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战:伤寒汗出病解的方式有哪些?(附伤寒思维)

 阿弥陀佛cq1zp7 2024-04-06 发布于甘肃

一、用发汗药汗解

太阳病表证虽据其有汗无汗、脉象浮紧浮缓等表现划分为表虚中风、表实伤寒,但用汗法祛除邪气,理致则一。

尽管服麻黄汤或桂枝汤有啜粥与不啜粥的区别,但覆取微似有汗的原则相同,因以汗出方式祛除邪气,故有“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的告嘱。要想祛除邪气,必须掌握汗出的程度,“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汗出适度,则邪去病解;发汗太过,则损阳伤正,变证丛生。可知,非汗出无以祛表邪,大汗出反而伤正气。此即以发汗药得以汗解的要领。

二、非发汗药汗解

得汗病解,除用诸如麻黄汤、桂枝汤发汗药物以外,用非发汗药亦可使疾病得汗而解。如第23条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即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宣通上焦气分,使上、中、下三焦之气调达畅通、津液道路畅达,则能布散周身,内而脏腑,外而百骸。胃气调和,则津液化生有源,一身之气谐和,故能化津作汗、带邪外出。此虽不用发汗解表药而起到汗出病解的作用。

除用药物外,针刺发汗腧穴有时亦能达到汗解的目的。

如第216条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刺期门并无发汗作用,然能达到汗解的目的。血汗本同一源,汗为心之液,今热邪入结血室,致血分热盛,血热伤及心气,心气既伤则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故但有热蒸血中营阴致头汗出症,而周身无汗。热伤心气则有谵语,治之必刺肝之募穴,因肝主藏之血,充肤温肉,澹渗皮毛。刺期门则血中之热化汗外出,血室胞中之热邪亦随之外散,则疾病即可痊愈。

三、自汗而解

所谓自汗而解,即指不用药物或其他疗法,机体本身自我修复能力增强,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气血调和,自动出汗后疾病痊愈。其机理仲景称之为“自和”。自汗而解,据其出汗前的表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自和汗解:如第49条所云“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是因于表证误下,非但表证不解,又徒伤里气,而致里虚,然里虽虚而表邪尚未内陷,此时不可为解表而再行发汗,须待其里气恢复,而与表平,平则和,表里和则阴津阳气自相和谐,邪无所容,不待发汗而邪随自汗出而愈。

烦而汗解:如第116条云:“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表证误用火法,邪气不得外散,反而内聚并加剧,邪气闭阻,营血运行不畅,出现腰部以下重而不仁、麻木无知觉的症状。但若病人正气强盛、精气内充,仍有祛邪外散之力,脉浮可证邪仍在表,正气抗邪,正气剧争,故先作烦,待正盛邪却,邪随汗散,一汗而表解病除。

狂而汗解:第192条谓:“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按此证属湿热交盛、郁于肌肉骨节,故见骨节疼、发热等症状。若病人胃气旺盛,化汗有源,胃气有祛阳明水热与汗共并外出之力,湿热随汗外出而痛去。唯其汗出之先,湿热交郁,胃中阳盛,正邪相争,故其人猝然发狂是为汗出先兆,其人濈然汗出是邪气外散征象。

战而汗解:战汗是在出汗之先,有鼓颌寒战的表现,如第94条所说“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患有太阳表证的人,若平素正气较弱,当正邪相争、抗邪外出时,营卫之气一时郁聚不能外达,故有脉伏不见、全身战栗的正邪剧争表现,待正胜邪却,则作汗而解。另外,第101条及第149条亦属战汗病解的例子,但非自己战汗,而是服用小柴胡汤后正气得到扶助,战汗而解。

衄而邪解:对“衄解”一词的注释,柯韵伯称为“红汗”,是指太阳病表寒郁阳太重,邪正相争,阳热不得由汗发越而迫伤血络致衄血后热从血解的现象。由于血汗同源,衄后表解与汗后表解的机制一致,故亦可属于汗解范畴。如宋本第46条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

