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园”问学,拜师名门

 颐源书屋 2024-03-28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编者按: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自打2019年11月8日起,在浩瀚无垠的天穹之中又增加了一颗以“侯仁之”命名的小行星——“侯仁之星”。这是由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发布的。而这颗小行星,原本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8月16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09295。

当然,“侯仁之”三字,对咱们北京人来说,那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了。因为,从20世纪50年代起,北京人就已把他称之为“北京通”了。因为,侯仁之先生经常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讲有关北京的知识讲座,以至成为“家喻户晓”的“北京通”。但在实际上,他却是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系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蜚声海内外的历史地理学家。除了教学,他一生都在研究北京。而且也正是他,不仅论述了北京的起源、变迁,或在他的呼吁下保护住了许多文物古迹。另外,他和另外三位古建专家罗哲文、规划大师郑孝燮、人与生物圈学者阳含熙先生一起,率先提出了“中国应尽早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委员会”即全国政协第663号文件,并获得成功,咱们中国才由此开启了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于是,人们又把他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侯仁之先生对北京,那真是情有独钟。用他老人家的话来说:“北京是我心中的圣城。”

当前,“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还在如火如萘地进行之中,而通过“申遗”进一步推进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更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事情。为此,我们特开辟”侯仁之与北京”栏目,并由侯仁之先生20世纪50年代的学生朱祖希撰文,以飨读者。

“燕园”是人们对原燕京大学校园的昵称。侯仁之是在1932年夏考入燕京大学,并就读于该校历史系的。也正在这里,开启了他对北京终生不渝的追索、研究。

还是在晚清的时候,基督教会在北京创办了三所大学,即北京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在通州的华北协和大学。在1900年的庚子事变中,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校址相继被毁。在重建时,又拟将上述三所大学合并为一校,把校名定名为“燕京大学”,并由远在南京神学院担任教师的美国人司徒雷登来担任校长。

为了建设新的校舍,司徒雷登骑着毛驴四处勘察,最后相中了位于海淀镇迤北,明朝米万钟的勺园和清朝淑春园的旧址。由于时代更迭,园主几经易手,再加之战乱,原有的园址已经破败不堪。但是,这里的地势起伏有致,林木深幽,湖泊众多,泉流汨汨,正可以中国古典园林为模本修筑一座别具一格的校园。

图片

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以6万银圆购得此处,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一座包含有“一塔(以天宁寺辽代所筑的宻檐砖塔为模本的水塔)、一湖(未名湖)图”的中国园林式校园建成了。这便是以后的燕京大学的校园。正因为其美,人们又昵称其“燕园”。

侯仁之先生曾这样描绘“燕园”:

新建成的燕京大学校园,选址在北京城的西北近郊,是历史上有名的园林区。校门向西,遥对西山……从教学中心深入校园腹地,岗阜逶迤,林木丛茂。大路起伏,畅通无阻;羊肠曲径,经过其间。出人意料的是穿过这一区岗阜,突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水光天色,视野开阔。这就是享有盛誉的未名湖。湖之北,是造型古朴的博雅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的挺拔秀丽……

就在“燕园”,侯仁之遇到了三位影响他一生的导师:历史学家顾颉刚和洪业(煨莲)教授,还有一位是邓之诚(文如)教授。

三位先生在当时,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们在学术领域里无不自成一家,但在教学上又都是相辅相成的。而在教学之外,又会经常在自己的家中接待来访的学生,在言传身教中给学生以熏陶。

侯仁之之所以报考燕京大学历史系,主要是因他在1932年1月的《中学生》杂志上,看到了一篇署名“顾颉刚”撰写的、以满腔的热血鼓励青年“不要空谈救国”,要“到民间去”“把自己的脊梁挺起来,真正去唤起民众……”当他得知顾颉刚先生是燕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便下决心要报考当时燕大的历史系。而且,就在顾颉刚开的《中国疆域沿革史》课上,侯仁之第一次接触到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地理著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尚书》,尤其是其间的“禹贡篇”。 

图片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被称作“中国第一部古书”。所谓”尚”,是“上古”“远古”的意思,《尚书》即是“上古之书”,其间纪载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有天文、地理、思想、教育、典章制度等,是后世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而《尚书》中的“禹贡”,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地理文献。

嗣后,顾颉刚先生又发起组织,创办了一个刊物——《禹贡》,继而又成立了“禹贡学会”。

从《禹贡》半月刊的内容和禹贡学会的学术活动中,侯仁之受益颇多:一是得到了为《禹贡》写稿和译稿的训练;二是为顾颉刚主持编绘的《历史地图底本》做校订工作(这是为顾师计划中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绘制所做的准备);三是侯仁之刚读完本科就参加了禹贡学会所组织的黄河“后套水利调查团”,且还承担了一定的组织工作,使侯仁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得到了实地考察的机会。

对此,侯仁之先生曾在《侯仁之燕园问学集》一书中这样写道:

“我得以参加黄河后套的水利考察,还仅仅是一个开端。使我迄今都难以忘怀的是1936年8月一1937年7月,我作为顾颉刚先生的助教,协助他开设了《古迹古物调查实习》这门别开生面的课程。”“我的主要任务是在每次确定调查目标之后,如某处的古建筑、某处的古园林,以及某处的考古发现或古迹古物等,颉刚师就向我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再加上我自己的收集所得,先写成一篇简要的介绍书,事先要铅印出来,并在出发前发给学生,人手一份,作为到现场调查时的参考。这无疑对我是一个极好的训练。”同时,也使他自己从实践中体会到:“现场考察是多么的重要”。更由于事先选定的古建筑或重要的遗址所在地,多在北京城内和城外近郊,因而这项工作不仅给侯仁之以难得的从书斋的查阅资料,到野外实地考察的训练,也激发了他对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浓厚兴趣。

对此,侯仁之先生在《晚晴集》中这样描写道:青年负笈燕大,燕园风光旖旎,同学少年多不贱,名师风流,学林宿儒,一时云集;顾颉刚师、洪煨莲师的教诲,如醍醐灌顶,使我得沐重化……我爱燕园,燕园是美丽的。但是,更可爱的是,她为培育科学的幼苗所提供的无限肥沃的土壤。

图片

【专栏】

侯仁之与北京

一代宗师侯仁之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地理学家与学界泰斗,奠定了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础。被人们称为“北京通”“中国申遗第一人”。本专栏由朱祖希先生(左图)撰写,以追念侯仁之先生的学术精神。

 END 


作者✎朱祖希
签发✎田鹏

终审✎张颐雯        审核✎朱玲

刊物编辑✎宋冰华     推文编辑✎马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