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e:牛学中药(增加:补骨脂)

 老庄走狗 2024-03-28 发布于浙江

同意楼主关于升麻解毒的论述。
以前读过一编文章认为东垣所治之病非独内伤之病,亦夹有外感者。这些从其书中亦可看出。其处方喜用升麻、柴胡,其认为升麻、柴胡可升清气,但其又有清震汤一方,其方中用荷叶。若论升清,恐荷叶要比升麻、柴胡清灵得多,而为何东垣方中多用升麻、柴胡而少用荷叶呢?
上面提到的那编文章中提及东垣之时存在鼠疫流行。且不论是否为鼠疫,但于少有疫病,这是可以确定的。这从其书中可以得到。其书中曾论及被困开封时,日死数万人。如果仅从内伤来解释,恐于理有欠。如果从大战之扣有大疫,认为这是一种疫病或是有疫病的存在,这应当更合理一些。因此猜想是否东垣用升麻、柴胡与疫病有一定关系。
妄自猜测,不知可否。
谢谢!楼主辛苦了!
我一直想好好学一学中药,可是中药的书太多了,不知从何下手,楼主的整理真是太好了,再次说一声谢谢!
补骨脂
为豆科植物Psoralea corylifoliaL.的干燥成熟果实.

有把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种子错作即补骨脂使用,因两者都有个“破故纸”的别名。(“固脂,讹称也。本草名补骨脂,言其功也。胡人呼为婆固脂,又讹呼破故纸“。而木蝴蝶”片片轻如芦中衣,膜色白似蝴蝶形“,就像旧纸) 古时以合州(今重庆合川)产的作为地道药材。


1
《药性论》:能主男子腰疼,
《韩氏医通》:胡桃仁佐破故纸,盐水糊丸,治'腰湿痛如神'
《妇人大全良方》的通气散也是胡桃仁佐补骨脂,温酒调服治妊娠腰痛
《仁斋直接方》则用补骨脂 茴香、辣桂,热酒调服治“打坠腰疼,瘀血凝滞”
《得配本草》:配胡桃、杜仲,治风寒腰痛。
《杨氏家藏方》牵牛丸 (补骨脂 延胡索 炒黑牵牛 煨大蒜) 治”冷气流注,腰痛不能俛仰”
《是斋百一选方》补髓丹中也有补骨脂,治“老人臂痛腰痛”

2《日华子本草》:治冷劳,明耳目。
《开宝本草》: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及妇人血气堕胎。一名破故纸。
《本草求真》:凡五痨五痨:曰志痨、心痨、思痨、忧痨、瘦痨。七伤七伤曰阴寒、阴痿、里急精枯、精少、精清、下湿小便数,临事不举。因于火衰而见腰膝冷痛,肾冷流精,肾虚泄泻,及妇人肾虚脱滑,用此最为得宜。
《本草蒙筌》:治男子劳伤
《本草思辨录》:按《开宝》补骨脂主治,以五劳七伤冠首而踵以风虚冷,是风虚冷由五劳七伤而致也。再继之以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又由风虚冷而致也。夫肾家之风,有因热而生者,如天麻丸之用萆解、玄参、生地黄也。此则因虚冷而生风,故宜以味辛大温之补骨脂拯之。虚冷生风之候,喻西昌所谓两肾空虚,有如乌风洞,惨惨黯黯,漫无止息者是也。

《本草经疏 》:“补骨脂 ,能暖水脏 ,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其主五劳七伤 ,盖缘劳伤之病 , 多起于脾 肾两虚 ,以其能暖水脏 ,补火以生土 ,则肾中生阳之气得 补而上升 ,则能腐熟 水谷 、蒸糟 粕而化 精 微 ,脾气散精上 归于肺 ,以荣养乎五脏 ,故主五脏之劳 、七情之伤所生病 。

3
《本草纲目》:白飞霞《方外奇方》:。。。。。。收敛神明,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固,骨髓充实,涩以治脱也。胡桃属木,润澡养血,血属阴,恶燥,故油之润之。佐破故纸,有木火相生之妙。故语云:破故纸无胡桃,犹水母之无虾也。又破故纸恶甘草,而《瑞竹堂方》青蛾丸内加之,何也?岂甘草能调和百药,恶而不恶耶?又许叔微《本事方》云:孙真人言补肾不若补脾,予曰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虚弱,则阳气衰劣,不能熏蒸脾胃。脾胃气寒,令人胸膈痞塞,不进饮食,迟于运化,或腹胁虚胀或呕吐痰涎,或肠鸣泄泻。譬如鼎釜中之物,无火力,虽终日不熟,何能消化?《济生》二神丸,治脾胃虚寒泄泻,用破故纸补肾,肉豆蔻补脾,二药虽兼补,但无斡旋。往往常加木香以顺其气,使之斡旋,空虚仓禀。仓禀空虚,则受物矣,屡用见效,不可不知。
《本经逢原》接着:《济生》二神丸治脾肾虚寒泄泻,用补骨脂补肾,肉豆蔻补脾,加吴茱萸以平其肝,加木香以顺其气,使之斡旋。若精伤尿赤涩痛者,去木香易五味子。腰膝酸疼,肾冷精流者,用之屡效。凡阴虚有火,梦泄溺血,大便闭结者勿施。

