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巢湖方言”的来龙去脉

 张勰 2024-03-29 发布于广东

巢湖方言是巢湖文化的“活化石”

巢湖方言属于“江淮官话”,其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而语音上的特点更突出,更具体,语法上稍逊;巢湖方言语速较快、明快爽朗、小讲滋味多,幽默搞笑,生动形象,在江淮一带尚且能懂,但是和南方方言重的人们交流,双方都觉得很难。

巢湖方言是读音上与白话文存在差异

巢湖方言词汇在其演变过程及与周边方言词汇的相互融合中形成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归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巢湖的地理环境影响词汇的形成,另一方面是语言使用习惯影响词汇的形成。

比如:“且咯”是“前天”的意思,“这盎子”是“现在”、“这时候”的意思;有些是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比如:“呱淡”是“谈心”、“聊天”的意思,“甜滋巴拉地”、“喧甜地”是“甜腻”的意思;有些是土生地土长的方言,比如:“跳枝子”是指精明能干,很会来事的意思,“达江头子”是指不听话、调皮捣蛋的意思;有些可能是出于典故,比如:“墨国”意为做事没轻重,下手很狠,不会说话,易得罪人。可能跟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行事风格有关,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有些是形象比喻,比如:“淌(挡)炮子”是恶毒的骂人话,意指在战场上被子弹或炮弹击中,当了“炮灰”,此语应该始自民国时期。等等。

巢湖有些方言的读音是不符合拼音法则的,只能用拼音替代,加上声调来标注,比如:去,要读成ki,四声;例句:我们到卧牛山玩,你去(ki)不去(ki)啊。在电脑里,用拼音打ki,只有一个“怾”字,用百度查这个“怾”字,又显示是“gi”(山名:怾怛。韩国汉字)。也就是说,巢湖方言里的“去”(ki,四声)在拼音汉字里是没有的,只存在于巢湖的方言里。

巢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高度缩影

巢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高度缩影,也是民间语言通过它自身的特色向我们呈现出的一道语言风景,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家乡的方言,应该是一件十分有益也很有趣的事情,故在此抛个“瓦八扎子”,以期引出“城墙砖”和“美玉”来。

在《红楼梦》里,也有很多方言的使用,大多为明清时期南京的方言或官话,有些与巢湖方言相同,比如:照家。这说明在文学作品中使用一些方言是可行的,也更能增强文学的地域民风色彩。

巢湖方言使用以二个字、三个字和四个字为主要的方言语系

巢湖方言同样遵循着语言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大多形成以二个字、三个字和四个字为主要的方言语系,也有少数使用一个字,比如:迟(鱼),杀鱼的意思;韶,行为轻佻的意思;咱(zan第二声),好看、漂亮的意思;噘(人),骂人的动作。等等。

四个字的方言主要表述人的性格和行为,大多含有贬义。例如:馋切剽喝,五马扬嘶,肘箍别劲,出火弄烟,假屁洋经,尖头把丝,抽几怪弄、山势落岗,支山卖磨,七屁八磨,等等。嘴里念叨着这些方言,不免想到它为什么能表达与此相匹配的意义。比如:“山势落岗”,意为劲头十足,行为过分夸张。但这四个字究竟怎么写,我并不知道,只是谐音借用了“山、势、落、岗”这四个字。形容一个人的行为像山势一样起伏,又像岗岭一样低矮。又比如:“五马扬嘶”,形容一个人行为乖张,不成样子,丑态百出。我用五匹马扬蹄嘶鸣来比喻,应该是可以,不然到底用哪四个字来固定这句方言呢?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固化文字。

巢湖方言中,有些看似是方言,其实只是读音与普通话的读音不同,但意思还是一样,比如:巷(xiang第四声)子读成hang(第4声)子;(螃)蟹(xie第三声)读成ha(第三声)。而类似“刮刺”、“顶龙”、“入鬼”、“宣番”、“互干采”、“夹实”等,如果不按照方言的意义来理解,光从读音上是无法解释的。当然,这些方言的汉字固化仍是没有规范的标准,只能借谐音字来替代。

巢湖方言使用最多还是以二个字为主,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有些方言还后缀有叹词、介词和语气词。比如:夹石呆怪,一般后面加个“地”,“韶”后面加个“道”,等等。

总之:

客观来讲,巢湖方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字固化,在读音上也因各地区的发音不同而产生差异,但基本意思应该是一样的。

巢湖的方言,如果细细分析,一定能找出其语言上的逻辑关系、渊源出处以及各区县、乡镇之间的差异,从而规范出巢湖方言的“音”、“字”、“义”和“释解”,可惜现在还没有一本这样的家乡方言著述面世。

所以,学习巢湖方言不能望文生义,应该根据各地不同的发音来识别,把握住意思的本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