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俚语俗谚(五)

 颐源书屋 2024-03-28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天上有龙肉 地上有驴肉

  在各种肉类食品中,哪种肉味道最好?老北京人有句俗语“天上有龙肉、地上有驴肉”,言中之意驴肉是最好吃的。昔日北京从皇宫到普通家庭都视驴肉为美味。

  北京城过去有南北两个大的驴肉作坊,位于南苑的称为南柜,以肉的鲜嫩闻名京城。北柜在京北坛村,以回锅肉闻名。这里所说的回锅肉是指在驴肉的烧煮过程中反复回锅,据说回锅次数越多,则肉味越香醇。

  明朝时,宣武门外的骡马市大街是一个大的驴马交易市场。后来移到阜成门外,被人们习称为驴市胡同(即现在的南北礼士路)。在这个市场上,主要出售作为交通工具的活的驴、马、骡。那些老驴或伤病驴被宰杀后,作为生、熟驴肉在市场上买卖,非常便宜。此处人畜拥挤,沸沸扬扬,脏乱不堪,人们来此主要是为图便宜。

  明代,皇宫中还有一个习俗,即每年的元旦“以小盒盛驴肉食之,曰嚼鬼”。大约是因为驴的毛是灰黑色的,传说中的鬼魂也多穿灰色或黑色衣服,吃了驴肉可以驱鬼去邪。明代的太监还“最好吃牛驴不典之物”,即卖驴肉小贩说的“钱肉”,这种肉零卖时有个规矩,必须从中间劈开,切成片时呈半圆型,中间的孔也是半月型。下街售卖驴肉的叫卖声有:“五香驴肉”、“肥——驴肉!”等卖驴肉的铺户,东城有恒和庆酒铺,位于东四;西城有三义涌大酒缸,在西单北大街。都因肉的味道好,煮得烂而生意兴隆。

       驴肉好吃的原因是肉中油脂少,香而不腻。另外,驴肉纤维质长而松散,容易进滋味。过去商贩为盈利,常以马肉或骆驼肉冒充驴肉,如今这几种肉都十分少见了。

长安十二春

       过去北京的餐馆主要集中于繁华的前门大街、东单、西单以及长安街上。旧北京俗谚中的“长安十二春”就是指的开在西长安街上的十二家带“春”字的餐馆。

      长安十二春,即庆林春、方壶春、玉壶春、东亚春、大陆春、新陆春、鹿鸣春、回如春、宣南春、万家春、淮扬春以及同春园。

       这些餐馆位于西长安街马路的两侧,有的在与西单相交的十字路口上。陆续开业于20世纪30年代,门面大小不一,经营风味各异,特别是在当时鲁菜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出现了以经营江淮风味菜为主的淮扬春,同春园等。这两家餐馆均由江苏人经营。淮扬春专门经营淮安、镇江、扬州三处的风味菜点,选料严格,刀工讲究,口味咸甜兼具,肉菜肥而不腻。同春园则以江苏的南京风味菜取胜,尤其是对河鱼湖蟹有独特烹制方法,现在仍以烧制松鼠桂鱼,炒鳝鱼丝,芙蓉海参等特色菜驰名京华。每天早晚的面食风味小吃,炸春卷、小笼蒸包、生煎包等也很受欢迎。

      东亚春、玉壶春、方壶春等均以经营闽味、川味等南方菜肴为主,也是各有特点,如鹿鸣春的糟蛋鱼唇,大陆春的红烧羊肚,新陆春的南腿鱼唇,庆林春的烧四宝等都曾经名噪一时。

一辈子当官 十辈子打砖

        “打砖”,从字义上看是打制砖瓦之类建筑材料的劳动,然而在北京,它却有着独特的含义。原来这是旧社会乞丐讨饭的一种方式。“一辈子当官,十辈子打砖”是流传于清末民初时期,讥讽败落的官宦子弟的俗谚。

       乞丐俗称“叫花子”。在旧社会,北京的叫花子分为南北两大帮。活动于前门外、天桥一带的为南帮;集中在后门外钟鼓楼一带的是北帮。叫花子乞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善要、恶要、哄要。“打砖”是介乎于善要和哄要之间的乞讨方法。这类叫花子多为宦门之后或体弱多病之人,他们在脖子上挂一块砖头,袒胸露脯,每走一步,砖头就在胸前碰撞一下,显得十分可怜。这种方法既省去了声泪俱下,苦苦哀求的“表演”,又不同于成群结伙、起哄捣乱的哄要。这种哀求表现得比较含蓄,而自我做贱,以砖头撞击裸露的躯体,又让人看而生畏生怜,有时甚至令人作呕。在叫花子中,这是最无能最低下的一种人。

       “打砖”的叫花子中,那些宦门的后人,他们曾生在温柔富贵乡,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平日只知玩乐挥霍,一旦失势,流落街头,真是连要饭也找不到庙门。再加上这些叫花子的父辈,当官的时候大多是颐指气使,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之辈,老百姓痛恨他们,也就认为这“打砖”的叫花子是天理报应,更加卑视他们。

        “一辈子当官,十辈子打砖”虽是北京历史上的事,但也告诫人们,在教育子女方面,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