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和第47条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即其例,其中第47条乃自衄而邪解,而第46条则是服麻黄汤后(麻黄汤主之应放在“此当发其汗”之后),轻者烦而汗解,剧者衄解。表寒遏阳的程度较第47条为重。再则第56条曰:“伤寒……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对此条文的认识,《医宗金鉴》注云:“伤寒,头痛不论表里,若苦痛者,是热剧于营,故必作衄,衄则营热解矣。”衄虽为邪出的一种征象,但如能未衄之时,无汗宜麻黄汤,有汗宜桂枝汤,汗之则不衄而解矣。则是更佳。即便是衄解,亦衄之不能过甚,正如前贤王宇泰谓:“点滴不成流者为顺,否则临证之时可视其脉证,随证治之。”邪气侵袭肌表,闭束卫表之气不得外散,邪气不散,郁于经中,邪郁求伸,假衄为泻邪出路,衄血出,则邪气随血而散,故后世有“红汗”之称。太阳病衄血,有药后衄血而愈、不药自衄而愈、衄后服药而愈三种不同情况,虽皆属邪自衄泻,但有泻多泻少之不同,故有服药与否的差别。

冒而汗解:头目昏蒙,如冒复蒙蔽谓之冒。如第93条谓:“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太阳表证汗下失序,误伤表里之气,以致表里俱虚,若正气虽虚,尚能聚而抗邪,正气聚而一时不能上奉清窍,头目失养而致昏蒙如冒,待正气胜邪,作汗而解,正复归窍,冒证遂愈,此即为“汗出表和故也”。

阳复胜阴而汗解:“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若复紧,为未解。”(第361条)此条在厥阴证治中,脉应为沉细,或迟,或紧,此时“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若脉紧,阴气犹胜,故云未解”。(《注解伤寒论》)“微热”乃阳复之象,是相对于长期阴证而言,不是“阳盛则热”之热甚,“汗出”乃阳复逼阴邪外出之征。此外,“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第366条)此条乃述戴阳证的阳气虽虚,尚不太甚,“真阳之发者十之三,而潜藏者尚十之七也,藏而能动,必当与阴相争,争而未胜则郁冒,争而即胜则汗出,汗出则内伏之阴从外出,外出之阳从内入,而病乃解矣。(《伤寒贯珠集》)凡此二条,皆说明了阴证阳衰轻证,阳气能回,且能蓄聚抗邪外出而汗出,阴邪随之而散。

附:郑钦安伤寒思维

伤寒溯源解

仲景为医林之祖,着《伤寒》一书,以开渡世津梁,揭出三阳三阴,包含乾坤二气之妙,后贤始有步趋。无奈相沿日久,注家日多,纷纷聚讼,各逞已见,舍本逐末,已至于今,故读《伤寒》书者寡矣。亦并不知“伤寒”何所取义也。取注《伤寒》者,亦只是照原文敷衍几句,并未道及《伤寒》宗旨,与万病不出《伤寒》宗旨,教后人何由得入仲景之门。予特直解之。夫曰伤寒者,邪伤于寒水之经也。太阳为三阳三阴之首,居于寒水这地,其卦为坎。阳为阴根(根原本作“恨”,据文义改。)。坎中一阳,即人身立极真种子,至尊无二,故称之曰太阳。[眉批]考之即在六合之中。卷之即在坎中一点,以坎中一点示气在血中,皆喻言也。如天之日也,太阳从水中而出,子时一阳发动,真机运行,自下而上,自内而外,散水精之气于周身,无时无刻无息不运行也。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的真机。要知气化行于外,从皮肤毛窍而出水气,水即阴,气即阳,外出是气上而水亦上也。气化行于内,从溺管而出水气。内出是水降而气亦降也。外出者,轻清之气,如天之雾露也。内出者,重浊之气,如沟渠之流水也。

太阳之气也无乖,一切外邪无由得入。太阳之气偶衰,无论何节何候中,不正之气干之,一年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乃是正气,六气中不正之气,才是客气。六气,每司六十日有零,一年中三百六十日,而一年之事毕,循环之理寓矣。必先从毛窍而入,闭其太阳运行外出之气机,而太阳之经症即作,故曰伤寒。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目原本作“日”,据文义改。),即是伤寒也。太阳为六经之首,初为外邪所侵,邪尚未盛,正未大衰,比际但奶按定太阳经施治,邪可立去,正可立复。

