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你喜欢读《道德经》,不妨看一看这篇长文

 北美可阅 2024-03-29 发布于江苏
如果你喜欢读《道德经》,不妨看一看这篇长文

——本文大约21000字——

关于《道德经》的个人解读,已经写了十数篇,全文白话也整合了一遍,但是总觉差点意思。初始,貌似懂了,于是信口开河,再读,又觉恍惚,又读,似茫茫宇宙深不可测。在《庄子. 知北游》中,庄子说: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壁,在屎溺。那么,我的理解角度就从最初的高大上转移到凡人世俗当中。

纵观众多大家对《道德经》的解读,要么是“治国用兵平天下”,要么是“脱俗出世成仙家”,要么是“轻今重古析字义”,立意深远而高大,用深奥晦涩去解读玄幻莫测,却未曾见有人将其致于庄子所说的角度解读一番。这也是我最开始读《道德经》的方法。

直到开始迷茫,裹足不前,故而另辟蹊径,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尝试用尽可能白话的现代语言和思维方式去解读,让它读起来比较上口,逻辑尽量通俗,即使没有多少国学底蕴也可以看的懂。然后以此为开门砖,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提升对国学文化的兴趣,不会因为原文的晦涩难懂、其它译本的深奥复杂而止步不前。

再次重申一下,我的文章仅是个人理解,并无哗众取宠之心,亦无班门弄斧之意。就好比面对一个不知道怎么瘦下去的胖子,我能做的只是告诉他:管住嘴、迈开腿。至于怎样去管住嘴,怎么让自己迈开腿,就需要他自己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当他有所收获,并享受瘦下来的过程之后,他自己就会找到更多适合自己的方式。

在《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中,芮小丹面对丁元英的开导说: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道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本文以中华书局2010年版为原本的《道德经》而不是帛书《德道经》。

这个声明实在是无奈之举,其实只要自己能悟出点什么,并以此改变自己,道德还是德道有什么区别呢?简单用美丑并不能让你了解一个人的本质,纠结在文字层面并不会让你更快的找到真理。

全文不拘于一字一义,不驳斥前人解读,结合现代心理学,通篇直译,近似戏说,无凭无据,权当笑谈。由于是以蝼蚁瓦壁的视角解读,普罗大众里最为普通的一员,加之个人文化水平有限,难免会偏之一隅,让人贻笑大方。

笑脸相迎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以此!

有人说,道德经是一本治国用兵的书;有人说,道德经是一本修身处世的书;也有人说,道德经是一本羽化成仙的书;还有人说它是一本养生保健的书……

假设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那么《道德经》就不可能流传如此之久远,影响如此之广泛,纵观历史,那些专业性质的书籍最终都会销声匿迹。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把《道德经》定位在这些狭隘的观点之上,显然无法从自身出发去理解《道德经》的智慧,更不能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将它放在任何地方都能讲的通,就像有生就有死、有明就有暗一样。

因此,《道德经》绝不是特指用来干什么的书,而是包罗万象,世间事物难出其右的经典之作。因此,你可以拿它治国用兵,也可以用它修身养生,至于能否成仙,则看个人如何理解了,如果因它而活得自在,未尝不可视作身处仙境。

如果承认自己是普通人,那么就把《道德经》当成一本专门写给普通人看的书。以此为切入点,就可以打破书中一些名词的光环,让其中的智慧下沉到普通人可以理解的层面。

以我的感受而言,它首先应该是一本修养身心的书。

为什么这样说?

佛经有“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以及境由心生”的说法。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无论是治国、用兵、修仙,还是其它内容,都不过是一种相,是虚幻中的不同镜像,而决定这些镜像重要程度的基础是人,如果这个基础不够牢固的话,那么这些镜像就会扭曲变形。由此,我觉得《道德经》首要的作用是修养身心,其次再用来治国用兵平天下,它们是地基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一个只知道给你鱼,却不教你钓鱼的人,不会流芳百世,他很快就会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

那么,普通人怎么入手更容易深入其中呢?

从浅显处深入。

比如文中的很多词汇:圣人、王、君、国、天下、民、我、侯王等。

圣人,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一个善良、道德、有能力、有觉悟的好人”;王和君,可以理解成“主宰你命运的那个真正的自己”;国和天下,可以理解成“你的人生或者生命”;民,可以理解成“迷失的自我”;而我,则可以理解成“自我感或存在感”;侯王,可以理解成在社会中拥有资源的人。

当我们依照这样的逻辑去看时,那些隐晦枯燥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

我无为,而民自化

——不从外部寻找自我感,那个真正的自己就会现身;

我好静,而民自正

——清心寡欲,我们自然就会沿正道前进;

我无事,而民自富

——不贪心,自然知足;

我无欲,而民自朴

——减少欲望,自然会返璞归真;

我无情,而民自清

——控制情绪,自然会清醒通透。

再如: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盲目跟风,就不会丧失自我;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贪图名利,就不会心生贪念。

再如:

治大国,若烹小鲜

——要想经营好自己的一生,不是非要从轰轰烈烈的大事开始,而是要像烹饪小鱼小虾一样,再小的事也要用心去做,避免反复折腾。

再如: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人生之所以找不到方向,是因为想的太多。用这种自以为是的聪明经营人生,只会偷走你的梦想和快乐;放弃这种自以为是状态,用内心来感受生活,人生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

再如:

小国寡民

——减少理想人生的内容,放弃不必要的追求。

再如: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一个有觉悟的人只会为生命服务,而不是为了欲望生存。

又如: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理解万物生死循环的规律,就能做到包容一切;能做到包容一切,就能做到大公无私;能做到大公无私,就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能主宰自己人生的人,就像主宰万物的上天一样;天就是道的化身,道无始无终;这样的人就是死去,他的精神也会像道一样永存。

当然,在文中这几个词还有不同的用途,但是大多都用在举例佐证上,并不难分辨。

以上面的角度为基础,再去看全文,就会形成一个大概的脉络:

一、什么是道

二、道的大致形态

三、什么是天地之道

四、什么是人之道

五、什么是圣人之道

六、我们为何失道

七、失道的危害

八、得道的好处

九、什么是德

十、德与道的关系

十一、物与德的关系

诚然,这只是本人的逻辑,但是,无论你的逻辑如何建立,贯通之后都会发现,《道德经》绝对是一篇有史以来观点最严谨、论据最充分的议论文;是一本详实可信、易于操作的心理学实操手册;是一部包罗万象、无所不能的教科书;是一本帮你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论!

