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朝换代的终极密码

 握中悬璧 2024-04-06 发布于天津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大汉荣耀四百年目录(1-71章)
(七十二)汉成帝无子之谜
(七十三)王莽的崛起
(七十四)真实的汉哀帝
(七十五)王莽篡汉的前奏
(七十六)刘崇、翟义之乱
(七十七)刘歆的前半生

(七十八)王莽篡汉的理论武器

《汉书·元后传》虽以太皇太后王政君为名,其实可以说是一篇元城王氏的家族史,详细记录了这一家族从最开始发迹到最后权倾天下的全过程,而之后则与王莽传接续。

在元后传的开篇就讲到了王氏家族的渊源,即出自齐国宗室之后。

那么在战国时代之前呢?关于这一点,《汉书·元后传》说:“莽自谓黄帝之后,其《自本》曰: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妫汭,以妫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齐,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

众所周知,在战国时代,来自陈国公室的公子完之后的田和篡夺了吕氏齐国,成为田氏齐国的开国君主,是为齐太公。

这说明王氏出自田氏,而田氏则出自陈氏。那么继续往前追根溯源的话,则可以推至虞舜和黄帝。

在讲述这段历史前,《汉书·元后传》特意指出是“莽自谓”,也就是说这是王莽主要强调的内容。

从黄帝至陈胡公伪满,中间亦有很多代的传承,但王莽却只字不提,而特意强调黄帝和虞舜,这里必有深意。

其实这也是王莽篡汉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这是中国自信史以来第一次为通过禅让进行改朝换代创造的全新理论,而这件事则与刘歆息息相关。

在上一篇中,我们讲到了刘歆的前半生,他是如何从汉室忠臣蜕变为王莽的帮凶,而他所创造的五德终始理论则成为王莽篡汉最有力的理论武器。

刘歆的故事请看这里

王莽篡汉的帮凶:从历史大背景看刘歆的前半生

五德终始理论最初是在战国时代形成的,其创始人是著名思想家邹衍,他首次将五行理论与朝代更替联系在一起。

据《汉书·郊祀志》记载,“自齐威、宣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邹衍的理论到了秦代开始大行其道。

又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灭六国后,有人对秦始皇说:“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

这便是邹衍所创五德终始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黄帝为帝王之始,属土德,之后夏属木德,商属金德,而周属火德。

这里运用的是五行相胜的理论,所谓相胜即相克,邹衍强调的是通过暴力革命进行改朝换代,因此后者要克制前者。而由于水克火,因此周之后的朝代将属水德。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开始了对五德终始论的首次实践,正式确定了秦属水德,甚至将黄河的古称河水改为德水。

不过到了西汉初年,关于汉朝的五行所属却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其实刘邦起兵之初是奉火德的,当时他杜撰了斩白蛇一事,说是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由于白色属金,红色属火,因此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就代表火克金。

不过刘邦似乎没有搞清将秦朝的德运,误认为秦朝属金,所以才造成了这一错误,因此当汉朝政局彻底稳定下来后,这一问题便得到了重视。

从汉文帝时期开始,关于汉朝的德运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

其中张苍认为汉朝属水德,这大概是出于秦朝短祚,不能占据水德,而汉朝则取代其地位的想法;而公孙臣、贾谊则认为汉朝属土德,这是完全依照了原始的五德终始论。

以上两种观点虽未能达成统一,但都确定了秦为水德,在此基础上又争论了许多年,终于在汉武帝时期倪宽、司马迁等人提出后一种说法更为合理,依据的便是土克水。至此汉朝属土德一事便被确立了下来,一直持续了百年左右。

但刘歆却对最初的五德终始论进行了改变,他根据《周易》中“帝出于震”的理论,提出帝王之始不应在皇帝,而应为伏羲氏。不仅如此他还改变了原始五德终始论中的五行相克,开始强调五行相生。

刘歆究竟为何要进行这样的改变呢?答案显而易见,即为王莽篡汉创造理论依据。

从三代到汉朝,朝代更替都是以暴力革命形势来完成的,因此自然要强调五行相克,但王莽则不同,汉朝并没有被消灭,而他本身就是汉朝臣子,他若想取代汉朝,则只能以禅让方式。

尽管这种禅让与上古时期完全不同,属于一种以势力作为后盾的披着禅让外衣的攘夺,禅让者并非出自本意,因此可以被称为禅代,但在表面上,这仍是一种非武力的演变。

既然如此,五行相克就不合时宜了,毕竟新的朝代是从之前的朝代中衍生出来的,因此要强调五行相生。

按《汉书·郊祀志》的说法,“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这一全新理论是由刘向、刘歆父子共同提出的。

