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301条

 子君zijun123 2024-03-29 发布于河北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30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病,当无热恶寒,反发热者,邪在表也。虽脉沉,以始得,则邪气未深,亦当温剂发汗以散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城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热,邪在表也。脉沉,少阴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发热,故曰反也。以邪在表不在里,故用麻黄以发之;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细辛辛温,通于少阴,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专经而向导也。

喻嘉言《尚论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昌按:脉沉,病在里也。而表反发热,则邪虽在表,而其根源实在里。在里之邪,欲其尽透于表,则非专经之药不可,故取附子、细辛以匡麻黄,为温经散邪,千古不易之正法。奈何后人全不知用?明明见脉沉、身重、嗜卧、倦语之症,即知为风温,又知为冬不藏精,尚且漫用三阳经之表药,屡表不应,十中不能活一。复诿之伤寒偏死肾虚人,是则是矣。但不知果行温经散邪而人死耶,抑未行温经散邪而人死也?噫!业伤寒者之诧专门,直是操刃之凶人,宁但为芄兰之童子(芄兰之童子:语本《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音wan(二声)。芄兰,又名萝藦,草本植物,实如羊角。觿,音xi(一声),骨制解绳用具,形如牛角,也为成人佩饰,婚后佩之,象征成人。原意指男女青梅竹马,男子结婚后,便不理睬女子。此处指以三阳经表法误治少阴伤寒,并非无关紧要。)已哉!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下八节论少阴始得之,邪不能上合太阳之阳,不能上济君火之热,随其在气、在经而施救治之法也,此言始病少阴而阴阳外内之气贵相接也。少阴病,始得之,言寒邪始伤少阴。是当无热,反发热者,太阳标阳外呈也。脉沉者,少阴生气不升也。夫标阳外呈,生气不升,阴阳外内不相接矣,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炮熟附子助太阳之表阳而内合于少阴,细辛、麻黄启少阴之水阴而外合于太阳。按:《本草》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端生一叶,其色赤黑,黑属水而赤为阳,一主天而辛上达,能启水中之生阳,上与天气相合。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其体空通亦主从里阴而外达于毛窍。盖少阴之气主水阴,太阳之气主天表也。《少阴篇》中凡云“反发热”者,皆在太阳上看。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 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服。

【注】此章凡九节,论少阴自得之病,或得太阳之标,或得君火之化,或得水阴之气,或在于表,或在于里,或在于经,或归于中土,不可执一而治也。此论少阴得太阳之标阳,而太阳之标阳又陷于少阴之里阴也。少阴标寒而本热,太阳标热而本寒。少阴病始得之者,始得太阳标阳之化也,以少阴之病而得太阳之标,故反发热;虽得太阳之标,而仍陷少阴之里,故脉沉。熟附助少阴生阳之气外合于太阳,麻黄达太阳之标阳内出于少阴,细辛根芳茎直,其色赤黑,禀水火之气化,故能启少阴之生阳于上升,此从里达表,由阴出阳之剂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之证。以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气相通故也。少阴始得,本无热,而外连太阳则反发热。阳病脉当浮而仍系,少阴则脉不浮而沉,故与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兼发太阳之表,乃少阴经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少阴病,始得之,无汗恶寒,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太阳主表,病发于阳,故当发热;少阴主里,病发于阴,只当内热。今始得寒邪,即便发热,似乎太阳,而属之少阴者何?《内经》曰:“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反热而脉则沉也。肾为坎象,二阴不藏,则一阳无蔽,阴邪始得而内侵,孤阳因得以外散耳。病在表脉浮者,可发汗可知;病在表脉沉者,亦不可不汗矣。然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亡阳则阴独矣。故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固元阳,则热去寒起,亡可立待也。其人不知养藏之道,逆冬气而伤肾,故有此证。能不扰乎阳,无泄皮肤,去寒就温,讵(讵:岂)有此患哉?本条当有无汗恶寒证。

吴谦《医宗金鉴》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注】少阴病,谓但欲寐也。脉沉者,谓脉不微细而沉也。今始得之,当不发热而反发热者,是为少阴之里寒,兼有太阳之表热也。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中发汗,顾及其阳,则两感之寒邪,均得而解之矣。

    【集注】方有执曰:发热邪在表也,脉沉少阴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发热,故曰反也,以邪在表不在里,故用麻黄以发之;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细辛辛温通于少阴,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专经而为向导也。

  程知曰:三阴表法与三阳不同,三阴必以温经之药为表,而少阴尤为紧关,故用散邪温经之剂,俾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也。

  程应旄曰:一起病便发热,兼以阴经无汗,世有计日按证者,类能用麻黄而忌在附子。不知脉沉者,由其人肾经素寒,里阳不能协应,故沉而不能浮也。沉属少阴,不可发汗,而始得病时即发热,则兼太阳,又不得不发汗。须以附子温经助阳,托住其里,使阳不至随汗而越,其麻黄始可合细辛用耳!

