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迈山

 金有经贸 2024-04-05 发布于云南

景迈山是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

景迈山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

景迈山以普洱茶盛名,共有14个传统村落,分属景迈村、芒景村两个行政村。

景迈村有景迈大寨、糯岗、班改、勐本、芒埂、老酒房、南座、笼蚌共8个传统村。

芒景村有翁基、翁洼、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那乃共6个传统村落。

景迈村和芒景村组成了占地面积2.8万亩的景迈山万亩古茶园。

景迈山各村的茶鲜叶都以“景迈山普洱茶”的名义对外销售。

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文化遗产。

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

景迈山——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景迈大寨观景台站。

景迈山群山环抱,山峦叠翠,山川秀美。

在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

景迈山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山花烂漫,果实累累,亚热带风光旖旎。

景迈山间云雾缭绕,山下云海茫茫,犹如人间的世外桃源。

景迈山茶盛世夸,香飘寰宇向天涯。

在无限向往中,景迈山我们来啦!

《盛世景迈》:景迈山茶盛世夸,香飘寰宇向天涯。寻常几度千秋月,更展今朝万古霞。

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景迈大寨欢迎您!

进入景迈大寨景区,这一段石头铺设而成的道路,风格悠久秀丽。

千年古树遗景迈,万年茶山名远扬。

顺着石头道路盘山道上,远远能看到一座金塔耸立于山巅。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苍莽景迈,风光壮美。

茶魂光塔悉利景迈。

大金塔位于景迈大寨,是附近村民进行节日庆祝、日常祭祀的重要场所。

从近处看大金塔,整个塔身呈金黄色,建筑风格极具傣族特色。

大金塔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

大金塔下泼水欢。

多么欢乐愉快的泼水,浸满水珠的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

大金塔光彩夺目,金葵花妩媚争艳。

据说每年要对大金塔进行一次金粉刷。

在大金塔下远眺景迈山,传统村落尽收眼底,一幅人间烟火气。

日光洒在金佛上,洗净内心深铅华。

金钟。

敲锣。

打🥁鼓。

景迈山茶祖先,循着从千年古茶林中传来的悠悠茶香寻去,绿意葱茏的景迈山便出现在眼前。

景迈大寨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遗迹茶马古道是唐宋至民国期间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进行茶马互市、农牧区物资交换以及商贸往来的陆路交通网络,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贸易线路之一。

景迈古道是茶马古道滇藏线普洱至澜沧段上的一条入山小路。

在现代公路开通之前,先民通过这条唯一的对外交通道路,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用茶叶换取马帮商队带来的盐巴、棉布、农具等必需品。

该古道出景迈大寨,向西经南门河后通往孟连;向东经勐本、芒埂,顺山势至南朗河畔,再通往澜沧、勐海两个方向。

经估算古道平面长度约14公里,宽约2米,可容两马并行。

1980年修建公路后,多数古道路段被拓宽、覆盖或废弃,仅在景迈大寨留有遗存,以卵石铺砌,长约100米,宽约4米,坡度达20度。

茶马古道遗迹见证了景迈山早期先民对外交通与开展茶贸易的历史。

茶马古道往下走就是景迈大寨村。

这里是景迈大寨村70号。

站在景迈大寨,俯瞰连绵起伏山寨古屋,房顶两叶茶叶仿佛置身于一幅天然的水墨画中。

这屋顶上飞舞着一只孔雀。

阳光被云海遮挡,村间小道,绿树鲜花,自然风光会让你流连忘返。

矮人半截当地村民盛水用的大缸。

继续往下走则是景迈大寨佛寺。

景迈佛寺景迈山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每个村寨均建有佛寺,是村民举行佛教仪式与重大节庆活动的场所。

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布局较为自由,没有明确的轴对称空间关系。

受西双版纳地区影响,寺院建筑多为直接落在台基上的单层建筑,屋面从中央向两侧分段对称跌落加下层四坡屋面,构成类似歇山顶的外形。

寺院建筑大多由本地工匠建造,造型与装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景迈佛寺位于景迈村景迈大寨中心地带的高台上,占地面积约1911平方米,由寺门、主佛殿、塔亭、金塔、新佛殿与僧房等组成。

其中,老佛殿正入口朝东,复建于1991年;塔亭位于老佛殿东侧,建造年代约为清晚期至民国初期,距今有近百年历史,亭内佛塔于20世 年代被拆毁。

这两座宗教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的文物建筑。

来到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

大平掌古茶林景迈山现有五片栽培型古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1140~1600米之间,面积共计约1180公顷。

景迈山世居民族智慧地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为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形成的传统林下茶种植方式延续至今。

