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张敬忠一首边塞春景诗《边词》,情感真挚深沉,寄寓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qiangk4kzk8us4 2024-03-29 发布于云南

读诗陶冶情操,解诗以娱自心

关注风月闲人,一起看故事,聊诗词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唐·张敬忠《边词》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张敬忠创作的一首边塞春景诗。

张敬忠,京兆长安(今西安)人,唐朝官员、诗人,以文学造诣闻名。

唐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向朝廷上奏,推荐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

唐玄宗开元中期,张敬忠因功升任平卢节度使,驻守五原,防止突厥进犯。

这首《边词》就是张敬忠在边塞驻守时,根据五原春天的气候特点,联想到中原春天的景色,写下的一首风格独特的春景诗,诗中展现了诗人深切的思乡情怀。

诗的题目为《边词》,所谓“边词”就是边塞诗。

诗中提到的五原是唐朝的边塞(今内蒙古五原县),五原西北著名的受降城,就是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击败来犯的突厥军队后建立的,唐朝诗人李益曾有诗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的就是受降城周边的景色。

未挂丝:指柳树枝条还未发芽。

即今:如今。

冰开日:河水开封,解冻。

诗歌大意:五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仲春二月杨柳还未发嫩芽。如今河水才开始要解冻,而长安正是落花时节,春天已经要过去了。

张敬忠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一幅边塞的春色画卷。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边塞地区的独特景色,更寄托了诗人对边塞生活、对家乡长安的深深思念。

诗的首句“五原春色旧来迟”,开篇点题,是全诗的主旨。写明了边塞地区的春色总是比中原地区来得要晚。

“五原”是唐朝的边疆地区,张仁愿在任朔方军总管时,为了防御突厥的进攻,曾修筑了三座受降城,而西受降城就在五原的西北。

五原地处塞外大漠,气候寒冷,风物荒凉,春色总是比中原地区来的得迟,所以诗人说“五原春色旧来迟”

“旧来迟”的描绘,既是对边塞气候特点的准确描述,也隐含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独特感受。

次句“二月垂杨未挂丝”,描写五原春季景色,即什么是“春迟”,诗人暗中将边塞苦寒地区的春景和中原地区作对比。

在中原地区,二月已是杨柳依依,春意盎然,而在这里,垂杨却仍未挂丝,依旧一片萧瑟,这种对比,更凸显了边塞的荒凉与寂寞。

接下来,“即今河畔冰开日”,诗人仍旧写边塞春天的景物特点,并以时间作前后对比。

这里“即今”与首句中的“旧来”相对应,“即今河畔”描写当下的边塞景物,而“春日旧来”则是说以前的五原春景,两者形成时间上的前后关系。

河畔的冰开始融化,这本是春天到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心中,却勾起了对长安的深深思念。

最后一句“正是长安花落时”,诗人笔锋一转,将读者的视线从边塞引向了长安。

这里的“花落时”与上一句中的“冰开日”相对仗,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

五原的冰雪慢慢融化,河水才开始解冻,想来长安都已经进入落花的暮春时节了。

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写出了诗人驻守边疆的苦寒荒凉,更表达了诗人思念中原、思念京城的感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边塞的荒凉与长安的繁华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特别的地方在于,这样荒凉的景色描写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忧愁与孤寂,诗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开朗豁达的感情。

诗人眼中不仅有春迟,更有“冰开”,于荒凉中见希望。

诗人抱着积极的心情欣赏边疆的壮美河山,可以说开盛唐风气之先。

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说:“此边词而不言边塞之苦。但运用对比手法将河畔与长安两两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语意平和,可想见初唐国力之盛”,这是深解诗味的精到评论。

张敬忠的《边词》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春色的诗,更是一首寄寓诗人深深思乡之情的诗。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边塞的荒凉与寂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这种情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