因近来不按经施治,用药不当,邪不即去,正气日衰,邪气日盛,势必渐渐入内,故有传经不传腑,传腑不传经,二阳并病,三阳并病,两感为病,渐入厥阴,邪苟未罢,又复传至太阳。迁延日久,变证百出,邪盛正衰,酿成阴阳脱绝种种危候。

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以匡其失而辅其正,邪在太阳经腑,则以太阳经腑之法治之。邪在阳明经腑,则以阳明经腑之法治之。邪在少阳经腑,则以少阳经腑之法治之。邪在(在原本脱,据文义补。)太阴、少阴、厥阴,或从本化,或从中化,或从标化,按定标本中法治之。举伤寒而万病已具,揭六经,明六气,而一年节候已该。论客邪由外入内,剥尽元气,能令人死,步步立法,扶危为安,似与内伤无涉。不知外邪入内,剥削元气,乃是六。七情由内而戕,剥削元气,毋乃非六经乎?不过外邪之感,有传经之分,七情之伤,无经腑之变。由外入内固有提纲,由内出外,亦有考据。不过未一一指陈,未明明道破,总在学者深思而自得之。[眉批]客邪由外入内,以升散清解,不使入内为要。元气由内出外,以温固而收纳,不使外出为要。只此两法,诚为度世金针。

予谓一元真气即太阳。太阳进一步不同,又进一步不同,退一步不同,退两步又不同。移步换形,移步更名,其中许多旨归。外感内伤,皆本此一元有损耳。最可鄙者,今人云仲景之方,是为冬月伤寒立法,并非为内伤与杂证立法。试问内伤失血肺痿,有服甘草干姜汤而愈者否?呕吐泄泻,有服理中汤而愈者否?抑郁肝气不舒,两胁胀痛,有服小柴胡而愈者否?夜梦遗精,有服桂枝龙牡汤而愈者否?肾脏不温,水泛为痰,有服真武汤而愈者否?寒湿腰痛,有服麻黄附子细辛汤而愈者否?少气懒言,困倦嗜卧,咳嗽潮热,有服建中汤而愈者否?温病初起,有服麻杏石甘汤、鸡子黄连汤、四逆汤而愈者否?痢证,有服白头翁汤、桃花汤而愈者否?腹痛吐泻霍乱,有服理中汤、吴茱萸汤而愈者否?妇人经期、妊娠,有服桂枝汤而愈者否?痘证初起,有服桂枝汤、升麻葛根汤而愈者否?老人便艰涩,有服麻仁丸而愈者否?阳虚大便下血,有服四逆汤而愈者否?阴虚大便脓血,有服鸡子黄连汤而愈者否中?今人不体贴,只记时行几个通套方子,某病用某方,倍其味,某病用某方,减某味,如此而已。究其阴阳至理,全然莫晓,六经变化,罕有得知,愈趋愈下,不堪问矣。

附七绝一首:

伤寒二字立津梁,六气循环妙理藏,不是长沙留一线,而今焉有作医郎。

问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故何也?

夫曰冬伤于寒者,伤于太阳寒水之气也。冬令乃阳气潜藏,正天一生水之际。少年无知,不能节欲。[眉批]节欲二字。不专指房劳,兼一切耗神耗气之事。耗散元精,元精即天一。元精一耗,冬不藏精也。不能化生真水,即不能克制燥金之气,故当春之际,温病立作。二月属卯、卯酉阳明,燥金主事。苟能封固严密,指冬能藏精者。元精即能化生真水,而燥金自不敢横行无忌,春即不病温矣。此刻辛温固本之药,未可遽施,当从二日传经之法治之,未为不可。虽然如此,又当细求,而清凉之品亦不可妄用。病人虽现大热口渴饮冷,谵语,又当于脉息,声音之有神无神,[眉批]无神非温,有神乃是。饮冷之多寡,大便之实与不实,小便之利与不利。有神者,可与麻杏石甘汤,无神者,可用回阳收纳之法治之,庶不致误人性命也。

