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俊杰 ‖ 昌平: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外一篇)

 杏坛归客 2024-03-29 发布于山东

昌平: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

文/张俊杰

一阵风吹来,窗外树叶发出清脆的响声,声音回荡在读书期间记忆的大运河里。

一“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也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类似这些言辞,始终飘荡在1984年光化高中初二课堂上,历史老师卢朝祥总是不厌其烦给我们讲述大运河的典故。

“卢老师:为何修大运河出现佛塔,为何我们房屋后面孟桥川水库附近没有佛塔?到底通州什么模样?!”如此等等,我的同桌刘运江雅号“江娃子”总是喜欢举手站起来提一些奇怪的问题。

看似很离谱的一些问题,通过学识渊博的卢老师娓娓道来,一条无形的绳索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3期一道道门串联在一起,紧密相连,编织成一个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更替和岁月的沧桑轮回史书的模样。准确地说,历史上的大运河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隋炀帝杨广(604年至618年在位)修建的大运河,分为四段:(1)永济渠 (2)通济渠 (3)邗沟 (4)江南河。第二个是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大运河。由于隋文帝定都长安,隋炀帝迁都洛阳。所以,隋朝修建的大运河经过洛阳,呈“<”型。到了元朝,国家重心早已不在黄河流域了,而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裁弯取直,开凿了三条河道,大体上是南北一条直线,把原来的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目的是把南方粮食运送过来,便于南北大统一。

当然,还存在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等其他一些京杭大运河小工程。全长1794千米,改变传统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运输局面为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线,将经济文化中心的南方与政治军事中心的北方和谐统一起来,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一般占到全国的3/4。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二 “来爽气清人骨,过客临流思欲仙。”

昌平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无论是探寻历史遗迹、欣赏自然风光还是享受现代都市的繁华与便利,这里都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也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时光流逝,年过半百后,探究京杭大运河最北的源头昌平白浮泉,意识到这里属于一块风水宝地。

据史料记载,元代忽必烈定都北京后,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缺少生活用水,二是大运河的漕运缺水,南方来的船只只能在通州停泊卸货,再通过车载人背把货物转运进城。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奉命寻找水源,发现昌平州东南有一座孤山。此山不高,70多米,名气不小,仅名称就有多个:龙泉山、龙山、神山,还称凤凰山、白浮山、神岭山。此山白浮泉不仅水量大而且稳定。他精心勘探选线,开凿了一条引水渠道,把水引入城内,进入积水潭。

直至今天,京密引水渠还基本沿袭了郭守敬设计的路线。白浮泉为大都城开辟了新水源,对元大都的都市生活、景观用水意义重大。白浮泉名龙泉,当年建有水池,池壁用花岗岩砌成,九个龙头用汉白玉雕刻,嵌入石壁。泉水自龙口喷出,有“九龙戏水”“九龙喷玉”之说。龙泉山上有三个寺庙:“一白衣庵,一龙泉寺,其峰顶侧都龙王庙焉。”白浮泉、上寺、下寺、戏楼和古洞,成为昌平州人游览的佳境。光绪《昌平州志》所载,时人评选的燕平八景,白浮泉名列其中,有《龙泉喷玉》诗为证:“凭虚歕薄泻飞泉,矫矫翔龙出九渊。峭壁危崖愁绝倒,琼珠玉粒讶空悬。风定涧头声细细,雨余谷底水涓涓。怪来爽气清人骨,过客临流思欲仙。”

当然,昌平景点很多很多,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郊的失落秘境——银山塔林,沧桑的塔林背倚巍峨的群山,幽静而神秘。如画的风光背后,是被遗忘的千年辉煌。银山塔林自古以来就是游览和修行地,唐朝就有佛教活动记载。金中都时期,皇帝的“思想顾问”佛觉禅师在此作为修行和说法地,兴盛一时。佛觉禅师圆寂后在此修建墓塔,后续多位禅师继承之,五座高大的密檐塔就是金代佛教大佬的墓塔,样式特征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由于北京地区受晚唐五代“灭佛”活动影响很弱,佛教持续发展。随着北京的地位一路提升(唐幽州、辽南京到金中都),银山塔林也逐渐兴盛。明十三陵,位于昌平区天寿山麓,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所在地。这里群山环抱,风水绝佳,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寝之一。