据估算,目前古茶林中茶树超过120万株,其中树龄100年以下的占多数,100-150年的占9.8%,150年以上的占0.7%。

合理适度的茶树种植方式保证了古茶林的生物多样性,区域内有当地原生种子植物134科,524属,约1500种。

大平掌古茶林总面积310.98公顷,以白象山为中心,位于景迈村景迈大寨,是景迈村唯一开放展示的古茶林。

该片区的'茶神树'每年春茶季都会受到村民的祭拜。

大平掌古茶林见证了世居民族悠久的林下茶种植传统,以及茶树植物对种茶民族文化的影响。

林下茶种植传统傣族、布朗族等世居民族认识茶树生长习性,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直接在森林中育茶种茶。

使茶林呈现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其中灌木层为茶树主要分布层,并因人工干预形成茶树优势群落。

这种林下茶种植方式,不但有利于调节森林空气湿度,而且形成了更多漫射光来促进茶树生长。

世居民族在对古茶林的管理中形成了系统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例如,间伐高大乔木为茶树争取更好的生长条件;保留或移植有利于茶树生长的植物,以提高茶叶品质;依靠自然落叶为茶树提供大部分营养;基于生物多样性来防治病虫害等。

景迈山曾于20世纪60~90年代试种密植高产的台地茶园,但在2007年后将其改造为延续林下茶种植传统的生态茶园。

茶花。

糯岗老寨隶属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枯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村,主要民族为傣族。

该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文物构成,也是被列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要素的9个传统村落之一。

糯岗老寨坐落于糯岗山东侧,嵌于山间盆地,被古茶林包围。

海拔1450米左右,处于雾线之上。

据考古调查和村民口述,糯岗老寨曾经历整体搬迁,在现址东侧还留存有百余年前的老寨村落遗址。

村寨完整保存着景迈山傣族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以寨心为中心,呈向心式布局发展。

糯岗佛寺位于村落北面高台上,是村民举行宗教活动与重大节庆的场所。

该寺的佛殿大约建于清晚期至民国初年,与村内保留的79座干栏式传统民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的文物建筑。

村西侧有溪流水塘,东侧有糯岗河绕村而过,体现了傣族村落选址对水源的重视,'糯岗'在傣语中即有'金子掉入水塘'之意。

寨心、佛寺、传统民居与水源等均为糯岗老寨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载体。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多,地方政府为保护糯岗老寨,在老寨西侧规划建设了糯岗新寨,并发展成为新的自然村。

傣族传统民居建筑景迈山傣族、布朗族传统民居均采为干栏式建筑。

建筑材料以木、竹为主,其中木材多用木荷、栎树与松树等。

屋顶形式为歇山顶,上覆方形挂瓦,历史上则用茅草顶。

建筑分两层,底层为干栏层,传统用于家畜饲养、杂物储藏,并设楼梯通往二层前廊,再经前廊进入室内与掌台。

二层室内设有神柱、火塘,其中神柱是家神所在,需每日供奉祭品,不准外人随意触碰。

火塘及周边区域综合待客、厨房、饭厅和老人睡卧等多种功能;除老人外的其他家庭成员则沿围板放置床铺。

掌台为方形露台,有洗晾、休闲等功能。景迈山传统民居建筑形态随时代变迁不断演进,主要表现在层高抬高、二层围板开窗和屋顶坡度渐缓等。

傣族、布朗族传统民居存在一些细微差异。傣族民居平面多为方形,屋顶多为重檐,屋脊两端以黄牛角为装饰符号,室内用衣柜或围板分隔出卧室。

布朗族传统民居建筑平面多为方形或' L '形,屋顶多为单檐,屋脊两端以'一芽两叶'为装饰符号,室内不分隔出独立的卧室。

翁基寨属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枯族自治县惠民镇芒景村,主要民族为布朗族。

该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的文物构成,也是被列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要素的9个传统村落之一。

翁基寨位于哎冷山(又称芒景山)山脉北端,依山势而建,被古茶林包围,海拔1350米左右,处于雾线之上。

据村民口述,景迈山5个布朗族村寨与哎冷山的布局形如大象,翁基选址于大象头部。

'翁基'在布朗语中是'看卦'的意思,传说布朗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时,就在此地看卦选址立寨。

村寨完整保存着景迈山布朗族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建筑围绕寨心沿等高线错落布局。

翁基设有寨门,过去仅允许在寨门内建设房屋。

翁基佛寺。

翁基佛寺建于村北端台地上。

翁基佛寺是举行宗教活动与重大节庆的场所,重修于2009年。

村中建筑均为干栏传统民居,传统要求民居入口朝向寨心,建筑屋脊与哎冷山平行。

其中49栋干栏式传统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的文物建筑。

村界、寺旁分布着多棵大树,被村民奉为护寨神树,树种包括柏树、菩提树与榕树等。

寨心、寨门、佛寺、传统民居与神树等均为翁基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载体。

晒茶又被称为晒青。把揉捻以后的茶,在阳光下晒干,就成了茶农们常说的:晒青毛茶。

吊脚楼。

翁基古寨杀青大锅。杀青是制作普洱茶第三道工序,这一步完成茶叶就初步成型。

普洱茶的杀青大锅灶制作是普洱茶制作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茶叶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茶农们通过使用大锅灶,能够更好地控制茶叶受热的过程,使茶叶的杀青得以均匀进行,确保最制作的普洱茶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杀青的目的在于迅速停止茶叶的氧化,锁定茶叶的有效成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多,在老寨北侧、南侧建设发展有新寨。

