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小萌:1973年6月至8月第一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

 城北十五里666 2024-03-27 发布于北京

ImageImage

第一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
刘小萌

大批知青下乡,一开始就遇到许多问题。而少数干部子弟在短暂的“下乡镀金”之后,即凭借父母叔伯的权力,通过招生、招工、招兵返回城市,这又招致滞留农村的许多知青及其亲友的不满。1971年林彪集团制定的《“五七一”工程纪要》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为蛊惑人心的口号,足以说明上山下乡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已经成为动摇城市居民民心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1972年12月20日,福建省莆田县小学教师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反映自己的儿子到农村落户后的窘迫处境,以及上山下乡中干部子女“走后门”招工、招生、招干的不正之风。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亲自复信,表示要对知青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统筹解决”。毛泽东的复信引起了全党对知青问题的关注。

1973年4月2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知青问题。周恩来主持了会议,与会的有政治局委员叶剑英、张春桥、李先念、王洪文等。会议强调一定要把上山下乡工作做好,“不能再让毛主席操心”。会议议题主要涉及 8个方面:

1
安置经费问题

周恩来指示:插队知青的安置费标准要提高,要考虑解决已经下乡的这部分青年的实际困难。不能让主席再把自己的工资寄去了!全国目前在农村插队的按 300万人计算,平均每人补助300元,需要9个亿,财政部要研究作预算。要研究搞个上山下乡规划,计划生育搞好了,城市下乡会少一些。但总会有一部分人下乡,这是个长期任务。张春桥建议,在考虑插队经费标准时,要和去农场兵团的经费平衡一下,要有利于动员知识青年插队。

2
生活问题

周恩来对知青的口粮、卫生、婚姻等具体问题很关心,指示要研究口粮问题,调查多少口粮才够吃;卫生部门要加强农村合作医疗,有下乡青年的地方要特别加强,要培养赤脚医生,下放医疗队;对患有重病、本人和社队无力负担医药费的,要补助;有严重地方病的地方,知识青年不要去。他还提出要关心下乡知青的婚姻,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

3
布局问题

周恩来指示,选择地点时要考虑到青年能够在当地站住脚,不能长期靠补助。边疆地区潜力很大,要逐步开辟。布局问题要和发展农业生产,开发边疆结合起来考虑,要和工业支援农业,安排投资结合起来考虑。要帮助有下乡青年的地方尽快把生产搞上去。

4
表彰先进知青问题

周恩来说,多数青年是好的,问题是做工作。他还表扬了在云南的北京知青辛温。辛温总结了一套种植金鸡纳的经验,为国家节约了宝贵的外汇。张春桥则夸奖了在云南爱尼人山寨插队的上海知青朱克家,说他扎根边疆不上大学。

5
学习教育问题

针对知青缺少书籍、报刊等学习资料问题,周恩来指示,要给青年精神粮食。要使青年各得其所,把他们管理教育好,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有好处。

6
保护知青问题

对于黑龙江2师某团团长和参谋长合伙奸污几十名女知青的罪行,周恩来愤怒地说:这不是我们的团长,这是林彪的团长。不要手软,要大胆管,不要畏畏缩缩。公安部要派人去。张春桥说,这两个人是现役军人,总政也应该派人去,这两个人要杀,比甘南那个还恶劣(黑龙江省甘南县两名强奸女知青犯,经中共中央领导批示,已枪决),不杀不行。叶剑英插话,杀一儆百,杀一儆千。周恩来说,可以内部通报、张贴。王洪文补充,这些坏人不惩办,家长怎么放心。

7
其它政策问题

会议决定放宽上山下乡政策,并对歧视“出身不好”的知青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建议归国华侨除安置到华侨农场外,一般不要去农村。

8
加强知青工作

会议对干部带队、知青工作机构提出了意见。周恩来指示,青年下去要有干部带领,特别是跨省安置的,城市要派出干部一起下去。要参加县委和社队领导班子,要使下情能够上达。中央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机构要加强,要有负责人专门抓,要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这次会议表明,国家领导人在毛泽东给李庆霖复信后真正开始解决知青工作中一系列积重难返的问题,调整政策,健全机构。这次会议只就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对几个月后召开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来说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知青政策大调整应是以毛泽东的复信和这次政治局会议为先声的。