不过这种观点应该是不成立的,因为父子二人在此事上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至孝成世,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向子歆究其微眇,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似乎是说刘歆在父亲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但据为汉书作注的颜师古的说法:“自此以下,皆班氏所述刘歆之说也”,特意强调这一点,显然表明刘歆和刘向的理论具有很大差异。

另一方面,刘向也完全没有相应的动机。

正如我们前文所分析的那样,五行相克是为了强调暴力革命,而五行相生则是强调禅代,而刘向没有任何理由去鼓吹禅代。

虽然他在对成帝的上书中提出:“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似乎表明他也支持禅代,但实际上以刘向一贯的立场,这应该是他对皇帝提出一种警示,虽然他知道汉朝社稷不可能永远传承下去,这是历史的必然,但他仍希望将这件事的发生时间尽可能推迟。

他屡次上书进言,表明外戚当权的危害,他曾对陈汤说过这样一段话:“灾异如此,而外家日盛,其渐必危刘氏。吾幸得同姓末属,累世蒙汉厚恩,身为宗室遗老,历事三主。上以我先帝旧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言者?

外戚当权,刘氏必危,我身为宗室,世受国恩,这话我不说,又有谁能说呢?

总之,刘向终其一生都在反对外戚传专权,而针对的就是元城王氏,他是不可能炮制出这种为王莽篡汉服务的五德相生说的,其创始人只能是刘歆。

不过刘歆在新理论创造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困难,自从邹衍的原始理论诞生以来,黄帝一直被认为属土德,无论刘歆如何修改,这一事实是很难被动摇的,而根据王莽对家世的追溯,其先祖正是黄帝,因此他也必须属土德。

按照五行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需要五代完成一个循环,而邹衍理论中从黄帝到汉朝,中间还有夏、商、周、秦四代,这样多出一代以后,王莽就无法属土德了,因此这套理论必须要重新扩展。

于是刘歆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在他的理论中,五德初始为位于东方属木的伏羲氏,之后木生火,神农氏炎帝兴起,再往后火生土,这便与黄帝土德连上了。

而黄帝之后,王氏的另一个重要先祖虞舜也必须属土,而邹衍理论中是没有虞舜的,因此这就需要刘歆自行发明了,从黄帝到虞舜,必须也要经历五代一循环。

但现在问题来了,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这只有四代,因此刘歆必须继续改良。

最终刘歆选择在颛顼之前增加了一个帝挚,帝挚即少昊金天氏,按《汉书·律历志》记载,“少昊曰清。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是其子孙名挚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金天氏”,由于土生金,而金天氏中正好有金这个字,因此帝挚便被完美地加入了五德相生系统。

之后颛顼、帝喾、唐尧分别属水德、木德、火德,对应的则是金生水、水生木和木生火,等到了虞舜又重新回到了土德。

但接下来问题又出现了,从虞舜到汉朝,中间有夏、商、周、秦、汉五代,如果王莽必须为土德的话,这里又多出了一代,无法自圆其说。

于是刘歆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五德终始论中正闰的概念。

所谓闰,即与正相对,名正言顺的朝代称为正统,名不副实的则称为闰统,而秦朝就是一个闰统。

按《汉书·郊祀志》记载,“昔共工氏以水德间于木、火,与秦同运,非其次序,故皆不永。

由此可见共工氏和秦,它们都属水德,而都位于木德和火德之间,无法被加入今五德相生体系,因此被视为闰统。

事实上当初张苍以汉为水德时,很可能就蕴含着摒弃秦朝的理念,而秦朝无道,二世而亡,为天下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因此这一观点也很容易为世人所接受。

而秦朝无道,是未曾受命于天的闰统,汉朝继承的则是周的天命,因此与秦无关,这也可以与汉灭秦一事不产生矛盾。

这样一来,刘歆的逻辑就彻底完美了,虞舜之后夏属金、商属水,周属木、汉属火,正好与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相对应。

经过长期构建,刘歆终于完成了自伏羲氏自汉朝以来五德相生的全套理论,中间经过了十二代,有着两次完整的大循环。

刘歆的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便是尧后火德,其实汉家尧后一说并非刘歆首倡,早在昭帝时期眭弘就提到了这件事,不过汉朝属火德最终却是刘歆确定下来的。

关于这一点也并不困难,因为这正好与当年刘邦斩白蛇起义一事相对应。

刘氏尧后火德,而王莽舜后土德,昔日虞舜代唐尧,如今自然可以有王莽代汉,逻辑完美自洽,简直天衣无缝。

以五行相生为理论基础的新一代五德终始论是为王莽篡汉而创造的,是一种为禅代而生的理论工具,不过它的生命力周期却很长,在之后数百年的禅代过程中,这种理论仍多次被运用。

刘歆的五德相生论为王莽篡汉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至此改朝换代的时机已经彻底成熟,西汉帝国在立国两百年零七年后,终于迎来了它的末日。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很多原创内容值得一读,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