可以这样说,当你能够将其中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开始修行了;当你不再有任何问题的时候的时候,你就得道了……

顺着上面的脉络你会发现,《道德经》并不晦涩难懂。

这个“懂”,不是明白,也不是理解,而是一种内在的体悟,你可能在读到某些地方会心一笑,好像什么都懂了,却总是无法用语言把这种喜悦描述出来。

这个“懂”,不是在墙上挂一幅“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那么肤浅,而是清楚地知道了怎样做才能向善、怎样做才能厚德、怎样做才能得道。

这个“懂”,不是解读出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知道文中什么是观点,什么是论据,什么是方法,什么是借喻。

这个“懂”,不是证明了它是一本用来做什么的书,而是从自身出发,利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许多人都希望通过读《道德经》来掌握规律,以便未雨绸缪,逢凶化吉。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又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幻想。实现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彻底的放下曾经的“自我”,而这个“自我”就是人道的基础。

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写和论证规律的存在,以及发现规律的方法。在文中,老子明确地指出了解规律最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为什么这句话是了解规律的方法?

因为老子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为什么我可以尽知天下事呢?就是因为如此。

对于很多人来说,试图掌握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先人一步,避免被动,就好比希望了解他人一样。

怎样才能了解他人?

就事实而言,这是很难做到的。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一个人时,其实只是通过表面现象加上自我想象的自以为是罢了。

为什么这样说?

在生活中,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并非只有两个向度,而是有许多。它至少包括:你、你认为的自己;他、他认为的他;你认为他认为的你,他认为你认为的他。这些向度又会不时出现彼此交错、互换角色的变化。

所以,这两个人之间的交流究竟是建立在哪个向度呢?这种情况下能否产生真正的交流呢?彼此之间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呢?

如何打破这个困境?

简单来说,就是从自身找原因,复杂点说,就是先去真正的了解自己。从自身找原因,并不是说要将责任推给自己,而是观察自己是如何看待事物的,是怎样了解这个世界的。只有了解了自己,才有可能了解他人。

为什么?

因为或许人与人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出身、性别、相貌、性格,但是却在更深的地方有着相同的本质。

比如,我们都拥有生命、都会死去;比如,我们学到的经验教训都来自前人教导以及环境熏陶,甚至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虽然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多新鲜事儿,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过是重复着向前发展罢了。

在此处尤为重要的一个共同点是:我们都在接受同一种模式的教育,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的逻辑,在模式都是一样的。

这个模式可以称之为“思想”。

因此说,了解自己就是了解别人的最佳途径。

这句话有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逻辑:它不是说你认为他人怎么想,那么他就如你所想。而是通过了解自己想法产生的过程认出一种思维模式,由于共同的文化熏陶,只要认出这个模式,那么他人的思想也很难跳出这个模式。

先从自己的情绪入手,继而去了解自己的思想,再看清自己思想的酝酿和产生过程,最后让自己从对思想寻找自我感的习惯中解放出来。

这种方式让自己了解他人的原理是什么呢?

性格是思想的产物,对思想认同的程度决定了性格的顽固程度,别人如此,你也如此,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一样的模式”。

当你因为了解了自己的思想是如何被制造出来之后,并因此解脱了对思想的认同,不再被自己的思想束缚,那么你就能够以独立、理智的视角通过别人的言行,按照那个模式去了解他人的内心。

这就是以身观身的表面意思。

现代商业模式的成功,就是充分利用了这种共同的思维模式,任何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都需要建立在对人性的了解和把握之上。当然,被割韭菜也是因为意识不到自己已陷在这种固化的这种模式之中。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是每个人又都拥有着自己的世界。

无论把自己的世界称之为“你眼中的世界”还是“你心中的世界”,你都是它们的主宰。

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世界组成了无数个平行世界——你,与他人;你,与事物;你,与思想。虽然你就是你自己世界的主宰,但是从生活感受来说,似乎你并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因为你活得不快乐。

这就是最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从自己身上寻找,找到这个答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如此,我们便可以知晓“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为什么可以让你把握规律的智慧了。

那么“以身观身”的深层意思是什么呢?

老子对此说:何谓贵大患若惊?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句话就是对“我,和无我”的辨证解释。

无身就是无我,“我”就是自我感、存在感,它就是你的思想,它是一切问题的源头,因此,做到“无我”人生便不再有任何问题。

无我之后还有什么?

剩下的就是生命本身了,这就是以身观身的深层含义。

当你能够感受自己的生命是什么时,你就能够感受他人的生命力,最终彼此将会在生命的层面联接。

真正的交流开始了!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按理说,人生大事唯有生死,但是我们重心似乎总是围绕着“得失、有无、利弊、存亡、过去和未来”这些事循环往复。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道,这就是那个“我”最喜欢的东西,这也是思想的大部分内容。

于是乎,所有的事都变成了大事,所有的事都变成了问题。

这就是老子为什么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的原因。

“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连老子本人都无法完整的描述清楚。

所以他才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应该是老子对于“道”的切实体悟,是他的真实感受,是一种对“道”的神奇力量的意会。

按理说,意会这个东西,本身是无法言传的。

因为它就像快感,当你感受过它的时候,自然明白它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但是要让你用语言和文字把它描述出来,就没那么清楚。虽然有很多词句可以借用,比如:触电的感觉、全身的毛孔都打开了、从头到脚的酥麻……对于同样体验过快感的人来说,或许能够理解你说的是什么。但是对于没有体验过的人来说,恐怕他会一头雾水:像触电一样还那么向往?有毛病吧!

正因如此,老子才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只有那些对“道”有切实体悟的人才适合坐而论道,因为“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因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只可惜,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于是乎,老子本想出关快意人生,却不想被关令尹给拦住了,非要他将自己对“道”的理解用文字记录下来。

或许关令尹出现的作用就是为了避免“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自相矛盾吧——这不是我主动说的,是你让我说的噢……

即便老子找到借口要将自己的体悟用文字表达出来,仍然在开头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什么意思呢?

道本无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虽然不可言传,但是用已有的文字多少也能牵强附会的描述一下,只是,作为读者可不能将老子要表达的东西局限在这些文字上,甚至于都不能用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为它是不可思议的,要去体悟、意会。

当然,对于已经集智慧于一身的老子来说,描述一个不太适用文字描述的东西,要比普通人有着更多精妙的方法。

因为不可思议并不等同于不能思议,即使最终你还是要放下思议。用心跟着他写的内容,走着走着就能感受到老子体验到的那种妙不可言!