会后,国务院组织了13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学习调查小组”,分赴12个省、自治区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调查组成员经过艰苦努力,排除了一些地方的阻力,比较广泛地听到了知青的反映,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相当严重),进一步认识到知青问题的严重性。在此基础上,调查组于5月30日起草了一份用于征求地方意见的文件——《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下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解决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上报国务院。《意见》首先回顾了上山下乡运动的成绩,肯定“成绩是主要的,总的形势是好的”。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关部门对知青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抓得不认真,不得力;“走后门”参军、升学、进工厂的情况严重,特别是高级干部带头“走后门”,影响很大;不少下乡青年生活不能自给,住房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迫害、摧残下乡知青的案件上升,对坏人打击不力。这些问题导致知青不安心农村,也给城市动员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意见》提出了几条解决办法:以路线斗争为纲,搞好管理教育,充分发挥下乡知青的积极作用;严肃处理迫害、奸污下乡知青的问题;做好城镇中学毕业生分配工作;制定长远规划;进一步加强党对知青工作的领导。这几点,成为不久以后召开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的蓝本。

5月17日,中共福建省委曾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发出《关于认真学习毛主席给李庆霖同志的信的通知》,阐明毛泽东复信的深远意义。6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21号文件,将李庆霖上书和毛泽东复信,福建省委的《通知》逐级下发到基层,并传达到下乡知青和广大群众中,要求各级党委认真学习,严格检查,加强领导,总结经验,上报中央。同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宣读毛泽东复信,讨论《意见》及福建省委的《通知》,并于6月下旬由各省、市、自治区、大军区各派两人(其中一人专管知青工作)到中央汇报,并统筹解决知青工作问题。

6月11日,已从湖南省委上调到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召集计委、农林部、财政部、公安部、商业部、卫生部、科教组和团中央等8个单位负责人开会,组成会议筹备组,由沙风、林乎加主持。

22日,“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次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会议终于在北京拉开帷幕。与会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大军区,5大,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共123人。省和自治区党委书记与会的有黑龙江、新疆;省、市、区党委常委与会的有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党委委员与会的有辽宁、吉林、江西、湖北;没有党委委员以上干部与会的有北京、上海、江苏、河南、四川、青海。大军区副政委与会的有北京军区、沈阳军区、福州军区,其他大军区与会的是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5个都有副政委或副司令与会。

会议检查了工作,肯定了成绩,揭露了问题,研究了“统筹解决”的方针政策。

会议讨论中,对一些问题产生不同看法。

关于在中学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工人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中学毕业生除了按照有关规定不动员下乡的几种人之外,其余的都应动员上山下乡,然后根据国家需要,从经过两年锻炼的知青中招收职工。理由是:(1)有利于支援农业,体现农、轻、重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2)有利于动员毕业生上山下乡。(3)有利于防止“走后门”的不正之风。(4)经过农村锻炼后招收入厂的职工,一般表现都比较好。(5)可以避免因国家计划变动,造成有的年度毕业生全部进工厂,有的年度毕业生全部上山下乡的不合理现象。另一种意见是,以上山下乡为主,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可以根据当地需要,分配一部分毕业生到工厂或其他行业。理由是:(1)先上山下乡,后招工进厂或招收参加其他行业,下去的知识青年必然产生“临时观点”,把上山下乡看成“过渡时期”,缺乏长期扎根农村的打算。(2)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同样可以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走上海机床厂的道路。(3)可以节约安置经费,减少国家的负担。(4)学徒工的年龄不致太大。上述意见分歧,实际反映出上山下乡政策运作中的内部矛盾——既要苦心孤诣地坚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革命方向,又不得不考虑国家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上山下乡运动被拔高到“文化大革命”中的“新生事物”,“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反修、防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其神圣性不可移易,方针政策难以做大的变动,这就决定了上述矛盾的长期性。

