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边草之五:我发现的金圣叹佚著《小题才子文》

 meiqingji 2024-03-29 发布于山东

书边草之五:我发现的金圣叹佚著《小题才子文》

梅庆吉

金圣叹其人

《小题才子文》一书的编选与点评者金圣叹(1608-1661),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原名采,字若采,又名喟,法号圣叹,清初更名人瑞,又称唱经先生。以圣叹最为流行。一说本姓张。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阴历三月三日生于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市)乡村,后迁居苏州憩桥巷。圣叹自小家境贫寒,直到他十岁时,也就是万历四十五年(1617),才得以进乡塾读书,可又因身体多病而辍学。但金圣叹是个聪明的孩子,便在家里自学,博览群书。在这段时间里,他先后读了《妙法莲华经》、《离骚》、《史记》、《水浒传》等各种图书,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所读的书中,他最喜欢的是《水浒传》。据他自己说,他从12岁就开始了《水浒传》的评点。天启四年(1624)左右补长洲博士弟子员,后因试文怪诞,屡补屡黜。崇祯十四年(1641),是金圣叹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年,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对《水浒传》的评点,并于是年刊行。金批《水浒》虽然抵毁农民起义,但对该书的艺术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这种评点形式也成为一种典范,为后来的评点家们所宗从。

金圣叹像

清兵入主中原后,金圣叹失去了进取的热情,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便在家里以读书、著述为务,还曾设座讲学,颇受欢迎。大约在顺治十四年(1657)左右,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重要著作――《西厢记》的评点。金批《水浒》和金批《西厢》,已与金圣叹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两部书,因为有了金圣叹的评点,也成为当时最为畅销的书。顺治皇帝看到他评点的《水浒传》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是“古文高手”。金圣叹得知这个消息后,异常激动,当即写下了诗歌《春感八首》,表达了他的欣悦之情。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顺治皇帝去世,在苏州文庙设灵堂哀悼。金圣叹与倪用宾等人借哭临之机,控诉吴县县令任维初欺压百姓的罪行,“相从者数千人,号呼而来”。巡抚朱国治以“震惊先帝之灵”为由,将金圣叹为首的18人逮捕,于当年七月十三日,腰斩于南京三山街(此街名至今犹存),史称“哭庙案”。金圣叹被斩后,其家产遭到籍没,儿子金雍也被流放到东北。

金圣叹的一生,著述甚丰,因其家贫无力刊行,加上“哭庙案”后家被抄,多已散失。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他的著述中,最重要的是六大才子书,依次为:《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只有《水浒传》和《西厢记》在他生前刊行。此外还有《天下才子必读书》、《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孟子解》、《语录纂》、《沉吟楼诗选》等。1910年,在邓实所编《风雨楼丛书》中,曾收有《贯华堂才子书汇稿》,这是金圣叹著作的第一次汇集。第二次是清末上海锦文堂刊印的《金圣叹全集》。收集金圣叹著作最为完备的是1985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金圣叹全集》。但我发现的《小题才子文》一书,也没有收进去。

   发现《小题才子文》

提起我发现金圣叹所著《小题才子文》一事,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还在读研究生,为了撰写毕业论文《金圣叹美学思想研究》,跑过国内许多大型图书馆查阅资料,最后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意外地发现了金圣叹的这本著作。当时我就以《新发现的金圣叹著作――<小题才子文>》为题写了篇文章,发表在《北方论丛》1990年第五期上,紧接着《黑龙江图书馆》也在1991年第三期上全文登载了这篇文章。文章发表后,《文汇报》、《文摘报》、《古籍整理与出版动态》、黑龙江电台、黑龙江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进行了报道。