  林澜曰:传邪与阴寒皆有沉脉,沉但可为病之在里,而未可专以沉为寒也。夫少阴证中,微细而沉,与细数而沉,其为寒热之殊,盖大有别矣。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注】少阴标寒而本热,太阳标热而本寒。少阴病,始得之,当不发热,今反发热,是少阴而得太阳标热之化也。既得太阳之标热,其脉应浮。今诊其脉沉者,为中得太阳之标,而仍陷少阴之里也。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使少阴,太阳交和于内外则愈。

言少阴得太阳之标阳,而太阳之标阳又陷于少阴之里阴也。

【述】此章凡九节,论少阴自得之病或得太阳之标,或得君火之化,或得水阴之气,或在于表,或在于里,或在于经,或归于中土,不可执一而治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书少阴病,不书得之二三日,则病出三日亦其常,非限定病在何日也。曰始得之,看似追忆之词,以为始得之则如是,及今已不如是也者;又似后顾之词,以为始得之虽如是,过此恐不如是也者。岂非麻黄附子细辛汤仅为始病而设哉?语气非限制人服麻辛附,盖恐人创见少阴之发热,疑为太阳之发热,遂不敢行麻辛附。缘上文八九日而后一身手足尽热,吐利不逆冷而后反发热,未有开始便发热也。'始'字对太阳病而言,得病虽自太阳始,发热不自太阳始,太阳莫为之前,已了却太阳初得病,直如少阴始得之焉耳。假令不了却少阴病,究意亦少阴病焉耳。何以发热又适得其反耶?得毋阴病反发热,阴与阳反耶?脉沉反发热,脉与证反耶?固也。独是少阴热本也,本热当然有发热,且心部于表也。表证当然有发热,安能作反常之热论乎?所当别论者,少阴之表之正面无发热,少阴之表之反面有发热,以正面之表太阴在其前,太阴能掩蔽少阴之热,反面之表太阳当其后,太阳能显露少阴之热,故不为前心正面之发热,而为后心反面之发热,是以谓之反发热也。然则少阴之反抗力使然耶?脉沉不特少阴无势力,且为阴邪所操纵,反侧其正大面,而后且发热且脉沉也。证反脉亦反,邪反正亦反。解散邪气之反面易,转回少阴之正面难。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龙宫又揭示秘方矣。方旨详注于后。

曹颖甫《伤寒发微》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二节为少阴初病,及其未见吐利逆冷诸里证,先行发汗,预防里证之治法。后节“无里证”二语,原自赅上节言之,后节“得之二三日”,即为申明前节“始得之”义,要其为有表热无里证可以发汗而愈则一也,且前节之脉沉实,实赅后节言之。《金匮·水气篇》云:水气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虚胀者,属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所列方治,实为麻黄附子甘草汤,此即始得少阴病,必见沉脉之明证,初非见沉脉者,但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不见沉脉者,方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也。盖太阳伤寒,未经发汗,水气由手少阳三焦即西医所谓淋巴系统并注寒水之脏,即为少阴始病。水气下注,故其脉沉。少阴始病,太阳标阳不随寒水下陷,故反发热。水壅寒水之脏,输尿管太窄,不能容纳,始溢入回肠而病自利。少阴始病,水气未经泛滥,故不见里证。反发热者,水脏之寒,不与表气相接,故于麻黄附子汤中,用气辛味烈之细辛,温水脏而散其寒,使水气与表热相和而作汗。但无里证者,水气虽陷,与太阳标阳未曾隔绝,寒水之下陷,实由中阳之虚,故于麻黄附子汤中,用炙甘草以益中气,使中气略舒,便当合淋巴微管乳糜外达皮毛而为汗。张隐庵乃独认麻黄附子甘草汤为发汗之剂,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则否,要其谬误,特因前一节无“发汗”字,后节有“微发汗”句,强作解人。独不见《金匮·水气篇》心下坚大如盘证,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下,有“分温三服,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之训乎?岂加桂、甘、姜、枣,才能发汗,去桂、甘、姜、枣,即不能发汗乎?况麻黄、附子加炙甘草,尚能发汗,易以辛温散寒之细辛,反谓不能发汗,有是理乎?是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千金翼》“脉”后更有“反”字。成本、《玉函》作“麻黄附子细辛汤”。

