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如风]俄国使臣记录的17-18世纪中国社会百态(节选)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24-04-02 发布于吉林

俄国使臣记录的17-18世纪中国社会百态(节选)

内容来自《历史档案》作者:叶柏川教授  

17世纪,随俄国不断向东扩展,中俄边界逐渐接近,俄国人开始在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现并探索中国。1618年,来自托木斯克的哥萨克佩特林一行在蒙古人的帮助下到达中国都城北京,这是俄国人首次亲眼目睹传说中的中国。此后,在17-18世纪,为谋求对华贸易利益和解决边界争端,俄国政府频繁遣使来华,接踵而至的俄国来华使团成员记录下了各自眼中的中国。

对于北京城的建设,来华使臣无一例外,最关注的是城防工事,并施以重墨。

佩特林注意到,"每个城角都有高大的角楼,城墙中部也有高大的城楼......城口上每个窗口都架有大炮,每个城门口都有大炮和炮弹,并有二十来名卫兵守卫"。斯帕法里详细描述了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及城楼和箭楼之间的瓮城...

进入北京城,巴伊科夫看到,这是一座石建筑的城市,"中国京城的房屋都是砖砌的,构造简单,用各色琉璃瓦铺顶。"米洛瓦诺夫也发现,"庭院和庭院里的各种建筑物以及市场上的店铺,都是石筑的,木筑的房子和店铺没有见到" 。当时俄国还是以木建筑房屋为主,所以来华人员对石筑的房屋印象深刻。

除了建筑,巴伊科夫注意到北京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主要的街道都铺着花岗石。街上挖有水井,街道两旁都挖有很深的水沟,通到湖或小河里。下雨时,大街小巷的雨水都从水沟里排走了,所以街上没有泥泞。从住宅区到街上也都有排水管道。"(这点与伊台斯、勃兰德看到的有所不同,想必与使臣的背景有关,巴伊科夫来自西伯利亚,而伊台斯等人则来自欧洲)。他还注意到北京城有很多花园和湖泊:"在中国京城,宫殿和住宅的前前后后都有花园。那里的澡堂是用砖石砌的。在中国京城的皇宫附近有一座圆圆的小山,山上有一片园林。据中国人讲,园林中有野兽,如马鹿、黄羊(可能指獐子或羚羊),但是没有其它动物。小山围有砖墙。除了建筑,巴伊科夫注意到北京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主要的街道都铺着花岗石。街上挖有水井,街道两旁都挖有很深的水沟,通到湖或小河里。下雨时,大街小巷的雨水都从水沟里排走了,所以街上没有泥泞。从住宅区到街上也都有排水管道。"(这点与伊台斯、勃兰德看到的有所不同,想必与使臣的背景有关,巴伊科夫来自西伯利亚,而伊台斯等人则来自欧洲)。

他还注意到北京城有很多花园和湖泊:"在中国京城,宫殿和住宅的前前后后都有花园。那里的澡堂是用砖石砌的。在中国京城的皇宫附近有一座圆圆的小山,山上有一片园林。据中国人讲,园林中有野兽,如马鹿、黄羊(可能指獐子或羚羊),但是没有其它动物。小山围有砖墙。汗八里(汗八里--俄使臣沿袭蒙古人对北京的称呼)城内还有几个小湖,湖里有一种小鲤鱼,鱼鳞呈红色、紫色、绿色,但也有一些是红白色的。" 这里所说的"鲤鱼"应该是金鱼,俄国的金鱼是从中国传入的。

  

城市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和驴,伊台斯等人看到,"在街上、十字路口、城门口和小桥旁停着备好的马和驴,花不多少钱就可以骑着它们在城里逛一整天。牲口的主人在前面跑着引路"。大街上十分热闹,"在所有街道上可以看到许多看热闹的人。这里有人在绳索上跳舞,那里一群人围着说书人。谁想仔细地听全部故事,说书人就请他们到圈子里去,送上一条板凳,请他坐下,为此被请者应付给称作'钱'的铜币"。

总的来讲,俄国使团成员对北京的整体印象是多风沙、城防坚固、园林众多、繁华热闹。

紫禁城是皇帝的居所,也是中华帝国的统治中枢。俄国使臣在这里见证了专制帝国的权力金字塔与帝王的更迭。在清政府的有意安排下,他们还亲历朝拜大典,感受了"天朝威仪"。

来华使臣对紫禁城的总体印象是高大雄伟,城墙"差不多和莫斯科帝都的宫墙一样高",紫禁城内守卫森严,并且"无论在房屋上,衣袍上或在船只上,到处都画着蛇"。在使臣记述中,多次将中国帝王的象征物"龙"误称为"蛇"。


俄国使臣称紫禁城的主人为"博格达汗"。"汗"是俄国皇帝对东方国家君主的称呼。斯帕法里觐见时,坐在离皇帝不远的地方,他看到康熙皇帝中等身材,面色微黑,脸上有许多麻点,蓄黑色小胡子。皇帝的御座是木制的,"雕着各种图画和蛇"。他发现只有皇族才可以穿戴黄色,皇帝的兄弟和亲属的帽子上有别人不敢使用的金色标志,他们穿的衣服也是绣金的,胸前背后镶圆形金片。耶稣会士南怀仁告诉斯帕法里,康熙皇帝"虽年仅二十三岁,遇事已能择善而从"。

伊台斯来京时,康熙皇帝已成为一位乾纲独断的统治者和卓越的政治家。他眼中的康熙"年约五十岁,中等身材,仪表令人肃然起敬,有一对黑色大眼睛,鼻子隆起,略歪,垂着黑色髭须,几乎没有胡子,脸上有麻点(出过天花的标志)"。伊台斯认为康熙皇帝虽然不喜欢汉人,却能"巧妙地统治着自己的臣民"。