关于金圣叹的著作目录,流传下来的有三个:一是邓实在1910年刊行的《风雨楼丛书》中,收有金圣叹的《贯华堂才子书汇稿》,书前列有金圣叹的遗著目录;二是清末上海锦文堂印行的《金圣叹全集》的扉页上,也开了一个金圣叹著作的书单;三是抄本《沉吟楼诗选》所附的“唱经堂遗书目录”。《小题才子文》一书,前两个书目未录,只见于第三个目录中,题《小题才子》,无“文”字和“书”字。(《沉吟楼诗选》一书,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79年影印出版)之后,几乎再未见有人提起过它。解放前,研究金圣叹的权威著作陈登原的《金圣叹传》,只字未提此书。1985年,岳麓书社出版了张国光编选的《金圣叹诗文评选》一书,在该书的序言中,张国光全面介绍了金圣叹的著作,当他谈到《小题才子》一书时,说它“可能是指的八股文之类”,说明张先生也没有见过此书。同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金圣叹全集》,书中未收《小题才子文》。该书的后记写道:“圣叹的著述丰富,但散佚很多。海内外学者如有发现其佚著,望来函指示出处或提供版本,则我学界幸甚,圣叹幸甚!”可见他们在整理《金圣叹全集》时,也未见过这个本子。1988年,严云受在第《文史》二十九辑上,发表了《金圣叹事迹系年》一文,文中也未提及此书。我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发现《小题才子文》之后,曾委托这家图书馆在全国进行了一番调查,从反馈的材料看,都不曾藏有此书。说明黑龙江省图书馆所藏的这个本子,就显得比较珍贵了。

我看到的《小题才子文》一书,线装六册,不分卷,封面无字,扉页为一页黄纸,右上有“金圣叹先生评选”字样,中为“小题才子文”,左下有“翻刻石印缩小必纠”等字,右下角有一枚图章,为“扫叶山房督造书籍”。这页纸的背面印有“光绪己丑年春三月上洋扫叶山房重刻”字样,这一年为光绪十五年(1889)。书口题“小题才子书”。书前有三篇序言。一为祁文藻于光绪十五年作的序,序中记述了本书的出版经过:“大小题才子文,原系金圣叹先生评选,后经李申耆先生刻于江阴暨阳书院。内大题原缺两篇,李以别本虽有此文,而无金评,宁从缺如,其慎也如此。盖此文由金先生改过,笔更飞动,如生龙活虎,虽学之终身,有不能竟其用者。迨庚申(咸丰十年,1860)劫后,片版无存。文藻仅有小题一编,遍觅大题不得。戊子岁(光绪十四年,1888)才由荡口镇华若溪拔贡处借得大题文,爰朱槐庐世兄为之锓版。

第二篇序言为金圣叹自序,作于顺治丁酉年(顺治十四年,1657),序的开头一段谈到了他编选此书的宗旨:“去年秋高无事,自督诸子弟甥侄读书学士堂中,每逢三六九日,即依例出《四书》题二,观其揣摩以验得失。而二三子都苦才多,每日晨朝磨墨,伸纸摇笔。未几余试掣而视之,则已溢出题外。若是乎《四书》白文之决不可以不讲,而先辈旧文之决不可以不读也。因不得已搜括旧肠,寻余旧日所暗诵者,凡得文百五十首(实一百六十九首),茫茫苍苍,手自书写,中间多有大人先生金钩玉勒之作,而辄亦有增省句字者。此则无奈笥中久失原本,今兹全据记忆,自然不无忘失;而又临书之时,兴会偶至,亦多将错就错之心,是殆所谓小处糊涂,大处既不敢糊涂者也。人共传各习一本,乃其名《才子文》。”

第三篇序言出自李兆洛之手,即祁序中提到的李申耆,序作于道光十二年(1832)。序中说:“国初金圣叹先生评选小题文,善言神智义理者也,惜其本久轶,同学者请醵资重刻之。”当为首刻《小题才子文》之人。

三篇序言后有“重刻《小题才子文》记言四则”,实则三则,一、二则谈行文款式,第三则谈本书所缺篇目。后落款为:“薛序镛校刊记,黄庵漫士重校正。”目录前有“历科小题文目录”字样,下方落款为“金圣叹人瑞选”。目录分《论语》、《学》《庸》和《孟子》三部分。目录后左下角有两行手写体小字:“右文共一百六十九篇,内缺五篇,有题无文。伯平志。”每篇文章前有金圣叹的总评,行文中有夹批,还有金圣叹圈点的着重号。根据金序得知,文中亦多有他改动之处。全书共323页,每半页九行,每行25字。