3
定喘
《本草分经》:补相火以通君火,暖丹田,壮元阳,能纳气归肾。
《景岳全书》:味苦辛,气大温,性燥而降。能固下元,暖水脏,治下焦无火,精滑带浊,诸冷顽痹,脾肾虚寒而为溏泄下痢。以其暖肾固精,所以能疗腰膝酸疼,阴冷囊湿,缩小便,暖命门小腹,止腹中疼痛肾泄。以其性降,所以能纳气定喘。惟其气辛而降,所以气虚气短,及有烦渴眩运者,当少避之,即不得已,用于丸中可也。
《得配本草》:气不归肾,动用破故纸纳之。岂知气之上泛,由精水之不足,水虚则生火,破故纸补命门之火,以火济火,真水益涸,虚火益炽,火有余便是气,其气更浮于上而不下。且此动胞络之火,君相火炽,烦而且躁,其病未有不危者矣。莫若重投熟地,佐以茯苓、磁石,加砂仁为使,则气自归元,乃至稳至当之剂也。
《本草新编》:或问破故纸虽善降气,然亦能破气,何子未言也?曰:破故纸,未尝破气,人误见耳。破故纸,乃纳气归原之圣药,气之不归者,尚使之归,岂气之未破者而使之破乎?惟是性过温,恐动命门之火,火动而气动,气动而破气者有之。然而用故纸者,必非单用,得一、二味补阴之药以济之,则火且不动,又何能破气哉?

4

《本草新编》:治男子劳伤,疗妇人血气,止腰膝酸疼,补髓添精,除囊涩而缩小便,固精滑而兴阳事,去手足冷疼,能定诸逆气。但必下焦寒虚者,始可久服。倘虚火太旺,止可暂用,以引火归原,否则,日日服之,反助其浮游之火上升矣。古人用破故纸,必用胡桃者,正因其性过于燥,恐动相火,所以制之使润,非故纸必须胡桃也。.......
或问破故纸虽善降气,然亦能破气,何子未言也?曰:破故纸,未尝破气,人误见耳。破故纸,乃纳气归原之圣药,气之不归者,尚使之归,岂气之未破者而使之破乎?惟是性过温,恐动命门之火,火动而气动,气动而破气者有之。然而用故纸者,必非单用,得一、二味补阴之药以济之,则火且不动,又何能破气哉?
或问补骨脂治泻有神,何以脾泻有宜有不宜乎?不知补骨脂,非治泻之药,不治泻而治泻者,非治脾泄,治肾泄也。肾中命门之火寒,则脾气不固,至五更痛泻者,必须用补骨脂,以温补其命门之火,而泻者不泻矣。若命门不寒而脾自泻者,是有火之泻,用补骨脂正其所恶,又安能相宜哉。

1 王忠民治疗慢性阴道炎(症见阴部作痒,白带增多,昧腥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呜)
2章能在大量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用补骨脂,治少腹血瘀之实证的未破损型宫外孕。
3车鸿平在辨证基础上加用补骨脂10~20g治功血。
4温伟强用单味补骨脂治无症状性蛋白尿(慢性隐匿性肾炎)
5门新栋在治疗子宫出血患者时.发现补骨脂有明显的升高血压作用。
6聂旭升用补骨脂治疗风寒湿痹(见肢体关节肿胀疼痛,或关节肿痛游走不定,局部不红,喜暖,舌淡白、苔薄白或白厚,际沉或浮紧等症状)
7曹永生重用补骨脂(33g)为主治疗泌尿系结石
8饶文举采用内服(散)外用(与蜈蚣 食醋外搽)结合治疗乳腺增生
9 黄晓梅治虚性尿浊常用炙升麻(10~30g)、补骨脂(10~20g)(只要患者无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症状、均随证加入此对药)

本草书都强调补肾阳,古今应用基本都围绕在此基础上。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其“光敏反应”,用以治白癜风等病。
学习中,非常好,谢谢
现在西医充斥临床医疗,已没有太多的的精力去琢磨每一味中药太细致的用法,看了这个帖子,倍感鼓励。
支持支持支持
很用心,希望能坚持下去,学到很多东西,现在的中药学把我们对中药的认识狭隘化了,许多药物的用法被我们忽视,往往效果很好的,半夏秫米汤发展而来的二夏汤治疗失眠很好,但我们从课本上一般想不到用半夏治疗失眠。加油!
真是好东西呀!
九香虫
(含有九香虫油,一经炒熟之后即香美可口,所以有此美名。 因能放出一种奇臭的气体(含有机化物酮),俗名又叫“屁巴虫”或“打屁虫”。)为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npus chinensis Dallas的全体。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南北各地都有,但产得最集中而又见之于文献的,当数四川的嘉陵江和贵州的赤叶河)。

俗话有说 “有钱人吃鹿茸,没钱人吃屁巴虫。”
《本草纲目》:理气止痛,温中壮阳, 久服益人 。。。 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 。
《本草纲目》:《摄生方》乌龙丸:治上证,久服益人,四川何卿总兵常服有效。其方用九香虫一两(半生、焙),车前子(微炒),陈橘皮各四钱,白术(焙)五钱,灶仲(酥炙)八钱,上为末,炼蜜丸梧桐之大,每服一钱五分,以盐白汤或盐酒服,早晚各一服, 此方妙在此虫
《摄生众妙方》 乌龙丸治“利膈间滞气,助肝肾亏损”
《本经逢原》:九香虫产贵州,治 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中药大辞典》:九香虫对于神经性胃病,精神忧郁而致的心口痛,脾肾阳虚的腰膝酸软乏力、阳萎、遗尿等症有显著疗效。