用药须知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凡一切外邪初入,切不可攻下,攻下则引邪入里,变证百出。切不可妄用温固收纳,收纳为关门捉贼,延祸匪轻。切不可妄用滋阴,滋阴则留恋阴邪,病根难除。只宜按定六经提纲病情施治,庶不误人。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凡内伤之人,多半咳嗽,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闭塞清道而成,只宜辛甘化阳之品,荡去阴邪,清升浊降,咳嗽自己。昧者不识,称为陈寒入脱,纯用一派搜寒宣散之品,每每酿成脱证。不知病既内伤,正虚无疑,而更用此宣散,则一线之正气,又为大伤,岂能久延时刻,而不脱绝者乎。

凡内伤之人,多半胸满不食,痰多。由中宫气衰,转输失职,阴邪痰水堵塞胸中,只宜温中醒脾助正,胸满、痰水自去也。昧者不察,多用一派推荡破滞之品,每每酿成腹胀不治之病,不可不知。

凡内伤之人,多有身热而却不疼,虽然内热,而口不渴。如此等病情,近似外感,近似火症,只宜回阳收纳。收纳则阳不外越,而身热自己。阳回则镇纳阴邪,而阴潮不作。诸书称内热由阴虚,不知阳衰而阴鬼立出,即昼夜亦可知也。昧者不识,一见发热,称为外感,便以发散投之必危;一见内热,称为阴虚,滋阴降火必殆。

阳虚吐备忌滋阴也

凡吐血之人,由正气已衰,中宫不运,阴邪僭居阳位,久久积聚,阳无力以施运行之权,阳无力以申干刚之令,一触即发,血所以出也。只宜甘温扶阳,以申其正气,正气日申,阴血自降,一定之理。昧者不察,一见吐血,便以滋阴止血之品,希图速效,究意酿成死证。含糊有年,真憾事也。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

凡阴虚吐血之人,多半精神有余,火伏于中,逼血妄行。吐后人不困倦,此乃有余之候,百中仅见一二。只宜清凉,平其有余。若照阳虚吐血治之必殆,不可不知。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知不知。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

凡阴虚之人,多属气盛血衰,无论何部发病,多缘火邪为殃,切不可再扶其阳。若扶其阳,则阳愈旺而阴愈消,每每酿出亢龙有悔之候,不可不知。

病有宜汗者

太阳病,发热身疼,自汗,恶风者,当发汗。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微发汗。太阳病表症未罢,发汗未过,脉浮数者,仍可发汗。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太阴病汗后不解,仍发热,脉浮者,当复汗之。伤寒发汗本无体,随邪之浅深,本气之盛衰,有大发汗,复发汗,微发汗,更有和解,亦得汗而解,温经亦得汗而解,回阳亦得汗而解,不可不知。

病有不宜汗者

仲景云: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发热身疼,脉浮紧者,当发汗。假令尺脉迟弱者,不可发汗,以营弱血少故也。咽燥喉痹者,不可发汗,津液现已伤也。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下元虚也。下利,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发汗则水湿必散于周身,而成浮肿胀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内亡,客热更增。衄血亡血家,不可发汗,以其血液虚也。疮家不可发汗,发汗则痉。表虚热盛故生疮,汗之则表愈虚而热愈炽,热则伤血,热则生风,故变为痉。少阴病,脉沉细数。沉为在里,不可发汗。大便素难便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以其血液既少,而复夺之,表虚里实,故谵语。汗家不可重发汗,发汗则心神恍惚,盖以汗为血液也,心液大耗,神无所主,故见恍惚。虚人发热,无身疼者,不可发汗,发汗则阳亡。盖以发热乃阳越于外,收之唯恐不及,今误汗之,阳必亡。血气欲绝,手足厥冷,引衣踡卧,不可发汗,发汗则殆。厥证脉紧,不可发汗,汗则声绝咽嘶舌萎。要知阳厥宜下,即热深厥深是也。阴厥宜回阳,即四逆汤法之也。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宜和解,不宜发汗,发汗则变证百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项原本作“顶”,据文义改。)强痛,或眩冒,时加结胸,心下痞硬者,不可发汗。风温证不可发汗,汗之则热盛,汗则血伤也。湿温证不可发汗,汗之卫阳虚,津液竭,热必盛也。虚烦证不可发汗,汗之则心血虚,而烦愈盛也。午后热,不可发汗,汗之则阳亡。久病阳虚阴虚,一切诸证,不可擅发汗。

