓷器的变卖
 
宫中的瓷器为什么会变卖?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缘由。

据档案记载,在乾隆早期,曾将库储康、雍、乾三朝有款瓷器中破损的或釉水不全的 14万余件变卖。乾隆中期,又将康、雍、乾三朝无款瓷器 8000余件变卖。乾隆还将存量过多并无用项,或釉水浅薄,或花纹不全,或式样平常的 11万余件瓷器也拿出皇宫变卖了。嘉庆皇帝倡行节俭,将皇宫六库存贮的物件全面清理,除了必须留用的,其余久贮库内并无用项以及用少存多者全部变卖。在嘉庆时期,共变卖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的瓷器多达 44万余件。

按理说,官窑瓷器只有破损或久存不用,才作变价处理,但是到溥仪退位后的小朝廷时代,由于经费不敷,竟然也打起了变价的主意,只不过与老祖宗不同的是,这时变价的不是什么破损和平常之器,而是专门挑皇宫值钱的物件变卖,不但变卖清代御窑的瓷器,还有明代的官窑瓷器,甚至还变卖了元代青花白地瓷葫芦瓶。让人惊愕的是,在当时还采用了投书竞买的方式!

图片
清道光 紅釉玉壺春瓶

皇帝赏赐出去的瓷器
 
官窑瓷器是皇帝常常用来赏赐的物件,赏赐的对象既有王公大臣、封疆大吏,也有皇子公主、贵族命妇和身边的侍卫,此外还有蒙古王公和西藏喇嘛等。

每次赏赐瓷器的数量多寡不一,少则一两件,多达数千件。清宫档案反映,皇帝赏赐瓷器的品种有很多,如雍正时期既赏瓶、盘、碗,也赏珐琅彩等瓷器。乾隆时期赏赐的瓷器,除了瓶、尊、盘、碗外,还有小件的如鼻烟壶、瓷扳指、瓷带钩、瓷翎管等。晚清时期赏赐的瓶、罐等大件瓷器,也就是通常说的琢器,其品种较为固定,主要有哥釉四方杏元双管瓶、钧釉四方杏元双管瓶、哥釉四方八卦瓶、霁红玉壶春瓶、青花起线玉堂春瓶、青花芭蕉栏杆玉壶春瓶、花厂官釉太极纸槌瓶、天青釉四方太平有象瓶。光绪朝还增加了五彩百蝶玉堂春瓶、五彩红百蝠玉堂春瓶、天青釉描金皮球花玉堂春瓶、红云蝠太极纸槌瓶等。

清代晚期赏赐用的碗、盘、盅、碟等小件瓷器,也就是通常说的圆器都有哪些?举个例子,在光绪八年(1882年)赏赐用的圆器共有 14种,分别为白地红云龙尺六大盘、五彩八吉祥串花尺二大盘、青双龙尺四大盘、五彩白地里外红百蝠尺六大盘、里外霁红七寸盘、里外霁青七寸盘、里外霁红五寸碟、里外霁青五寸碟、里外霁红大碗、里外霁青大碗、五彩八吉祥中碗、青云鹤八卦中碗、里外霁青墩式中碗、红龙酒盅等。可见,清朝皇帝赏赐出去的瓷器是花样繁多的。

图片
 清光绪 藍釉象耳方瓶

洋人抢掠走的皇家瓷器

晚清时期,清王朝国势衰败,西方列强先后两次攻入北京,第一次是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是 1900年八国联军的入侵。列强两次进京大肆抢掠,皇家瓷器自然也是在劫难逃。然而,遗憾的是历史文献中少有这方面的专门记载。

以圆明园为例,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和野蛮的焚烧,历朝精心制作的陶瓷器皿更不能幸免。对于圆明园在这场浩劫中究竟损毁了多少瓷器,100多年来始终是个谜。现在,根据景德镇官窑的进贡清单,对划拨到圆明园的御用瓷器数量作了个统计:乾隆时期督陶官进贡陈设在圆明园的瓷器有 1746件,嘉庆时期进贡瓷器陈设在圆明园的有 2015件,道光时期进贡瓷器陈设在圆明园的有 2452件,咸丰时期进贡瓷器陈设在圆明园的有 152件。所有这些瓷器,都随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并遭劫,或被砸碎再也见不到了,或被劫掠而流散到世界各地。

图片
清乾隆 粉青釉浮雕“苍龙教子”图罐 

皇宫被盗出的瓷器

皇家大院表面来看戒备森严,但是家贼难防。尤其是清朝晚期,宫里偷盗之事屡有发生,作为存放瓷器的广储司瓷库也不安全。宫中太监杂役等家贼里外勾结,作案手段不一,或挖墙行窃,或揭瓦偷盗,或顺手牵羊。

清宫档案留下这样的记录:光绪三年(1877年),紫禁城内广储司瓷库的西墙被挖了一个窟窿,发现丢失瓷器 101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广储司瓷库的西墙又被挖一大洞,盗走盘、碗、盅、碟及小瓶多达 1000余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时,宫中瓷库又被盗,丢失了雍正年间制作的瓷器 40多件,甚至连被人们称为库神的馗瓶也一起被盗;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至宣统朝,瓷库被盗事件更是屡屡发生。

这样说来,不论是官窑中次色瓷器的处理,还是皇家库房所存瓷器的变卖,也不管是皇帝赏赐出去的瓷器,还是洋人抢掠、宫中偷盗的,这成千上万的清朝皇家瓷器终究是流落民间乃至世界各地了。

近年来,数件官窑以高价成交,使人对官窑有了全新的认识。收藏家在欣赏一件官窑时,常会留意其底部或身侧的款识,然“款识”也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件古物是否为官窑的标准!有一些官窑,或是出于仿前朝的原因,或是出于当政皇帝迷信等因素,并不会在器身上落款识。所以各位藏友在甄别官窑时,也一定要留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