《本草新编》:专兴阳益精,且能安神魄,亦虫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但不宜入于汤剂,以其性温,恐动大便耳。九香虫亦兴阳之物,然外人参、白术、巴戟天、肉苁蓉、破故纸之类,亦未见其大效也。
或问九香虫产于西蜀,得其真者为佳,近人不知真假,何能奏效?曰:九香虫不止西蜀有之,江南未尝不生。但生于江南者,无香气耳, 无香气者即无效

膈脘滞气
1 王谓川用之治疗胃溃疡 肠粘连等,取其“通气滞,止胃痛”
2 蒋洁尘 常用之合香砂六君子或五味异功散治松弛性虚胀
3 何久仁治肝癌疼痛,在行气药为主的基础上必加九香虫
4 何佳音在辩证基础上加入炙九香虫炙刺猥皮治“胃痛,尤其虚寒性胃痛”
5 朱良春用之治“肝胃气痛而痛有定处”
目前中药免煎颗粒用的不是很广泛,价格是一个因素,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大多数中医不相信这个东西,认为它违背了中医的煎炙配伍理论,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知道大家有何高见?
葛根

也是“风药”之一,又意味着我都不知从何下手整理。只好一路贴一路修改 。
先把困扰 我的几个问题贴上逐步逐步贴上 。

项背强痛
《伤寒论》中的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都有项背强痛一证,有很多《伤寒论》的注解书都说是因津不上润,筋脉失养而致,从而认为葛根是“起阴气、生津液、滋筋脉”而达到舒痉解挛。
从临床和现代药理学试验中得知,葛根本身就有解痉的功效,何必牵强随古拐弯抹角地理解。

治喘

《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有人认为喘而汗出非属于葛根芩连汤所治症状。从现代药理学葛根解痉的角度来看,可以用来治疗喘症。《医宗己任》也有提到: 邪气内攻,喘而汗出者,用葛根芩连汤治疗。
《症因脉治》干葛竹茹汤(干葛根、竹茹、陈皮、茯苓、半夏、甘草) 治 “风寒喘逆”

散郁火
《本草纲目》:散郁火。生葛根重解肌清热,煨葛根重升清止泻。
因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中有用到葛根。而升阳散火汤的主要功能是升散脾胃郁火,于是李时珍就直接总结“散郁火”为葛根的功效。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则进一步解释葛根 “散郁火”:疗头痛,治温疟往来,疮疹未透。

头痛

《名医别录》:主治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肋风痛。
《外台秘要》葱白七味饮(葱白 葛根 麦门冬 干地黄 豆豉 生姜 劳水(甘澜水))治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感冒风寒致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得配本草》:少用,鼓胃生津止渴;多用,解肌发表退热。治阳明头痛。。。。得葱白,治阳明头痛
《药类法象》: 朱奉议云:头痛如欲破者,连须葱白汤饮之。又不已者,葛根葱白汤 。。。。。易老又云:太阳初病,未入阳明,头痛者,不可便服葛根发之。若服之,是引贼破家也。
《本草崇原》: 元人张元素曰:葛根为阳明仙药,若太阳初病, 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用升麻、葛根,用之反引邪入阳明,为引贼破家也。愚按:仲祖《伤寒论》方有葛根汤,治太阳病,项痛强几几,无汗,恶风。又治太 阳与阳明合病。若阳明本病,只有白虎、承气诸汤,并无葛根汤证,况葛根主宣通经脉之正气以散邪,岂反引邪内入耶。前人学不明经,屡为异说。李时珍一概收录,不加辨证,学者看本草发明,当合经论参究,庶不为前人所误。

清暑益气汤(黄芪、苍术、升麻、人参、泽泻、神曲、橘皮、白术、麦冬、当归身、炙甘草、青皮、黄柏、葛根、五味子) 为长夏湿热困胃所设,《本经逢原》并不认为葛根在方只是“生津止渴”:清暑益气汤,兼黄柏用者,以暑伤阳明,额颅必胀,非此不能开发也。

1
《神农本草经》:主治......诸痹

2
《神农本草经》:解诸毒。
《药类法象》:善解酒毒
《本草衍义》:大治中热、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
《本草拾遗》: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
《东医宝鉴》单用一两煎治“酒疸,小便赤涩”

3
《神农本草经》:主治…呕吐
《药性论》:臣。能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
前几天在去舅公家的路上,经过挖高岭土的泥场.为了挖高岭土,一带的植物先是火烧再被清光.满目疮痍,这片土地伤痕累累,这路更是尘土飞扬,这泥尘暴一点也不会差过北方的沙尘暴当时,如果有相机,很想拍下.人类的破坏能力,真的不可小看啊.

