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日咳”的防治

 天宜xz4gehf39j 2024-04-02 发布于湖北
Image

二十年前,我的小孩患过“百日咳”。那时的我正醉心于中医脏腑理论的学习;当然,所谓学习,不过是利用工余农闲碎片化地翻阅有限的资料,在摸索中尝试。

依稀记得孩子咳得眼睛上翻、差点背气的样子。护犊情深,心中自是焦急万分,于是,针对咳嗽的各种方剂,包括单方、验方,漫天撒网,能收集到的都收集了,诸如生吞麻雀胆、口服鹭鸶涎的方法都费尽心思地应用过了,但小孩的咳嗽未见明显缓解,这令我很是沮丧。

最终是无意中翻到“喉中如水鸡声”的射干麻黄汤而试服后逐渐痊愈。

那时的我,并未系统地学习《伤寒论》。在翻看现代医学对于“百日咳”的相关理论后,认为是过了痉咳期后的自然恢复,并未特别在意。

现在回想起来,瞎猫碰上死耗子。

这不,今天刷视频,又刷到了最新报导。

Image
Image

为考证信息来源,敝人专门查阅了相关资料。

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报告显示,2024年前两个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的近23倍。此外,2024年1-2月的3万余百日咳病例中,还出现13例死亡。。

消息可靠,绝非谣言。

如今的我,自信并非当年的“吴下阿蒙”,东施效颦,斗胆谈谈“百日咳”,供朋友们交流、参考。

为科普计且不失中医特色,仍宜从最基础的谈起。

​一、现代医学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衰减和百日咳鲍特菌变异,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发病年龄高峰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及成年人成为婴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百日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到病后卡他期2~3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5~21天,一般为7~14天。

1、卡他期。

表现为流涕、打喷嚏、流泪、咽痛、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该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传染性。持续1~2周。

2、痉咳期。

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昼轻夜重,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影响睡眠。痉咳次数随病情发展而增多。常在咳嗽后出现呕吐,可致舌系带溃疡,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鼻衄,重者颅内出血。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咳嗽后常会引起发绀、呼吸暂停、惊厥、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此期一般持续2~6周,亦可长达 2个月以上。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无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 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2~3周。

3、恢复期。

痉咳逐渐缓解,咳嗽强度减弱,发作次数减少,鸡鸣样吼声逐渐消失,阵发性痉咳症状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四)并发症。多见于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以肺炎最常见,亦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和脑病等。1.肺炎:可原发于百日咳,也可继发于其他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或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2.肺动脉高压:可见于少数患儿,严重者可导致猝死。3.百日咳脑病:主要发生于痉咳期,可表现为惊厥、抽搐、高热、昏迷等。恢复后可能会遗留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

4、并发症。

多见于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以肺炎最常见,亦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和脑病等。1.肺炎:可原发于百日咳,也可继发于其他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或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2.肺动脉高压:可见于少数患儿,严重者可导致猝死。3.百日咳脑病:主要发生于痉咳期,可表现为惊厥、抽搐、高热、昏迷等。恢复后可能会遗留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

有关现代医学的预防和治疗,诸位自行脑补。

​二、中医学

(一)脏腑经络时方理论体系

百日咳之核心病机为外感时疫,内蕴伏痰,时邪与伏痰搏结,阻遏气道,肺气上逆而为病。临床也分为初咳期、痉咳 期、恢复期三期论治。

具体分型证治,可关注官方相关学术论文及2023年12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

敝人认为需要提醒的是,根据现代中医“儿科四大家”理论,小孩是纯阳或稚阳之体,“阳消阴长”是治疗儿童“百日咳”病要兼顾的病机,临证要预为设防。

百日咳、哮喘,皆为呼吸系统顽疾。

(二)《伤寒论》经方理论体系

通读《伤寒论》,全篇除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涉言病理外,没有专门的病理阐述。《仲景全书》虽不见“百日咳”字眼,但其侧重于治疗,《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痰饮咳嗽病和《伤寒论》条文第357条,均针对咳嗽有专论。

兹分享学习体会,列常见方证如下:

1、射干麻黄汤方证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解说:频频咳嗽、气息呼气过于深长而绵,并且每咳之前奏为喉中痰鸣音如水鸡叫声,此咳之甚者,用射干麻黄汤主治之。