寨心是景迈山民族村落建设的起点和中心,被认为是寨神所在,是举行祭寨神仪式的场所。

布朗族寨心的形式通常为多根较矮的寨心桩围绕着一根较长的寨心桩。翁基寨心由五根寨心桩组成,中心一根为柏树所制,周围两根为梨树所制,两根为栗树所制。

寨心是景迈山布朗族原始崇拜和民间信仰的体现。

翁基饭店。

畅游景迈翁基寨,饥肠饿肚近黄昏。

晚餐。

翁基古寨有很多民俗客栈。

天色已晚,翁基寨住宿。

清晨翁基寨炊烟升起。

观日出。

芒景村是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乡南边的一个布朗族村落。

芒景地处云南省澜沧县著名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核心地带。

芒景距乡政府所在地29公里,到乡政府道路为弹石路。

芒景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满镇,南面和西面与糯福乡相邻,北邻景迈村。

芒景是一个典型的布朗族村。

芒景村极少数民族布朗族人民集中生活的地方。

景迈山海拔一千多米,常年云雾缭绕,这里拥有一万多亩千年古茶园。

古茶园周边分布着十个傣族和布朗族村寨,分别是芒景村的翁基、翁哇、芒景上寨、芒景下寨。

芒洪大寨。

芒洪大寨隶属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枯族自治县惠民镇芒景村。主要民族为布朗族。

该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的文物构成,也是被列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要素的9个传统村落之一。

芒洪大寨其所在的芒景行政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芒洪大寨位于哎冷山(又称芒景山)西南山麓,依山势而建,被古茶林包围,海拔1320~1395米,处于雾线之上。

据村民口述,景迈山5个布朗族村寨与哎冷山的布局形如大象,芒洪大寨选址于大象臀部。

村寨完整保持着景迈山布朗族村落的传统格局,依据地形建设形成上寨、下寨两个组团,各有一个寨心。建筑围绕寨心,沿等高线错落布局。

村寨入口处台地曾为芒洪佛寺旧址,现仅存一座清代八角塔,见证了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景迈山布朗族的传播。

村内62栋传统干栏式民居与八角塔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的文物建筑。

此外,村界与村中还分布着多棵大树,被村民奉为护寨神树。

寨心、传统民居、芒洪八角塔、茶祖树与神树等均为芒洪大寨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载体。

芒洪八角塔位于芒景村芒洪大寨入口的台地上,曾是芒洪佛寺旧址,现仅存一座八角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文物建筑。

该塔雕刻精美、技艺精湛,造型在南传佛教信仰地区较为罕见。它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采用当地红砂岩建造。塔座为八方须弥座式。塔身分为两层,一层中空用于收藏经书,东向设门。

佛塔共有23幅石雕图案,塔座8幅为世俗题材的吉祥图案,塔身二层有7幅,东门两侧的2幅为佛教题材图案,雕有释迦牟尼菩说法讲道的场景,其余5幅为花卉、动物、神话人物等图案。顶层浅浮雕则为道教'暗八仙'。塔身共十六个翼角,造型灵动轻快,雕刻细节各不相同,有象鼻、祥云和卷草等。

根据对八角塔的建筑造型、装饰题材与雕刻技艺的研究,推断其建于清代,由澜沧江内的汉族工匠建造。

芒洪八角塔作为重要的物质证据,反映了景迈山早在清代就存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千年古茶山,茶马古道上,回荡着阵阵马帮的铃响……想那个地方,我永远的梦乡,想那个地方,景迈山好地方。”歌手孙楠歌唱的“那个好地方”,就是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景迈山。

景迈山古茶林占地面积2.8万亩,茶树采摘面积1.2万亩,迄今已有1828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茶林景观最典型、文化内涵最丰富、人地关系最和谐的古茶林。

景迈山具有重大的科研、景观、文化和生产应用价值,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被誉为“人类茶文化史上的奇迹”“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茶文化主题项目空白,再次证明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茶的起源地,是种茶制茶的鼻祖。

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落位中国、落位世界茶树起源地:云南省普洱市景迈山!👍👍👍👍👍👍

景迈山,以鲜活自然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全球最早的人类种植茶树样本,填补了世界遗产中无农业遗产、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景观遗产的空白。

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以“茶”之名,再次走向世界。

景迈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古茶林彰显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朴素生态伦理和智慧,对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多元文化并存具有启示意义。

今天,走进景迈山,空气中弥漫着茶香,山林间飘荡着象脚鼓声,千年景迈山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景迈山还是那座被大自然的赐予和祖先留下的古茶园护佑的茶山,还是那些懂得感恩、学会珍惜的茶山人,那些“人茶相依、伴茶而生”的美丽故事仍在继续。一完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