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何容易——厘清认识误区,系统梳理“魏晋清谈”的内涵和演变

 四地闲夫 2024-04-01 发布于山东
月遥
月遥
2020-03-08 00:43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提到魏晋,我们总会像余秋雨那样,感到魏晋是一个不平庸的、让人仰望的心灵世界和人格天地。说起清谈,也会与魏晋风度、魏晋名士联系在一起而心生向往。

尽管研究魏晋清谈的作品已经汗牛充栋,但我们对它仍有不少理解误区,毕竟以我们当代人的知识体系和文学修养,基本上都是没资格参加清谈的

谈,何容易——厘清认识误区,系统梳理“魏晋清谈”的内涵和演变

一、什么是魏晋清谈

萧子显在《南齐书》卷三十三《王僧虔传》中,记录了王僧虔在南朝宋时训诫儿子的书信,这是研究魏晋清谈的重要文献。《诫子书》中,王僧虔说:

曼倩有云:'谈何容易。'见诸玄,志为之逸,肠为之抽,专一书,转诵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说,马、郑何所异,《指例》何所明,而便盛于麈尾,自呼谈士,此最险事。设令袁令命汝言《易》,谢中书挑汝言《庄》,张吴兴叩汝言《老》,端可复言未尝看邪?谈故如射,前人得破,后人应解,不解即输赌矣。……

这篇《诫子书》的信息量很大,王僧虔先批评了儿子意志不坚定,一会说学史,一会要学玄,都没有坚持下去至今一无所成。

接着他感叹,谈,何容易!不留情面地讽刺儿子只读了一点《老子》就模仿谈士的作派自称谈士,试问儿子如果袁粲、谢庄这些清谈名家跟你谈易、老、庄这三玄,难道你也只能推说没有读过这些基本的清谈文献吗?

自古至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这么一针见血。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清谈的几个大致特点:

首先,清谈不是随意的聊天,它有组织、有形式,是要面对听众的 。谈士一般手执类似长柄团扇的“麈尾”,轻裘缓带,风流雅致,风度翩翩。

谈,何容易——厘清认识误区,系统梳理“魏晋清谈”的内涵和演变

手执麈尾

其次,谈士要应对别人的反驳,就像射覆(利用易学猜扣在容器下的物品)一样,有人破题,就要解答,不然就输了。这从形式上看类似于学术研讨和辩论会

再次,清谈需要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知识储备,熟读《周易》《老子》《庄子》仅是成为“谈士”入门的基础,还需读懂许多书和经典论文、弄通很多题目才有资格加入清谈。这些学养储备包括《庄子》内外篇、三玄数十家的注疏、《八帙》《才性四本》《声无哀乐》、六十四卦,王弼、何晏、马融、郑玄的学说等等。

最后,在清谈内容上,不少人认为“清谈”承继东汉“清议”,核心是“人伦鉴识”,评议朝廷用人的情况。这是不正确的,清谈与清议不同,不品评人物,不谈政事,不言民生,专作抽象的思想辩论

清谈中的“清”是“清官”的清,最早源于东汉的党锢之争中士大夫的自诩,代表自己是清流。

“清谈之书”《世说新语》里,称之为“谈”、“清言”。

唐翼明教授将其定义为:“清谈是魏晋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进行的一种学术和社交活动。”

谈,何容易——厘清认识误区,系统梳理“魏晋清谈”的内涵和演变

二、魏晋清谈有哪些人参加

清谈门槛很高,只面向出身士族的知识分子开放,没有寒门,更没有平民参加。

魏晋时政治、经济的主导权掌握在门阀世族手中,同时,文化资本和学术传承也都集中在世家,就像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说:“学术授受有限,往往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公卿’”。

这些“累世公卿”有传承家业的需要,注重对子弟的教育和教导,因此士家子弟受经学教育的水平高,同时也负有传承文化的使命。

而少数出身庶族的寒门,想要挣扎进主流集团,则是非常辛苦的事情。

清谈的主要参与者为:

1.早期奠定基础者——王弼、何晏

王弼是清谈的始祖和典范,也是学术思想史上的天才,可惜只活了短短24年。他兼治儒道两家之学,有《老子》 《周易》注疏等。

他对儒家和道家思想本质进行了研究,认为道家关注的是超越形体的“道 ”和“自然”,是“无”,是“本”(本质);而儒家关注的是现实的“有”,是“末”(现象) 。然而他又论证出孔子思想本体也是“无” ,孔子是为了教化民众而关注“有”,因而儒家根本思想仍是“无”

由此,王弼打通了儒道思想,解决了儒家背景下谈道的合理性问题,奠定了清谈的基础。

何晏是出名的美男,政治声望也高,他的常识才辨受世人瞩目,是清谈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何晏的代表作《论语集解》在《论语》注释上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他以道家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推进了儒家思想玄学化。

2.风尚推动者——竹林七贤

何晏、王弼这两位最早的玄学家,重点是解决玄学“学术上”的问题;而使谈玄之风形成一时的风尚,解决“个人精神”问题的还是的竹林七贤。 其中嵇康、阮籍、向秀都是清谈大家。