前面提到的关于金圣叹著作的三个目录,第三个目录著录得最全,是研究金圣叹的重要资料。张国光先生认为:“这个书目可能是金雍遣戍二十年被释回乡以后,对乃父的遗著进行了清理而编列的一个目录,足补坊间已刊行的目录之未备。”这个推测是有道理的,因为《沉吟楼诗选》一书是刘继庄编定的,金雍回乡后,与刘过从甚密。俞鸿筹推测《沉吟楼诗选》的编定,“似释弓(金雍字)后曾归吴,方有此事”。说不定金雍也参加了《诗选》的编选工作。这样,他顺便附上一个乃父的著作目录,是完全有可能的。圣叹自序作于顺治十四年,是他遇难的前四年,五十岁。序中所说的“子弟甥侄”,当为他的第三代,因这一年金雍已经二十五岁,无须再进行八股文的训练。这本书很可能是圣叹闲来无事,编些范文来教导后代。这种情况,金雍一定知道得很清楚。那么,他把此书列入目录之中,就不足为奇了。在第三个目录中,还著录了一些圣叹未完成的著作,后均注明“未竟”二字,而《小题才子》后未注“未竟”二字,说明它已经完成。我所看到的这个本子,也是完整的,这一点也与目录吻合。

当然也不排除做伪的可能,因为历史上伪托金圣叹名义的大有人在。如果说《小题才子文》是伪书的话,做伪的最大可能就是李兆洛,因为他是此书的首刻之人。但从李兆洛的情况看,做伪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做伪无非出于两个目的:一是无名鼠辈,假托名人之手来推出自己的东西;二是出于商业目的,假托名人以扩大销路。而李兆洛的人格和学识,说明他不可能这样做。他于嘉庆十年(1805)中进士,任安徽凤台县知县时,很有政绩。后丁父忧,便不再出仕,之后从事讲学近二十年,可见他的功名心很淡。另外,他能诗善文,著述甚丰,无须靠伪托别人的名义来为自己获得什么。况且他还精通考据,就更增加了这本书的可信度。我估计,圣叹遇难后,家被抄,此书便散佚民间,被李兆洛发现后,才得以刊刻的。

本书的发现,已实属意外收获,但通过此书,还有两个更意外的收获:一是从祁文藻的序中得知,金圣叹除《小题才子文》之外,还有《大题才子文》一书,并于1888年刊刻过,这本书也许就是第三目录中提到的《程墨才子》。另外,过去曾有材料说金圣叹原姓张名采,后“顶金人瑞名就试”(无名氏《哭庙纪略》),才从金姓的。对此,已有一些学者指出其谬。而在此书中,金圣叹还曾选了张采的一篇文章,对之评价很高。这又提供了一个金圣叹非张采的铁证。我想,此书与读者见面后,一定还会挖掘出许多新东西的。

《小题才子文》一书,真可谓历经磨难。从金圣叹编定到李兆洛首刻,已经过去了170多年,到祁文藻重刻,又过了50多年,又过了100多年后,才又一次被发现。可以说,《小题才子文》一书的发现,对金圣叹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确实是“学界幸甚,圣叹幸甚”!

这里顺便提一下,所谓“大题”“小题”,是明清科举考试使用的术语,以“五经”文命题的叫大题,以“四书”文命题的叫小题。

《小题才子文》的流传与金圣叹的点评

关于金圣叹此书,祁文藻在序中评论说:“此文由金先生改过,笔更飞动,如生龙活虎,不可捉摸。”李兆洛在序中也说:“国初金圣叹先生评选小题文,善言神智义理者也。”这是对金圣叹评选的《小题才子文》的最早评价。只要一读过这本书,就会感到,它不仅仅是一本有关科举考试的范文,更主要的是金圣叹对这些范文的评点,提出许多颇有价值的写作方法和美学思想,今天读来,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启示。

