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证当守命门、辨病机、崇合治

 循天园 2024-04-05 发布于广西

清代陈士铎在《外经微言》中指出:“命门为十二经之主。《素问》不明言者,以主之难识耳……秦火未焚之前,何故修命门者少,总由于不善读《内经》也。”此语道破中医治学的门径与误区,至今仍振聋发聩。国医大师朱良春善从“命门”论治疑难杂病,推崇《黄帝内经》“杂合以治”。朱老之师章次公注重明辨病机,强调药随机转。在上述先贤的启发下,笔者将“守命门·辨病机·崇合治”贯穿于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中。

守命门

众所周知,太阳与地球万物关系密切,地球的光与热大部分来自太阳,如果太阳不再向地球提供能量,万物生命活动将会停止。大自然以“阳气”为主导,太阳能温养,助力万物生、长、化、收、藏;而命门内藏元阳,好比自然界的太阳,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维系人类生、长、壮、老、死。

“命门”原义为“产生、传递、支配生命生化信息之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命门者,目也”),《难经》则将其提升到“生命之本”的重要地位。“精、气、神”被誉为人身“三宝”,是人体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调节和适应社会能力等健康要素的基础,《难经》将“三宝”统于命门,强调命门为“生命之本”,即人体生命的根本,气化的本源,为先天元阴元阳蕴藏之所在,具有藏精舍神、维系元气、主宰生殖发育、抵御邪气等功能。命门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更是人类健康的基石。人类要健康,贵在守命门。

如何“守命门”呢?陈士铎在《外经微言》中提出了“养命门八法”,即绝欲、守神、练气、保精、服药饵、慎吐纳、慎劳逸、节饮食,而孙思邈、李时珍、张景岳、孙一奎、赵献可等名医不仅将“养命门”“温命门”方药用于养生保健,还用于临床诊疗。从某种意义上说,命门是人类健康的“命门”,而命门学说则是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命门”。万物生长靠太阳,人类健康守命门。

辨病机

“病机”一词颇具中医特色,《黄帝内经》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病机十九条”被后世医家奉为中医临证准绳;《神农本草经》进一步发挥“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从“机”的原义出发,可将“病机”解读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枢机。古人非常重视病机,时至近现代,中医侧重于辨证分型和证的本质等研究,逐渐淡化了对病机重要性的认识。治病求本,贵在求“机”,章次公、朱良春、周仲英等著名中医学家均强调明察病机,药随机转。

中医学之病机既是“疾病之机”,更是“治疗之机”,辨识病机(简称“识机”),既是辨识疾病变化之机,更是辨识当下处方用药的治疗之机,两者实为一体。“识机”内含病势之演变,既可传承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六经、八纲等多元辨证精华,又可将上述多元辨证融为一炉;既体现各自特色,又彰显各家优势,保证精华传承的有序进行。“识机”为临床诊疗核心,上承“辨证”,下启“论治”。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识机”从“辨证”中分离出来,并将“识机”独立化与核心化。

在临证时,应该如何“识机”呢?“识机”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凝练“基本病机”,此乃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一般规律;二是抓住“主要病机”,此乃疾病特定阶段病机的主要方面;三是兼顾“次要病机”,此乃疾病特定阶段病机的次要方面。在辨识基本病机、主要病机和次要病机的基础上,方可精准掌握“先机”,创造“转机”,化解“危机”。在临证中,彰显“识机”,旨在让“辨证”更简单,让“论治”更精准。

崇合治

“崇合治”即是通过不同的治法及手段使疾病痊愈,治法不应局限于汤药、针刺、艾灸等一种或几种,还可融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实现中西医有机结合。《素问·异法方宜论》载“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指出高明的医生(圣人)会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使得每种治疗方法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崇合治”正是传承“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精华,强调了中医治疗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即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理念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思想,也体现了中医的独特之处。

笔者认为,“崇合治”应做到“三合”,即防治结合、针药结合、中西结合。“防治结合”是从疾病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对疾病当下及预后作出整体判断,不应只看当下的症状和体征,还要根据病机的发展方向作出预判,防止疾病发展。“针药结合”代指在技法手段层面上的融合,将已有的医学手段进行综合发挥,充分运用各种治疗手段,全力促使患者康复。“中西结合”是在不同医学体系下建立对疾病的全方位认知,充分发挥不同医学体系的各自优势,比如现代医学提出的“多学科治疗”概念,就是要加强不同系统的相互联系,不能将疾病视为独立事件,要从不同角度审视疾病。由此开展临证,方能整合医疗资源,实现精准施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类健康。(林明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罗清洁 广州若水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丁思元 辽宁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