会议对“走后门”问题的处理,也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按照中发〔1972〕19号、40号、44号三个反“走后门”的文件规定,严肃处理,该退的要坚决退,有关的领导干部要带头退。另一种意见认为,“走后门”是人民内部问题,具体问题很复杂,涉及的面很宽,处理要慎重,应本着“过去从宽,今后从严”的精神办。由于“走后门”之风在当时愈演愈烈,成为上山下乡运动正常发展的严重阻力,与会者不能不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投注极大的精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手段和严格的政策界限,对“走后门”问题的处理,难以取得实效。

这次会议在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确实对知青政策作了充实调整,为改善下乡知青的困难处境制定了一系列翔实具体的措施。与此同时,对“文革”以来的一些极左作法,加以纠正。如将“大有作为”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纯强调接受“再教育”,以利下乡知青积极性的调动和才干的发挥。在知青安置问题上,将集中建立知青点、集体所有制农场、干部带队等“文革”初受到批判的作法,作为成功的经验重新加以推广,等等。

针对知青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会议讨论和议定了6条统筹解决办法。还起草了《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和《1973年到1980年知青年上山下乡初步规划》两个文件。

6条统筹解决办法是:

1、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县以上党委都要建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和得力的办事机构,并由一名书记主管。

2、切实解决知青在口粮、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对已经下乡插队生活困难的,国家要予以必要的补助。今后安置经费要适当增加。

3、加强对知识青年的培养教育,适当安排业余时间,积极组织他们学习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组织力量,辅导他们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积极培养和吸收具备条件的青年入团、入党,参加各级领导班子。特别要注意对女青年的培养使用。青年有了缺点,要耐心说服教育,绝对不能采取简单粗暴态度。认真落实“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政策,不要歧视他们。

4、坚持刹住“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中共中央〔1972〕19号、40号、44号文件中有关制止和纠正“走后门”的各项规定,必须让广大群众知道,发动群众监督执行。领导干部“走后门”的,要主动检查,坚决纠正。今后要严格制度。违反的,不但要把他们的子女退回去,并且要给予纪律处分。“走后门”的责任在家长,对于青年本身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上山下乡,不得歧视。

5、对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犯罪活动作坚决斗争。对以法西斯手段残酷迫害知识青年和强奸女青年的犯罪分子,要按其罪行依法惩办。犯罪分子为掩盖罪行对受害人进行威胁,对检举人进行报复的,要从严惩处。对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要举行公判,坚决杀掉。要保护青年之间的正当恋爱和婚姻。严禁逼婚。

6、今后每年将有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扎根落户,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要作出长远的全面的规划。今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采取四种形式:(1)插队,要适当集中,建立青年点,有条件的可回老家落户;(2)以下乡知识青年为主,由带队干部和部分贫下中农参加,在农村建立集体所有制的青年队;(3)在土地较多的地方,单独建立以下乡知识青年为主,由带队干部和部分贫下中农参加的集体所有制农场;(4)到和国营农、林、牧、渔场。

8月4日,中共中央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要求各地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情况,严格地全面地进行检查,抓紧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且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推动全面。

会议附件一《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草案)》对有关知青的一些具体政策加以规定或调整。

1、关于城镇中学毕业生分配。城镇中学毕业生的分配,以上山下乡为主。除根据有关规定和国家计划直接升学和不动员下乡的几种人之外,其余的,可以都动员下乡,也可以分配一部分到其他行业,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决定。病残不能参加农业劳动的独生子女,多子女身边只有一个子女的,中国籍的外国人子女,不动员下乡。归侨学生下乡的,主要安排到华侨农场。

