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药的算计

 慧然 2024-03-29 发布于广东
图片

现代医学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各类慢性病却越来越多。

图片

高盛曾经从资本的角度对医药行业做过一个分析,大体就是快速治愈患者的商业模式不利于公司利润,如果医药公司想获利,就要让病人源源不断的服药。

如果有一次就能治愈疾病的特效药,从资本的角度看是不划算的,而医药公司最希望的病人状态是,死死不了,活活不利索。

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在豆瓣评分挺高的一部美剧,从制药公司、销售代表、医生、病患、检察官等多个视角,展示美国的药物成瘾如何一步步走向每一个人,最终形成一个难以逆转的社会问题。

图片

所以上次旧金山会晤,美国就芬太尼问题和我们协商,还专门开了一个对接的工作组。

我们国家的药物管控全球最严,美国因为医药公司把控政策制定,根本管不了国内的问题,也只好从我们这儿做做姿态,做做正在解决问题的姿态。

美国的医药公司挖空心思的设计出新的病症,披上药理学、临床学的外衣,并游说药检机构和监管部门将治疗的药物纳入医保,以获得利润。

比如说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医药公司成功的将抗抑郁药纳入医保名单。短短三十年,服用抑郁药的美国人从200万疯涨到4000万。

资本也不满足于只在本国获得收益。

以日本为例,日本有非常典型的“物哀”文化。樱花落下,世事无常,这种对悲怀的捕捉,是一种民族文化特色。

但到了医疗资本眼里,他们却发现了商机。市场营销团队设计出“心理感冒”的概念,暗示日本人当感到悲伤时,既不能太当回事,也不能不当回事。

既然得了感冒,就不能放任不管,而最好的方法肯定是吃药。

图片

搞定了消费者,资本又将目标指向了学术界。

他们加大公关力度,说服医疗专家对论文的主题方向进行把控,并出资赞助论坛,让拥有开具处方权力的临床医生在学术的指引下,通过药物治疗病症。

而当日本的医保基金在本世纪初将抑郁症治疗纳入,医药资本终于完成了海外扩张的闭环。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目前每15个日本人中,就有1人患有抑郁症。只要医院对患者下了抑郁症的结论,那么所有治疗,本人只承担费用的10%,剩下的则由国家买单。

有调查显示,日本抑郁症患者的特点,是沟通能力低下或正在遭受虐待。他们普遍经济状况不佳,很难获得成功体验。

龟缩在资本规则中的打工人,白天加倍努力、自我剥削,导致精神上遭受极大压力,却难以避免被逐渐边缘的命运。

图片

而当需要帮助时,他们只能诉诸极易成瘾的药物,在贡献了体力精力得到微薄的收入后,却不得不再次掏出来,遭受另一轮的盘剥。

资本,人性的天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