2、厚朴麻黄汤方证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解说:该方证并未有详细症状描述,但以方测证可知症见:颜面有轻度浮肿(或仅水亮)、纳呆腹胀、咳嗽虽频但不甚,寒热皆可导致咳嗽即发(如晨起欠衣或夜卧覆温),脉浮者痰甚,痰稠或白或白中夹血丝;脉沉者为饮,清稀或夹泡沫。

3、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渴,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解说:胸肺部板胀隐痛,咳嗽较甚,较缓于射干麻黄汤证,同时心中烦躁,口渴思饮,饮热思凉而饮凉思温,脉浮。

4、麻黄升麻汤方证

《伤寒论》条文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解说:该条脉证与方治不符。这也是自有注释伤寒论言论以来的中医学界颇有争议的条文之一。

既然某人发病有一段时间(至少六七天)了,津液受伤,经“大下后”必然再伤津液,同时兼见手足厥逆和泻利不止症状以及脉呈阴象(寸部沉迟,尺部不至),虽见咽喉不利,此乃厥阴病或太阴病征象,岂汗法所宜?故曰“难治”。既言“难治”,又何谓“主之”,因而,自相矛盾,于理不通。

以方测证:汗法为主、兼清兼温。其所谓“咽喉不利”或指普通咳嗽,即咽中不适、或阴痒即咳嗽,而且咳嗽不甚。

按:此1、2、3、4方证敝人均将其归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方证,俗称“寒包火”证。

病情有微甚之别,依咳嗽之由轻到重,主治为麻黄升麻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

同是咳嗽,兼症各有不同。上述诸方证的鉴别点,已详于解说之中,读者自行析出。

5、苓甘五味姜辛汤系列方证

①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37“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解说:何谓冲气?——并非指奇经八脉之冲脉之气,而指一种自感症状的描述,冲有急速上行之意行,即病人自觉有气往焦冲来的气逆之感,不同于嗝逆,有类于“吸不归根”之说,气冲之时,或伴咳喘、心慌气短胸闷等。

该条是讲,原本咳嗽并见心促气高的病人,经小青龙汤治疗后,不再心慌气短,反而更加咳嗽胸闷;此时,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

②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38“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病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解说:上述咳嗽兼见胸闷的病人应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后,咳嗽、胸闷症状虽然消失了,但是又复见口渴思饮、气逆上冲、心慌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细辛辛温、干姜辛热,合用且量大则过于燥烈,导致痰饮虽去但内热病产生,所以应该出现口渴、兼见心肺脏器濡养不济的表现,这是正常的药效反应。然而,服用如此燥烈的药物后,并不见口渴症状,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支饮,就是长期蓄积于肺脏、呼吸道的痰饮太严重。凡是这种支饮病人,应该平时常发生眩晕、多涎沫、不思饮、并且时时泛酸凉之水,有想要呕吐之状,针对这种肺有伏饮、胃有停水的病人,要再加入半夏(酌情适当加量),既温饮又逐水。

③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39“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解说:针对上述病人,通过服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后,呕、哕都消失了,但这个人好像有浮肿的样子,比如眼袋显肿大、面容水亮并不红润,此时,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主治(即加味杏仁)。按道理,该证应该加入麻黄以去水气,但因为这个人平时常有肢体麻木现象出现,所以不加。如果无视平时的肢体麻木表现而强行加入,那么,这个人服用该药物后就会昏眩、严重的会跌仆昏迷、或伴四肢冰凉。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个人平时就血虚,即血容量不足,而麻黄恰恰是发散血容量水份的,这样,血容量会更少,导致大脑及肢端循环严重缺氧,不休克才怪。

我们看,该系列方证是治太阴病痰饮证为主,表面看是单个医案的记载,其实是许多同类同质医案的数据集合,带有普适性。即不管病理如何,只要出现上述病程和表现,皆可酌情予以对应治疗。

拙见:凡病起于风寒而咳嗽迁延者,临证化裁,莫不应手而愈。

其加味半夏或杏仁,更彰半夏是为祛胃之停水、杏仁是为肃降而通水道之品,均为痰饮之开路先锋;结合拙作《你能从中悟出思辨方法吗?所载吾妻之案用半夏厚朴汤,亦可见一斑。

医不执方,治咳的其它方证还有: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等,皆可相机择用。

呵呵,我之倡言,仍不出三个病位、两个病性的六经八纲辨治,只不过,尤以上述诸方证为多见。

以上浅见,并未有确切数据支撑,故仅供参考,请朋友们切勿刻舟求剑。

读者明鉴:认为我见解有误的,可留言参与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