2、经费问题。以前下乡插队的青年,凡是生活不能自给或者住房没有解决的,要认真抓紧解决。生活不能自给的,每人补助100元;没有建房的,每人补助200元。所需经费,应当先由国家过去拨付的经费结余调剂解决,不足的部分,再由国家财政增拨。和国营农场,也必须认真解决青年的住房问题。所需经费,应当用国家过去拨付的安置费解决。挪用了的,要追回。从1973年起,提高经费开支标准:城镇知识青年回农村老家落户的,到农村插队和建立集体所有制场(队)的,南方各省每人补助480元;北方各省(包括苏北、皖北)每人补助500元。到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的,每人补助700元。到和国营农场的,每人补助400元。按新标准计算,全国平均每人补助将近500元。其中,建房补助费200元左右,生活补助费200元左右,农具、家具补助费、学习材料费、医疗补助费、旅运费和其他费用100元左右。

3、口粮问题。插队青年的口粮,头一年、或当年秋粮分配以前,按各地规定标准由国家统销供应。参加集体分配以后,既要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又要给以必要的照顾。正常出勤的,应不低于当地单身整劳力的实际吃粮水平。所在社队口粮水平过低的,应由国家统销给予补助,标准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规定。

4、卫生医疗问题。要注意办好社队的合作医疗。卫生部门要为每个青年点培训赤脚医生和卫生员。要对下乡知识青年进行卫生教育。在安排劳动的时候,要特别照顾女知识青年的生理特点,例假期间,不要安排重活和下水。有地方病的社队,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重病、重伤的下乡知识青年,经县(团、场)级领导机关批准,持当地医院的转诊证明,可以到城市就医。下乡青年探亲期间,可以持探亲证明到所在的城市医院治病。

5、其他问题。要分给插队青年和社员同等数量、质量的自留地(自留畜)。对下乡知识青年,要和当地社员同工同酬,要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做到分配兑现。不得以任何借口克扣他们的劳动工分和应分配的粮款。下乡知识青年建房所需木材等物资,当地确实解决不了的,纳入国家计划,保证供用,不得挪用。按照国家计划,在下乡知识青年中招工、招生、征兵时,应在党组织领导下,经知识青年小组评议,征求带队干部和贫下中农意见,由县革委会或团、场领导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到社队抽调下乡青年。已下乡的独生子女和多子女身边无人的,在按照国家计划招工时,应予照顾。

会议附件二《1973年到198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步规划(草案)》提出

1973年到1980年,全国城镇中学毕业生约有2400万人左右。除参军、升学、在城市安排工作和社来社去的以外,要动员上山下乡的约有1300万人,平均每年约160万人。京、津、沪、浙三市一省,8年内跨省区安排下乡知青131万人,安排到黑龙江、新疆、江西、吉林、云南、河北、安徽、甘肃、内蒙古、陕西、宁夏等11个省区。《规划》规定:动员知识青年下乡的城市,要派干部带队(要有一定数量的女干部)。带队干部要参加县、社的领导班子,实行定期轮换。附件最后要求,各省、市、区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划。

第一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结束后,各省相继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

第一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主要成绩是针对知青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了“统筹解决”的具体办法和相应的政策,使当时已经上山下乡的800万知青和此后下乡的知青的生活条件有了一些改善。各地迫害、凌辱知青,特别是女知青的事件有所遏止。知青工作被列入各地党委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但后来的实际情况表明,会议制定的一些原则或政策未能落实。“坚决刹住'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仍流于形式;插队知青生活不自给率仍旧很高;加强对知青的“培养教育”,并不能缓解他们在精神文化上的饥渴;迫害知青的事件时有发生。会议制定的各项措施,只是起到“扬汤止沸”的作用,没能从根本上扭转知青工作的被动局面。

(刘小萌)

附文一

中发〔1973〕21号通知《印发毛主席的复信和李庆霖同志写给毛主席的信》
——摘录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文件选编》新疆知青办(1975年4月)

中共中央通知

中发〔1973〕21号

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各野战军党委,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领导小组、党的核心小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对李庆霖同志的来信作了重要答复。现将毛主席的复信和李庆霖同志写给毛主席的信,印发给你们,请印发至公社、街道以上各级党委,并传达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广大群众。各级党委要认真学习,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严格检查,加强领导,总结经验,上报中央。

