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降价对二线汽车品牌已经没用了?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4-03-30 发布于上海

如果降价就能多卖车,那为什么二线汽车品牌们的价格明明已经降到位了,但它们的市场份额还是在缩减呢?当越来越多的主流品牌从规模上已经变成了小众品牌,它们在中国市场还有没有机会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二线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处境。




BBA降价了,消费者会觉得挺值,然后纷纷购买。大众丰田降价了,消费者会觉得合算,销量也能稳住。

但如果换成一个二线汽车品牌,消费者的心态会完全不一样。他们会认为,如果一个品牌力没那么强的品牌价格压得很凶,要么是价格背后有什么猫腻,要么是在中国市场赚完最后一笔然后就要跑路了。

这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其实就是品牌力在消费者层面的最直接的映射。


从2020年至今,虽然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在下滑,但是头部品牌的集中度却越来越高。大众、丰田、本田三个品牌在主流海外品牌市场中的份额,从2020年的58%变成了2023的69%。而BBA在海外传统豪华品牌中的份额,在2021年70%的基础上,每年还在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也就是说,随着中国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海外品牌的市场基盘也呈现向头部几个品牌集中的趋势。即便像现代已经把全新索纳塔的价格打到了13万,起亚也把CLTC续航720km的EV5卖到了18万,但是他们所获得的舆论声量以及对销量的正向增益,显然没有像价格一样看起来那么“劲爆”。

而且类似的价格,其实早已在经销商层面通过终端优惠实现了。2023年中国最大的汽车经销商集团中升,新车销售的毛利率仅有0.78%,也就是说单看卖新车这一项已经几乎是批发价销售。

考虑到集团能还有一些盈利情况相对较好的豪华品牌,那么二线品牌在经销商口径的状况其实已经相当不乐观了。更何况现在汽车消费的主要动力,已经是以增换购为主的升级消费,二线品牌的降价效果更加会被大幅削弱。


这个时候,哪怕继续降价、亏本卖车,二线汽车品牌也无法破除消费者心目中对于“信任感”的固有认知。反而是将品牌的个性发挥到极致,不追求规模,不追求主流,只专注把特定人群的“信任感”建立起来,可能会把经营情况重新拉回到正向循环上。

比如这两年的福特,虽然体量规模只有顶峰时的1/5乃至1/6,但是依靠品牌在硬派市场的积累与口碑,福特在国内的产品线缩窄成只有大SUV、越野车和皮卡,并且专注为这类车型的爱好者打造良好的生态,实现对特定人群的反复触达。这个时候,经销商反而能够有比较好的利润回报。


而接下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二线汽车品牌,不会再去盲目追求销量,而是设法抓住有质量的销量,抓住中国市场占比虽小但体量仍然不小的长尾市场,再利用中国市场的产能与供应链,在政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外出口。


所以,二线汽车品牌如果已经没有成为主流品牌的希望,那么坦然接受现实,然后靠创新、靠激进、靠偏执找到市场空白,或许是他们逆境求生的唯一希望。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B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入驻媒体平台

商务联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maggie@neuesmedia.com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