钱云:此言少阴之表证也。曰“始得之”者,言少阴初感之邪也。始得之,而即称少阴病,则知非阳经传邪,亦非直入中脏,乃本经之自感也。始得之而发热,在阳经则常事耳,然沉脉则已属阴寒,篇首云“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阴而又发热,是不当发之热,故云反也。察其发热,则寒邪在表,诊其脉沉,则阴寒在里,表者,足太阳膀胱也,里者,足少阴肾也,肾与膀胱,一表一里,而为一合,表里兼治。

程云:脉沉者,由其人肾经素寒,虽表中阳邪,而里阳不能协应,故沉而不能浮也。

周云: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故言少阴表证即太阳也。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千金翼》“一斗”作“二斗”,“二升”作“一升”。成本脱“诸”字。

钱云: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发微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云。

《伤寒琐言》曰:赵嗣真曰:仲景《太阳篇》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少阴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均是发热脉沉,以其头痛,故属太阳。阳证脉当浮,而反不能浮者,以里久虚寒,正气衰微,又身体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气内强,逼邪外出,而干姜、附子,亦能出汗而散。假令里不虚寒而脉浮,则正属太阳麻黄证矣。均是脉沉发热,以无头痛,故名少阴病。阴病当无热,今反热,寒邪在表,未全传里,但皮肤郁闭为热,故用麻黄、细辛以发表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使寒邪入里,外必无热,当见吐利厥逆等症,而正属少阴四逆汤症矣。由此观之,表邪浮浅,发热之反犹轻,正气衰微,脉沉之反为重,此四逆汤,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辛矣。又可见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仲景之旨微矣。《十便良方》:《指迷方》:附子细辛汤,头痛者,谓痛连脑户,或但头额与眉相引,如风所吹,如水所湿,遇风寒则极,常欲得热物熨,此由风寒客于足太阳之经,随经入脑,搏于正气,其脉微弦而紧,谓之风冷头痛,于本方加川芎、生姜。

《医贯》曰:有头痛连脑者,此系少阴伤寒,宜本方,不可不知。

《医经会解》曰:若少阴证,脉沉欲寐,始得之,发热肢厥,无汗,为表病里和,当用正方,缓以汗之。若见二便闭涩,或泻赤水,谓之有表复有里,宜去麻黄,名附子细辛汤,仍随各脏见证加药。房欲后伤寒者,多患前证。

《张氏医通》曰: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又云:脚气冷痹恶风者,非术、附、麻黄并用,必不能开,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白术。

铁樵按:以上文为例,则知麻黄之证,为荣气未竭,可以急救之候。此证江浙绝少,两湖常见,古人以南北为言,其说非是。鄙意以为是水土有厚薄之故,即所谓海洋国与大陆国之辨。以浙江与湖南一比较,则有显然不可诬者,杭嘉湖宁绍台各区域,河岸与水平相去不过数尺,而湖南衡阳湘潭间,湘江两岸高数十丈,地层土色,历历可辨,此与疾病用药,断非无关系者。本方麻黄、细辛各二两,照世补斋所考定者,每古量一两,当今七分六厘,是麻黄、细辛各得钱半,此断非江浙人所能任者,而在湖南实不足为异,方中用麻黄三钱,细辛钱半,乃习见不鲜之事。故今之儒医,读古书、用经方,往往用药奇重,以《伤寒论》之药量,施之江苏人之病者,皆妄也。《伤寒大白》不知此故,谓仲景方只能用之北方,欲将长沙移至黄河以北,几何不令人齿冷,而水土厚薄之故,卒鲜有注意者。鄙意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在两湖确有此等病,在江浙可谓竟无此等病,所以然之故,土厚固然,水亦不同。湘沅襄河及长江上游,其水均从万山中来,夹有阴寒之气。湖北竹山谷城等处,山居之人,多患喉瘿。湖南非辣椒苦瓜,不足以燥脾胃,四川医生用药动以两计,皆因此故。吾侪但精研病理,心知其故,自能因物付物,因方为珪,遇圆成璧。执中无权,造为曲说,拘墟之见,不足与言医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胡老授课笔记】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当“无热恶寒”,少阴病在表,脉当浮。此条“始得之,反发热,脉沉”,前面讲太阳病篇时说过,假如里有停水,会影响表热不出,停水在里,里气闭塞,表气也不会通透。此虽然是少阴病,亦“反发热”,因“始得之”,故还是要发汗,唯发汗中须加温中逐饮之法,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上条“汗出不烦”即据此而来,否则无法解释。意在言外,开始就有热,当然有烦。故此书必须学原文,“选读”要不得。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校勘】《千金翼方》:“脉”字下有“反”字。成无己本、《玉函经》:均作“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千金翼方》:“一斗”作“二斗”;“二升”作“一升”。成无己本:“内”字下无“诸”字。