如果老子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语义解释《道德经》或许会是这样的

虽然你不能直接从我的文字中找到“道”,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很多你能理解的接近于“道”的事物、现象、状态、行为!

比如,天、地、水、圣人等。

它们的表现几乎就是“道”的表现。

但是你不能只看它们的某一面,而要看到全部,更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有选择的理解。

比如,天地能够滋养万物固然高尚,但是天崩地陷,冷酷无情亦不失“道”之表现。

比如,水之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海天泽国,摧枯拉朽之威力。

比如,圣人之治,既能处无为之事,又能功成而弗居。

虽然通过思考无法理解“道”,但是我可以从你习惯思考的内容中找些能启发你智慧的东西。

为什么你会争?为什么你会贪?为什么你的心不静?为什么你的心会乱?

让我给你找找原因——呈强好胜、富贵而骄、贪恋难得之货、余食赘行、甚爱多藏、自私自利、宠辱若惊,得寸进尺不知足……

为什么你会做这些违背大道的事情呢?——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道”虽说是万物之母,作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但是仅凭这个理论理解起来太过笼统。

那么就将“道”分成三个部分来解析:”天道、地道、人道”,以此让我们对“道”有个更直观的感受。

天之道有什么表现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不仁,长久,不自生;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以至柔攻至坚;走马以粪,高抑下举;损有余而补不足;虽无情,却常与善人;利‬而‬不‬害‬……

地之道有什么表现

基本上与天之道相呼应,另有生之畜之,生而不为,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不欲盈;万物并作;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善下之;可‬小‬可‬大‬,终‬不‬自‬大‬……

人之道有什么表现

人之道又分“圣人之道”与“常人之道”。

圣人之道:德、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无知无欲,不敢为;不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功遂身退;为腹不为目;爱以身为天下;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豫兮、犹兮、俨兮、涣兮、敦兮、旷兮、混兮;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同于德,同于道;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去甚、去奢、去泰;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自爱,不自贵;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而不争……

常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逞强好胜,富贵而骄;贪恋难得之货,余食赘行;甚爱多藏,自私自利;宠辱若惊,得寸进尺;‬欲盈‬,‬欲‬得‬,不知足;轻‬诺‬寡‬信‬,舍‬慈‬俭‬而‬争‬先‬……

老子以抽丝剥茧的耐心,将一幅浩瀚的画卷浓缩成区区五千言。

这五千言可大,大至无极;可小,小到蝼蚁!

将什么是道,什么是失道,用看似隐晦,实则高明的手段描述了出来。

你觉的是那么回事,说出来却又词不达意;觉的不是那么回事,娓娓读来却感同身受。他先用严谨的逻辑将你牢牢吸引,直到你有意脱离他的文字,然后开始自己的感悟。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到了某个节点,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老子的话不过是指月之手,如果一味的纠结在文字中,把精力放在探寻它的古义、争论它的版本、字句的通假与顺序上,并不能促进你对“道”的体悟,相反,只会让你从一个困境进入另一个困境!

比如常见的争论有:你的“道”不是“道”,我的“道”才是“道”,或者反之……

读经诵典看历史,真正的作用是明智鉴今,汲取教训。如果只是在古义中较雌雄,而不是古为今用,亲历践行,那么读再多的书也不会对你的人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可以想象,如果你把《道德经》当成帮你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载你渡河的竹筏,老子一定会拂须点头。若是你想凭此谋略附体、羽化成仙;运筹帷幄、左右逢源;逐名逐利、满足欲望,那么只能是白白浪费老子的一片苦心……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被中外学者誉为有史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灵性教材,将其视为一门必修课而加以研读。历史上对其解释注解的名人和文章不计其数,然而由于注解者所处的朝代、生活背景、思想观念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对这些注解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道德经》究竟如何定位,如何阅读,如何理解呢?首先要知道,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意识水平。它唯一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至于是否能通过它来改变世界,就要看你如何去运用了。

所以,在读书时,特别是读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时,一定要结合时事与自身的境况,把其中蕴含的智慧为己所用,而不是人云亦云,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别人或许说得对,但是对你来说不一定对,只有你自己觉得对,对你才会起作用。但是,你自己觉得对就一定是对的吗?所以,我们就要通过读书以明心智,弃糟粕取精华,使自己逐步走上正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篇幅不长却论述精辟,其含义深远,思想广博,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将其中的意义融入自然、现实、社会、国家、民生等诸多方面。

它的神奇之处是,统治者可以用其治国、军事家可以用其治兵、圣人可以用其教民、民众可以用其解惑……道常无为,无所不为。世间一切事物无不隐藏着“道”的影子,但是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可以用它来左右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修心修身,宁静致远。

虽然书中的文字内容飘忽不定,似是而非,但它阐述的思想却是统一且贯穿始终的,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了老子独特而跨越时空的思想理论体系。

所以说,它的思想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既能解疑答惑又能端正心智,即可形而上又可形而下,理解了其中的智慧,就可以以道驭术,却又不被术束缚;可以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却又不会被表象所迷惑。

人人都想悟道,但只要不是你自己觉到,悟到的,别人是给不了的,给了也拿不住,只有自己觉到,悟到的,才有可能做到,而你能做到的才是你的。

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白话译文就是:老子在周朝居住生活了很久,后来在周朝的国运偏离大道开始衰落的时候,就离开了。走到函谷关,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因为仰慕推崇老子的才学,所以缠着老子恳请把他的思想写出来以供学习,于是老子就把他的思想精华浓缩成五千字的《道德经》才得以脱身。

联系这个典故,我个人认为,《道德经》的“道篇”是老子想告诉尹喜什么是“道”,虽然他说“道可道,非常道”,但还是尝试尽可能用语言文字来描述,最终发现还是无法如愿,所以,他才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然后开始用自然界的事物与生活情境的相似之处,以及自然现象的不可思议举例,让尹喜从中获得启发,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生出自己对“道”的感悟。

由于“道”无处不在、可以无所不解,所以,无论你以什么样的身份都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感悟和收获,至于领悟到的是它蕴藏的智慧还是与之背道而驰,则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和运用它。

