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嗝( hiccups)

 玉树临风肖 2024-04-03 发布于河南

常见的打嗝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反射。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无数次打嗝,但与打喷嚏(清除鼻腔中的物质)和咳嗽(清除气道中的物质)等其他常见反射不同,常见的打嗝没有已知的生理优势。

大多数哺乳动物似乎都会打嗝。科研人员已对猫、大鼠和兔子中进行了研究,并且经常在马、狗和人类中观察到。在吞咽或呼吸反射出现之前,怀孕的母亲可以感觉到胎儿打嗝的有节奏的运动,并且可以通过超声观察到子宫内胎儿也会打嗝。这种反射在新生儿中最为普遍,他们有多达 2.5% 的时间会打嗝,然后这种反射会在婴儿期减弱,并在一生中偶尔短暂复发。似乎没有关于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或鸟类打嗝的观察记录。

通常,只有一个半膈受到影响。80% 的病例左侧膈肌受累,但双侧膈肌也可能受累。

图片


病理生理学

打嗝每分钟发生4-60次,直到达到一定次数。通常,少于4个或多于30个。对于给定的个体,频率是相对恒定的,并且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成反比变化。打嗝的声音和速度是不相关的。打嗝在晚上更常见,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它们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段,尤其是月经前几天,在怀孕期间明显不那么频繁。

尽管经过几个世纪的思考,打嗝的确切发病机制仍然是个谜。Hippocrates和Celsus将打嗝与肝脏炎症和其他疾病联系起来。盖伦认为打嗝是由刺激胃部的剧烈情绪引起的。1833年,肖特首次认识到打嗝与膈神经刺激之间的联系。

打嗝反射最初由Bailey在1943年提出,由以下部分组成:

传入神经:T6至T12的膈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链

打嗝中心:C3和C5之间的非特定位置

与呼吸中枢、膈神经核、髓质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的连接

作用:膈神经(C3-5)、前斜角肌(C5-7)、外部肋间肌(T1-11)、声门(迷走神经的喉返成分)、抑制自主神经过程、降低食管收缩张力和食管下括约肌张力


病因学

胃过度膨胀是急性打嗝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胃食管反流和胃炎。打嗝的其他原因,特别是持续性和顽固性打嗝,包括潜在的胃肠道、神经系统、心血管、肺部、感染性和心因性疾病。持续或顽固性打嗝可能是严重医学病理的先兆。详细的病史和彻底的体格检查可能为打嗝的病因提供线索。打嗝的治疗应尽可能针对根本原因。少于 48 小时的急性打嗝很少需要医疗干预,因为它们通常会在几分钟内消失。当打嗝令人烦恼、持续或顽固时,可以考虑治疗。图片

打嗝时长如果不足 48 小时,则最常见的诱因包括:

  • 饮用碳酸饮料。

  • 饮酒过量。

  • 吃得太多。

  • 兴奋或情绪紧张。

  • 经历突然的温度变化。

  • 吞咽空气,例如咀嚼口香糖或吸烟时。

可能导致打嗝持续超过 48 小时的问题包括神经损伤或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失调、代谢问题以及某些药物和酒精问题。

持续性或顽固性发作更可能是由影响打嗝反射机制组成部分的严重病理生理过程引起的。已描述了 100 多个原因;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病因仍然是特发性的。

患有非中枢神经系统 (CNS) 相关打嗝和原因不明的打嗝患者以男性为主大约 82% 的持续性或顽固性发作也发生在男性中93% 的男性和 8% 的女性可以发现器质性病因,因此器质性总发病率为 80%;其余 20% 的病例被认为是心因性的。与打嗝相关的心理状况包括以下内容:歇斯底里/震惊/害怕/人格障碍/转换障碍/装病。

长期打嗝的原因之一是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受到损伤或刺激。这些神经支配着膈肌。