白石脂
又叫高岭土, 为硅酸盐类矿物。 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 。但常含铁、镁、钙等
白石脂在入药前,需先泡制:
一 使原矿物颗粒结构破坏来增加其表面能,引起吸附作用增强
二 使原矿物化学组成及含量、元素特性发生改变,使气体、层间水、吸附水等挥发掉,吸附的微量元素重新组合.起到“净化药材”的作用
三 通过醋淬泡制,将原矿物吸附的元素,像ca,Fe,zn等溶解于醋中,形成人体易吸收的有机醋酸盐。

涩肠,止血。

《本经》: 主黄疸泄痢,肠辩脓血,阴蚀下血亦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珍珠囊》:固脱。
《药性论》:涩大肠。

《别录》:养肺气,厚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澼热溏便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
《日华子本草》: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沥,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漏,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

治久泻,久痢
《子母秘录》用白石脂半大两(研,和白粥空肚与食)治“小儿水痢,形羸不胜大汤药”。
白龙丸《百一选方》(白石脂,白龙骨,紫苏木瓜汤送)治“小儿泻清水不止”
《外台秘要》有用 白石脂、干姜为丸治“冷痢,食不消化及有白脓,日夜无节度”

崩漏带下
麦冬
百合科植物沿阶草(Ophitopogin japonicum (Thunb.)Ker.-Gawl.)块根

益心气

《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 “胃络” 即指胃之大络,《内经》云:“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而“虚里” 即指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明显处。为古代脉诊重要部位之,故“虚里”之脉绝,必是代表心脏功能襄竭。心气欲脱之重证。)

《药类法象》: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
李东垣《用药心法》言其“补心气不足”,较为明确地提出了麦冬补益心气的功效
《内外伤辨惑》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所谓“生脉 ,即指大补心肺之气, 以挽回“脉气欲绝” 之症)
然而,在人参补气盛名之下,致使普遍误以方中麦冬仅为补阴之品,而忽略其补心气的功效。
《千金要方》麦门冬汤(麦冬 炙甘草、大枣、粳米、竹叶)主治“劳复,气欲绝者”
《本草新编》: 泻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热邪,补心气之劳伤,止血家之呕吐,益精强阴,解烦止渴,美颜色,悦肌肤。退虚热神效,解肺燥殊验,定嗽咳有大奇功。真可恃之为君,而又可藉之为臣使也。但世人未知麦冬之妙,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为可惜也。不知麦冬必须多用,力量始大,盖火伏于肺中,烁干内液,不用麦冬之多,则火不能制矣。

卢尚岭指出,麦冬补益心气,必须重用,一般自30g开始,重者可用90g,其补气之力始著。心力衰竭患者纵见厚腻之苔,肿胀壅满之证,服之不惟不助湿益满,反见厚苔渐薄,腻苔渐化,肿胀日减.

麦冬还有一个重要的功效就是利水.麦冬入煎时应碎开.
麦冬的其他功效就略了.
谢谢楼主一年来的努力!在此恭祝楼主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gotohellhell wrote:
楼主若有意,建议尝百草,并把结果发上来,大家学.

你说的是我的痛,我希望我自己能亲采亲尝每个中药.我常对自己说,连药是什么样子什么滋味都不知道,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善用一个药呢?这个就是我的06年压轴贴.过多的画蛇添足的话,我就不说了.

今天是大年初一,回楼上的,新年快乐.
回头数数,我自己才贴了19药.希望在新的一年 ,不要放弃,坚持到100药.

半夏

真正的正品的是旱半夏,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或树林下,但由于开垦荒地,荒地伐林使其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田亦有生长,可大量使用灭草剂,农田中的半夏已基本绝迹。目前全国不少野生半夏基地几乎名存实亡。据我所问得知,正品旱半夏目前在四川很少了,目前主要以南充为中心.
我特意去亲尝了这个传说中的旱半夏,和药店里的那些吃不死人也治不了病的矾制的水半夏相比,那股麻的感觉,真的让人难忘。
水半夏古文献中未见记载,广西民间曾有入药习惯。60年代以后开始栽培,产量逐年增加,随着正品半夏的缺乏,开始代替旱半夏“横行”全国各地。

回顾历代中药炮制文献, 应用最多的, 且为药典所收载的半夏炮制方法为清半夏, 也即矾制半夏; 姜半夏也即姜、矾制半夏; 法半夏也即甘草、石灰、矾水制半夏.
善用半夏者首先善用生的旱半夏
曹颖甫在《金匮发微》说半夏久经浸泡,是去精华而留渣滓,如欲立止呕吐,岂能得哉
《医学衷中参西录》:惟药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即药房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矾,以之利湿痰犹可,若以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愚治此等证,必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然后用之,然屡次淘之则力减,故须将分量加重也。
何绍奇:治呕吐、恶阻、痰饮、痰核、瘿瘤、失眠、痞满、眩晕,当用半夏者,都用生半夏。用生半夏的方法:将生半夏与茯苓、生姜一起捣烂如泥,文火先煎半小时,尝一尝,不麻口了,再下余药
颜德馨 常用生半夏,制以生姜,认为化痰力甚著。

1
半夏秫米汤
徐树丕《识小录》有用 半夏百部各一两
《冷庐医话》:偶从杭城沈雨溥书坊,购得《医学秘旨》一册,有治不睡方案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半夏 夏枯草
朱良春对半夏与夏枯草的配伍甚为赞赏,认为加入珍珠母30g 入肝安魂,更好,并可用治多种肝病所致的失眠
陶御风: 阴阳违和,两气不交引起的不寐,其脉象多表现为浮大不耐按。加秫米 还可增配熟枣仁、丹参、夜交藤。半夏治失眠与量有关,一般用15g ,必要可用30g
也是施今墨药对之一.
《吴鞠通医案》:一两降逆,二两安眠
2
《本草衍义》: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经》曰:湿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壹两碎之,半夏汤洗,与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便已。
尹文绪 治疗萎缩性胃炎 醋制半夏60 熟怀山 生鸡内金各100 烘干研细末,每日口服三钱
《本草纲目》: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
《局方》半硫丸治虚秘
矢道数明《汉方临床治验精粹》半夏末半小匙,用米纸包后服用治一例72岁女性便秘。