用文字可以描述的真理,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就会有不同的感悟,虽然真理阐释的智慧不变,但是却会因为思维的参与而被曲解和误用。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感悟。人云亦云,只是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而不去思考为什么他说的有道理,并不能提高自己。做任何一件事,如果享受不到做事过程中的乐趣,又不能有所收获,就是一种浪费生命的行为。

了解前人的思想,也要追根溯源。可以打破自己的认知,但不能放弃独立的思考。特别是读《道德经》之类优秀经典的传统文化,流传于世的注释译文很多,由于对这些思想的解读通常都是发自主观意识,而主观意识又受制于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底蕴、生活背景、思想观念的影响,所以容易导致原文表达的思想被曲解和误读,这些注释或许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被认同,但却不一定适合现在的社会环境。

今天的我们,阅读传统经典,就需要和现在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只有和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日常产生共鸣,才能有兴趣有耐心从深处理解这些思想表达的人生智慧。但又不能完全以现在的思想观念去理解经典,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解词断句,这样才能接近其中心思想。

看原文也好,读注解也罢,一定要看整篇内容是否前后融汇贯通,思想逻辑是否形成闭环,是否能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如果原文前后不能呼应,无法引起共鸣,也就称不上经典了;如果译文前言不搭后语,无法形成严谨的辩证关系,也就无法考证文字背后的真理。

读书,要靠自己悟,修的也是自己,参考他人是为了借鉴不同的思想观念,弃糟取精,为我所用,只有这样读书,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

史书记载《道德经》是写给函谷关关令尹喜的,那么假设我们就是尹喜,老子想和我表达一种什么思想呢?

要想深入了解老子的思想,还要从《道德经》的起源着手。未亲身经历,就会有无数可能,但终归要做出一个选择,那么就假定它是被尹喜缠着老子做出的回答吧。

基于这个假设,那么老子写《道德经》就不是为了昭告天下,教化民众, 道本无为,所以他只是阐述了自己对“道”的理解。后人总喜欢把书中的某些内容理解成对现实的指导,类似于某种事应该怎么做等等,事实上,书中对很多事物的引用只不过是为了衬托“道”的无处不在,以及“道”对现实生活看不见的影响,充其量也不过稍稍描述了“依道”与“背道”不同结果。

当然,把这些内容与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联系起来对人生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不是老子的本意,在第十七章其实就表明了他的态度——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大道——凡事只要依道而行就是得道,背道而驰就是失道,因为它无处不在,所以它不是一劳永逸的手艺

“道”,对于我们来说,你只能去体会和感受它,你无法通过特殊的手段找到它,也无法利用它达成某些特定的目的,但是如果你远离了“道”的范畴,人生就会疲惫不堪,或者一时顺但终究逃不过规律的惩罚。对于“道”的这种神奇的现象,如果你不能自悟,说得再多,举的例子再详细你也不会明白。

可以这样说,如果你选择只用大脑中的思维去思考“道”的话,很难领悟到它的内在意义,因为这是一个向外的纬度,所以老子才会重视内心的修行,他把这种状态称作“守中”,而“守中”就是以人道去和天道的修行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

在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道”对万物是不会区别对待的,所以万物本就没有什么善恶美丑的区别,但是人却会对事物制造二元对立。为什么人会这样做呢?

因为人有思维。

思维的特点就是分析判断,所以才会分出美丑善恶,思考会生出“分别心”,守中就会生出“平常心”。

尹喜崇拜老子,说明他也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且好学的人,爱屋及乌嘛。只可惜没有太多关于他的信息,如果《道德经》像记录王阳明思想的《传习录》、邵雍的《渔樵问对》一样用问答的方式书写,相信我们就会更容易理解老子的思想。

但是,我们现在同样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隔空与老子对话,只要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人生所有的疑问都会在书中找到答案,无论你是如何理解的,都可以解释的通,这就是它的神奇所在。

你可以用它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这并不是它的目的,因为老子是对尹喜一个人说的,因为尹喜想知“道”,老子才通过《道德经》让他知“道”,感受“道”,体会“道”,理解“道”,在生活中践行“道”。

至于我们该如何运用它,就要看你的理解是不是偏离了“大道”,作为人来说,仅仅取决于你是否让内心的良知居中坐镇。

如果把《道德经》置于一个很高的地位,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好像只有君主圣人才能读,好像只有极高的学识才能懂,这就严重浪费老子的心血了。虽然在书中经常提到圣人君主,但是这些名词的真正意思应该是说:如果能依“道”施行,人人都有圣人君主之材。

圣人之所以德行高尚,君主之所以英明神武,都是因为他们从不偏离“道”。老子喜欢引用这两个被民众所敬仰的身份,或许是为了引起民众对“道”的正视,本意应该是:只要能够做到弃恶扬善,控制欲望,大公无私,内心坦荡,顺其自然便是圣人了。

现代人人常把老子对“道”的描述理解成唯心,这是片面的。“心物”二者断不可分。如果眼中无物,何来有心?如果有心无物,何以为人?所以,假使“道”是唯心的,老子想说的也是如何以“道”指导现实生活,而不是让我们弃绝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来修炼内心。

把唯心唯物分出先后主次的两种概念,其实是思维强化自己的手段,因为它的运作模式就是让我们逐物,它是欲望的源头。对于人类而言,它似乎就是寄生在我们体内的外来物种!

东西方所有正统哲学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意识和物质是同时产生的。所以,《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混而为一;禅宗说:一指禅

人生哲理这个东西,理解的出发点不同,获得的人生感悟就不一样。从具体的事例来讲,姑且拿“活在当下”举例,将其理解成“得过且过”是一种感悟;理解成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是一种感悟;理解成只关注正在发生的事,不关注可能发生的事又是一种感悟……

对人生哲理的理解,有几个出发点呢?我认为有两个。

一个是思维分析。思维对哲理往往都是持否定或批判的态度,一般来说会将纯粹的哲思视为“唯心”,是虚而不实的东西,然而,思维本身却又把虚看的比实重要——比如它总是让你关注那些你没有得到的东西,恐惧那些可能发生的东西,比如过度关注过去或未来。

即便思维在装模作样的研究人生哲理,也会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好让它主导你的地位不被动摇。

一个是内心感受。用它去体会感受人生哲思,会让我们内心获得平静,相信每个人都会对此有过短暂的体验。

老子在几千年前说的道理,为什么在今天依然不为我们所理解?