在金圣叹看来,作文的关键问题是掌握方法,方法掌握了,就什么文章都可以写了。所以他编此书的目的,就是教人掌握写作方法。他说:“任看鸳鸯,金针不度。吾今偏欲只度金针,不看鸳鸯。何则?子弟但得金针入手,便自能绣遍天下鸳鸯者也。”(《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评语)因此,他在评点中提出了一系列写作方法,但提的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审题。他说:“有题应用柳丝花朵之笔,有题应用爆雷霍电之笔,盖题有摇曳气愤之不同也。”(《所谓大臣者》评语)题与题之间的要求是不同的,看到题后,首先要弄明白题的要求是什么,根据要求来确定写的内容。他还说:“一题入手,便须算其前借何风,后送何浪,如何讨人眼泪,如何累人叹息。”(《孽子》评语)这就是说,当把题拿到手时,要认真审题,做到胸有成竹之后再下笔。要想写好一篇文章,最关键的问题是看出题的“要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心思想。要做到“目中并无一容易题,便左觑右觑,觑出要害……任凭异样难题,其中必有要害。只要觑定要害处,戳进去,拔出来,便是妙文”。(《与其有聚……并至》评语)如果抓不住要害,那么写出的文章肯定就是文不对题。同时金圣叹还告诉人们,一题到手后,不要只局限于题本身,要把眼光放在题前题后,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如果只把眼光放在题上,那就会展不开思路,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因此他说:“相文最贵手法,固也。而不知相题最贵眼光也。眼光能射前,则其手法当如龙;眼光能射后,则其手法当如虎。如龙之为言,夭矫而来也;如虎之为言,腾跃而出也。”(《足食足兵》评语)金圣叹还认为,对于题要有高屋建瓴之势,要站在题上,不要站在题下,这样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他说:“凡题有高在三十三天之上者,吾便须小着神通,更寻第三十四天,蹲踞其上,伸脚下来腾踏之。切不可身立下界,擎手扪摸。”(《回也闻一知十》评语)如果站在题下,或者被题给范围住了,就很难对题有整体把握,也就不容易把文章写好。

要想写好文章,在动笔之前,要认真构思,深思熟虑,烂熟于心,然后下笔。既所谓“纸未落而已成云烟”(《未有府库财》)评语)。也就是“花里垂帘,帘里美人,意中久矣。分明眼中正复急切,分明不出。题之灵妙,全在此处”。(《乡人饮酒》评语)构思成熟之后,就要付之“快笔”。金圣叹在《父母惟其疾之忧》一文的评语中写道:“凡将作忠臣孝子,刳心滴胆,千愁万恨文字,必先把笔放在快处,然后将心觑入血泪子内,曲曲折折,搜着无限苦脑,而一一交付快笔。”为什么要用快笔来写呢?他又写道:“张目熟视题中关节,急落笔写入第一句,若第一句得势矣,便疾赴而下,不得将眼移着别处,不得口中辍吟,不得放笔……一放笔即逸去,更不可再寻。”(《邹与鲁哄》评语)实际他这里讲的是灵感问题,灵感来无踪去无影,当其到来时,就要及时抓住,不然的话,就会稍纵即逝,不可再得,所以要用“快笔”。

从行文来看,金圣叹认为,写文章要“笔下放得宽”,不要太逼仄,太逼仄就会缺乏美感。但也不要宽得没边,如果一味宽下去,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所以“笔下放得宽者,眼中兜得紧也”。(《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评语)就是说要放得开收得拢,如果放得太宽,就会显得拖沓而中心不突出。但也不要过于紧,“行文最忌用紧,紧则尽,尽则以后不免闲言语矣。”(《子曰臧文仲》评语)行文太局促,很快就把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变得无话可说时,就用一些无用的话来堆砌,而使文章失去了可读性。“宽”与“紧”是金圣叹提出的写作辩证法,要想写一篇好文章,就要“宽”、“紧”相互配合,徐缓有致,才会给人以美感。与“紧”相联系的,金圣叹又提出作文要“惜墨如金”。但惜墨如金不是少写几个字,关键是要字字有份量。“他人写至十句、二十句,句句都是,却不能妙。我只写得两句一句,或一句中只添得两字一字,或只减得两字一字,或只换得两字一字,便不知何故,早已大妙。故惜墨如金之法,要将墨作金用,不要将墨作粪用也。”(《何必高宗》评语)如果一旦有一句两句“呆缓之笔”,在金圣叹看来,那就是“三家村说话先生,头巾油腻,其厚一寸”。(《邹人与楚人战》评语)

写作文章,金圣叹最反对的是“正叙铺填故实”(《恒公杀公子纠》)评语),所以他说“行文最苦是无有层折”(《仁者虽告之曰》评语),行文的最好状态,就是能做到“从无墙壁处起墙壁,无分寸处起分寸”。(《禹吾无间言矣》评语)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要使寸竹有万丈之势。他说:“吾意亦欲人先能缩万丈于数寸,而后伸数寸为万丈,则浏漓跳脱,极有英武。不尔,而但为盈幅曼衍之言,自称大文,此谓坟前对立翁仲,非不垂绅正笏,吾殊苦其连头带颈,直胸平背也。”(《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评语)只要有了层折,就有了感染人的力量,写平缓之文就会“柳丝花朵”,写“爆雷霍电”之文就会是“饥鹰掠草,忽如狞鬼拉人,使读者遍身不乐,以为大乐也。”(《虽曰不要君》评语)只有达到这种程度,写出的文章才会给人以快感和美感。