特别是嵇康,他论辩时逻辑严谨,风度非凡,思想原创性高,对对方谬误进行多角度批驳,给后代谈士留下“推类辩物”“顺端极末”“借以为难”等论辩思想。

作为“论坛巨子”,他有许多论体文,其中《声无哀乐论》影响了整个晋朝,在音乐与礼法和教化密不可分的认识背景下,嵇康理性地在音乐辩论的热潮中,提出音乐本身没有情感特征,只有是否和谐动听,成为后世谈者必读的经典论文。

谈,何容易——厘清认识误区,系统梳理“魏晋清谈”的内涵和演变

3.主力——士族知识分子

士族和知识分子基本也是当时重合的群体,是有统治权也有文化的贵族上流社会。

清谈受到士族的追捧,他们都将清谈视为风雅之事,在一起辩论阐述,各抒歧异,摆观点,做论证,以驳倒他人为胜利。

由于上流社会的热爱,清谈成为潮流,在士族中影响力很大,只有参与清谈才能在士族中有地位。

近代士族地位最高的琅琊王氏的几代弟子都是政坛领袖加清谈领袖。

《世说新语》中记载,在相对安宁的东晋,大司马桓温亲自安排每日清谈玄理,要求每天将周易中的一卦作为主题,司马懿对比还提出不同意见。可见清谈层次之高、流行之广。

4.特殊群体——高僧

东晋后期,随着佛学教的迅速发展,一些高僧为了宣扬佛教打入了贵族学术圈,加入了清谈行列。

其中擅长庄老之学的竺道潜、康僧渊、康法畅等高僧频繁跻身名士群集的谈座,逐渐获得士人的尊重与认可,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何容易——厘清认识误区,系统梳理“魏晋清谈”的内涵和演变

三、魏晋清谈的内容和形式

清谈内容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为主,称为三玄,谈且只谈哲学话题。

曹魏时期清谈主要围绕《周易》进行,因为《周易》是儒家经典中最有哲学意味的作品,是儒学里最接近道家思想的经典。

王弼通过注《周易》 《老子》 ,认为儒家根本思想与道家都是“无”,奠定了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学经典的思想基础,开启了要谈的哲学问题。

西晋时司马氏推行儒家的教化作用,但在清谈选题中,《老子》和《周易》地位不相上下,士人在谈玄中追求心灵超越与精神自由,并逐渐转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东晋时期,谈士更喜欢以《庄子》为选题,他们各自用华丽的辞藻,阐释庄子学说。《庄子》的地位也是被那时被抬上了经典的宝座。

东晋中期后,佛家思想的流行给了清谈新的话题,佛家的虚无思想与名士对老庄思想的热爱有了完美契合点,以此为起点,佛教这种异域文化逐渐获得世人的理解与认可,并开始在中国的政治、社会、思想等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形式上,谈座有一人主讲、二人论辩、自由讨论等。

在确定题目后,首先由主方发言,提出论点,用高远的立意和清晰的条理进行辩证。然后客方进行反驳,诘问。主方再进行答辩,反复如此直到一方词穷。

理想的清谈,是理、辞俱美,形象优美、风度优雅,连语音也要漂亮。

谈士一般手执麈[zhǔ]尾,轻裘缓带,用特殊的语音发音和节奏,给听众一种从哲理、言辞、语音、行为上全方位美的享受。

谈,何容易——厘清认识误区,系统梳理“魏晋清谈”的内涵和演变

四、魏晋清谈的影响

清谈与“魏晋风度”有密切关联,清淡名士之遁逃、狂悖、豪奢、风雅的生活态度,和服药、逃禅、清谈、放浪形骸的生活内容,其中潜藏着巨大的苦恼、恐惧、烦忧,而躲进老庄思想则为士人减轻现实痛苦提供了渠道。

清谈促进了思想的进化和文学的自觉。

1.造就了思想史上的魏晋思潮。

清谈代表着魏晋时期的一次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造就了魏晋思潮,促进了思想的自觉。

清谈除了促进士人对自我人生的深度关怀和对个体生命的极度张扬,还在儒家统治300多年之后复兴了先秦各家学说。比如,以尊孔的名义讨论老庄道家、佛教之外,名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百家再度争鸣。

宗白华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却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2.促进了文学的自觉。

清谈讲究语音之美,实际上齐梁时汉语“四声”的发现,不仅与佛经转译有关,与清谈亦有不少关系。

清谈促进了文艺创作的发展和文学批评范式的形成,其中的重要主题“言意之辨”,对文艺理论产生了“言不尽意”的深远影响;末本、有无之辨促进了文学本体论的产生。

清谈的尚虚特质,造就了重清轻浊的审美精神,促进了“清虚玄远”文学审美风格的产生。

此外,清谈还推动了文学语言修辞的发展,对小说的兴起和繁荣起到了助的作用,等等。

3.魏晋清谈始终是一种学术活动,与“误国”没有必然联系。

顾炎武、陈寅恪等认为,清谈误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但清谈实际上谈的是玄学,是文艺沙龙,不是政治活动。

余敦康教授说,“如果从东汉末年及魏晋年间的政治与思想变化看,这种认识是有'问题’的。我们今日认为误国的“清谈”,斯时或许恰是为了解决国计民生问题而进行的学术讨论……为当时的社会秩序提供合理性的根据。”

谈,何容易——厘清认识误区,系统梳理“魏晋清谈”的内涵和演变

在隋朝统一后,清谈的主体士族走向衰落,文人通过科举制度有了新的发力渠道,曾经繁荣的清谈逐渐走向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