病有宜吐者

病如桂枝证,头不疼,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和息者,此为有寒。一云内有久痰,宜吐之。病人胸中菀菀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涏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吐之则利止。少阳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下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病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病在胸中,当吐之。凡病在膈上,脉大胸满多痰者,食在胃口,脉滑者,俱宜吐之。

病有不宜吐者

脉虚、脉微者,不可吐。太阳病干呕,呕逆者,不可吐。吐之则伤胃。四肢厥逆者,不可吐。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宜吐,当温之。凡中下二部之病,切不可吐,吐则为逆。

病有宜下者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下利,脉迟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宜下之。寸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知有宿食也,宜下之。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了,当下之。不利,见谵语者,有屎燥也,宜下之。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病不尽故也,当下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合,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阳明病,发热汗出多者,急下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此邪未深入,便作口燥,肾水将干,宜急下之,以救欲绝之水也。少阴证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此少阴邪热入胃府也,土胜则水干,宜急下以救肾水。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中必痛,口中燥者,急下之。青为肝色,肝邪乘肾,故下利。阳邪上攻,故口燥,此亦少阴传阳明腑证也。厥阴证,舌卷囊缩,宜急下之。此证有寒极而缩者,宜温。此由阳明之热,陷入厥阴,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为热所功,弗荣而急引舌睾丸,故舌卷囊缩,此为热极,故宜急下以存阴也。

须知胃为五脏之大源,凡胃受热,处处皆可传及。总之,土燥则水易亏,故阳明与厥阴皆有急下法。法虽不同,其入腑之理则一也。

病有不宜下者

仲景云:阳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之则引邪入里也。脉浮大者,不可下。浮大为在表也。恶寒者,不可下。邪尚在表也。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邪在上焦也。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胃中虚冷故也。阳明病应发汗,反下之,则为大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汤。寒散肺清,胃邪亦自散也。脉细数者,不可下。细数为血虚有热,下之热邪入里,恐亡阴。恶水者,不可下,下之则内冷,不嗜食,完谷出。头痛目黄者,不可下,邪在上也。阳微者,不可下,下之痞硬,阴盛而阳不宣也。寒厥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腹胀可按而减者,不可下,里虚而邪未实也。咽中秘塞者,不可下,邪未上也。阳明病,面赤,心下虽微满,不可下,邪未实也。腹中上下左右有动气者,不可下。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邪在表也。脏结无阳证,舌上苔滑,安静不渴者,不可下。大便硬,小便数者,不可下,乃脾约丸证也。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宜蜜煎导之。

凡病之当汗与不当汗,当吐与不当吐,当下与不当下,浅深各有定据,不得砐行妄为。务宜详察病情,诊视脉象有神无神,声音微厉,饮热饮冷,喜按畏按,各处搜求,自然有下手处也。

服药须知

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无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驱逐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燥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服辛浊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己。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击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略陈大意耳,学者须知。

精彩文章回顾

中医奶奶的故事-537-传统疗法治盗汗

“汗”事知多少

手汗、背部冷痛,可用苓桂术甘汤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人体各处汗出的原因?

养生提示:出汗异常暴露健康隐患

中医奶奶的故事-230-产后自汗小验方小儿盗汗是体虚

一味中药,治疗“虚汗”有特效(山萸肉/仙鹤草)

一味中药治盗汗(附自汗盗汗4种中成药)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181-三十多年的低烧自汗案

自汗/盗汗辨证治疗

治疗自汗、盗汗、多汗的妙方

中医奶奶的故事-38-肥胖盗汗是体虚,中药调理减肥还健身

《伤寒论》里的术语和取类比象-学习中医的捷径

豁然开朗:“伤寒六经”辨惑

带你经方入门:从10大良方入门经方思维

直入伤寒:伤寒论病机用方至简法

你认真读过吗: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附伤寒思维)

