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用了十三年才平定四川,难道是跟鬼打仗吗?

 笑谈中 2024-04-04 发布于山东

知古而明今

明今可追远

在我小时候,张献忠屠蜀是一个不太冷门的历史事件。更有甚者,传说张献忠树立“七杀碑”,把四川人民屠戮殆尽。而今天的四川人,祖上都是从湖广来的,因此又有湖广填川的说法。

也不知道从哪年起,明朝被描绘成了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帝国。而相比之下,清朝比美帝还不堪。再进一步,为了彰显清朝的罪恶,张献忠屠蜀也就不存在了。一些不愿留下姓名和史料出处的网友说那都是鞑子栽赃陷害,甚至把张献忠描绘为斩杀贪官开仓放粮的人民领袖。虽然他们对质疑张献忠屠蜀没有什么根据,却往往给出一个自以为无懈可击的推断:清朝用了十三年才平定四川,难道是跟鬼打仗吗?

那么四川那些年到底遭遇了什么?我们可以来扒一扒这场历史悲剧的细节。

其实无论质疑张献忠屠蜀还是认为张献忠屠蜀的人,都共同承认那些年四川确实遭遇了一场人口锐减的大变故。

反映到史书上有个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根据《明会要》的记载,明万历年间四川有三百多万人。根据《清史稿··王骘传》记载,到了康熙二十四年统计人口,还有一万八千多男丁。①

 关于这场悲剧,记载了张献忠屠蜀的文献目前有四百多种。比较著名的有《广阳杂记》、《罹难录》、《明季南略》、《蜀记》等,甚至还有欧洲传教士写的《圣教入川记》,所以长久以来,关于张献忠屠蜀并没有什么争议。

再到后来之所以一些网友质疑张献忠屠蜀,大概根源上是一些学界的知识分子先质疑的。这首当其冲的质疑,便是年份问题。有不知姓名的学者指出,在1646年清军开始攻打四川,而在1649年张献忠就死了,可清军却在1659年才平定四川。这前后用了十三年,倘若之前张献忠屠蜀,又是谁在四川抵抗了清军十三年?这个说法到了网上,就是有人自作聪明地质疑:难道清军是在跟鬼打仗吗?

其实这类单线程思维的人,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某种推断当成无懈可击的结论。事实上最不值得一提的就是关于清军13年平定四川的质疑。抵抗清军的从来都不是普通百姓,老百姓手无寸铁,吃都吃不饱,哪有功夫再上战场?况且再细看一下史料就会发现,清军当时的进攻重点并不是四川,而是东南。入川的清军长期占据保宁与张献忠残部以及南明保持对峙,甚至这段时间南明内部还有空内斗,这说明清军一直也没给到南明什么压力。另外,四川地形复杂,且当时各势力盘根错节,并不容易平定。

如果这个抵抗时间长就是人多的逻辑成立,清军席卷华北并没用多长时间,是不是证明华北早就被屠尽了?这种单线程思维很容易被人接受,却很难经得起推敲。

还有人说,在梓潼七曲山曾有张献忠庙,说明当地人怀念张献忠。所以可以推断,所谓张献忠屠蜀,纯属反动派污蔑农民军的反动宣传。

这种思维逻辑,可以说比单线程还要简单。张献忠庙的存在,不能证明张献忠没有屠蜀。因为纵观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底层崇拜刽子手的事情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曾经大明全国广修魏忠贤生祠堂,难道能证明人民爱戴魏忠贤?

事实上张献忠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人们爱戴张献忠而建。原因是自从张献忠入蜀之后,就开始搞大规模文化灭绝运动。四川的历史古迹文章典籍几乎被其扫荡殆尽,唯独留下了梓潼的文昌帝君庙。这不是张献忠悬崖勒马,而是传说中文昌帝君名字叫张育,张献忠看在本家的份上,把文昌帝君庙当成了家庙。当地幸存的贾、裴二姓的司香人士为向张献忠谄媚保命而为其塑像立碑,未来以讹传讹,很多当地人以为文昌帝君叫张献忠。

未来曾国藩在细数洪秀全罪孽的时候还拿张献忠举例,说张献忠混蛋成那样好歹留了个文昌帝君庙,而洪秀全可是对于中华传统信仰尽数毁灭一个不留。② 

还有人讲,张献忠要统治四川,又怎么会杀光四川人呢?这个推断其实更加浅薄。因为张献忠屠蜀,不代表屠尽四川。其次,屠杀对于很多刽子手来说,是稳定统治的需要。这种例子更是繁多,比如日本当初就想吞并中国,难道就因为这个,就要质疑日本人屠杀过中国人?

其实,这就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很多人看待历史事件并不能客观公正就事论事,而是看人下菜碟。别看干的事一样,有的人干就会被歌颂,有的人干就会被痛批。这种事大家见过很多,而且会持续见到,并不需要我举例。而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些知识分子迫于形势对各种农民起义都极尽美化之事。甚至连张献忠沉银之事也一度判定是谣言,后来这些沉银被从河底挖出来,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能发现质疑张献忠屠蜀的理由其实并没有什么扎实的证据支撑,而都是一些浅薄的推断。这些浅薄的推断其实核心就是一句话:“我要是张献忠我就不屠蜀,那么张献忠自然也就不可能屠蜀。”

可问题是大家都不是张献忠,只有张献忠才是张献忠。

那么张献忠到底能不能干出这种事来?他当然能。明末这些所谓的农民起义领袖,那个不是杀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而张献忠也不是来到四川才突然残暴的,在他的职业生涯,屠杀这种事干了很多次。比如张献忠攻下湖北随州之后,就展开了屠城。攻陷了安徽六安的时候,把全城百姓都砍下一臂。③ 