【串解】钱潢云:“此言少阴之表证也,曰始得之者,言少阴初感之邪也,始得之而即称少阴病,则知非阳经传邪,亦非直入中藏,乃本经之自感也,始得之而发热,在阳经则常事耳,然脉沉,则已属阴寒。篇首云,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阴,而又发热,是不当发之热,故云反也,察其发热则寒邪在表,诊其脉沉,则阴寒在里。”

本条为正气虚弱而有外感病的人,所以尽管发热,脉搏不浮而沉,所以既用麻黄解表,又用附子强心。

【语译】凡属少阴病的人,有了感冒,虽然有发热、恶寒等症状,而脉搏却是沉细的,这时应该酌用解表温里的麻黄细辛附子汤。

【释方】钱潢云:“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发微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云。”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解析】本条论述太阳少阴两感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少阴病,本为阳虚之证,应以无热恶寒为主今反见发热,而脉反沉,则发热为太阳受邪脉沉则为少阴阳虚,这种表里同病,则叫做“两感”为病。治太阳应发汗,治少阴应温阳,所以后世称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经发汗之法。此条应和第96条对比,以见“两感”的提法有从太阳和从少阴的不同。

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方用麻黄发汗以解太阳之表;附子扶阳以温少阴之里;细辛则既能解在表之寒,尤能散少阴之邪,与麻黄、附子相伍,可兼有表里两治之功。三药合用,温少阴之经而发太阳之表,具有扶正祛邪、温阳解表的作用。但麻黄、细辛毕竟辛散有力,走而不守,易伤正气,故本方只适用于少阴始病之时,而以正虚不甚者为宜。

倪海厦《伤寒论》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病,始得之,刚开始得到少阴病的时候,反发热,代表病人有表证,少阴病应该是里寒,病人的病情会进入少阴,一定是太阳、少阳、阳明还没好,进入太阴没好,才会进入少阴,所以在刚开始起证的时候,第一里寒很盛,就是下焦脉很细,张仲景会加附子,附子专门是温肾壮心阳的,所以心脏的力量不够,肾阳不足都是靠炮附子,少阴病有心和肾的问题,所以附子一下去,心脏马上壮起来,附子性烈,跑的很快,怕附子跑太快,就规定附子跑的方向,所以用细辛,细辛性上升,细辛长的就一根长长的,没有叶子,它是往上走的,附子一遇到细辛的时候,阳就往上冲,让里寒去掉,里面就热起来了,炮附也固表,像桂枝附子汤,汗发太过的时候病人表虚掉了,桂枝汤加附子进去固表,附子会走表、如果希望附子停在中间。因为里寒很盛要附子不要离开,细辛一下去,里面就热起来,就不会散到表面上,如果光附子下去,摸到皮肤烫的,里面还是寒的,所以选用细辛,麻黄是发汗的药,实际上,麻黄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利尿,有的人吃小青龙汤的时候,没发汗,反从尿解掉了,这是体质的关系,有的人皮毛比较扎实,小青龙汤、麻黄汤下去都没流汗,所以有时候,用麻黄不会得汗,会得小便,在这里用麻黄,小便会小出来很多,里寒很盛,这寒要去,用小便解,走小便排掉,如果是表,滤过性病毒在皮肤表面上的时候,汗一流就去掉了,这样距离最近,如果在身体里面呢?滤过性病毒在脏里面,还用发表的方法,就不行了,虽然有很多利尿剂,问题是这些利尿剂没有阳性,不是阳药,猪苓、茯苓不是阳药、三黄泻心汤,大黄去实,真正去热是靠黄连、黄芩,所以去寒要靠热药,麻黄是很热的药,用这三味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一下去,病人小便出来,因为这时候要把滤过性病毒排出体外,唯小便最近。

细辛遇到附子是温中,麻黄遇到附子,性就不会走表,它往下面走,如果病人是热且实,会开给病人去热及去实的药,承气汤就是这样来的,如果是少阴证的时候,是寒实,同样是有大便堵在里面,承气汤的热实是津液丧失,干掉了,寒实,是肠子没有蠕动,大便淤积在里面,就要靠附子细辛去让它蠕动,所以变成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是去实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