两篇精辟之文:六经病的转化点 + 中医治病的精髓

精彩得很:伤寒经方录音讲座文字版

三大篇讲三大派:经方派、时方派、学院派(借鉴参考)

《伤寒论》经方在杂病中的实战

人身自有大药,伤寒论的方子是调动机体里的药来治病

运用经方必须掌握的4大思维方法

弄懂《伤寒论》病程日数的辨治意义

27条经方临床超级经验

黄煌经方言论精辟+伤寒总结性讲解

经方派、五脏相传理论、归经理论、火神派、时方派

经方思维:六经治疗方(精读)

经方派与时方派,非常痛快的论述

经方辨证用药指征(实战版)

精简再精简:伤寒经方精简实战篇

高手临床:10个经方经典案例故事

看此篇温病文章,试着悟经方

三大武器:经方传真+经方用药指征+伤寒七十二证候

经方脉证相应:难得的症状和脉诊一起精解

六经临床方剂:经方+时方+125种病

活用思维:经方与时方的古今接轨(临床必学)

一个仲景经方,专治手脚麻木风湿,用过都说好

经方辨证的源头是:症状(学经方必从症状入手)

必学无疑:疼痛辨证的经方全讲

必须掌握:最常用的经方方证要点全罗列

经方大用:10种重病的经方治疗

经方的魅力与学习的方法

专讲太阴:经方高手字字珠玑洞悉伤寒

真正阐明了经方六纲病位病机

千古第一祛湿方,一剂仲景经方,帮你利湿、渗湿、燥湿除水湿

千古经方,只有3味药,治失眠、眩晕、头痛、关节痛…屡试不爽

临床经常用的:经方治疗失眠全总结

实战版:经方的合方运用思维披露

至简伤寒:最精简的伤寒经方(重磅干货)

神医叶天士教你运用伤寒经方

爱上经方:送你11个经方故事

新型病毒两大法宝:一是慎用苦寒,二是经方用药

经方大师黄煌: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方

《伤寒论六经》是本能方法系统(附《经方传真》浓缩版)

学习仲景经方,全方位调和营卫,疏通三焦 | 张步桃

话题:网络狂人批判伤寒论

伤寒病与虚幻的痛 | 潘同菋 医师的《虚幻的病》

伤寒论核心秘密+汤液经的核心秘密

伤寒精解+经方口诀录(送你两篇高章)

伤寒玄机:揭示伤寒论里讲的'自愈力'-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麻附辛:理解麻黄附子细辛汤(就可以理解一半伤寒论)

短而精辟方证篇:伤寒临床5大总结(附:辨证精髓)

经方要点:伤寒上百条经方的辨证要点(附伤寒用药要点)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伤寒中的伤寒:仲景六经与现代疾病妙解

仝小林院士:讲到伤寒经方,我有些看法与教科书不同

伤寒用药精法+伤寒相舌法+伤寒浮中沉三脉法

伤寒论版本最全解析,张仲景三阴三阳六病与六经无关

伤寒悟彻:方圆结合,走出“低水平重复”

伤寒大餐:带你伤寒入门精简版

伤寒怪词解:《伤寒论》特殊名词解释(附必背108条文)

再也不用为《伤寒论》中的1两等于几克纠结了,权威答案来了

伤寒96味药的《本经》药解

张步桃:《伤寒论》、《金匮要略》读了3000多遍,珍贵经验分享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

3味药可治35种病,《伤寒论》中最被埋没的良方就是它(麻附辛)

谷松院长:从《伤寒论》辨析“汗出”证

倪海厦 - 论太阳伤寒兼太阳中风

渴的启示:《伤寒论》中的“渴”大有玄妙

方证至简:伤寒经方的至简方证

经方实战大礼:伤寒金匮方证相应全罗列

伤寒论养生饮食六忌

伤寒论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小病大思维:《伤寒论》中的咳嗽治法详解

学好伤寒论,再问人间病 | 徐风瑞

《圆运动》教你伤寒学法(理法药法方法)

《伤寒杂病论》学习说明书

新版:重排伤寒论(辨证条文版)

这才是真正的经方解,看看古人解读伤寒方剂(太阳篇)

经方总结大用途:3篇伤寒小结精论(细读)