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在开党委扩大会议时,可分出一天时间,宣读学习毛主席的信,并对你们从五月中央工作会议带回去的《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下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解决意见》,以及这次印发给你们参阅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认真学习毛主席给李庆霖同志的信的通知》进行讨论。准备在六月下半月,由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各派二人(内有专管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一人),来中央汇报和统筹解决这一问题。

中共中央

一九七三年六月十日


李庆霖同志:

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毛泽东

1973,4,25日

尊敬的毛主席:

首先,我向您老人家问好。

我是个农村小学教员,家住福建省莆田县城厢镇。家庭成份是贫民。我的教员生涯已有二十多个寒暑了。

我有个孩子,叫李良模,是个一九六八年的初中毕业生。一九六九年,他听从老人家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毅然报名上山下乡。经政府分配在莆田县山区——萩芦公社水办大队插队落户务农。

在孩子上山下乡后的头十一个月里,他的口粮是由国家供应的(每个月定量三十七斤),生活费是由国家发给的(每个月八块钱),除了医药费和日常生活中下饭需要的菜金是由知青家长掏腰包外,这个生活待遇在当时,对维持个人在山区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费用,是可以过得去的。当国家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口粮供应和生活费发给断绝,孩子在山区劳动,和贫下中农一起分粮后,一连串的困难问题便产生了:

首先是分得的口粮年年不够吃,每一个年头里都要有半年或更多一些日子要跑回家吃黑市粮过日子。在最好的年景里,一年早晚两季总共能分到湿杂稻谷两百来斤,外加两三百斤鲜地瓜和十斤左右的小麦,除此之外,就别无他粮了。那两百来斤的湿杂稻谷,经晒干扬净后,只能有一百多斤。这么少的口粮要孩子在重体力劳动中细水长流地过日子,无论如何是无法办到的。况且孩子在年青力壮时期,更是会吃饭的。

在山区,孩子终年参加农业劳动,不但口粮不够吃,而且从来不见分红,没有一分钱的劳动收入。下饭的菜吃光了,没有钱去再买,衣裤在劳动中磨破了,也没有钱去添制新的,病倒了,连个钱请医生看病都没有。他如日常生活需用的开销,更是没钱支付。从一九六九年起直迄于今,孩子在山区务农以来,他生活中的一切花费都得依靠家里支持;说来见笑,他风里来,雨里去辛劳种地,头发长了,连个理发的钱都挣不到。此外,他从上山下乡的第一天起,直到现在,一直没有房子住宿,一直是借住当地贫下中农的房子。目前,房东正准备给自己的孩子办喜事,早已露出口音,要借房住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另找住所。看来,孩子在山区,不仅生活上困难成问题,而且连个歇息的地方也成问题。

毛主席:您老人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完全拥护;叫我把孩子送到山区去务农,我没意见。可是,当孩子上山下乡后的口粮问题,生活中的吃油用菜问题,穿衣问题,疾病问题,住房问题,学习问题以及一切日常生活问题,党和国家应当给予一定的照顾,好让孩子在山区得以安心务农。

现在,如上述的许多实际困难问题,有关单位都不去过问,完全置之不理,都要由我这当家长的自行解决,这怎么能行呀?有朝一日,当我见阎王去,孩子失去家庭支持后,那他将要如何活下去?我真耽心!今年冬,我的又一个孩子又将在初中毕业了,如果过不了明春的升学关,是否再打发他去上山下乡呢?前车可鉴,我真不敢去想它!

在我们这里已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一部分人并不好好劳动,并不认真磨炼自己,并不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却倚仗他们的亲友在社会上的政治势力,拉关系,走后门,都先后优先被招工、招生、招干去了,完成了货真价实的下乡镀金的历史过程。有不少在我们地方上执掌大权的革命干部的子女和亲友,纵使是地富家庭出身,他们赶时髦上山下乡才没几天,就被“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调用出去,说是革命干部的子女优先安排工作,国家早有明文规定。这么一来,单剩下我这号农村小学教员的子女,在政治舞台上没有靠山,又完全举目无亲,就自然得不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加以调用了。唯一的资格是一辈子在农村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而已。

