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国:巩国

 zqbxi 2024-03-29 发布于江西

巩国,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一带,非常古老,据说商朝之前就已存在,当时也叫阙巩国,因为盛产铠甲而闻名天下。铠甲是古代军事上重要的防身武器,率先拥有先进铠甲制造技术的巩国自然成为当时诸侯中的军事强国。《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杜预注:“阙巩国所出铠。”汉代陈琳在《武军赋》中也有记载:“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这说明周武王之所以能灭亡商朝,全仗了“阙巩之甲”。冥冥中也似乎透露出商末的巩国先亡于周的事实。周武王先灭了巩国,将巩国的资源财富以及造铠技术据为己有,再利用巩国先进的制铠条件大量生产利于防身的铠甲,最终打败商朝。


关于“巩”字的由来,“巩”的繁体写法“鞏”,下面是一个“革”,“革”的金文字形就像一张剥下来的兽皮,就是皮革的意思。“巩”字从革,说明“巩”跟“皮革”有关,“阙巩之甲”,“巩”的由来很显然跟当地盛产制作皮革密切相关。巩的字义也由此引申出巩固、使坚固、防御、控制等词义。《诗·大雅·瞻昂》有“无不克巩”的诗句。巩地在秦末置县,为巩县,据说历来被称为“东都锁钥”,就是“打开洛阳大门的钥匙”的意思,说明巩国城池坚而不拔,易守难攻。

巩国在周朝建立后被重新分封,仍在原址上,成为姬姓侯爵巩国。《路史》记载:“阙巩,周世侯伯之国。”因巩国也算是地处周室王畿之内(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历代国君便有机会在周室任职。西周巩国历史已不可考,春秋时期的末代巩君倒被史籍记载了下来。《世本》中说:“巩氏,周王族大夫食采于巩为氏,有巩简公。”这个巩简公就是春秋晚期在周室担任卿士、《左传》中提到的巩简公。巩简公在春秋未年的周王室,与刘文公、甘平公、单穆公齐名,地位等同。周悼王继位后,继续将大权交给巩简公,巩简公考虑到以往引发王室内乱皆由贵族干政而起,于是改革内政,启用新人,以削弱贵族宗亲势力,引起贵族势力的不满,王子朝(周景王庶长子,周悼王、周敬王之兄)趁机作乱。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记载:“子朝奔京。丙寅,伐之,京人奔山……辛未,巩简公败绩于京。”说得是公元前520年,王子朝杀死周悼王,夺位未成逃亡京邑,二十日,单穆公(见单国篇)率军攻打京邑,京地百姓纷纷逃到山里躲起来。二十五日,巩简公率军攻打京邑,结果大败,很有可能,巩简公也在这次阵败中被杀。巩简公一死,巩国领地被王子朝占为己有,后来晋国攻打王子朝,杀王子朝,巩国领地落入晋国。这就是《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的事:“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发生在以上同一年。

巩国因为历史悠久,经历多个改朝换代的更替,故巩姓在历史的兴衰沿变中早已形成,春秋晋国有一个大将叫巩朔,被晋景公任为晋国上将军,应该就是早期巩国的后裔。

巩国,也叫阙巩国,商代时畿内侯国,臣服于商,因盛产铠甲而得到商王的重用。阙巩国在今天的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临洛阳,南望嵩山,东扼成皋,北依黄河,以“河山四塞、巩固不拔”而得名,地理位置极为显要,素有“东都锁钥”之称。巩地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之地,因此又被称为“河洛之交”,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商代时,阙巩国作为殷商西南部之重要屏障,城池坚而不拔,易守难攻,是周人进入商畿之门户。巩人因掌握着先进的造铠技术,军事上极显优势,是晚商时期一大军事强国。也正因为阙巩国与殷商关系亲密,又作为军事重镇戍守西南屏障,最终在周人取代殷商进程中被武王所灭。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克商后曾在巩地视察,为建都之事夜不能寐,他对周公旦说:“定天保,依天室……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毋固,其有夏之居。”武王说都城一定要靠近天室(嵩山),处伊水、洛水交汇之地,让人们定居在“阳毋固”。“阳毋固”是夏人的活动地,意为靠阳的不用加固防务之地,说明此地有自然天险可据,无需加强军事防务。有学者认为“阳毋固”即在古巩国境内。

巩义博物馆

“巩”的金文是“一人跪坐,双手高举,紧握工具,正在操作”的象形,小篆加“革”为“鞏”,本义为“工匠以皮革束物”,引申到“巩固”。战国时乐毅率领燕军攻破临淄,田氏家族崩溃,唯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说田单一支族人用铁皮包固车轴才得以逃脱,其实就是受了“巩”的启发。以“革”束物,耐用牢固,大大延长使用寿命。古代之革多为兽皮,《易经》中有“鞏用黃牛之革”的说法。巩族先民勤劳、富有智慧和创造力,善用兽皮为革,发明创造了革制品,尤其“阙巩之甲”独树一帜。《左传·昭公十五年》载:“阙巩之甲,武王所以克商也。”杜预注:“阙巩国所出铠。”早在商代时阙巩国的铠甲享有盛誉,武王得此装备推翻了商朝,汉代陈琳《武军赋》说:“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可见到了汉代,阙巩之甲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

