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苏轼和王安石的关系一次说清,不要再一知半解以讹传讹了

 海曲上人 2024-04-06 发布于山东

我把苏轼和王安石的关系一次说清,不服者可以辩论,但没有证据者不要乱喷。

苏轼和王安石的关系比较复杂,流行的说法以讹传讹的多,或者比较片面。我站在中间立场,把二人的关系梳理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王安石对苏轼比较鄙视。王安石比苏轼大十五岁,苏轼进士及第时,王安石已是政坛、文坛的明星人物,一向特立独行。因为苏轼奔走于朝廷大老欧阳修、韩琦之间,王安石认为他趋炎附势,有投机之嫌。苏轼考制科,王安石是考官,对他的试卷尤其是《贾谊论》有看法。还拒绝起草苏轼弟弟苏辙的任命状(告敕)。王、苏有矛盾由此起。

第二阶段:王安石执政,推行富国强兵新政,苏轼全面反对。苏轼本来是主张变法的,他的《思治论》及考制科时的试卷里表达的改革主张,与王安石比较接近。但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很快站在反对派立场,全面反对,激烈攻击,上疏说,凡是追求富国强兵的皇帝,没有一个好下场的。就连王安石压缩公款消费,苏轼也认为是刻薄寡恩,非盛世之象。苏轼因此被外放地方主政,写诗作赋,托事以讽,继续攻击王安石和他推行的变法。

第三阶段:王安石营救落难的苏轼。王安石下野后,因苏轼攻击、嘲讽朝廷、诋毁王安石和新法不遗余力,发生了乌台诗案,苏轼被关押,有传闻说将以大不敬之罪判死刑。下野的王安石和在朝的胞弟王安礼极力营救。

第四阶段;相逢一笑泯恩仇。苏轼以罪官被责降黄州四年后,移汝州安置,赴任途中游览江南,在金陵与已下野多年的王安石相见,谈诗说禅,非常融洽。苏轼作诗说:“从公已觉十年迟。”王安石说,几百年才会出苏轼这样一位才俊。

第五阶段:苏轼反对全面推翻新法,又为王安石“盖棺定论”,给予高度评价。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等反对变法的旧党当政,苏轼飞黄腾达,复出几个月后就出任翰林学士要职。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和当年的施政措施,苏轼强烈反对,认为有些新法利国利民,应该保留;王安石的一些施政措施,励精图治的精神,更不能全面推翻。为此与司马光等展开激烈辩论。王安石去世,苏轼奉旨起草相当于盖棺定论的文书,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

第六阶段:苏轼全面否定王安石。仅仅过了两年,苏轼两次给皇帝上疏,全面否定王安石。第一道奏疏里说王安石是奸佞,所以神宗最后把他抛弃了;第二道奏疏里说:“(当年)或首开边隙,或兵连祸结,或渔利榷财,为国敛怨,或倡起大狱,以倾陷善良,其为奸恶,未易悉数。而安石实为之首。……昔安石在仁宗、英宗朝, 矫诈百端, 妄窃大名, 咸以为可用, 惟韩琦独识其奸, 终不肯进。”

至于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背后有什么原因,这里就不说了。有兴趣的话……算了,免得说我作广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