面对我们这里当今社会走后门成风,任人唯亲的现实,我并不怨天,也不尤人,只怪我自己不争气。我认为:我的孩子走上山下乡的务农道路是走对了。我们小城镇的孩子,平常少和农村社会接触,长大了让其到农村去经风雨和见世面,以增长做人的才干,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当孩子在务农实践中碰到的许多个人能力解决不了的实际困难问题,我要求国家能尽快地给予应有的合理解决,让孩子能有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子可走,我想,该不至于无理取闹和苛刻要求吧。

毛主席:我深知您老人家的工作是够忙的,是没有时间来处理我所说的事。可是,我在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艰难窘境中,只好大胆地冒味地写信来北京“告御状”了,真是不该之至!

谨此敬颂

大安!

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

李庆霖,敬上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附文二:

中发〔1973〕30号《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
——摘录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文件选编》新疆知青办(1975年4月)


毛主席已圈阅。

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

中发〔1973〕30号

中央同意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现在转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各级党委要以批林整风为纲,以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教导为指针,层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纠正不正之风,以极大的热情和对人民高度负贵的精神,做好这项工作。应组织力量,深入群众,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情况,严格地全面地进行检查,抓紧解决日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且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推动全面。

此件发到公社、街道以上各级党委,传达到城乡广大群众和知识青年。附件发到省、市、自治区党委,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具体规划和实施办法下达。

中共中央

一九七三年八月四日

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

毛主席、党中央:

毛主席给李庆霖同志的复信,传到了全国。热烈地学习讨论中央21号文件,成为城乡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成为推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其他工作的强大动力。

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遵照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分析了大好形势,检查了当前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统筹解决的办法。

在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下,全国已有八百多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生气勃勃地活跃在农村和边疆的各条战线上。这股革命洪流,猛烈地冲击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轻视农业劳动、看不起农民的旧思想、旧习惯。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

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贫下中农的关怀下,广大下乡知识青年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做出积极贡献,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邢燕子,侯隽式的先进人物。他们中间,有从天津市到山西平陆县毛家山插队的三十名青年和一名教师,同贫下中农一起,艰苦奋斗,粮食总产量三年翻了一番。河南光山县孙铁铺公社郑堂青年生产队,在贫下中农协助下,艰苦创业,一年建队,二年自给,三年有贡献,四年粮食总产从七万斤增加到二十万斤,棉花地拉沙改土,加强管理,使亩产从十斤提高到一百多斤。黑龙江某部由知识青年组成的担架连三排,在珍宝岛反击战中,配合边防部队,为保卫祖国领土立了功。在云南勐腊县山寨扎根的上海知识青年朱克家,成为爱尼族人民最喜爱的多面手。河北涿鹿县的插队知识青年程有志,在培育优良品种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在陕西延川县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孙立哲,成为能做较大手术的赤脚医生。到黑龙江农村的上海知识青年金训华,为了抢救社会主义财产,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经过实际斗争锻炼,广大下乡知识青年在思想上政治上不断成长,已有五万九千多人入党,八十三万多人入团,十四万多人被选进各级领导班子。更多的人成为各种各样又红又专的人材。

毛主席指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丰硕成果,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充满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

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为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反修防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贫下中农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状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既能经风雨、见世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又为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增添力量,有利于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工农联盟。这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有很重要的意义。

刘少奇和林彪一伙为了达到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疯狂破坏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散布“读书做官”、“下乡镀金”,“变相劳改”等反动谬论,刮起“走后门”等歪风邪气,妄图毒害和争夺青年一代。

在这样一场激烈的斗争中,我们有些同志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理解不深,有些同志中了刘少奇和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有些领导干部,把这项重大战略部署当作临时措施,抓得很不认真,很不得力。不少下乡知识青年生活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培养、教育无人过问。有些领导干部“走后门”,把子女留在城市或者调离农村。一小撮阶级敌人和蜕化变质分子,极力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他们甚至篡夺了个别单位的部分领导权,实行法西斯专政,残害下乡知识青年,而我们有些领导同志对迫害、摧残下乡知识青年的犯罪分子打击不力,有的甚至纵容包庇。

