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中年,不妨多一些松弛

 天府小小爸 2024-03-29 发布于新疆

中年人,原本只是一个年龄阶段的代名词,没有任何褒贬之义,如今却往往与“中年危机”挂钩:

职业发展遇到瓶颈,工作过程各种不顺,却不敢轻易与领导叫板,更不敢轻言辞职;

家庭生活压力重重,各项支出困扰不堪,孩子教育纷争不断,又不得不咬牙坚持;

个人健康红灯频闪,头发掉、肚腩长,不愿熬夜只想早睡,不再喜欢啤酒更爱枸杞。

事业发展、婚姻事务、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各种挑战使中年人一路跌跌撞撞,随时与焦虑相伴,常常和迷茫共舞。

面对无法放下的责任,唯有学会松弛,才能更好地扛住压力、挑起担子。

一、凡事别内耗,搞起来再说

朋友办公室有台闲置打印机,想处理掉,却总会犹疑:是不是真的不需要了?是交给回收公司还是直接丢掉?

由于一直拿不定主意,每次看到它都会觉得很烦。

突然有一天,他想到:处理一台打印机而已,真有这么复杂吗?

恰好一位保洁路过,他便问保洁愿不愿意带走这台打印机,没想到保洁爽快地答应了。

朋友感慨,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他却瞻前顾后考虑了好几天,耗费了那么多精力,实在不值得。

琼斯是美国一家报社的记者。入职不久,上司让他约访大法官布兰德斯,琼斯大吃一惊,连忙拒绝:“不行不行,我是一个无名小卒,没名气没经验,他又不认识我,肯定不会见我的。”

上司瞥了他一眼,当场拨通电话:“你好,我是明星报的记者琼斯,我想采访布兰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

“他不会答应的!我的能力还不能采访他。”琼斯惶恐地说。

这时,电话那头传出声音:“一点十五分,请准时。”

琼斯一下子愣在原地,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反复挣扎和纠结的事情,对方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成名以后的琼斯回忆时说:“那一刻是我二十几年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很多人都知道,在给缝衣针穿线时,越是紧盯着线头试图一次成功,越不容易把线穿过。心理学家称其为“穿针心理”。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往往会先做一遍推演,想象可能遇到的问题。但如果过度追求做事的完美,太多考虑困难,就会在无形中制造出很多障碍,使自己陷入内耗的窘境。

天下之事,困于想而破于行。

与其陷入“想做但不确定结果如何”的纠结,不妨先搞起来,答案会随着时间慢慢呈现。

二、逢坎不埋怨,平静心对待

有人发帖分享了一段见闻:

一家人出门旅行,到了机场发现孩子的证件过期无法登机,妈妈决定陪着孩子回家。

但是全家的行李都挂在妈妈名下托运,妈妈不去了,行李也就上不了飞机。

结果,其他人在没有任何行李的情况下,淡定地出发了。

网友们纷纷对这家人的松弛心态点赞,有人留言:“如果这事发生在自己家,早就打起来了。”

安徽一个小女孩在家练琴时,小提琴不慎滑落摔坏,女孩立刻慌了。

她自责又难过,哽咽地和妈妈说对不起。妈妈则温柔地拍着女儿安慰道:“没事,咱们想办法解决,爸爸在给你修。”

女孩忍不住问,要是修不好怎么办?妈妈轻声回应:“修不好就只能换了。”然后笑着问女孩“你还有多少压岁钱?”

此时,旁边的弟弟立刻说要赞助20元,爷爷也跟着表示要赞助2000元。

在全家人的支持下,女孩的情绪渐渐好转。

女孩不小心摔坏了琴,家人没有指责她粗心,更没有对她发脾气,反而是给予满满的爱与支持,这样的家庭氛围,着实让人羡慕。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坎坷,有的是主观造成,有的是客观影响。

当事情发生时,有的人不是想着怎么解决问题,而是首先指责他人,试图表明“这不是我的责任”。殊不知,如果不把问题解决,谁的责任都于事无补。

不妨先保持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之后再去探究是天降意外还是能力不足。

尤其不要一味地埋怨,一旦把情绪搞激动,立刻就会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对抗。

樊登老师曾说,当你柔软地对待整个世界,人际关系会得到优化,你也会越活越开心。

当你用足够的松弛感对待生活时,生活也会回馈给你轻松和平顺。

三、育子莫焦虑,静待花开时

中年人大多已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甚至快速成长,因此产生了很多焦虑。

一个10岁男孩考试得了99.5分,被父亲痛骂:“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妈妈也接着给他布置了更多练习题。

结果,孩子在长期的超强压力和巨大的心理压抑中被逼成了癔症。

类似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7岁男孩暑假被逼着做了376张卷子,孩子变得胆怯且敏感;另一男孩因为记不住化学知识,被父母狂扇巴掌;985双硕士父母被学渣儿子气得常备速效救心丸……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在现实与期待的落差中,成为“焦虑”的受害者。父母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孩子的压力越大,内心却越脆弱。

国家机构的多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为24.7%,17.5%的儿童和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碍,全国中小学生自杀性自我伤害的发生率高达27%。

这些残酷的数据无不在警醒人们:焦虑,正在毁掉孩子们。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也曾对儿子寄予厚望。他跟所有鸡娃的父母一样,为孩子规划了自认为最好的人生,铺垫好台阶,期盼儿子也能考上复旦大学。

结果却并未如他所愿,儿子的高考成绩别说上复旦,差一点就上不了大学。王德峰非常失望,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

让他意外的是,当他不再执着于儿子的成绩,选择顺其自然时,儿子竟然爱上了学习,最终考上了全球顶尖的伦敦商学院。

作家庆山有句话:“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变成自己真正的样子。就像种子一样,按照内在的节奏和秩序,发芽生长。”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由内而外破壳而出的力量,而不是外力强压下的拔苗助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更有独一无二的花色。父母认为好的未必适合孩子,父母的选择未必是孩子的想要。

放下对成长速度和路径的焦虑,运用能力和经验为孩子提供指引,鼓励孩子勇敢尝试、不断探索,照见自己、超越自己,这才是正确的教育姿势。

四、写在最后

心理学博士黄菡曾说:“松弛感便是不紧张,是沉得住气,是不慌不忙,不让别人打乱自己的节奏。自然而然,做该做的,等待水到渠成。”

松弛感不是躺平,而是一种“想的明白、心里有底”的笃定。过程中不摆烂也不卷,稳扎稳打、尽心尽力,耐心等待结果。

松弛,源自内心的从容,是一种举重若轻的人生智慧。

松弛有度,才能以生命本身的韧性,走到更远的位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