我们现在做的,正是他让我们远离的;他让我们做的,却是我们充耳不闻的。他用五千言说了一个真正能改变我们一生的办法,我们却用他所举的反例不断尝试,终其一生之痛苦烦恼到头来才意识到老子是对的。

或者,我们相信老子是对的,但更愿意人生多些刺激。因为我们已经淡忘了平淡宁静带来的快乐,所以更执着于物质精彩带来的感官享受。

这个选择也许不能被批判。但是在你郁郁不得志的时候,那么就不要抱怨和抗拒痛苦的存在了,要不然你的目的在哪里呢?你选择这个方向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白岩松有一本书叫《痛并快乐着》,如果你现在正是这样的话,值得赞扬。因为只有当你不再快乐并受够痛苦的时候,顿悟的机缘才有可能降临到你身上。如果你痛并抗拒着它,用不多久就会崩溃,看看如雨后春笋般的抑郁症患者吧!

有句话说:男人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

那么,男人靠什么征服世界呢?

征服自己!

说到底,无论成就你的内在还是外在目的,首先要打败的就是思维对你的全面操控。

你眼中的世界并不是你的世界,你心中的世界才是你的世界。

上下五千载,人生近百年,看起来遥远的差距,也不过弹指一挥间,朝代更迭,人物跌宕,其实就是人生写照,走不出这个怪圈,历史就会不断重演。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许多人对《道德经》解读的文章都有其独到的见解,我们不能用出发点不同来定义对错。

所以斗胆拿出时间对一篇影响世界的经典文言文著进行解读,是因为自己有太多的人生疑惑不得解,阅读过很多现代哲学、灵性书籍后仍是一头雾水。虽然早已知晓《道德经》的大名,但碍于心不得静,加之对文言文的阅读障碍,购买的多种版本都被束之高阁。

在经历了严重的抑郁症之后,认识到思维对信念的强大破坏力以及它的虚幻模式,同时也意识到内心深处的力量对生命的决定性作用。这个转变让我彻底走出了抑郁症的困扰。

然而,思维对我的影响并没有消失,虽然我已经能够做到不被它的虚幻性所迷惑,但仍能感受到它在尝试重新掌控我的生活。所以我不得不时刻提高警惕,以免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重新掉进思维的陷阱。

直到有一天,拿起一本《道德经》翻阅。鉴于前期认知的改变,所以在阅读时思维参与的过程很少,更多的是用内心来体会它的内容。

仅仅只是阅读了第一章就被吸引住了。其中有些词语虽然被我当成口头禅引用了很久,但却是第一次用心来体会它背后的智慧。

能够静下心来看《道德经》后,我开始参考他人的解读以及文中用字用词的古今用义,专心致志地理解老子的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不能用惯常的思维逻辑来理解老子,要让更多的内心意识参与进来,去感受而不是去思考。

完全以思维角度去理解老子,就成了一个“有为”的方式。只有先知“道”,与“道”合频,自然会合乎情理地做那些事,但为了这些事的结果而去理解“道”就是“下德(为了)不失德,是以无德”了。

这种做法就是朱熹提倡的“格物致知”。它有其现实的意义,但通过做什么不做什么来得“道”是很难的,何况你根本做不出完全正确的选择。

为了得“道”而修“道”,只会让你远离“道”

但是,如果你的“觉知”扬升了,悟“道”就容易得多,从而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以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参考了那么多译本,总有一种如梗在喉的感觉,反而让我无法理解老子了。

据此,我想以不同的视角尝试走进老子的世界。

纵观史料记载老子的生平就会发现,他根本不在乎常人所在乎的那些东西,这种感觉在他的书中也能感受得出来。但是作为人来说,不可避免地要与世俗相伴,那么用“道”就可以解释生活中产生的人生疑惑,在选择中就懂得去彼取此。

所以说,用“道”修身还算接近老子写书的意图,但修身是为了更接近“道”,而不是为了彰显自己或者通过修身来满足某些私欲。你看,再不起眼的小事或者看起来高大上的行为在微妙之间就会偏离“道”,故此,老子用“微明”来描述在界线不清晰之处仍然保持警觉的意识。

真正得“道”的高人毕竟少数,但是常人了解一点“道”能心生敬畏,在做抉择的时候就会有所警觉。

《道》篇,是老子对“道”的描述,虽然他知道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但还是尽可能地去做,直到感慨“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然后开始用自然界的现象、社会的现象、人生的现象来反衬“道”的身影,让人感受到“道”本“无为”却无不为的神奇之处。联系到人性之“欲得”,同样的可以“不为其私,故能成其私”,这应该是《德》篇的用意。

不是这样吗?

你想要的从来不会因为你想要就会到来,即使它到来了也不是仅仅因为你想要就达成的,而是许许多多的因素之间巧合而成。这就是老子说的:功成事随,百姓皆谓“我自然”。

《德》篇就是“道”在生活中的运用。说“运用”容易偏离老子的思想,或许说用“道”来端正自己的心态以及做事的态度更符合本意。前者容易被用来“谋其私”,后者却是在“得其道”。

在这一篇,由于是站在常人的角度说“道”,所以多对人生常见的概念进行引申。形而上的东西你不信,那形而下的东西总会让你产生共鸣吧。但如果只是把这篇简单地理解成是“道”对这些东西的指导,又会偏离轨道。

这就是它的神奇所在,当你试图用它达到某种目的时,它就会消失不见;而你违背它做事,就会事与愿违;当你顺遂自然的时候,它又无处不在......

如果能够用心体会它,我可以尝试用一个例子描述老子在《德》这一篇的用意:

“命”这个东西,你可以不信,但却无法消除你对它的感知。如果“命”是出身的话,依“道”而行,贫贱依然能够活得精彩;背“道”而行,高贵也有破落那一天;如果“命”是境遇的话,依“道”而行,逆境也会一飞冲天,背“道”而行,顺境也会倒行逆驶;如果“命”是受教育程度的话,依“道”而行,低学历也会不断成长进步,背“道”而行,学识再高也改变不了痛苦的命运......