3
黄煌的药证强调半夏治 “呕而不渴” :
一 是感 觉异 常样症 状 。半 夏所主 治的呕吐 ,本 是 一种 异常 的反 射 。半夏厚朴 汤 主治 咽中如 有 炙 脔 ,实 无 炙脔 ,纯 属 一 种感 觉 异 常 。此外 ,麻木 感 、冷感 、热 感 、堵 塞 感 、重 压 感 、痛感 、痒 感 、悸 动感 、失 去平 衡感 、恐怖 感 、 音响感 。由感 觉异 常导 致 的异常 的反 射和 行 为 ,如恶 心 、呕 吐 、食 欲 异常 、性 欲 异常 、 语 言异 常 、睡眠 异常 、情 感 异常 等 ,都 有 使 用 半夏 的可 能 。
二是 咽喉部 症状 。恶 心 、呕 吐 、咽痛失 音 、咽 中如 有炙脔 .均为咽喉部的症状 。咽喉部是人比较敏感的部位。所以半夏证多集中在咽喉部 。
不错,学习了,谢谢!
医不再是原来的医,药不再是原来的药,我感到前路茫茫。
 很好,我会一直关注你!
 也特别支持你!
鞣质具收敛性,内服可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溃疡和水泻等症;外用于创伤、灼伤,可使创伤后渗出物中蛋白质凝固,形成痂膜,可减少分泌和防止感染,鞣质能使创面的微血管收缩,有局部止血作用。鞣质能凝固微生物体内的原生质,故有抑菌作用,有些鞣质具抗病毒作用。鞣质可用作生物碱及某些重金属中毒时的解毒剂。鞣质具较强的还原性,可清除生物体内的超氧自由基,延缓衰老。此外,鞣质还有抗变态反应、抗炎、驱虫、降血压等作用。

 五倍子
(文蛤、百虫仓、倍子)
为植物漆树科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R.punjabensis Ste W.var.sinica Rehd.et Wils.等的叶或叶柄上受倍蚜虫刺伤寄生的虫瘿。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熟汤服。

《本草衍义补遗》:噙口中善收顽痰有功,且解诸热毒、口疮,以末掺之,便可饮食。
《本草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
《本草经疏》:性燥急而专收敛,咳嗽由于风寒外触者忌之。泻痢非肠虚脱者忌之。咳嗽由于肺火实者忌之。若误服之,反致壅塞喘满,以其酸敛太骤,火气无从泄越故耳。
《本草备要》:其性涩,能敛肺;其气寒,能降火。生津化痰,止嗽止血,敛汗,郑赞寰曰:焙研极细;以自己漱口水调敷脐上,治盗汗如神。解酒。疗消渴泄痢,疮癣五痔,下血脱肛,脓水湿烂,子肠坠下。散热毒,消目肿,煎水洗之。敛疮口。热散,疮口自敛。其色黑,能染须。丹溪曰:倍子属金与水,噙之善收顽痰,解热毒。黄昏咳嗽,乃火浮肿中,不宜用凉药,宜五倍、五味,敛而降之。《医学纲目》云:王元珪虚而滑精,屡与加味四物汤,吞河羊秘真丸及珍珠粉丸不止,后用五倍子一两,茯苓二两,丸服遂愈。此则倍子敛涩之功,敏于龙骨。蛤粉也。

《得配本草》:敛肺止血,收痰止汗,除泻敛疮。得盐梅,治小便尿血;得乌梅,疗赤痢不止。配五味子,止黄昏咳嗽;配蔓荆子,治风毒攻眼;配鲫鱼,治脏毒;配白矾,治肠风下血。和荞麦面,治寐中盗汗;合全蝎,掺聤耳;合黄丹,敷风眼赤烂;合腊茶叶末,搽阴囊湿疮。加腻粉少许更好。
支持!
瓜楼仁和瓜楼临床区别在哪
“北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 的干燥成熟果实。而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
五味子的资源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 四楼
发发牢骚:药不是菜,为了经济利益,把药当菜来种,一味追求产量数量,农药跟着上,不毒死人算好了,还奢望它能治病.虽然有药用标准,却不按标准执行。........不说了,说了等于没说。

1 用量要大
2不宜久煎
正如《温病条辨》所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本草纲目》:忍冬,茎叶同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逐尸的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辙论也。陈自明《外科精要》云:忍冬酒,治痈疽发背,初发便当服此,其效甚奇,胜于红内消。洪迈沈括诸方所载甚详。
一切尸注鬼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
《本经疏证》:李濒湖谓忍冬古人称其治风除胀,而后世不知,后世称其消肿散毒,而昔人未言,乃知古今之理万变不同,不可一辙论也。呜呼!以寒热身肿为疮痈,犹之喻日形以铜盘,喻日光以烛也,以寒热为风,以肿为胀,则扣盘得声,扪龠得形而谓为日矣。金匮要略曰,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前则言痛而不言肿,后则言肿而不言痛,亦可谓之风痛脓胀乎?是知言痛则肿在其中,言肿则痛在其中,互文见义,无不可者,则寒热身肿非痈脓而何?且克人措意命物,必有精诣,从紫茎以开白花,从白花而转黄色,不似由血脉生肿腐,即肿腐致溃脓耶。人身气血以是而变生为死,即使草木精神以是而变瘁为荣者与之,此所谓钟生气于病中,化病气为生气者也。故其所主不出于由寒热而身有肿处,由肿而遂痛,由痛而肉腐,由腐而溃脓,善夫后人之以是治热毒下利脓血也,亦以血脉遇热而肿痛而腐溃而下脓血,然究其源亦必始于寒热乃当,则所谓寒热身肿者,古今不易之理,未尝稍变,谓为万变不同,不可一辙论也,冤也。