我们必须以批林整风为纲,以毛主席给李庆霖同志的复信和有关教导为武器,发动广大群众,开展革命大批判,肃清刘少奇和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提高路线斗争觉悟,纠正不正之风,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更加健康地发展。

怎样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存在的问题,会议讨论和议定了六条统筹解决的办法,并起草了《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草案)》和《一九七三年到一九八〇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步规划(草案)》。

(一)各级党委要深入学习、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党中央的有关指示,层层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下乡知识青年的全部情况严格进行检查,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县以上党委,都要建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和得力的办事机构,并由一名书记主管,组织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力量,满腔热情地积极地做好这项工作。

(二)切实解决下乡知识青年在口粮、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对已经下乡插队生活困难的,国家要给以必要的补助。今后安置经费要适当增加。

(三)大力加强对下乡知识青年的培养教育。适当安排业余时间,积极组织他们攻读马列的书,毛主席的书,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组织一定的力量,辅导他们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充分发挥青年人的敢想敢说敢干的革命精神和他们的特长。积极培养和吸收具备条件的青年入团、入党、参加各级领导班子。特别要注意对女青年的培养使用。青年有了缺点错误,要耐心说服教育,绝对不能采取简单粗暴态度。认真落实“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政策,不要歧视他们。下乡青年档案填写混乱和错误的,要进行清理。

(四)坚决刹住“走后门”的不正之风。毛主席批准的中共中央〔1972〕19号、40号,44号文件中有关制止和纠正“走后门”的各项规定,必须告诉广大群众都知道,发动群众监督执行。领导干部“走后门”的,要主动检查,坚决纠正。今后要严格制度。违反的,不但要把他们的子女退回去,并且要给予纪律处分。

“走后门”的责任在家长,对于青年本身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上山下乡,不得歧视。

(五)发动广大群众,对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犯罪活动作坚决斗争。对于以法西斯手段残酷迫害知识青年和强奸女青年的犯罪分子,要按其罪行依法惩办。犯罪分子为掩盖罪行对受害人进行威胁、对检举人进行报复的,要从严惩处。对于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要举行公判,坚决杀掉。杀人要严格控制,不可多杀。坦白认罪好的,可以从宽处理。要保护受害人的名誉和安全。要保护青年之间的正当恋爱和婚姻。严禁逼婚。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警惕阶级敌人扰乱我们的阵线。

(六)今后每年将有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扎根落户,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要作出长远的全面的规划,同整个经济建设、开发边疆和文教科研的规划衔接起来。

今后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形式:1、插队,要适当集中,建立青年点,有条件的也可回老家落户;2、以下乡知识青年为主,由带队干部和部分贫下中农参加,在人民公社里建立集体所有制的青年队;3、在土地比较多的地方,单独建立以下乡知识青年为主,由带队干部和部分贫下中农参加的集体所有制农场;4、到和国营农,林、牧,渔场。

各级党委要先抓好三分之一,派出得力干部,把知识青年集中的地方和单位办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先进单位,办成亦农、亦工、亦学、亦兵的大学校。

现在,全国已有许多先进单位开创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好局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各级领导要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并且积极推广,充分发挥先进榜样的力量。他们能够做到的,别的单位只要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也一定能够做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五十年内外,一百年内外,是一个翻天覆地的伟大时代。我们国家的面貌,特别是广大农村的面貌,将要发生极大的变化。要鼓舞广大下乡知识青年,树立雄心壮志,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扎根成长,同贫下中农在一起,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做出重大贡献。

以上报告,是否妥当,请指示。

国 务 院

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作者简介:

Image

刘小萌,史学博士。1952年生于北京市。1968年赴内蒙古牧区插队。1973年转回河北农村原籍,后上技校,当工人。1978年考入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顾问。著有《中国知青口述史》、合著《中国知青事典》、《中国通史》第11册等。主编《世纪存疑——历史考古卷》。

来源:道勤七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