谁说伤寒不治温病?进来看伤寒温病治法

速查版:伤寒论113方(内含图片速查版)

《辅行诀13方》伤寒论的源头

伤寒大礼:伤寒辨证直解

《伤寒论》方证汇总大全集

必保存收藏:伤寒论图解捷悟(附真正的伤寒六经提纲)

《伤寒杂病论》用户说明书(读伤寒前必看的说明书)

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伤寒六经治病的核心

医林高人的伤寒经方语录

湿热治法:经方 VS 时方

经方合方思维,给你10个案例自己举一反三

从10大体质领悟经方用法,是个不错的途径

用经方的“确认点”在哪里?给你30条自己悟自己延伸

学会用“比较法”来学经方吧(对比思维)

3份经方临证要诀

经方用药30条指征,让你前进30步

经方用药30条指征,让你前进30步

纯经方中医,应该如何开方?(经典思路)

经方标准:127条经方的方与证全罗列

经方现代用法,精华点滴

台湾“经方奇人”张步桃治疗心得,每天门诊400人的经验分享

虽是“经方杂谈”,却“杂出精辟”

从最直接的地方,进入伤寒六经

能让你进入思考的“伤寒用药章法”

民间伤寒高手,告诉你如何学习伤寒

辨证精华:伤寒“小便”论

现代文逐条译伤寒

据说……伤寒论来源于《汤液经》?

钱超尘:《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有关《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之谜,读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诸位有没有想过,《黄帝内经》里面为什么几乎只讲针灸,而不讲汤液学?

从《汤液经法》学习

要背:伤寒方证对应大集会

伤寒论何止扶阳?补阴更是高明...

14个诀窍帮你学伤寒

学完这篇,就可以入伤寒之门

学完这篇,就可以入伤寒之门

欧阳卫权:什么是《伤寒论》六经实质

钱超尘:《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有关《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之谜,读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诸位有没有想过,《黄帝内经》里面为什么几乎只讲针灸,而不讲汤液学?

从《汤液经法》学习

王四进经方讲座-32-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论医道,谈病案,说伤寒 | 蔡长福

伤寒经方大家的境界是怎样炼成的?(谭杰中,包识生,胡希恕)

中医美容,离不开《伤寒杂病论》

中医为什么那么关心病人的吃饭问题,从《伤寒论》说起

极简伤寒:病机伤寒论(收藏)

抛砖引玉:教你如何读懂伤寒条文

多少人想要:一篇读懂伤寒的奇文!!!

读懂伤寒最后一经:厥阴病病机分析

或必死或可治:伤寒七十二证候(附古医伤寒论见)

为什么中医用《伤寒论》治感冒能够一剂见效

仝小林院士:讲到伤寒经方,我有些看法与教科书不同

民间高手的33个体会(内含六经、阴阳、伤寒经方)

民间高手的33个体会(内含六经、阴阳、伤寒经方)

老海员急病多反复,钟医生妙用伤寒方 | 柯雪帆

耍玩桂枝汤,让它进里就进里,让它出表就出表(伤寒论经方)

经方大家:直击《伤寒论》中的“方证” | 娄绍昆(精华)

记熟有大用:伤寒六经疾病的分类和方子(附伤寒方子归类)

讲讲《伤寒论》的救阴之法(一阴一阳谓之道)

收藏干货: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

经方源头:掌握最原始的经方(此篇的用药实在强大)

民间高手,把经方讲得如此透彻!

经方高手的六经辨证真传(附阴阳辨证16字诀)

钱超尘:《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解开《伤寒论》奥秘的一把金钥匙

来感受一下:经方的魅力(附:民间中医人自学经方之路)

古中医解读:伤寒六经明理寻根篇(附八卦六经解)

一个保姆的经方传奇 - 小儿夜啼(荐)

经方在儿科夜啼中的应用(小儿夜啼)

经方治疗牛皮癣/银屑病

银屑病等相关疾病,用这首经方治疗,屡试不爽!