在“道”面前,哪有什么君主百姓、高低贵贱、善恶美丑、仁义道德之分呢?只有人心才会这样区分。

如此理解老子,就不得不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句了。

用现代语言解读它大概是这样的:道,就不多说了,神奇的存在,它生出了“一”。“一”是指什么呢——意识,与宇宙同源的意识。这里的“意识”不是指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内心意识、思维意识。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意识,用佛教来说,它是“觉知”、“真我”、“本体”。

当你身处无思维的状态时,比如在深夜的海边、寂静的森林、微风的山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就来自于这个意识;当你陷入思维杂念发呆时,一个激灵让你从发呆中惊醒就来自于这个意识;某些特殊情况下激发的潜意识就是它。

“一”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一”生的“二”又是什么呢?

就是上面所说的内心意识和思维意识,这两种意识是“一”的两个分支,是一棵树上的两个树枝,只是内心意识更接近于“一”的本质,而思维意识却截然相反,这种相反的关系又可以称作“阴阳”,内心意识和思维意识都来自“一”,思维意识虽然只占了“一”的极小一部分,但就是这极小的部分却决定了大部分人的人生体验,那就是痛苦。

“一生二”现在也有概念了,那“三”又是什么呢?

“三”就是内心意识、思维意识、和承载这两者的肉体,也就是“人”。一个完整的人不取决于是否肢体健全,而取决于是否具备这三种因素,一个没有意识的肉体,只能称之为“生命”。

老子说,域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有人将'人亦大’译作“王亦大”,我持反对意见,因为这严重违背“不尚贤”的理念,故而支持“人亦大”之说。

道为什么大?

似有若无的不可思议。

天为什么大?

接近于似有若无的一团“气”,这团气或许就是来自宇宙开源时的“纯意识”,某种难以测量的振动频率,它有哺育万物的能力,却又毫无目的的随心所欲。

地为什么大?

它是承载一切生命的、可触摸的存在,并且有着与天一样的“意识”,它能滋养万物,却离不开天的哺育。

人为什么大?

有载体、有意识、有思维,他创造了这个错综复杂的镜像世界。

到这里“三生万物”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人有意识了,特别是思维意识,所以对这个显化世界,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本质上的“虚无”就有了形象上的概念,于是有形的世界就出现了。

可以说,这个世界引发的所有人生体验都是思维意识所导致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选择完全用思维意识主导生活,而不再让内心意识参与其中。或许思维是一个独立物种,有着特殊的目的,只有屏蔽人类的内心意识才能达成)

这个结论是在否定思维存在的意义吗?对生命来说,或许是的。但是对于人来说,特别是对于人生而言,就不能如此武断。我只是想指出有一个思维功能性的错误一直被我们忽视,那就是:思维应该是为我们所用的,而不是我们被思维所控!

这个说法或许不会被你接受,也不是不被你接受,应该说是你的思维不让你接受,因为你的自我感已经完全来自于它。

毕竟,有谁会喜欢丧失自我感呢?

我怎么会被思维操控呢?你一定会有这样的质疑。

如果它没有控制住你,为什么你会控制不住情绪?为什么你会后悔?为什么你会发出“其实我并不想这样”的感概?为什么你会质疑“我是谁”?为什么你会呐喊“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为什么会痛骂“我恨我自己”?

如果你说了算,那么你能停止思考吗?

如果不能,就不要相信自己说了算。

如果你能意识自主的话,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选择你想要的一切呢?

用心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注意,我说的是用“心”!

我就是用这个视角来解读《道德经》的。

每看一遍感受就深一点,在用文字解读的过程中,那种奇妙的感觉更加深不可测,只觉眼前的世界越来越亮,人生的黑暗渐渐烟消云散……

读《道德经》一定要把“道”篇与“德”篇融汇到一起来理解。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唯心或者唯物的误区,两者融会贯通,就是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老子喜欢用大自然来描述“道”,是因为他从大自然中看到了那个与人类已经失去联系的神秘力量依然在运作。用生活中的事物反衬这股神秘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正是由于远离了大道,所以人类社会才有这么多的不和谐。

“德”是什么?

“德”是“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

它从何处升起呢?从心中的良善发起。

如何把心中的良善升起呢?

心静。

如何让心静呢?

寡欲。

如何寡欲呢?

多倾听内心的声音。

如何倾听内心的声音呢?

扬升觉知的活跃程度。

如何提升觉知的活跃程度呢?

把注意力从思维中转移出来。

如何把注意力从思维中转移出来呢?

专注于当下。

如何专注于当下呢?

发现自己陷入思维之中就处在当下了。

谁来发现呢?

你的觉知,也就是“道”所生的那个“一”。

有“德”,必要依“道”,“德”厚方能载物,是为“得道”。

要想知道《道德经》是否有现实意义,多看看历史以及身边的现象就会明白。

老子从自然、国家、身边事引发的这篇智慧之大成,并非取材于后世。然而后世的种种,却没有一个跳出他所说的规律,或者说,后世的演变无不印证了他的理论。

如果只从历史的大格局来理解《道德经》,难免会有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感觉。所以,作为常人来说,要想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阅读它就要放低格局,把视角放到自己的人生上,如此一来,就会有感同身受的妙处。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如果你觉得不如意,是不是你放纵了自己的欲望?是不是在背道而为?是不是常有“为”?

其实,经营人生和治理国家是一样的道理,做个明君或者圣人与做一个德行厚重的人,都是同样的标准。他们的共同点来自一个出处——德!

对于《道德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

有人喜欢咬文嚼字,有人喜欢断章取义,有人喜欢唯我独尊,有人喜欢联系实际,有人信,有人不信。

但是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绝无对错之分。

因为悟“道”本来就是个人的事,如何运用也是自己的事,根本就与他人无关。别人的观点能够启发你,就是最大的收获,如果被他人的观点左右以致丧失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则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如果“道”是真理的话,那么《道德经》就是指向真理的路标,至于通过它找到的是何种真理,则取决于你自己的觉悟程度。

正因如此,我在阅读理解中并不执着于某一字、词、标点是否符合原文,毕竟,也没有完本可以参考。但是我比较看重某些字词在古今用法上的区别,因为它有助于提高理解效率。

事实上,如果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即使某一章的文字都发生变化或者直接删除都不会影响到老子想要表达的思想。(当然,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理解)

道德,还是德道?