《名医别录》:主治寒热、身肿。
《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之。
《药性论》: 主治腹胀满,能止气下。
《药性解》:主热毒血痢,消痈散毒,补虚疗风。按:金银花解肌肤之毒,...为疮科要药。


《景岳全书》: 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其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搀酒顿饮,或研烂拌酒厚敷。若治瘰疬、上部气分诸毒,用一两许,时常煎服,极效。

《本草备要》:泻热解毒。 ......补虚凡物甘者皆补。疗风,养血止渴。丹溪曰:痈疽安后发渴,黄芪六一汤吞忍冬丸切当。忍冬养血,黄芪补气,渴何由作?治痈疽疥癣,杨梅恶疮,肠澼血痢,五种尸疰。经冬不凋,一名忍冬。又名左缠藤。花叶同功,花香尤佳,酿酒代茶,熬膏并妙。忍冬酒,治痈疽发背,一切恶毒,初起便服奇效。干者亦可,不及生者力速。忍冬五两,甘草二两,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尽。重者日二剂,服至大小肠通利,则药力到。忍冬丸,照前分两,酒煮晒干,同甘草为末,以所煮余酒打糊为丸。陈藏器云:热毒血痢,浓煎服之。为末,糖调常服,能稀痘。


《本经逢原》:主下痢脓血,为内外痈肿之要药。解毒祛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今世但知其消肿之功,昧其能利风虚也。但气虚脓清,食少便泻者勿用。痘疮倒陷不起,用此根长流水煎浴,以痘光壮为效。此即水杨汤变法。

《得配本草》:得黄芪、当归、甘草,托痈疽;得粉草,解热毒下痢。 研末调糖常服,能稀痘。研烂拌酒,敷疮毒。煎取浓汁,和温酒服,治五种尸疰。飞尸,游走皮肤,洞穿脏腑。遁尸,附骨入肉,攻凿血脉。风尸,淫跃风末,不知痛之所在。沉尸,缠结脏腑,冲引心胁,尸注,举身沉重,精神错杂。 人将痈毒,半载前常口燥思饮水,食过即饥,宜先服净银花膏解之。

《本草新编》:无经不入,消毒之神品也。未成毒则散,已成毒则消,将死者可生,已坏者可转。故痈疽发背,必以此药为夺命之丹。但其味纯良,性又补阴,虽善消毒,而功用甚缓,必须之用之。如发背痈,用至七八两,加入甘草五钱、当归二两,一剂煎饮,未有不立时消散者。其余身上、头上、足上各毒,减一半投之,无不神效。近人治痈毒,亦多识用金银花,然断不敢用到半斤。殊不知背痈之毒,外虽小而内实大,非用此重剂,则毒不易消。且金银花少用则力单,多用则力厚,尤妙在补先于攻,消毒而不耗气血,败毒之药,未有过于金银花者也。故毋论初起之时与出脓之后,或变生不测,无可再救之顷,皆以前方投之,断无不起死回生者。正勿惊讶其药剂之重,妄生疑畏也。或嫌金银花太多,难于煎药,不妨先取水十余碗,煎取金银花之汁,再煎当归、甘草,则尤为得法。至于鬼击作痛,又治之小者。止痢除温,益寿延龄,则不可为训矣。
或问金银花败毒则有之,而吾子曰补阴,得毋惑于《本经》长年益寿之语乎?曰:金银花补之性实多于攻。攻毒之药,未有不散气者也,而金银花非惟不散气,且能补气,更善补阴。但少用则补多于攻,多用则攻胜于补。故攻毒之药,未有善于金银花者也。若疑金银花为长年益寿之药,则不可。盖至纯之品,始可长服以延龄,偏霸之味,止可暂投以奏效。金银花止宜用之以攻毒,而不宜用之以补虚。若惑于长年益寿之说,始信金银花为补阴之药,则余且劝人长服为添寿之助,何以止言攻毒哉。
或问金银花之解毒,近人亦多知之。然未有若吾子之赞叹甚神者,子欲显书之奇,不顾言之大乎?曰:金银花化毒,吾言止扬其十之五,余尚未尽言也。今因吾子之问,而罄悉之。夫痈毒之初生也,其身必疼痛而欲死,服金银花,而痛不知何以消也;当痈毒之溃脓也,其头必昏眩而不能举,服金银花,而眩不知何以去也;及痈毒之攻口也,其口必黑黯而不能起,服金银花,而陷不知何以起也,然此犹阳症之痈毒也。若阴症之痈毒,其初生也,背必如山之重,服金银花,而背轻如释负也;其溃脓也,心必如刀之割,服金银花,而皮痒如抓搔也,然此犹阴症而无大变者也。倘若痛痒之未知,昏愦之不觉,内可洞见其肺腑,而外无仅存之皮骨,与之食而不欲食,与之汤而不欲饮,悬性命于顷刻,候死亡于须臾,苟能用金银花一斤,同人参五、六两,共煎汁饮之,无不夺魂于垂绝,返魄于已飞也。谁谓金银花非活人之仙草乎。其功实大,非吾言之大也。
或疑金银花性甚缓,而痈疽毒势最急,何以功用之大竞至如此,岂急症缓治之法欤?曰:痈疽势急,治法不啻救焚,乌可以缓治之哉。金银花性缓,而用之治痈疽,则缓而变为急矣,况用之四五两,以至半斤、一斤,则其力更专,而气更勇猛,此正急症急治之也。

