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如何用笔

 吕剑藏书 2024-03-28 发布于山东

“笔软则奇怪生焉”,初学者用毛笔写字,很容易把笔毫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结,力在结点处无法传导到笔尖而最终落实到纸面,所谓用笔,即是通过用笔的技巧,在快速用笔过程中,随时能够把这个结点解开,让力随时都能传导到笔尖,让毛笔充分发力,这就是用笔的实质。这需要以对工具材料的充分掌握为前提。   

赵孟頫所说“用笔千古不易”,并不是指的某种具体笔法,而是指运用毛笔书写时,毛笔的特性决定了一些书写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毛笔作为“物”,它有它的“物”性,我们用毛笔书写,就要表现出对其作为“物”的物性的尊重,这是表达的前提。有些人喜欢把书法谈得很玄,文化、道、宇宙精神等等,殊不知所有这些最终都是通过笔毫来表达,舍此都是空谈。“道在屎溺”,“道”无大小之分,能合理运用毛笔,尊重它的物性,把它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一个体“道”见“道”的过程。当代书法什么都不缺,最缺的就是对书写的工具材料作为“物”的物性的尊重。解决了工具材料对书写的障碍,才能谈书法表达的问题。   

中国人的汉字书写是通过汉字笔顺依时间而向前推进的,笔画与笔画之间,并不是封闭的,即使是断开的,也会通过对笔顺产生关联,因此,对中国人来说,即使是空白处,也会感受到一种“气”的连接,从而生成笔势。   

笔势生笔画。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对诸如王羲之《兰亭序》中很多奇奇怪怪的起笔方式就不难理解了,它只是依笔势把毛笔打开,便于毛笔发力所留下的痕迹。临帖就像公安破案,通过留下的蛛丝马迹去还原作者的书写状态。   

中锋是最好的发力方式。中锋写出来的线条圆厚。书法线条的圆厚不是物理概念,而是一种心理感受。以中国画画竹为例,中间浓墨,两边淡墨,故而在视觉上有种凹凸感。书法的中锋用笔,中间着墨量大于两边,产生圆的感觉。“一缕浓墨在线中行”(宋代徐铉大致有此语)。圆劲的线条像钢筋一样,一放就弹回去,不圆则像竹片一样,一掰就断。

主毫立骨,副毫生肉。   

点画要有体量感、雕塑感,这样的点画稳定,有质感。即使是很小的点画,比如说“丶”,同样要包含有承启转行收的一个完整的用笔过程。   

要学会“连”,还要学会“断”。沈曾植曾说“学大王草,观其笔笔皆断;学小王草,观其笔笔皆连。其为点画狼藉则同。而断犹宗汉,连乃开唐。”(沈曾植,《海日楼遗札——与谢复园》,《同声月刊》,1945年第四卷第三号,50页)这是很有创见的。王羲之与王献之最大的差异在于“笔笔皆断”和“笔笔皆连”,而王羲之的“笔笔皆断”是古法,这也正是汉与唐的最大区别,也即“古”与“今”的差别。   

用笔就如同挠痒痒。到位的用笔,就像挠痒一挠一个准,正挠到最痒处,舒坦;不到位的用笔,离最痒处总差一点,闹心。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