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容和等待,生意做大做强的秘诀之一

 世界经理人 2024-04-01 发布于广东

要想把生意做到全世界,首先要从集体心智上做好转型准备,愿意去包容、愿意去等待。

“今天,有理想的中国企业无一不对把生意做到全世界充满向往及信心。”

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进步的成果,反映在《财富》全球五百强企业的榜单上,是 136 家比中国企业盈利高出一倍的美国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已到,中国的企业,看起来和美国、欧洲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有理想的中国企业无一不对把生意做到全世界充满向往及信心,希望能诞生出和前两次工业革命后崛起的美国、欧洲企业一样的全球性的公司。

除了抓住科技革命的风口,占领技术、产品先机,结合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快速起跑外,中国企业也需要踏下心来,研究那些领先了多年的公司的跨区域经营的管理之道,这些往往才是快速起跑后,能稳健成长的秘诀。

下面,笔者就结合个人职业生涯的观察,谈谈中国企业,可以如何对照那些跨区域经营的全球性企业,找出自身管理、文化的短板,转换集体心智,做好全球化管理的准备。

笔者职业生涯大概一半的时间是在外资企业,一半时间是在内资企业,包括国有的、民营的企业。做管理咨询时也见过不下100家中国的。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笔者看到的国际化,很少有像财富500强中美国和欧洲企业那样全球开花的,中国的企业在搞国际化、全球化的时候,很多时候,能做到的,就是在海外布局点开一个点儿,其他没有了。

如果要突破这个发展瓶颈,笔者认为,除了开拓和成长的雄心壮志,还需要管理者和员工心智上都做出一些改变:

01

多元化兼容

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包容性,或有使用非母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勇气。

我想不少在国企工作的朋友们应该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各种文字材料因为严肃、因为正式,所以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错,哪怕发一封邮件出来,都要三审三校,绝对不能让收到这封邮件的人挑出一点错。

反过来,想想那些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全球性公司,如果从母语者的视角看,世界各地的人说着五花八门、不够标准的英语,往来邮件里常常充斥着各种用词错误、语法错误、时态错误。但是,对于他们的管理者和员工来说,他们得忍,忍乱七八糟口音的英语口语,忍错误百出的英文写作。

只有先忍,才能把生意做到全世界。

试想,我们的中国企业,如果是用中文作为工作语言,能否有这个包容度?没有这个包容度的话,是否就只能雇佣中文绝无瑕疵的国人?再或者,是否有信心和勇气,用自己无法熟练驾驭的英文来作为工作语言?

02

跨区域融合

提高跨区域管理的能力,能和身在不同地区的团队成员顺畅沟通。

“诶,你赶紧跟那谁碰一下!”

“你去找他一下呀!”

“赶紧打电话说一下啊,发什么邮件?”

……

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从基层到高层,有不少是希望自己的手下,随叫随到,就像站在门口的勤务兵,有什么事喊一嗓子,立刻就会收到回应,而且立刻马上,能把首长要找的人找到,要问的事问到。

反观全球性公司,它的管理模式通常强垂直管理模式。有非常强的异地管理能力。以市场营销职能为例,这个职能的人可能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级管理者,必须抑制住自己对下属随叫随到的冲动。需要自己的同事就在跟前,随时可以叫员工做任何事情,随时想开一个会,当时就开,看起来方便而高效。

而异地管理能力的缺失,也会反向强化各级管理者对下属、对员工的控制欲,极端点的,包括看着员工是否在工位,计算员工去洗手间的时间等等。这些也会让不少习惯这个强控制方式的公司和管理者在尊重个人边界的地方无法按照习惯的方式组织经营。

03

灵活沟通,有效到达

学会等待,学会选择合适的沟通工具。

和第二点,如何和不处于同一空间的团队进行有效合作类似,第三点是关于如何和不处于同一时区的团队合作。

一家成熟的全球性公司,由于地理距离、时差的存在,大家必须接受和习惯的一点是“当你有问题的时候,不可能立刻得到答案,你要学会等待”。

这对我们讲求“效率”(实际上可能是自我中心)的中国公司和管理者来说,是件很难的事情。一旦有任何问题,要立刻能抓着同事问一下,要立刻让供应商给答案。

拓展一下,因为欠缺异地管理能力和对等待的低容忍度,不少仅在同一地点经营的公司和员工在选择沟通渠道和交流工具上也缺乏考虑。

什么话题在例会讨论、什么话题在专题会上讨论、什么话题在一对一谈话时讨论最有效。什么时候用通信工具、什么时候用邮件、什么时候用视频会议,也是看起来虽小,但实际关系到沟通讨论效果的重要事情。

在没有认真考虑过什么情形适用什么沟通渠道和交流工具的公司,我们会看到把邮件当单向通知工具,回复邮件时刻意删除前序邮件链,把即时通信工具当作布置重要工作的工具等等,这些不恰当的沟通工具选择和不恰当的会议形式选择一样,随处可见。

如果要成长为有全球运营能力的公司,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员工必须要认真思考沟通渠道和工具的选择:哪些情形要用邮件留下邮件链痕迹备追踪?哪些情形用即时聊天工具快速得到一个问题的答复?什么时候要等待,把一些议题留到例会上或专题会讨论?如果不思考和学习过这些内容,而是完全按自己的喜好/习惯/个人掌控欲来做选择,则不可避免地降低效率、造成浪费。

基于“立刻马上”、“就在跟前”,我们有很多看似执行力强、响应速度很快的公司和个人,但是,也因为缺乏包容和等待,我们可能很难有真正意思上的全球性公司,很难把生意做到全世界。

本文选取了一些看似极端或尖锐的案例,并不代表我们多数中国企业都有这些痼疾,希望这些案例的存在能时刻给有理想、有信心的中国企业提个醒:要想把生意做大做强,首先要从集体心智上做好转型准备,愿意去包容、愿意去等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