而当伊兹玛伊洛夫来京时,康熙皇帝已是年近七旬的老者,在使臣面前表现得温和大度,与使臣讲话时语重心长,见到使臣衣服单薄,还赐给他一件自己的貂皮袄。言谈中使臣得知,康熙喜欢天文学和数学,从耶稣会士那里学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

  

萨瓦来华时,端坐在御座上的已经是雍正皇帝。他看到雍正"架着腿坐在御座的貂皮坐褥上,仪态极其庄重,犹如一幅画"。但耶稣会士帕列宁神父对雍正皇帝的执政颇有微词,他告诉使臣,雍正皇帝即位四年来,"搜刮的国库资财比康熙皇帝七十年聚敛的还要多",他与所有兄弟不和,并在北京广设密探,搞得人心惶惶。耶稣会士向国库交纳一万两银子才得以保全他们在北京的教堂 。雍正皇帝禁教政策十分严厉,传教士在华处境艰难,其评判之词难免带有感情色彩。

    清朝皇帝之下是文武大臣。大臣们的朝服按照品级在胸前和背后绣着狮子、老虎、蟒或仙鹤。在康熙皇帝为使臣设置的宴席上,伊台斯看到,文武百官有二百多人,均按其官衔高低依次入席,"照波斯的方式盘腿而坐", 大家"垂目端坐",听不到一点儿声音。萨瓦在一次皇帝的宴会上也看到同样场景,他觉得很是惊奇,这么多人坐在那里,却都一言不发,相互之间也不交谈。

在紫禁城里,使臣们目睹了中国传统的君臣之礼,巴伊科夫、斯帕法里等使臣都经历过这样的场面。皇帝上朝,除重大节日,平时每月三次,大臣王公要向皇帝大礼参拜。使臣在天亮前一小时就被带领前往紫禁城。沿途到处是骑马、坐轿进城的官员,打着纸灯笼,灯笼上面用汉字写着他们的官衔。到达写有皇帝名号的石碑后,官员们都要下马、下轿。觐见之前,大臣们按官阶大小在大殿外广场上席地而坐。皇帝临朝时,鼓乐齐鸣。之后,有人站在石阶上大声喊叫:"全体肃立!"官员们就按照官阶高低在唱礼官的引导下依次上前行三跪九叩之礼。斯帕法里看到大家两手撑地,慢慢把头扣到地面,又慢慢地从地上抬起头来,他觉得"好像俄国妇女跪拜一样"。

俄使经历这样的场面是很自然的。在早期中俄外交交往中,双方屡屡因礼仪问题发生争执,其焦点问题之一,就是行跪拜礼。清朝惯例,来华外国使臣需向皇帝及象征皇帝的庙宇、牌位行三跪九叩之礼,俄国使臣则坚持按照欧洲礼仪,在君主面前脱帽行鞠躬礼。为令俄国使臣行贡使之礼,清政府有意安排其在朝拜之日觐见皇帝,斯帕法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目睹了清朝官员的朝拜大礼,并被要求照例行礼,但他并未严格按照礼仪规定,叩首很快,头也没有到地。当清廷官员通过耶稣会士要求他叩头到地,并且不要那么快时,他回答说:"那些人是博格德汗的奴仆,他们善于叩头,我们不是博格德汗的奴仆,就只能按我们知道的方式叩头。"


关于饮食,俄国使臣的印象之一,是中国人什么都吃。东正教徒巴伊科夫曾抱怨中国都城的人吃各种禁忌的食物,吃各种各样的动物,包括青蛙、乌龟和狗肉等等,还吃各种死牲口的肉。

对中国饮食的印象之二,是饮食文化异常发达。伊台斯看到北京市场上的生猛海鲜种类繁多,一应俱全。在皇帝和大臣的宴请中,他尽情享用中国美食。御宴之上,烤鹅、烧鸡、猪肉、羊肉应有尽有,还有各种水果、甜食和点心。他数了数,共七十多道菜。 不过,他印象最深的还是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的宴请。席前,仆人给每人端来盛着果仁的茶碗,并配有小铁匙,大家一边吃着果仁,一边品茶,茶味"极其芬芳"。然后用玛瑙碗喝了各种上好饮料。筵席上有各种热菜,切成小块的肉堆成小山,插着绢制花草。接着上汤,满满六碗,各不相同,味道鲜美。品尝了汤后,又上了其他美味佳肴,随后是可口的点心。筵席将结束时,用小磁碗上了糖渍水果--葡萄、柠檬、香果、栗子和桃仁等"极好的甜食"。席间大家以金杯喝酒,领侍卫内大臣不断劝酒,并自己总是率先一饮而尽。他身后一直站着一个小厮,"两手托着一个用麦秸编的容器,供他吐东西"。御宴令人难忘,而领侍卫内大臣的宴席的讲究得更令使臣回味无穷。

  
俄国来华使团成员眼中的北京是一个君主专制东方大国的都城,这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商业繁荣,建筑讲究,饮食发达,佛事兴盛。他们眼中的北京城既包括地理、气候、物产、皇宫、民宅、寺庙等物质文化,也包括通过这些物质文化折射出来的中国的等级制度、宗教、礼仪、饮食等精神文化。


俄国来华使团成员眼中的北京城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中国和中国社会,而另一方面,使团成员所呈现的,是他们用自身文化价值观评判和过滤后的北京城,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但由于俄国使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多少都带有自身文化优越论的烙印,因此其对某些中国文化现象的评论值得商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