如今的这些批量生产的金银花,能有陈士铎说的那样的功效吗?很值得怀疑.前段时间就买了一大包金银花泡水喝,没什么感觉,就像喝水。
秦皮
据考证,唐及其之前所用秦皮,“河中府秦皮” 与木犀科梣属植物小叶梣(Fraxinus bungeana DC.)最接近。可见早期的主流使是此品种。到宋时,与小叶梣同属的植物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也逐渐为秦皮的原植物的主流。小叶梣本系小乔木,生长缓慢,分布仅限于我国华北及附近地区,资源量较少,加之长时间大量砍伐作农具和编筐围篱的材料,资源必然减少,而白蜡树系乔术,生长迅速,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太部分地区,又同样具有“取皮渍水,水财碧色, 和墨于纸,青莹不脱”的特性,故而成为秦皮逐渐取代小叶梣。

200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秦皮为木犀科植物白蜡树F.chinensis Roxb.、尖叶白蜡树F.szaboana Lingelsh.或宿柱白蜡树F.stylosa Lingelsh.的干燥枝皮或干皮。

另外,吉林,辽宁部分地区以水曲柳的树皮,新疆部分地区以美洲绿梣的树皮作秦皮,二者与正品秦皮成分差异很大,不应作为秦皮的原植物。

据报道伪品有:
胡桃科植物核桃楸Jungans mandshurica Maxim.
木棉科植物木棉Gossampinusmalabarica Merr.
楝科植物川楝 Meliatoosendan Sieb.et zucc.
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Zantha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zuee.

1 治目疾

《神农本草经》:目中青翳白膜

《药性赋》:其用有四:风寒邪合湿成痹,青白色幻翳遮睛;女子崩中带下,小儿风热惊痫。
《本草蒙筌》:专眼科,去肝中久热。煎汁澄净,点洗无时。白膜遮明,视物不见者旋效;赤肿作痛,流泪无休者殊功。
《名医别录》:可作洗目汤。
《药性论》:主明目,去肝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皮一升,水煎,澄清冷,洗赤眼极效。

目中青翳白膜,青白色幻翳遮睛指的应该就是现在的白内障

《本草求真》:至治赤眼肿痛,则合黄连等分频点,并秦皮一味,煎汤以洗甚效。或加滑石、黄连等分,出《外台秘要》。但此气寒伤胃,总不宜于胃虚少食之人耳。

2补益的问题
《药性解》:脾胃虚寒者,不宜多用。

《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久服头不白。
《名医别录》:主治男子少精,妇人带下,……久服皮肤光泽,肥大,有子。

《本草纲目》: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取其涩所补也。
《本草蒙筌》:《经》云:以苦坚之,故用白头翁、黄柏、秦皮之苦剂也。久服发黑,亦使身轻。

在《本经》、《名医别录》“久服头不白”、“久服皮肤光泽,肥大,有子”,后面的那些理论跟屁虫也顺着总结为秦皮有“补益”功效,问题是上面这些功效,如“皮肤缺乏光泽,瘦小,无子”就是因为虚所导致吗?就算是因虚所导致,秦皮用之就是直接起到补益的作用吗?
那些从理论上升到理论的“本草总结家”(古今都有,现在特别的多),不通过临床就将《本经》、《名医别录》所列“久服头不白”、“久服皮肤光泽,肥大,有子”,的概括为补益。

因品种变易,我也没有找到更多小叶梣有关的资料,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李时珍认为是“取其涩”而达到“补”,《药性通考》则认为:不知用于补药之中,大有益于人也。
目前个人认为《国药诠证》的解释较合理:
《本经》主治风寒湿痹,以其能燥湿而利气也;洗洗寒气,系气中挟湿欲化而不能也,故燥之以促其化;湿化则热,燥能去湿而寒能清热,故用以除热,若无湿之热,则可以清而不可以燥也;湿阻则气不和而成风,目中乃生翳膜,燥湿可以去风,风去则气和而翳膜自消。大明曰,秦皮之功,洗肝益精明目退热。肝为湿阻则三滞而目不明,肝通肾,肝气不和,则肾气亦受其影响,故散阻肝之湿,上可明目而下可益肾,肾气宣化则精气自充,明目之效实在燥湿驱风,而退热为燥湿之副作用,性虽微寒,不能用以清热也。好古曰:痢则下焦虚,故张仲景白头翁汤以黄柏、黄连、秦皮同用者,皆苦以坚之也。古人对于寒湿病皆称之曰虚,唯白头翁汤所治者为湿热病,故以清燥主治,不能称虚,湿盛则气阻而肠失其运化之力而痢,故清以治其热,燥以去其湿,使肠能运化则痢止矣。所谓苦以坚之,肠中有积湿则浮肿而不坚,故燥湿可以退肿而使坚。”