而张献忠决定在四川展开大屠杀,也不是一时兴起。张献忠过去一直是流寇,从未有根据地,一向是攻破一城,劫掠殆尽之后换下一个地方。原本他入川之后登基为帝想要建立割据政权,然而清军十三年才平定的四川,张献忠也难以短时间里控制所有原明朝驻川将领。另外,随着云贵地区的南明永历帝登基,很多四川军阀或者明朝旧臣开始心向南明,外加清军的逼近,让张献忠又萌生了抢一把就走的念头。可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屠杀,是因为其宰相汪兆龄对其进言,说这趟出走早晚还得回来,但是川人强悍,走来再来必然要大费周章,所以现在进行屠城,将来杀回来会更简单。因此,张献忠决定对成都府辖下的32洲县进行大屠杀,并给手下士兵下达了kpi。因此张献忠的部下如同打了鸡血一般,为了完成这个kpi而大开杀戒。至于杀了多少人,并没人统计,所以没有确切数字。④

但四川的原住民被屠戮大半,也不是张献忠一个人的罪孽。张献忠杀的,主要集中在成都、重庆附近。在川东一代有一支割据力量叫摇黄十三家,他们在川东为乱,也杀了不少人。此外,四川本地的军阀也互相残杀,这也带来了残害百姓的事情。因为四川老出现屠杀,那自然百姓无法踏实生产,那么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也不稀奇。另外古代屠杀过后,必然带来大规模瘟疫,这也是造成四川人口大减员的一个因素。⑤

除此之外,因为人口的大规模减少,导致四川老虎的数量越来越多。虎患伤人,也是导致四川人口减少的一个原因。⑥

后来清军入川,自然也要杀人立威。如此一折腾,四川原住民几乎被屠戮殆尽,也就理所当然。但在这诸多因素中,因为张献忠屠城的范围大,人口更密集,所以认为张献忠屠蜀人最多,也不无道理。这也是文献中往往更多记载张献忠屠蜀的原因。

不过四川百姓的苦难并没有因为清朝平定四川而结束。下一场大悲剧就是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当时清军和吴军反复争夺四川,于是双方都强迫当地百姓站队。留辫子被吴军杀,不留辫子被清军杀,这又造成了四川人口的大减员。

历史其实是清晰的,但很多争议往往是因为站队而发生的。比如把自己带入到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之上,那自然认为这些起义军首领都是伟光正的,继而就想尽一切办法为其暴行开脱。同样,把自己带入到帝王将相身上,依然会想尽办法为帝王将相开脱。他们讨论的从来都不是历史,而是意淫。

历史啊,记载的东西大部分是悲剧,这些悲剧都是教训,是先例,是警钟。然而这些悲剧最大的悲剧,就是被后人当成了站队的标准。普通人从来都是历史宏大叙事中的尘埃,但要是以平民的身份认为自己是这些宏大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那多少有点对不起造物主赋予的大脑。

参考资料

万历六年,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

——《明会要·民政一》

且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疮痍。自荡平以后,休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清史稿·王骘传》


虽乱臣贼子穷凶极丑亦往往敬畏神祇。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至梓潼亦祭文昌。粤匪焚郴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

——《讨粤匪檄》

庚午,献忠、汝才合兵陷随州,知州徐世淳死之,合户被杀,吏民屠僇不遗,血流成沟浍。

——《明史纪事本末》

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

——《明史纪事本末》

 兆龄曰:“皇上此言差矣。四川山水最险,人性刁恶;皇上入川未满二年,恩信未结。今舍之而去,彼必啸聚为乱,北拒剑阁、东扼瞿塘,川兵素称慓悍,那时恢复必费手矣。依臣愚见,莫若将城内百姓,无分良贱老幼,尽行剿杀。”

——《蜀记》

正月初十日,献忠传令将川中各卫所军余并收川营兵,除年十四以上者留营,其余成丁老弱,不拘男妇,尽命杀之。自初十日起、至十五日止,各路呈报杀过川兵册开:卫军七十五万有奇,家口不计;川兵二十三万有奇,家口三十二万余。成都北门外威凤山起、至南门桐子园止,绵亘七十余里,尸骨堆积,臭闻百里外。十六日,命平东将军张可望、抚南将军张文秀、安西将军张定国、定北将军张能奇各领贼兵,分头四出;献忠统领伪指挥千百户、伪禁丁羽林之众二十余万,督阵分发成都府三十六州县地方。剿杀百姓,限三月尽复命。可望等星夜前往,每日屠戮四、五城,或七、八城;不过旬日,三十六州县俱己屠完,每一城户口多者千百万、少者亦数百万。城既屠毕,乃发各贼往诸山箐、各乡村,处处搜杀;所到之处,草木种绝,江河断流。其幼男幼女至三、四岁以外者,俱要过刀断命。若半岁、一二岁者,或投之井中、或投之火内、或弃道旁、或衬马足;或掷之半空,下用枪头迎穿其腹,以此为乐。

——《蜀记》


今统以十分而论之,其死于献贼之屠戮者三,其死于摇黄之掳掠者二,因乱而相残杀者又二,饥而死者及二,其一则死于病也,

——《烬余录》

蜀中升平时从无虎患,自献贼起营后三四年间,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逾墙上屋,浮水登船爬楼,此皆古所未闻,人所不信者。

——《蜀乱》

与君共勉

君子能修其道

纲而纪之

理而统之

而不能为容

头条号笑谈中              

   微 博|学历史的孔令堃

 B站|孔老师读书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