脑膜分支:脑膜炎或青光眼

耳枝:异物或毛发

咽部分支:咽炎

喉返神经:颈部肿块、甲状腺肿或喉炎

胸分支:感染、肿瘤、食管炎(即反流)、心肌梗死(MI)、 哮喘、创伤、胸主动脉瘤或起搏器导线并发症

腹部分支:肿瘤、胃扩张、消化性溃疡、腹主动脉瘤、感染、器官肿大或炎症(例如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或炎症性肠病)

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或感染,或者由于受伤而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都会扰乱身体对打嗝反射的正常控制。例如:

结构性病变:先天性畸形、恶性肿瘤或多发性硬化症。

血管病变。

大脑的炎症。

包在大脑和脊髓周围的膜出现炎症,也称为脑膜炎。

多发性硬化症是指大脑或脊髓中的组织硬化,可能导致瘫痪或震颤。

卒中。

严重脑损伤。

肿瘤。

可能引起膈肌刺激并导致打嗝的情况如下:

食管裂孔疝

膈下脓肿或脓肿

心肌缺血 

心包炎

长期打嗝可能是由于身体代谢无法正常工作所致。

代谢问题的示例如下:

糖尿病。

电解质失衡,即体内的钾、钠等电解质水平过高或过低。

肾脏疾病。

图片

某些药物或酗酒问题可能会引起打嗝。

示例包括:

让您感到放松和困倦的药物,例如镇静剂或其他麻醉药物。

地塞米松类激素,此药用于缓解关节炎、哮喘和肾病等状况中出现的炎症。

其他类固醇。

酒精使用障碍。

与手术或麻醉相关的打嗝原因包括以下:

颈部过度伸展:拉伸膈神经根

操纵隔膜或胃

剖腹手术

开胸手术

开颅手术

图片


流行病学

打嗝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它们甚至可以在子宫内观察到;早产儿有高达 2.5% 的时间在打嗝。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打嗝的发生频率会降低,但顽固性打嗝在成人生活中更为常见。女性在成年早期比同龄男性更容易打嗝。男性和女性打嗝的总体发生率似乎相同;然而,长期且顽固的打嗝在男性中更为常见(占 82%)。对包含 318 项研究的文献(1990-2013 年)的回顾发现,打嗝患者以男性为主,特别是当打嗝原因与中枢神经系统无关或未知时。


体检

鉴于差异范围广泛,有必要进行全面的体检。完整且有针对性的体检可能会得出以下证据:

头部(包括耳朵、眼睛和整个头皮):邻近鼓膜的异物或异常毛发;青光眼

口腔:咽炎

颈部:炎症(包括喉炎);肿块病变;甲状腺肿; 声音异常(喉返神经);僵硬(可能表明肿瘤或感染)

胸部:肿瘤;肺炎; 哮喘

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心肌梗塞(MI);心包炎; 不等脉冲(胸主动脉瘤)

腹部:胃无力(胃震荡);器官肿大;膈下脓肿;胆囊炎; 阑尾炎; 腹主动脉瘤(AAA);胰腺炎; 腹膜炎

直肠:肿块病变

神经系统:局灶性病变;高级心理功能紊乱;多发性硬化症的迹象图片



预后

一般来说,打嗝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持久打嗝的预后与潜在病因有关。持久的打嗝通常与潜在的器质性疾病有关,并常常引起社交和情绪困扰。治疗必须解决持久打嗝的致病因素和复杂因素。打嗝的并发症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心律失常

胃食管反流

长期情况下,体重减轻和睡眠障碍

诊断打嗝不需要医疗培训。对于自行终止或对简单操作有反应的短暂发作,无需进行调查或后续护理。相反,持续且顽固的打嗝常常与潜在的病理过程相关,并可能引起显着的发病率。病史、检验和评估的重点是确定这些原因和影响。全面的系统询问、手术史和全面的药物史可能会确定许多可能的原因之一。

随着睡眠而减轻且暂时与压力环境有关的打嗝通常是心因性的。据报道,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既是打嗝的原因,也是其影响。胃食管反流也可能引起打嗝或由打嗝引起。体重减轻、失眠和情绪困扰可能会使长期发作变得复杂。酗酒和急性酒精摄入可能会导致打嗝。