金圣叹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问题是不要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要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为此,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唐小说写大刺客,飞刀插某公枕函间,其势犹一动一动。”(《父母其顺序也》评语)写文章就要像那把刀一样插在那之后“一动一动”,不要死死地插在那一点都不动,这就是说,文章要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金圣叹在评点《水浒》时说的一句名言:“文章之妙,都在无文字处。”他在评点《小题才子文》一书时,也常提到这个问题。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有以为利,无以为用,惟书亦然,不在字句而在其缝。”他还说:“须知切忌写题有字处,只顾写题无字处是也。”(《子路问闻行之》评语)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文章的神韵来。这也就是西方美学所说的“填补空白”。

金圣叹解《推背图》

关于金圣叹解《推背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一段时间,坊间流传有好几种《推背图》的版本,都说是金圣叹所解。我曾认真追查过几本,但都无法弄明白它的来龙去脉。后来我又搞到一本“大内秘本”,共收各种预言类的文章六种,其中就有金圣叹解的《推背图》。通过前面的几则序言,可以看到此书的流传过程以及金批的情况。

前面的一篇是英国人曼根氏用英文所写的跋语。跋语中说:“当一千八百五十九年(清咸丰九年),英法联军火圆明园,某军人得书一簏,皆大内珍藏本。以此书中的图画,举赠利比亚女士。余从女士乞得之。翻译一过,知为中国先哲之预言兴亡治乱,微言示意,靡不明如烛照。历代君主恶其淆惑民心,觊觎非分,故止刊刻。兹何幸而流传我国,得饫眼福。”此序被译成汉语,放在书前。接下来的一篇序言是苕溪李中所写。序中说:“余得此书曾介友人持以质张文襄。文襄云:'此的是圣叹手批本。哭庙案发,金与诸人同遭籍没。当时抚幕为山阴陈季一,得此秘之。后嗣凌夷,书为山右郑氏所得。至乾隆时下征书之令,郑氏上之,遂入大内。’文襄非诳人者,当非赝本可知。今辗转而入于余手,幸何如之!”文中提到的张文襄,即张之洞。这篇序言阐述了金批《推背图》的流传过程。哭庙案之后,金氏此书流落民间,先被陈季一所得,后又转到郑氏之手,直到乾隆征书时才得以进入大内。下一篇由清溪散人所写的序,则叙述了李中从外国人手中获得金批《推背图》的经过。他写道:“苕溪李公是君述其尊人信卿先生商于伦敦,时与彼中人士往来素稔。一日,于其友人某英人处得观此书,惊为我国秘本,详询颠末,知于圆明园灾后遗失者。此友人即曼根氏之孙,因以大珠十二易之。清禁特严,秘诸箧笥。兹届民国时代,例无忌讳。李君承其先志,嘱为刊行,以公诸世,一以矫正坊刻之多讹,一以警劝国民于将来,庶不负先哲指示之心云。”由此可知,此书的刊刻,已到了民国年间。书中还有金圣叹自己写的一篇序,序中写道:“唐臣袁天罡、李淳风著有《推背图》,父老相传,迄未寓目。壬戌之夏得一抄本。”序的写作时间是癸亥人日。文中提到的壬戌,即明天启二年(1622),癸亥人日即天启三年(1623)正月初七。如果金圣叹真的解过此书,那可能的情况是,他得到这本书后,就开始对图象进行解说,一直解到清兵入关。第三十三象之前,金圣叹解的是已发生的历史事件,从三十四象以后,都是未发生的事情,对今后所发生的事情,金圣叹进行了推测。他写道:“证已往之事易,推未来之事难。然既证已往不得不推及将来。吾但愿自此以后,吾所谓平治者幸而中,吾所谓不平治者幸而不中,而吾或可告无罪矣。

关于金圣叹解《推背图》,前面提到的列有金圣叹著作的三个目录均未载。从保存下来的书目看,金圣叹对术数之类的东西,是颇有研究的。比如在目录中,就有《周易义例全钞》、《三十四卦全钞》等书,这样看来,他凭着兴趣来解一解《推背图》,也是有可能的。现将此书作为金圣叹佚著的一种附在这里,给研究者提供第一手材料,来进一步研究其真伪以及金圣叹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