巩的金文

阙巩国亡后,周初时原址重封为姬姓巩国,《路史·国名记》载:“阙巩,周世侯伯之国。”西周巩国仍为大周东部之门户,是西周时期的重要侯国,其国君有机会在周室任职。东周时,因离洛阳近,巩国国君更是在周室掌权,春秋末年的巩简公是史书唯一记载下来的巩国国君,他在王室担任卿士,与刘文公、甘平公、单穆公、召庄公五大卿士平分周室。据《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载,周景王驾崩,王室在五大权臣的操作下陷入混乱,之后周悼王(王子猛)即位,支持周悼王的巩简公得以继续在周室掌权。《左传·定公元年》载:“周巩简公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 巩简公在周室掌权期间,弃用身边的贵族子弟,而喜欢用来自各国的士人。这是因为巩简公考虑到周室贵族势力的盘根错节,各自干政,影响自己发挥,想通过人才改革削弱部分宗亲势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反而给了王子朝(周景王庶长子,周悼王、周敬王之兄)作乱口实,使周室陷入更为混乱的境地。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载:“子朝奔京。丙寅,伐之,京人奔山……辛未,巩简公败绩于京。”前520年,王子朝在尹国等诸侯及周室贵族势力的扶持下起兵造反,杀周悼王,占据洛邑王都。巩简公等周室大臣又改立周敬王,继续反对王子朝。王子朝出奔京邑,单穆公率军攻打京邑,京人纷纷躲进山林,但未能攻克。五日后,巩简公再次率军攻打京邑,结果被王子朝的军队打败,巩简公下落不明,很有可能在战乱中被杀。巩简公死后,巩国领地被王子朝占领,继续与周敬王分庭抗礼。后来晋国出兵干预,护送周敬王入驻王都,王子朝败退,逃往楚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晋师克巩。”前516年,晋国攻克巩国,巩地落入晋国囊中,因离晋国太过遥远,晋国干脆将巩地送给周敬王。巩国亡后,有巩姓,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将叫巩朔,当为巩国后裔。

始祖巩伯公与巩国

《路史·国名记》记载:阙巩,周世侯伯之国。大约三千年前的周初,阙巩国原址重新被分封为姬姓巩国,是先周时期周室卿采邑国,西周诸侯国之一。有历史记载的巩国国君叫巩伯,所以巩国又称“巩伯国”,巩伯公被巩氏家族尊为得姓始祖。巩国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之地,因此又被称为“河洛之交”,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

巩氏得姓祖,公族,非王族三代世系。根据祖谱记载,大约文、武时候人士,营就商之旧国阙巩,制造盔甲武备,从巩昌起兵随武王伐纣,起到关键作用,《左传》所谓“阙巩之甲,武王所以克商也”。国成,担任公族大夫,管理公族,位列世家公卿。

巩国是春秋时期“周室卿采邑国”,巩国国君称作巩伯,所以巩国又称“巩伯国”。巩伯国是周朝时的诸侯之一,大约在三千年前立国。

巩伯国,是先周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是经营东方的门户。在周朝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住在巩伯国。巩伯国,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东周时期,巩伯国作为王畿,是保卫东周的主要力量。巩伯国北临黄河,西有洛水,东控虎牢关,南望嵩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巩伯国,其都城旧址位于在巩义市孝义镇西约3公里处,洛水北岸的康北村一带,欲称“巩王城”。康北村现存有一座红色阁楼,三层,高约十米,村人称之为红阁,其实原名应为巩王阁,是河南省一级保护文物。阁上镶有石碣一方,其铭文记载红阁仅是巩王庙的一座附属建筑,巩王庙是为了纪念巩伯国的创始人、巩氏的得姓始祖巩伯而建。巩王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面南,俯瞰洛水,有山门、大殿和东、西配殿等。早年,巩王庙香火颇盛,本地百姓络绎不绝到庙里上香祈福,外地巩姓也大老远跑来顶礼膜拜。

《世本·氏姓篇》、《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516年)被晋国所灭。晋国灭了巩国之后,因为巩国的位置属于“周王畿之地”,所以把巩国送给了周王室。

战国时,周朝分裂为东周、西周两国。楚国、赵国二国操纵了这个形势。东周国以巩王城为首都立国。东周国实际上是韩国的附庸,东周国后来被秦国灭。

秦汉以后,巩伯国的原址被置为巩县,一直沿袭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即现在的巩义市。后来,巩地被秦始皇划入三川郡。

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有载:系出姬姓,周公族大夫巩伯之后。巩伯公,被巩氏后人尊为巩氏始祖。