漫步在陵园之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曾经的皇家气派。一切的一切都与大运河息息相关,这里都留有中外游客的气息和足迹。

再谈京杭大运河昌平段:

忽必烈治国理政

文/张俊杰

先后二次去过北京,曾经总局业务报培训期间,集体游玩十三陵水库等,与笔杆子们切磋过《元史》中记载: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如今,还是认为忽必烈宛如草原蓝天白云深邃,神秘,姿态万千,变化莫测。

一、“您可以在马背上夺取天下,却不能在马背上治理天下”!

有关宋代如何灭亡的,我的老乡吴晗夫人袁震是权威,因为连郭沫若研究宋代历史都讨教袁震。问题强大的宋朝被草原游牧民族成吉思汗的儿子忽必烈灭掉后,也就把他的都城从“上都”(元代蒙古帝国的首都,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迁入“大都”(北京),问题如何治理汉人呢?!

有趣的是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我去过,而内蒙古文字信仰与我们汉族五大教派压根都水火不容,到底如何治国理政呢?!

宋朝遭遇灭亡之后,对于元世祖忽必烈来说,建立一个国家并不是他最终的追求。国家建立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治理来使国家达到强盛,这才是他的目标。宋朝灭亡后,一批汉人奇才落入蒙古人的手中,忽必烈欣喜若狂地接纳了这批汉人奇才,他敏锐地感觉到,自己要成为汉人最高统治者的时机到了。在建立了元王朝之后,忽必烈就开始将汉人奇才纷纷委以重任,以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治理汉人组织了“金莲川”的幕府。在幕府中为首的叫刘秉忠,他是忽必烈的第一谋士。历史上将这批奇才称作“潜邸旧侣”,通过他们来治理着国家。比如:先后确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朝廷对地方各省的管理,也打开了中国省制的开端,并一直沿用到了现今。作为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蒙古向来都是以畜牧业为生,而通过这些汉人又重视农业生产,并将农业发展作为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如此一来,自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让那些百姓能够在土地上继续耕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改变,也让百姓们得以在长时间的战乱之后享受短暂的宁静。问题是北京缺水,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最初漕粮来自中原地区,至元十三年(1276年)平定南宋,开始从江南输送漕粮。随着漕粮输送能力的提高,至元十六年,元政府开坝河以加强通州至大都的漕运,但坝河漕运能力仅为百万石。剩下的漕粮则由车载、人力和畜力推拉,陆运至大都城。但是,通州至大都之间的陆路运输极为艰苦,原因在于大都地势比通州高得多。如何让漕船直接驶入大都成为元世祖忽必烈非常关心的问题。包括汉人信仰“五大教”也是很复杂很复杂,如何统一汉人思想,稳定政权,都成为忽必烈一个课题?!

“俊杰,三寸金莲很美!为何蒙古女人是大脚丫?!”2007年,总局业务报培训游玩期间,外地笔杆子们问我。一切都涉及忽必烈统一我们后,内蒙古文化与汉民族文化交汇存在一个磨合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宗教的特殊性,不宜简单地把与忽必烈有过往来的佛教人士(尤其是那些高僧大德) 都视为他的幕僚。如禅僧海云,佛教徒刘秉忠、张易是忽必烈幕府中重要的辅弼。对藏传佛教,潜邸时期的忽必烈不仅崇奉萨迦派,对其他派别也很感兴趣。佛、道两教分别在1255年、1256年展开了两次大辩论,历史学家研究认为忽必烈违背先祖成吉思汗的遗志,立佛教为国教,目的治理国家,尤其治理我们汉人。忽必烈以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帝师,统领天下佛教。而忽必烈带头崇尚佛教,也为其后世诸帝做出了榜样,所以在他之后的皇帝,也大都按照他的范例而来,立佛教为国教了。旷世明君忽必烈本人十分信奉佛教。他意识到了佛教对社会下层百姓们的重要性,因此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修建了许多的寺庙,这也让许多的百姓有了精神寄托之处。“遂辟雄图,混一中外;德威所指,无远弗届;建号立制,垂模一代;崇儒察奸,旋用旋败;英明克断,用无祗悔。”如此以来,忽必烈稳固江山不说,还为王朝的延续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

