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事变幻莫测,昔日强盛的朝代为何走上分崩离析的道路?这恐怕是每位历史学者都会产生的疑问。北魏这座一度耀眼夺目的国家,即便在鼎盛时也未摆脱内忧外患。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这个帝国的毁灭,又有哪些历史事件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宣武帝时期,朝政日益腐朽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去世,其子宣武帝元恪登基。这位新君主性格懦弱,政事全靠心腹大臣高肇主持。高肇趁机专权,权倾朝野,甚至可以决定皇位继承人。
这样强大的权力让高肇无法无天,他控制住具体政务后,北魏的朝廷发生了巨变。高肇架空宣武帝的权力,实际上掌控了整个政府。元详等宗室勋臣在朝中地位下降,深感不满。高肇为打击政敌,先后陷害北海王元详等重要宗室被赐死。
这样的政局让北魏宗室与权臣矛盾激化。元详之死成为宣武帝与部分宗室决裂的导火索。京兆王元愉、彭城王元勰纷纷遭到诛杀。可以说,北魏统治集团内部从此开始激烈对抗,积重难返的恶果也因此埋下。
与此同时,高肇专权导致朝纲松弛,政风日坏。北魏初定的好政被破坏殆尽,腐败成风。宗室贵族肆意贪污,士人也纷纷效仿。任城王元澄就公开表达对王肃的嫉恨之心。地方官吏如定州刺史元琛,更是依仗势力大肆索贿。可以说,这个时期奠定了北魏末年混乱的政治基础。
胡太后时期,朝廷腐败蔓延
515年,宣武帝驾崩,其子孝明帝元诩继位。当时孝明帝才八岁,胡太后作为其生母辅政。她为打击高肇一党的势力,先后顺应元雍和刘腾的政变,将高肇等人赐死。这样的政争更使朝野混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为稳定局面,胡太后任用宦官刘腾辅佐朝政。刘腾专权后肆意插手朝中大事,连皇帝的册命都要其过问,可见权力之大。这样的作为更加剧了世族与鲜卑贵族的矛盾对立。
在刘腾等人把持下,北魏朝廷的腐败现象更加严重和公开化。朝中官员贪污已经司空见惯,买官卖爵也成为朝廷体制的一部分。吏部尚书元晖公开卖官,据称其“市曹”的行为轰动一时。北魏初定的政制已变得荡然无存。
与此同时,胡太后沉迷佛法,动用巨资营造佛寺、佛塔。如永宁寺的修建就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这些浪费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老百姓不堪重负。金钱的大量流失导致市场价格飞涨,民生凋敝。这样的朝政为北魏积累了深重的社会危机。
六镇起义爆发
在连年的混乱统治下,北魏国力已日益衰弱。而作为国家防卫前沿的北方六镇,更直接面临后果。这里生活已经恶化到了极点,兵士与家属“穷其力,薄其衣”,大量人口只能“死于沟渎”。可朝廷对六镇却严重忽视,任由军户生存艰难。
523年,柔然大举入侵北魏,沿边各镇遭到蹂躏。朝廷派出的援军不仅无功而返,也加重了边疆百姓的负担。此后怀荒镇民心始乱,镇将于景被杀。沃野镇戍主也在次年被所部杀害,标志着反抗的开始。
破六韩拔陵率领起义军,很快就攻占了沃野、武川、怀朔等重镇。他自称真王,旗帜鲜明地反抗北魏统治。起义军一度声势浩大,严重威胁北魏边防。最终在525年被镇压,但六镇的反抗并未真正平息。
河北起义的爆发
起义失败后,北魏决定将降众二十余万人南迁河北,这无疑雪上加霜。迁移路途的恶劣环境,加上河北当地的灾荒,使迁入民众难以为生。因此,这些降户很快又掀起了反抗的浪潮。
526年,杜洛周在河北发动大规模起义。此后,鲜于修礼也在定州纠集六镇徙民,组建了十多万人的起义军。数次战斗后,葛荣逐渐成为起义的领导人,称帝建国。葛荣占据河北及周边州郡,其军势一度赶超北魏朝廷正规军。
这已构成了足以动摇北魏政权的严重威胁。面对强大的叛军,北魏显得捉襟见肘。最后还是由尔朱荣率军解围,才粉碎了河北起义军。但葛荣起义的失败,也只是北魏统治危机更大化的开始。尔朱荣日益强大的军权,让其有实力掌控北魏朝政。终于在河阴之变中,将北魏的主要统治集团一网打尽。
尔朱氏专政与妄图复辟
尔朱荣掌权后,迅速架空孝庄帝,并杀害高欢等重要政敌。他依仗实力操纵朝政,让北魏成为尔朱氏的世袭政权。在尔朱荣去世后,也很快被尔朱兆所夺权。专断控制后的朝廷已然名存实亡。
高欢的河北势力并未被真正削弱,相反在这段时间里不断壮大。而胡、宇文两大集团也在各自根据地蓄积力量,蓄势待发。孝武帝无法忍受尔朱氏专横,也一直在图谋着对抗。530年,他与高欢联合,发动河阴之变,将扶植自己的尔朱兆杀死。看似夺回了权力。
但随后高欢很快进入洛阳控制朝政。此时的孝武帝已无实权,只能被迫屈居高欢统领的东魏政权。而宇文泰也在长安称帝,建立西魏。北魏从此分崩离析,东西魏成为其残余政权。
可以说,北魏的灭亡绝非偶然。早在宣武帝时期,朝野腐败的积弊就已埋下分裂的原因。而胡太后执政更使这一过程加速恶化。国家机体的衰落导致六镇、河北等地民变不断。
尔朱氏的专政最终让高欢掌权分裂成为可能。这系列事件在因果上都具有逻辑联系,共同导致这个曾经强盛的帝国风烛残年,步向末路。
结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的王朝崛起代替旧王朝的消亡。分析这一过去,也许能给那些执掌权力之人一点启迪。避免历史轨迹因人心不古而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