《世本·氏姓篇》:巩氏,周王族大夫食采于巩为氏,有巩简公。

《潜夫论·卷九·志氏姓(第三十五)》:周氏、邵氏、毕氏、荣氏、单氏、尹氏、镏氏、富氏、巩氏、苌氏,此皆周室之世公卿家也。

《潜夫论》云:巩姓,周之世家公卿。又晋大夫有巩朔,望出山阳。

《路史·国民记》:巩国,周世侯伯之国。

巩国与巩义


巩国巩义是一脉相承的,巩国,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集一带,位于黄河以南。巩国北临黄河,西有洛水,东控虎牢关,南望嵩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春秋时期,巩国被晋国吞并。战国时期,秦国占领其地,设立巩县。

在历史上,中国都城为长安的时代,洛阳是长安的外围都城,而洛阳以东,也有层层防线,自西向东,依次是:巩县、虎牢关(亦即成皋关)、荥阳。刘邦就是依据重重关隘,层层设防,终于挡住了项羽的凶猛攻势,将其实力耗尽,然后转守为攻,发动反攻。


隋末,李世民分兵围困洛阳,同时,亲自率军守住虎牢关,挡住窦建德援军,最终,杀出虎牢关,大破窦建德,然后,逼迫王世充投降,唐占领洛阳。

1991年,巩县改为县级市巩义。

楚汉相争,图中绿色为巩县位置,是连续数道关口最西边的一关

三关一仓,巩县为离洛阳最近的一关。

诗词

“巩义”之名,稽考朔源,上可达东周时的“巩国”。史称“巩伯邑”。《史记·周本纪》载:“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班于巩奉王,号周惠公。”景王、敬王之际,简为周室卿大夫。前519年,简为敬王执政上卿,巩是其采食邑。他认为:“周室历乱,根于王室贵族世袭操政,并勾结王子为乱。”于是从各诸侯国招揽人士为官,藉此削弱贵族势力。这即史书所谓的“周巩简公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一事由来。简由此招引诸贵族不满,最终被与周敬王争夺王位的王子朝杀害。简死后,敬王赐其谥号:“简”,史称“巩简公”。其后裔,则以其封邑为姓。这即“巩”姓“以地为氏”之脉源。千年沧桑后,当年建造于邙山半腰、巩王城池内台地上的巩王庙,也沦为一片瓦砾。清咸丰帝继位满一年纪念日(1851年),在改年号“道光”为“咸丰”的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巩邑官吏将《南京条约》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泥潭而不能自拔的担忧,及寄望于新皇的一片苦心隐藏,借大清启用新年号之贺,除重修巩王庙殿宇外,又一改蓝砖习俗,在萧墙东隅处,以红砖砌筑起一座巍峨约十米高之方阁。并以石碣《邑庠生员焦钦音闇章氏东周巩王庙原委》隐含深意。今天,史籍中所谓的“巩国”早已消迹于历史长河而不在,巩王城亦仅存北门一座及约400米长的残垣。原巩王庙所处,荆棘丛生,一片荒芜。台地上,惟巩王阁孤存高矗,风雨中屹立。每年,华夏巩氏都会来此寻根问祖···

巩域有“巩国”,昔君称“巩伯”。筑围清澈岸,沿邙缓漫坡。三面临沟险,一面滨水涉。

巅坦北门矗,势跌南径洛。西周考王在,封弟于河南。继之周官职,是名为桓公。

揭卒子代立,灶逝朝袭承。子班封奉王,肇称“巩王城”。秦兴始县治,藉凭四塞固。

嵩邙夹一川,“巩邑”得其谓。春秋末年时,景敬王之际。周室上卿简,采食幸于巩。

《世本·氏姓》载:简施革新政。“因好用远人”,子朝杀其身。敬王赐其谥,赐号巩简公。

城腰择台地,建庙供以奉。祀位列其尊,祭享岁二仲。延宕千余年,殿堂尽毁圮。

后裔用其封,更姓异姬氏。地名命以族,“巩氏”发一支。咸丰初元年,多事之秋季。

百姓盼明君,心怀天下虑。邑吏存慧智,鉴史彰心迹。重置面南殿,挑檐高两厢。

山门礼又新,香火断以续。鉴推东周亡,萧墙傍红阁。方整三层高,巍峨近十米。

抹角饰砖雕,檐下风铃徐。四坡攒尖顶,铸“寿”竖旗坚。生员述原委,石碣寓深意。

嵩岳晋望北,邙塬祈顾南。洛潺荡漾祥,飞鸣绕音遗。叹谓运多舛,百年又迹堙。

四周土塌坍,形如孤岛一。瓦砾满目是,棘蒿茂阁孤。窄阶三十三,手脚攀陡崎。

城门北存仍,残垣四百米。沧桑不遂愿,客游嗟叹息。华夏巩氏亲,朔源心不愈。

鼻祖尊奉简,寻根常此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