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生活太累:不妨看看苏东坡

 花岸读书 2024-04-02 发布于河南
01
你真的读懂苏东坡了吗

杨绛说:不读书不足以谈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就像读苏轼,读他的悼亡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觉得深情。

读他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觉得人生豪迈。

读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觉得他达观。

可这种解读,总是朦朦胧胧,影影绰绰,看似懂了,实际不知其味。

直到人到中年, 经历了一些事之后,再去看苏轼却由衷折服。

02
落魄黄州,人生求解

林语堂说:苏轼是世间不可无一 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就连苏轼曾经的政敌王安石,在老年与苏轼相交时也感慨苏轼是几百年才出的一个人。

回首一生,苏轼曾这样评价: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

在黄州以前,苏轼是名动天下桀骜不逊的大才子苏轼。

在黄州以后, 才是苏东坡的后半生。

乌台诗案被关押130天后,苏轼父子在除夕夜的漫天风雪中来到偏僻的黄州。

无处落脚,他就在定慧院的一间小室里落脚。

在定慧院不远处还有个安国寺,苏轼每天都能听到那里的暮鼓晨钟。

那时的苏轼惊魂未定  整天闭门不出 ,即使出门也是独来独往,缥缈如孤鸿。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就是他当时的心境写照。

那段时间,苏轼很少作文赋诗,他害怕再次祸从笔出,害怕被好事者各种附会解读,平添事端。

连给朋友写信,他都如惊弓之鸟,再三叮嘱朋友,不可示人,看罢即焚。

从名动朝野到贬官黄州,挂虚职,无收入,人人避之不及

苏轼也曾一遍遍叩问为何自己沦落至此。

他每日参禅打坐,晨昏定省。

在不断的向内求中, 苏轼意识到自己屡犯绮语戒,固执己见。

他恃才傲物,又锋芒毕露, 尽管父亲曾屡屡告诫他,他从不当回事。

当因为诗文获刑,死里逃生之后,苏轼才意识到年轻时的张狂。

年过40,以戴罪之身入于黄州,接下来又该怎么活?

是消极避世,是悲愤满腔,还是坦然处之?

