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命名:药无重名惠万家

 循天园 2024-04-04 发布于广西

中药的命名,含有历史渊源,也有文化内涵。李时珍曾不止一次地阐述编著《本草纲目》的初衷——澄清中药的混乱。而释名正是李时珍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

释名解惑

翻开《本草纲目》,“释名”位列每一味药物的第一项。“释名”用于解释药名的含义,有的浅显,有的隐晦,不能一望而知,李时珍竭尽所能地对各个药名进行解释。从起名的源头到中途的变迁,解释每一层含义,与下文再叙述的药性相呼应。这是最见功力的一部分,是精品中的精品。读懂药名对于了解药性、记忆及应用该药有诸多帮助。

在中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时常出现,非常复杂。释名的意义不仅是简单地解释药物名称的由来,更是要解决名实不符的大问题。

有一味药名叫葎草,现在一般的药店里都见不着它。葎草在南北方都可见到,它是一种蔓生植物,茎上有细刺,北方人称为“拉拉秧”,麦田中特别多。当年我到农村插队麦收时,手臂常被拉拉秧划出一条条血印子。

葎草入药历史悠久,作为民间草药多有使用,可清热解毒。“葎草”之名首次出现在唐代的《新修本草》,是当作新发现的民间药物来收载的。

经过李时珍的考证,发现更早成书的《名医别录》中其实已有记载,只不过叫作“勒草”。“此草茎有刺,善勒人肤,故名勒草。”勒草这个名字不常用,医家不闻其名。“勒”在南方某些地区有“刺”的意思。李时珍是湖北人,他从方言的变异推导出了“勒草”就是“葎草”,将两者合二为一。李时珍把它归到“有名未用”一类(记载有其名,应用未多见)。李时珍纠正了命名的混乱,该分的分,该合的合,这是《本草纲目》的一大贡献。

命名依据

中药的命名有很多依据和方法,也有很多趣味。称其名而识其性,呼其号而明其功。

第一种,用颜色命名。例如,白芷、丹参、黄连、黄芩、地黄等。白芷,芷为芳香之意。《楚辞》里多处记载了白芷,如屈原的《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白芷实际的颜色是白色,气味芳香,所以叫白芷。

第二种,用味道命名。龙胆,其根的形态像龙须,味道非常苦,像胆汁一样,所以叫作龙胆。细辛,其须根很细,味道辛辣,只要尝一次终生不会忘记这种味道。

第三种,用形状命名。海金沙,蕨类植物,孢子入药,质量非常轻,似粉末状。传统变戏法的向火上撒一把棕黄色的粉末,就看到噼噼啪啪冒火星,那棕黄色粉末就是海金沙。虎杖,其植物茎表皮很特别,有着像虎皮一样的斑纹,形态如杖,所以叫作虎杖。此外,还有虎掌、乌头、鸢尾、白头翁等。

第四种,结合产地命名。川芎、川乌、川贝母等皆因产于四川而得名。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广藿香、广陈皮皆产于广东。这些药物都具有产地的标识,一般都是道地药材。还有阿胶出山东东阿,党参出山西上党,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此外,还有一些外来的药材,名称中有“胡”“番”“洋”的,大多原产自外国,如胡椒、番泻叶、洋金花等。

第五种,从物候的角度命名。半夏,农历五月成熟,恰巧夏季过了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每到夏至果穗成熟的形态像是枯黄凋谢了一般,因此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夏天无,由于它的地上部分一到初夏时节就枯萎而难觅其踪,故得名。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常青而得名。

第六种,结合功效命名。益母草,顾名思义,对母亲有好处,能活血调经,为妇科良药。骨碎补,意思是可以使断裂的骨头愈合,用于治疗骨伤。番泻叶,番指外来,泻代表功效是泻下,叶指药用部位为叶。三个字,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防风、续断等,药名中体现出了药物的功效。

第七种,文化衍义命名。山药,原名薯蓣,因避唐代宗李豫名讳而改为“薯药”。到了宋代,又因避宋英宗赵曙名讳而改为“山药”。经过两次改名,变成了现在的山药。

第八种,根据外语命名。比如,没药原产自非洲、阿拉伯半岛等地。在原产地的语言中发音为“Myrrh”,在中国音译成没药。曼陀罗,药名洋金花,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诃子,又叫诃黎勒,音译自Harada。

第九种,因民间传说命名。刘寄奴,《本草纲目》第15卷引用了南北朝《南史》中的一段传说。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他小时候上山砍柴,看见一条大蛇立刻射出一箭,蛇遁去。第二天,刘裕回到山林中寻找,看到两个青衣小童在捣草药,便上前询问。小童答他们的主人被刘裕射伤,捣药是为治伤。刘裕将这种草药带了回去,此后凡遇金疮之伤就敷上。后人便称此草为刘寄奴。

不可画蛇添足

中药的名称不可画蛇添足。虽然中药以草木为主,有的名中带有草字头,如白芷等。但更多中药名根本没有草字头(艹),如人参。现在很多人在处方中或商品标签上,给参字加上草字头,其实是错字。

石韦,一味利水通淋的药,因为该植物多长在石头上,叶子具有柔韧性,就像加工后的皮革,所以叫石韦。如果给韦加个草字头就错了,曲解了原本的意思。

白及,白指其颜色,及指其块茎一年长一块,一节节接在一起,称为及,也没有草字头。

辛夷也是一样,其味道辛辣,花蕾表面如初生草木状,毛茸茸的。但没有草字头,不可写成“荑”。

中药释名并不是用《本草纲目》就能解答所有疑惑。李时珍没有说到的地方或是解释不够准确的情况仍然存在,这项工作仍在继续。中药的药名还有很多尚不清楚的地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随时留心,会有新的感悟。

另外也有命名意义特殊的。肉苁蓉别名“寸云”,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请教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郑金生。郑研究员做学问向来是刨根问底的。他给了我解答,肉苁蓉从内蒙古经过山西由晋商输入内陆,山西话“苁蓉”读音近似“寸云”。肉苁蓉也就得了这个小名。因有南北肉苁蓉之分,所以药材行里还出现了南寸云、北寸云。

正名治乱

名称乱,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世界上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0万种,英文名字却有160万个,平均每个植物有五六个别名。瑞典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在200多年前创立了双名法,以拉丁文表述使用到现在,为国际公认的植物命名法。现在生物界在基原上已经实现了一种植物一个名称。今后植物名不再混淆了。

澄清中药品种混乱,从药名做起。中药名和临床应用紧密相关,今后也要做到一药一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的恩师谢宗万教授生前倡导:“药无重名惠万家。”为达此目的,我的老师整整用了六十年,可见难度之大。(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