治疗

一代又一代的医生未能找到治疗打嗝的确切方法。梅奥诊所的以下声明虽然是在 1932 年发表的,但仍然完美地描述了这种情况:“任何诸如此类的主题的知识量都可以被认为与建议和尝试的不同治疗方法的数量成反比。”

短暂打嗝停止后,患者很少去急诊室 (ED)。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应首先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原因(例如抑郁症)。

根据病因病理进行支持治疗(例如,为打嗝可能继发于肺炎的患者提供氧气)。治疗首先针对打嗝的原因(如果已确定),然后针对打嗝本身(如果需要)。

胃食管反流与打嗝密切相关,但可能是原因,也可能是结果。在进行抗反流手术治疗打嗝之前,应进行酸灌注研究以确认打嗝的诱发性。

治疗可以是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氯丙嗪仍然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的唯一药物。对于其他治疗无反应的顽固性病例,提倡进行手术膈神经消融术。这种激进的方法可能会导致相当大的发病率,并且并非普遍成功。Cochrane 综述得出的结论是,现有证据不足以指导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手段治疗持续性或顽固性呃逆。

除非打嗝的原因需要专家的参与,否则很少需要咨询。


对于一般疼痛的管理,我们团队通过多年临床摸索,在河北医科大学吴希瑞教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传统治疗方式和现代基础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和理论体系,对于不同症状、不同病程,以及不同的临床特点,先后开发出“一针镇痛”技术、“皮内/皮下埋针”技术,“扳机点击打术”,以及“筋膜拉伸技术”,具有适应症广,见效快,痛苦少,费用低等临床特点,被医患人员广为赞誉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团队逐步完善了理论基础,从现在基础研究层面多角度解释传统针灸到现代针刺技术的治疗效果,同时扩大了疾病库,涉及疼痛科,内科,外科,妇科及康复科,使之成为临床医生的好帮手。从起步到现在,我们已经培训了全国上千名专业医生,并把技术带回了本地,为本地人民服务,同时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


专家简介
图片真实病例

以下视频来源于
友智会务
精彩回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

Jeon YS, et al. Management of hiccups in palliative care patients. BMJ. 2018; doi:10.1136/bmjspcare-2016-001264. Accessed Dec. 27, 2022.

Ferri FF. Hiccups. In: Ferri's Clinical Advisor 2023. Elsevier; 2023. https://www.. Accessed Dec. 23, 2022.

Lembo AJ. Hiccups. http:///contents/search. Accessed Dec. 23, 2022.

Seifi A, et al. What puts the 'hic' into hiccups? BMJ Open Gastroenterology. 2022; doi:10.1136/bmjgast-2022-000918.

Hosoya R, et al. 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ccups using the FAERS database. Pharmaceuticals. 2022; doi:10.3390/ph15010027.

Feldman M, et al., eds. Surgical peritonitis and other diseases of the peritoneum, mesentery, omentum and diaphragm. In: 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Management. 11th ed. Elsevier; 2021. https://www.. Accessed Dec. 27, 2022.

Buttaravoli P, et al., eds. Singultus. In Minor Emergencies. 4th ed. Elsevier; 2022. https://www.. Accessed Dec. 27, 2022.

Hiccups.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https://www./profess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symptoms-of-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hiccups. Accessed Dec. 27, 2022.

Leung AKC, et al. Hiccups: A non-systematic review. Current Pediatric Reviews. 2020; doi:10.2174/1573396316666200508112951.

Nguyen V, et al. Hiccups: You got to be kidney me! SAGE Open Med Case Rep. 2020; doi:10.1177/2050313X20962641.

Li A, et al. Intractable hiccups as a rare gastrointestinal manifestation in severe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crisis: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20; doi:10.1177/2042018820934307.

Enhret CJ, et al. Dexamethasone and hiccups: A 2000-patient, telephone-based study. BMJ Open Gastroenterology. 2021; doi:10.1136/bmjspcare-2021-00347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