在不断的求佛问道中, 苏轼心里渐渐有了答案

他心中似乎更有定力, 面对逆境,他更加坦然  没那么焦虑 没那么着急  一生一定要做重要的事   

面对如此生存之境,他试着去吸收  而不是让环境吞噬了自己

03
躬耕东坡,苏东坡的农夫生涯

初来黄州,苏轼没有什么收入和积蓄。

虽有官位,但是是虚职,连文书也签发不得,更不要说俸禄。

那时的苏轼,形容可似丧家之犬。

弟弟苏辙辗转送来苏轼家眷, 一家子20来口人与苏轼团聚。

苏轼曾经没有什么积蓄,手里现有的钱不过能撑一年光景。

他跟夫人商议,把家里一个月预算的钱串子,分成30串,每天用铁叉拿下来用作生计,有剩余的就放在竹筒子里存起来

身为吃货的他,开始节衣缩食,他写了《节饮食说》贴在墙上,规定自己每天只吃两餐,每天只吃一块肉喝一杯酒。

积蓄用光,苏轼不知道以后该如何过活。

他感慨自己只会写字作画,也无田地以谋生。

 “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

好在潦倒不堪的苏轼,还有一群铁打的朋友。

马正卿就是苏轼的第一号粉丝。

当年苏轼寻马正卿未遇,就在墙上写了杜甫的《秋雨叹》。

办事归来的马正卿,看到题诗,尤其是为未一句: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触动。

这个性情的汉子竟辞官而去,听闻苏轼被贬黄州,他又千里迢迢赴黄州与苏轼常聚。

看苏轼温饱成难题,马正卿向太守求来城东军营50亩废弃田地。

这是一块瓦砾丛生,荒草遍野的荒地。

他给那块地取名为东坡,自称东坡居士。

他买来了锄头镰刀等工具,用写诗作画的手,开始拓荒种地

苏轼一把火烧掉野草, 竟在荒地中发现一口废了的暗井。

第一年,他在田里种了对土地要求不高的大麦。

苏轼每日早起出城,种地拔草锄地,夜里织布,勤勤恳恳地过日子。

大麦成熟,收了麦,苏轼就用大麦和红豆煮饭,妻子把它称为新鲜二红饭,孩子们觉得饭酸涩如嚼虱子。

除了种大麦苏轼还种了桑树、枣树、栗子书,还有友人送来的橘子树,他还种了一畦一畦的蔬菜。爱喝茶的他,还向一位僧人求了茶种:不令寸土闲,更乞茶子艺。”

想到要种茶,苏轼自己却哑然失笑:饥寒未知免,已做太饱计。

做农活的辛苦,自不必言说, 但是苏轼却总是苦中作乐, 他常常让家童在田间地头放声高歌,自己则干累了就放下锄头,拍着牛角打着节拍,即兴唱和。

农闲的时候, 苏轼在东坡寻龙一处地势开阔处,盖了五间陋舍。

房子是在大雪天落成,苏轼干脆就在陋室墙壁上画满雪景,并给其取名为雪堂。

苏轼爱吃,那时黄州猪肉贫贱如泥,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苏轼就自制了一道美食:东坡肉。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还照着书上去酿酒,一日日记录酒的变化,酒冒泡了,酒变色了,他都记录在册,总是他的酒,儿子调侃能治便秘, 喝了就拉肚子。

原来有几味中药尚未配齐,苏轼就急急忙忙下料。

04
此心安处是吾乡

被苏轼牵连被贬的王巩,遇赦北归,绕道黄州来看苏轼。

当年王巩被贬岭南,家人留居南都,只有侍妾柔奴毅然随行,三年来相伴在侧,无怨无悔。

苏轼问及他们:岭南风土应是不好吧。

谁料,这个曼妙女子轻声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很触动,写词赞誉柔娘。

苏轼在黄州奉行的也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心里的忧、惧、愤都没有了,他的内在坦然澄澈。

他跑到田间水畔市集,追着农夫渔民商贩谈天说笑。

弟弟得知苏轼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劝他交友须慎,他不放在心上。

躬耕归来, 守城士卒拿他开玩笑,他笑而不语,荷锄而去。

被醉汉撞到,醉汉出言不逊,苏轼略有不悦,但瞬间觉察:我的人生是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身处逆境中,他写诗作画,喝酒吃肉,游赤壁,跟农夫渔民侃大山

苏轼却始终能将贫困的生活过得生趣盎然

即使接连被贬,他也坦然处之

除此他始终守着自己原则,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

他不会怕而不敢言:司马光执政,他觉得废除变法偏激,变法也有变法的好处

他虽挂名虚职,但依旧献出治疟疾药方,建议开育婴堂收留弃婴,开设由僧医主导的诊所

苏轼心中,自始至终有一道他自己界定的为人处事的标准:那就是自在地活,坦荡地做人

黄州以后,他的作品没有了先前的张扬和忧愤,有的是人性的温暖和宽容, 笑纳一切的达观。

从黄州开始,苏轼就有了一种打不垮的定力。

而今读苏轼,在细节中渐渐明白了他是怎样的有趣有味,怎样的至真至性

也因此更被折服。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轼,苏轼在后人一遍遍的评述中又一遍遍活过来。

一起说说,你心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


文字就到这里了, 如果你喜欢,记得点赞或者标个在看

我是花岸, 87年的自由撰稿人,从教师到自由职业, 写作是我一生的事。

做自己热爱且欢喜的事,真开心呀。

如果你想学写作,60岁拿起笔也不晚。

如果你想找人代写文案、回忆录、传记,欢迎来找花岸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