近年来有一个争论,关于书名应该叫《道德经》还是《德道经》。就此不作真伪辨证,但可以谈一下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道”是存在的,它无法用语言描述,但可以用心来感受。它无处不在,无事不能。能却不为,不为而能。

“德”是“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化身,它同样无法用语言来详细描述,同样也只能用心来体会。

对“道”和“德”有了以上的概念,我们才能抽丝剥茧。

我个人更接受《道德经》的排序,理由如下:

老子先是尽可能让你对“道”有个大概的理解,然后又拿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社会现象、人生现象来反证“道”存在的影子。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意识到在生活中哪些思想言行符合“道”,哪些思想言行背离“道”了。

这个排序就是:先提出一个理论,然后在实践中验证它。当然,这是对我们个人来说的。站在老子的角度,我觉得应该是:说出一个事实,然后在现实中让你看到它。

所以,把《道德经》三字用现代白话扩展一下,可以是《“道”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道”在前,就不能把它理解成“悟道”,而应该是知“道”。

那么《德道经》又怎么理解呢?

这里就需要弄清一个字的含义,那就是“德”。在古代,“德”同“得”。所以,现在我们对“得”的释义就有点浮浅,至少从阅读《道德经》来说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对“得”理解为得到、有所得。同是一个“得”,却有有所得与无所得两种状态。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和接受一个理论——因“德”而“得”是谓有所得,无“德”而“得”是谓无所“得”。

所以,这个排序可以见《道德经》拓展为《通过在人生中修“德”以求悟“道”》,这或许也是“格物致知”的由来。

事实证明,“格物致知”一个比较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因为你必须在每一件事上小心求证,直到你对人生中绝大部分的事情都有了足够的经验,不再为之纠结。只是,很多时候,当这个结果到来时,你已垂垂老矣,纵使看清、看透、看淡,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已浪费在烦恼与困惑之中了。

而且,即使如此,也不意味着你就“悟道”了,这只是经验使然而已,就好比流水线上的工人,他可能比任何人都熟悉这个流程,但却不知道它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

所以,很多老人虽然有足够多的经验,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如果套用他的经验,对于你来说可能毫无用处。除非,在他的经验中始终贯穿着对“积德行善”的执着。

对我们来说,先“德”后“道”,要比先“道”后“德”难度系数更大。

让我们假设一个场景:

一个对“道和德”毫无概念的家庭。这个家庭中的父母不知“道德”,但是心地善良。所以,他们教育孩子不能偷别人的东西,因为这是不好的行为。于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知道这个行为是不对的,就会在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有足够的警觉。

如果没有对这个行为进行提前教育,那么孩子只能在挫折与惩罚中才会意识到这个行为是不对的。

这就是根与本的区别!

那么,“德”在“道”之前的理解方式不可取吗?——不是的。

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这种状态下成长的(不知有“道”),所以,挫折与痛苦对成长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越早经受磨难,越能早点明白事理,顺风顺水的人生,不堪一击。张爱玲有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这句话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但是为什么不看看这个过早出名的人,她的人生轨迹是怎样收场的呢?

有智慧的人会明白,知“道”要趁早,吃苦要趁早。

由此引申,家庭教育可以不知有“道”,但一定不能不知有“善”;可以保护抚养孩子,但一定不要给他解决所有问题。善良的孩子,越是经历挫折越能成为栋梁之材,造福社会;不知善的孩子,越是衣食无忧越难经受风雨,祸患无穷。

所以,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之前,虽然讲“道”的意义作用不大,但一定不能少了对善念良知的培育。

我赞成“道”在“德”前,是因为我已心智成熟,是因为我格了二十年物不得其所之后的思维模式转变。加之联系《道德经》的成文背景(老子出关,尹喜所求),所以我更接受“道”在“德”前,这并非是二选一的问题。

事实上,对真理的探索纠结于一字一句的偏差是毫无积极作用的,只要“顿悟”这个节点到来了,“悟道”是早晚的事。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顿悟”的节点往往来自痛不欲生的时候,比如抑郁症患者,比如大起大落的境地,比如劫后重生......当他能够走出来的时候,大都会有涅槃重生的状态。

窃以为,知“道”在“修德”前,受的苦会少些,但一般人很难主动选择;“修德”在知“道”前,受的苦会大些,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朝闻道,夕死可矣;欲“悟道”,处处能悟!

怎样梳理《道德经》的思想逻辑更易消化?

要想梳理老子在书中阐述的思想,就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理解它们在不同状态下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微妙变化。

一、关键词

“道”,“德”,“天”,“圣人”,“天下”,“善”,“恶”,“为”,“欲”,“争”,“寡”,“用”,“无”,“有”。

——“道”是存在的,它无法用语言描述,但可以用心来感受。它无处不在,无事不能。能却不为,不为而能。

——“德”是“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它同样无法用语言来详细描述,同样也只能用心来体会,良善是对它最好的诠释。

——“天”的各种变化就是“道”在有型世界的外显形态

——“圣人”是得“道”的人

——“天下”泛指人生

——“善”是人可以接近“道”的最好方法

——时刻有“善”,就会“积德”

——有“德”了就可以称“圣”,到这一步可称“悟道”

——“德厚”可称“至圣”,到这一步可称“得道”

——知“善”了,也就能够知道什么是“恶”,故可以“抑恶”

——“为”是刻意的做,为私欲而做;“不为”是顺其自然的做,这个顺其自然是指在“道、德、善、心”之处升起的直觉,与“活在当下”同义

——除此直觉之外,那个指导你如何做的就是“欲”

——“欲”有需求和欲望两种表现形式

——“寡欲”就是满足合理的需求,若“纵欲”就不得不“争”

——“用”是指如何使用“道”,是说依“道”修己还是拿“道”填“欲”。

——“无”是宇宙的本质,“有”是人的思维意识

——“道”都生于“无”,何况人?何况人之思维?

——所以,“有”是生于“无”的,“无”所拥有的空间是“有”无法想象的,没有“无”就不会有“有”的存在

——即使“有”再多,死后还是复归于“无”

......

除此之外,那些山、水、治国、用兵、交人、逐物、报应等等内容都是为了衬托依“道”或“背道”行事带来的不同现实表现。

二、还可以这样去理解“道、德”,当然,它更多的来自于我与自己的对话,仅供参考!

——“德”既然无法描述,那么怎么养它呢?

在生活中“扬善”。

——“善”是从何处发起的?

是从我们的内心深处发起的。

——“善”为什么由“心”起?

“天”、“德”、“心”、“一”,都是“道”的不同形态

——可是人心有“善”也有“恶”呀?

“善”来自于“德”(道),“恶”来自于“欲”。

——怎样“扬善抑恶”呢?

保持“心静”。

——如何才能让“心静”呢?