飞蚊症,看过来 - 恢复视力,生吞黑豆有奇效(张步桃)

台湾最负盛名的中医师张步桃养生箴言

张步桃:经方治疗喘证

张步桃:感冒-咳嗽-发烧-失眠-青春痘-晕眩

经方治疗腰痛(腰痛经方)

糖尿病及并发症与经方治疗

【大众经方】中医专家教你常用的20个家庭小药方

经方实战演练(思考每一条的病机原理用药)

令人意想不到的经方变通用法

伤寒药性解,此篇最独、最精、最透

伤寒和温病,这篇文章讲得最全

'伤寒'为万病之源,伤寒方治疗杂症应用指南

万病皆伤寒,伤寒思维你必须掌握[精]

伤寒临床总结(重点是里面的方与证思维)

经方:中医的灵魂

十世遗风:经方的故事(10集全文)[精]

十世家传都没有患者,我依然选择开中医诊所 | 十世遗风

常用的瘀血经方

倪海厦:红斑狼疮的病因及经方

面瘫不愈寻经方

娄绍昆:经方(结合外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方治疗肩周炎

最全妇科杂病经验方

学用经方的四步阶梯法 | 王辉武

肥胖根治的方法(减肥经方汇总)[收藏]

李可:经方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倪海厦:感冒八大经方

我常用这10个经方治疗糖尿病

老年人十大经方体质调理[推荐]

看一位民间阿姨这样用经方[快速上手]

经方合方治疗股骨头坏死、哮喘等病

用六经辨证方法指导针灸治疗

“经方玫瑰”与女性体质调理

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

经方辨治胃食管反流病

王三虎:喉癌的经方治疗!

癫痫的中医治疗 - 标本兼顾、二法并用(内附经验方)

怎样学好经方?

'经方难用'还是'其效如神'? - 黄煌教授临证50年来思维总结

临床50年运用经方的经验 - 经方大师传教录

王三虎: 我用经方治癌症(附肝癌的调养与中药方)

令人意想不到的经方变通用法

11首由经方+时方化裁的经验方

临床老中医总结的经方应用经验

王四进经方讲座-70-六经治疗方

六经病机解(伤寒直入)

伤寒提炼:表里治病大法

六经病机解(伤寒直入)

伤寒六经症状大全

伤寒绝学:「伤寒论」中三阳三阴的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

伤寒六经系统图解[精]

曹灵勇:伤寒入门[精]

诊断用方的另一捷径 -《伤寒论》腹诊大全(收藏)

《伤寒论》真谛:病岂能治?要给病找去路 | 刘希彦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的81味药

《伤寒论》中记载东汉末年医疗事故频发

伤寒论主要方剂精简版

读懂《伤寒论》之辨寒热

蔡长福: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如何快速入门?

2018年,73岁郝万山说:我来告诉你怎样学习《伤寒论》!

谈谈《伤寒论》病程日数的辨治意义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收藏)[倪海厦]

《伤寒论》之“性、位、向、量、和”辨证方法

为什么中医用《伤寒论》治感冒能够一剂见效

刘渡舟:《伤寒论》中的七个寒热错杂方

《伤寒论》神志病治疗十法

刘渡舟教授答《伤寒论》有关问题

伤寒绝学:「伤寒论」中三阳三阴的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

《伤寒论》112方(按药味数量排序)

喉癌 - 偶然发现伤寒论中就记载着的有效方剂

老牛关于中医及伤寒论的独特观点

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中十大调节人体气机的方剂

刘渡舟亲传伤寒论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色 - 有是证,用是方

我们为什么要学《伤寒论》

《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收藏)

理中汤为伤寒论核心方

李可老中医谈学习《伤寒论》的体会

伤寒论中的十大常用方剂!纯干货速记

《伤寒论便读》:六经病证治纲要!

《伤寒论》教你用粥治病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伤寒论》的总结,精辟!

《伤寒论》背诵条文

都市熊教您5分钟学懂《伤寒论》

解开《伤寒论》奥秘的一把金钥匙

郭生白《伤寒论六经》是本能方法系统

《胡希恕讲伤寒论》 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名医】好文共赏!李可老中医谈伤寒论!

张仲景《伤寒论》“五苓散”

《伤寒论》名方-理中丸

伤寒论之真武汤

《伤寒论》“附子汤”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