白头翁汤,现代药理试验证实其抗菌,这些每个都知道的东西就次省略。

支持楼主,楼主应该出书啦。
写得好,支持
很久很久以前,上党(山西一带)就不产人参了。以至后世的就有人怀疑伤寒论里面用的人参是如今所说的党参。据考证,很久很久的很久以前,上党是产人参的(品种是否和现在的相同,还不能确定)。就算不从考证的,从使用的角度来讲,党参在有些方面是不能代替人参的,虽然有可能杂入作人参的可能, 但是,,汉时的参不是党参。



寇宗奭(《本草衍义》):人参,今之用者,尽为高丽所出,形虚软而味薄,不若上党味味厚体实。

李时珍∶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

清《潞安府志》:人参原出壶关紫团山,旧有参园,今已垦为田,而索尤未已,遍剔岩薮,根株鲜获。

从以上可看出,上党之人参,宋朝的时候已难见,等到清朝基本灭绝

上党人参灭绝的原因,除了“民以人参为地方害”,还有就是:

《古代人参名实续考》:清崇德七年(1642)与明议和的条件是每岁贡人参千斤(清初与高丽作人参贸易,价格是1斤1O两银),这是已知贡参数量最大的史料,参价也日增,有此巨额利润,清府曾在山海关口设卡,严禁入关采取。昔乎禁而不止,仅不到400年的时问,东北最后一块人参宝地也重蹈昔日上党的复辙。...清宫对人参的消耗十分惊人,雍正l3年(1 736),仅太医院和药房就用去230斤人参,嘉庆皇帝1799-1800两年进参359次。这一方面说明人参功效确实显著,用量有增无减,一方面说明资源的消耗是何等厉害,以上党参为代表的华北参区早巳不复存在,乾隆38年(1773)不得不实行限采计划,每年发放参票入关采参,1850年前后,每年发票1758张。但是采参之热不止,据法国地理学家同时期在宁古塔勘测时所见,万人采参队伍,形同“扫荡”,故有今日东北野山人参几近绝迹之患。



我到过四川的西藏,当看着一群又一群上山下山,下山后又忙着上山的当地忙于挖虫草人(他们下山是因为带上去的口粮吃完了),就一点都不难理解,上党乃至今东北的野人参为什么会灭绝。

当野生的将成为“历史产物”的时候,在巨大的利润面前,人工种植就成了必然的主流。 有一同学现在就是从事人参批发却不吃那些人参。不是因为价格贵,(其实批发价格很低)而是如今的种植人参(应该叫“高级萝卜”)普遍来说实在太假了。不说了,有心的人可以亲身去了解一下假到什么地步。

旧时,人们生活水平和如今是不能相比,所从事生产劳动耗费的的体力又比如今要厉害得多,大多数人都是劳累命,人参的用量大,并常用到,是合适的。如今的人(包括我自己),厚甘肥腻,好逸懒惰营养过剩居多,用我舅公说的话是:现在的人营养过好,多见有湿气,有郁热,有宿汗,一般不适宜用人参而用党参代替。
何况真人参难求价高.

“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 以下这段是普及教育,已经知道的就不用看了。

后世的人把中医的 “补药”搞错了,哦,应该说是没搞对。宣传人参“有病治病 ,无病强身 ,人人适用,长生不老”的是商人。人参用药的适合症状是气血阴阳的偏衰。对于机体偏于亢奋的人来说,人参是毒药。

《本草经疏》:不利于肺家有热、嗽、吐痰吐血、衄血、齿衄、内热骨蒸,劳瘵阴虚火之候,又有痧疹初发,虽热而斑点未形,伤寒始作形症未定而邪热方炽,若误投之,鲜克免者 ,斯皆实实之害”。
伪劣人参不少,误用人参毒副作用不小也不少(现在的人给人参的毒副作用取了好听的名字“人参滥用综合征”,表现中枢神经兴奋和刺激 症状 ,常见有心 理变化 ,即心情 兴奋 、欣快感烦躁、焦急、不眠、神经质、高血压、浮肿、食欲减退、性欲增强、早晨腹泻、皮疹、精神错乱。 严重中毒,则表现为恶心、呕吐、抽搐、神志昏迷、大小便失禁、发热、血压升高、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急促,眼底出血面色潮红 、烦躁不安 。),就恰恰给一些“有识之士”大做文章的机会,侮辱前人的经验与智慧。

《本草新编》:或疑人参功用,非一言可尽,宜子之辩论无穷,然吾恐议论多而成功少,反不若从前简约直捷痛快之为妙也。嗟乎。余岂好辩哉。其不得已之心,窃比于子舆氏耳。盖当今之世,非畏人参,即乱用人参。畏用之弊,宜用而不用;乱用之弊,不当用而妄用,二者皆能杀人余所以辩人参之功,增畏用者之胆;辩人参之过,诛乱用者之心。
人参的方子和具体应用实在太多太多太多了,我只能抛砖引玉地列举一些.
因为园子里发贴让我太痛苦了.辛辛苦苦在自己的电脑里美化了一番,发贴的时候又要根据这里的实情再重新美化。好浪费我的时间啊。
终于,灵光一闪,学起点的VIP连载小说那样,发图片的。大家点图看就可以啦。
哇,太爽啦。以后没那么反感发贴了。
争取在6月中旬走之前,凑够30个中药贴。好,告别倒计时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