“寡欲”(节欲)。

——怎样才能“寡欲”呢?

多看看身边那些纵欲者的下场。

——“养德”有什么好处呢?

多看看自然界中那些经久恒远的事物。

——“欲”指的是什么?

想要更多。

——吃饱也是“欲望”吗?

这叫需求,无节制的吃撑才是欲望。

——我有能力创造更多不好吗?

这个情况很难说,要看你“德行”是否厚重了。

——怎么知道自己的“德行”厚不厚呢?

它没有标准,但只要你在行善、回馈社会、福祉他人,你的“德行”就会不减反增。

——时刻这样小心翼翼,岂不是麻烦的很?

你成天胡思乱想也没看到你想停止的迹象啊?

——还是感觉这样会很累。

那是因为你已经习惯胡思乱想的生活状态了。实际上,你只需要在这个习惯的模式下,稍微拿出一点注意力放在内心深处就可以了。

——想要更多难道完全就是错的吗?

错的不是“想要更多”,而是一旦深陷其中,“更多”就成了一个永远无法醒来的噩梦。

——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在一个无常的世界,没有人可以无限的得到更多,但可以得到永不满足的欲望。

——没有欲望那来的动力呢?

时至今日,这种动力给你带来了什么?是更大的房子,还是更好的车子?是更健康的身体还是更幸福的家庭?是满足,还是遗憾?是快乐,还是痛苦?

——我还是不想过平凡的生活。

过什么样的生活不是靠想就能想出来的。

——不想,怎么知道如何做呢?

时至今日,你想了那么多,而且还在一直想,那么你想做的都做了吗?做了的都做对了吗?

——你是说,想是无意义的还是努力是无意义的?

这要看你是有意识的想,还是无意识的想;是努力的在做,还是努力的在想。

——它们有区别吗?

有意识的想是你在利用思维,无意识的想则是思维(欲望)在利用你。

——我不觉得自己在成天胡思乱想。

这正是问题所在,我们已经意识不到自己在胡思乱想了。

——“修德”就能“悟道”吗?

“修德”为“德”,在“求”,“悟道”明性,在“知”,正是“为”与“不为”的区别。

——不能“悟道”,还修什么“德”?

“道德”不分。以“善”养“德”便是知“道”,知“道”了,它便会在你身上发挥作用,至于“悟不悟”还有什么区别呢?

——悟道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悟道”其实并不会改变太多,它不会提升或降低你的能力,但它会改变你的心态,以及你做事的状态,同时也会让你想通人生可能遇到的任何问题。

——“悟道”之前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人在这里,心(注意力)在那里。

——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悟道”?

活在当下!

《道德经》在后世的定位,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你的观察角度!

《道德经》很厉害,厉害就厉害在放之四海皆准。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你总能从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我们不难理解和接受以下观点——“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唯一的道,更没有你的道、他的道、我的道才是正确的道之说”。

道之为物,只有与你自己所处的环境、心态、生活背景、情绪模式产生共鸣时,它的作用和神奇功效才有价值。

但是,这种价值对他人并无太多意义。

同样的,他人从中得到的收获,可能于你而言也是如此。

所以,坐而论道,只适用于同道中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并不意味着对错,而是说彼此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道,就难以在理解方向上达成共识!

为了论证这个说法,让我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为例,展示一下它放之四海皆准的特性,以及采用不同的角度是怎样产生不同见解的过程。通过对这句话的分析解读,或许能够让你在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得到不一样的启示。

更有甚者,你会发现,它不仅是“道”的外衣,更是“术”的载体。如果能灵活运用,一定会让你体验到什么叫“游刃有余”!

在展开讨论之前,再次声明,原文翻译仅做参考,并无特定指向,亦无对错之定论。

“不尚贤,使民不争”,在大多数的解读中,一般都将这句话理解为:不推崇贤能的虚名,人民就不会争名逐利。

这种解释在我看来,也就是勉强及格。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它少了一个关键的因素:观察角度!

正是这个因素的缺失,才导致了关于《道德经》究竟是一本治国的书、用兵的书,还是修身的书、养生的书之间出现各种不同的争论。

你是君主,自然会将其视为治国的书;你是将军,自会将其视作用兵的书;你是智者,自然会将其用来修身;你是普通人,自然会利用它来养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样一来,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每个人对于《道德经》会有不同的见解是什么原因了,相信你也会因此不再热衷于“你的道才是道,别人的道就不是道”这种毫无意义的争论了。

言归正传!

让我们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不尚贤,使民不争”这句话:

1、不要推崇英雄,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不需要英雄的,需要英雄的社会只能证明人民不是主人。因为任何一个当家作主的人都会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家园,而不是指望别人,要做自己的英雄!

2、不把虚名当成一份荣誉来宣传,而是把它当成一种责任、义务。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是尽到了责任,而不是只有那些被冠以各种虚名的人才算。

3、军衔有不同,职务有高低,但是必须坚持官兵一致,官兵平等。要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职务高低只是分工不同,而不是为了区分待遇和特权。要让士兵相信,只要通过英勇战斗,奋力杀敌就能公平公正的晋级,但是晋级不意味着享受,而是更多的责任。

4、让自己正确面对那些虚名,明白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自然就不会有争名夺利的冲动。

5、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注重过程,在意感受,却不完全以结果为目的而做,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以及市场环境,不被同行的快速成长或业绩所诱惑,既要保持斗志,又要心怀敬畏。

6、为而不争,自然会无欲无求;只有无欲无求,才有可能作到为而不争。

......

以上内容仅限于举例说明,并无指导意义。

但是,从这些不同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道德经》中的任何一句内容都会产生无数种解读变化,那么,你说哪种解读最合理?

对你有用的那种就是最合理的解释!

当你的身份发生变化;当你的思想有所改变;当你所处的环境变得不同……对它的理解自然也应该发生改变,而不是像一头犟驴一样死守旧观念不放。

在西游记中,会七十二变的是孙悟空,但它只是一个神话。

当你明白了其中的智慧时,你会发现,《道德经》才是真正拥有七十二变的宝典,而且不止七十二变,应该是千变万化!

这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真实感受……

最后,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在看到我的文章时,因为觉得有点儿意思而继续研读《道德经》,然后发现我的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继而启发自己的独立思考,建立自己全新的认知,反过来再指出我的疏漏与偏颇,共同探讨各自心得……

我想,这才是交流的真正价值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