如今,进入北京城昌平地区,四周群山扑面而来。向远处望去,蓝天中白云飘过山顶,大运河等风景绮丽无比。而忽必烈定都北京时刻,缺水处处荒凉。京城皇帝一帮缺水喝不是长久之计,非常之时,必有非常之人。这时候,一位重要的治水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元朝大臣郭守敬。郭守敬是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被誉为“京杭大运河之父”。

“人到穷尽处,风起云涌时”, 元朝大臣郭守敬调研后发现北京的五大水系:蓟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昌平主要三条河系:温榆河、老峪沟河、黑山寨沟河。温榆河在通州汇入北运河,是北运河水系。老峪沟河为季节性河流,南流入门头沟的湫河,汇入永定河,是永定河水系。黑山寨沟河包括黑山寨沟、慈悲峪沟等沟河东流入怀柔的怀九河,属于潮白河水系。昌平大地上还流淌有很多重要的河泉,每一条都有悠久的岁月。其中,发源于白浮山北麓白浮泉,汩汩而出,终年不断。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命郭守敬修白浮堰,引“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水”,经沙河、清河,汇入今积水潭,“以济漕运”,解决了通惠河最根本的水源问题,为北京水源史上的重大突破。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重新成立都水监,正式启动开通通州到大都这一段运河工程,主管都水监、负责运河工程的人,正是郭守敬。让漕船直接驶入大都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让船爬坡,二是怎样保证大都方面的水量。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郭守敬改进了升船闸。他组织在通州通往大都的运河上设立了24道船闸,改用石闸门,分段控制水位,利用连通器原理让船舶实现“爬坡”。通惠河二十四闸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郭守敬主持修建了白浮泉引水工程。由于通州的地势低于大都,开运河只能从大都引水,流向通州,所以找到保证运河水量的水源才是开通运河的关键。郭守敬由此进行了反复详细地勘察,发现昌平的白浮泉水量充足,是运河的理想水源。同时,他还设计了一条非常巧妙的引水线路,即以白浮泉为起点,使水向西流,再沿着西山山麓向南,汇聚西山附近的双塔、榆河、一亩、玉泉等泉水之后,再转向东南,流入瓮山泊,也就是如今的颐和园昆明湖中。

泉水在瓮山泊积聚之后,经高粱河流入积水潭,并把这里作为停泊港。再从积水潭东侧开河引水,使其向东南流,经过金代的闸河,也就是金代开凿的从大都到通州的运河故道,向东到达通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运河正式开工。在人们的努力下,运河用时不到一年就竣工了。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忽必烈从上都回到大都,路过积水潭,看到水面上的漕船舳舻相接,一片繁忙,大为高兴,为这条运河赐名“通惠河”。从此,京杭大运河自杭州至北京,实现了水路直通,而勿需挽毂。历史记载,通惠河竣工后,“京师从此无转饷之劳”,而此前每年因陆路运输累死的牲畜则不计其数。元代的积水潭从此则在历史上留下了“舳舻蔽水”的盛况。

至于历代修建的寺庙,包括位于十三陵昭陵右翠屏山下,始建于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其源出九穴,均雕为龙首,泉水从龙嘴喷出,顾名九龙池。隆庆《昌平州志》载,九龙池曾为明代皇帝驻跸之所。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世宗谒陵毕,到此游览,命在九龙池上建亭台门楼,其亭名粹泽亭,池畔广种桃柳。九龙池景致优雅,明清文人多有题咏。明代贵州巡抚赵釴曾游此,留下了“乘春趋帝寝,转壑向龙池”的诗句等景点,都是不同时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需要。而如今中外游客,把玩京城大运河纤尘不染,波澜不惊,处处飘动的经幡,古朴的水车,长长的木桥,高低错落别致的亭台等浓郁的风情画,也是受惠于忽必烈治国理政的功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