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印象

 宝妞 2024-03-2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我们有不少传统节日,它们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有的依然盛大,有的涓涓细流,有的难以为继。这是时代的选择,是人们的选择。那些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契合人们需要的节日,就会保留并延续下来,而那些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思想相左的,就会被冷落甚至抛弃。节日是人类所设,是人类自己要过的,自然也受人类的摆布。


我对清明没多少印象。过年,有饺子,压岁钱,年夜饭,拜年……有足够的项目来撑起满满的仪式感;中秋节,有月饼坐镇,还有月亮、嫦娥;端午节,有粽子,有屈原、龙舟。就两个节日感觉比较虚无——重阳节,我们那里压根不过,赏菊花,我们那里不长菊花;喝菊花酒,插茱萸,也没有;登高,不好意思,我们那里没山。再一个就是清明节,清明典型的活动有祭祖、踏青、游戏。

可能因为我们那里毕竟是乡下,是很落后的小地方,节日也就不够重视,受冷落。而具体到我们这一个贫穷之家,一个节日要想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最好是要有一种可以代表这个节日的食物。民以食为天,食物还是最强有力的链接和符号,能让人和节日产生更深刻而持久的联系。这方面,清明节就比较弱势,我不知道清明要吃什么,是春卷吗?我们几乎不吃。也许就是因为缺少这样一种代表食物,清明节在我们家就很虚弱。

据说在古代,先有寒食节,后有清明节,二者前后脚儿。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在寒食节,人们只吃冷食,一定惨兮兮的,不能太幸福,捱过了寒食,马上来到清明,又要去祭祖,去踏青寻春,玩各种游戏,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了。冰火两重天。后来这两者合并到了一起,成为现在的清明节。如果真是这样,也好理解为什么清明没代表食物了。因为前身是寒食节,就不让正常好好吃饭,还给你设计什么好吃的。还是吃冷食,以最大的虔诚,来追思前人,纪念祖先吧。

说到祭祖,倒有些印象。在我们那叫上坟。要买一些纸钱冥币,带到祖先的坟上,去烧了,给他们寄去。因为他们在地下,在我们设想的另一个世界,应该也如同这个世界,还会继续生活,也还需要钱。有钱日子就好过,没钱啥都不好办。我们家常买黄纸——这样应该最省钱,买一大摞黄纸,分成一叠一叠的,用一种老式纸钱打孔器在黄纸上打出一个个铜钱的刻印,看起来就像是一枚枚的铜钱刻在上面。买黄纸,打钱孔,分纸钱,烧纸钱,都是父亲来做。纸钱很好烧,一点就着,轻松化作灰烬,轻松随风而去,就好像也轻松飞到了那个需要它们的世界。

除了烧纸,还在坟前放些吃的,比如苹果,香蕉,点心,蛋糕。如果逝者是男性,生前爱喝酒,还要在他的坟前洒上一瓶白酒,让他尝一点酒味儿。似乎坟就是逝者的房屋,就是逝者在人间的化身,只要把吃的喝的用的,摆在或洒在坟前,逝者就可以接收到。其实是活着的人的一厢情愿,是表示心意和思念的仪式。说一件不太光彩的事,小时候还偷吃过人家放在坟前的祭品呢。本来是去捡哑炮的,看到坟前有苹果和蛋糕,还是好的,就忍不住拿走吃了。大人是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的,因为偷吃死人的东西可不好啊。

踏青呢,也叫春游、寻春、探春,不管哪个叫法,都挺好听,形象生动,似乎春天虽然是来了,但还是小心翼翼的,遮遮掩掩的,羞羞涩涩的。还和我们隔着一段距离。需要我们去踏、去游、去寻、去探。不是我们关闭在房间里,春天就会推门进来,春天没有那么冒失,是需要我们走出去,走进原野里,进入大自然,去找一找她,迎一迎她。这样才会和美丽的春天有一个美好的邂逅。

但在乡下,没有这样刻意的踏青。不是非要逮着清明节去,而是在清明之前之后都可以,甚至一年四季每一天都可以。乡下有的是田野,有的是踏青的机会,劳作就要走向田野,拥抱自然是一种常态。对于这样的乡下人,还需要清明踏青吗?春天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在身边追随着晃动着,还需要刻意去寻去探吗?所以这样的春游踏青活动,更像是针对城里人设计的,对于乡下人来说无关痛痒。就像有的城里人,鸭鹅不分,牛羊不分,见到一只小羊就兴奋得手舞足蹈,但在乡下司空见惯,根本不会大惊小怪。

清明的游戏,荡秋千,放风筝。荡秋千和许多游戏一样,是在童年。在村边的树上栓上绳索,在下面放个小板凳,坐在板凳上,手抓住绳索,就可以荡秋千。如果不放板凳,直接坐在绳子上,也行,但会很硌屁股。需要有人在后面推秋千,荡秋千的能荡起来多高,就看推秋千的使多大的力。推秋千的如果使坏,就会让你荡得老高,嗷嗷求饶。

放风筝呢,也许清明是好时候。但我们放风筝,也绝不是盯着清明,非要在清明不可。其他日子也可以放风筝,任何一天都可以放风筝,这全看我们自己的心情。我们不会把放风筝局限在清明,也不会通过放风筝来证明清明。我们放风筝,就只是放风筝,想放就放,不想放就不放,和清明实在无关呀。

这样看来,清明在我们这儿,唯一的典型就是祭祖。但我又相信清明有它的意义。也许,清明是为了让我们去春游,去脚踏实地,往地上看,感受脚下,感受生机,看到希望,整理心绪,勇往直前;而重阳是让我们去秋游,去登到高处,以一种全角视野俯瞰大地,看到秋的恢弘和浩大,殷实和苍茫。清明和重阳,这俩难兄难弟,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天,也自有它们的意义。只不过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意义和影响不同。

落在一个诗人身上,就产生了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纷纷的春雨,有断魂的行人,有一个要找酒家的诗人,有一个被牧童指出来的隐没在远处的杏花村。

落在我们那里呢?我问母亲:“妈,我们那里怎么过清明节?我怎么毫无印象。”母亲说:“清明上坟填坟,祭拜祖先呗,就是给死去的老人烧烧纸。你又不回来,你当然不知道。”母亲话锋一转,又和我说浇地的事:“正在浇地,化肥不够了,我去龙店买袋尿素去。”她要骑着她那电动三轮车去买化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