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0年,毛主席的老朋友纪登奎主动辞职,邓公连夜找他说了什么?

 数字人生6688 2024-04-06 发布于山东

2024-04-05 00:03
来自重庆
原创

1980年,被毛主席称为“老朋友”的纪登奎辞职,随后邓小平找到了他。

纪登奎从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上辞职的时候才50多岁,在党中央的领导层里他算是非常年轻的。

而他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毛主席的信任与提拔。然而到了80年代初,为了国家的发展,纪登奎主动向党中央提出辞去领导职务。

谁料他的辞职被批准以后,邓小平却与他谈了一次话,给了他一个很不错的建议。

纪登奎为何能被毛主席称为“老朋友”?他是怎么年纪轻轻就当上国务院副总理的?他辞职被批准以后,邓小平又与他谈了些什么呢?

与老朋友见面

1967年9月22日,毛主席在从南方回京的途中经停郑州,专门派人请了纪登奎等人到他的专列上谈话。

一见到纪登奎,毛主席就兴高采烈的握着他的手说:“纪登奎,老朋友啦!”

听着毛主席的话,纪登奎有些受宠若惊,也赶紧激动地跟毛主席打招呼。

虽然毛主席把纪登奎当成“老朋友”,但事实上毛主席却比纪登奎大了整整30岁,因此无论从年龄还是资历上讲,毛主席都是纪登奎的长辈。

可是毛主席打心眼儿里欣赏纪登奎这个年轻人,毕竟纪登奎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完美。而这事儿还要从十多年前说起。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曾多次南下视察,而河南作为交通要道,他几乎每次都要经过。

也正因如此,20多岁的纪登奎才有机会在许昌见到毛主席。

说来毛主席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许昌,因为东汉末年曹操曾将汉献帝迎至许昌,许昌也就成了曹操施展拳脚、建功立业的地方。

而毛主席向来佩服曹操的文治武功,所以难免对许昌会多一些关注。因此毛主席南下视察时,只要路过许昌,就会主动要求停下来听听许昌的工作情况。

1951年春天,毛主席顺着京广铁路南下时恰巧经停了许昌,而纪登奎此时正好在许昌担任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

更巧的是,那年毛主席在提出要听取许昌地区的工作汇报时,特意交代了他要了解许昌基层党建工作和宣传工作的具体情况。

正因如此,纪登奎被叫到了毛主席的专列上,他也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那时候纪登奎还很年轻,就算能力再出众,初次见毛主席时他还是难免紧张。

然而见着毛主席态度很是亲和,问的也都是他日常工作中最常接触的问题,纪登奎这才渐渐放松了些。

尤其在汇报工作时,纪登奎几乎是如数家珍,把许昌的相关工作都说得明明白白,听得毛主席频频点头。

如果不是谈话时间有限制,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恐怕根本不够纪登奎汇报,但好在时间用完之前,他已经把主要问题都汇报清楚了。

毛主席在本子上也记了不少内容,对纪登奎的汇报更是非常满意,这从纪登奎随后的职务变化上就能清楚的体现出来。

毛主席离开许昌后不久,纪登奎就受邀出席了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并且骄傲地介绍了许昌的工作经历,随后他又升任为许昌地委书记。

这时纪登奎才28岁,就一跃成为了全国最年轻的地委书记,任谁看了都要说一句前途不可限量。

事实也确实如此,后来毛主席再次途经河南时,又叫了纪登奎去汇报工作。

一来二去的,毛主席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好,有时正事谈完了,主席还会亲自送他下车。

纪登奎本就踏实肯干、能力过人,再加上他获得了毛主席的欣赏与器重,1963年刚到不惑之年的他,就成为了河南省委的常务委员。

然而那年纪登奎还没到郑州上任时,就被一条省里的紧急通知叫到了郑州,当时他的原单位还在给他举行欢送会。

可郑州这边的行程绝对耽误不得,因为毛主席又到河南了,并且提出要在郑州接见纪登奎。

当时毛主席非常担心河南基层工作的具体情况,而他这时已经非常信任纪登奎了,这才让人赶紧把纪登奎请了过去。

纪登奎再次给出了让毛主席满意的回答,因而几年后毛主席再去河南时,才会在刚见到纪登奎时,就开心地称他为“老朋友”。

更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纪登奎还作为代表出席了中共九大。毛主席得知此事以后,钦点他作为干部代表发言,还在会上又强调了一遍他们是“老朋友”。

这样一来,纪登奎虽然在中央是个生面孔,但是依然获得了不小的关注,他的仕途也因此有了更进一步的机会,这个机会究竟是什么呢?

调往北京

1980年,毛主席的“老朋友”纪登奎辞去领导职务,邓公找他谈了什么?

纪登奎在中共九大上以毛主席“老朋友”的身份亮相以后,一时间变得家喻户晓起来。

而在这次会议上,他也成功当选第九届中央委员。不仅如此,随后毛主席在京西宾馆又一次接见了纪登奎等河南领导人。

有关地方工作的谈话结束时,毛主席突然对纪登奎说了一席话,这足以改变他的后半生。

“纪登奎要到北京工作,不当长工,当个短工吧。回头,我要总理打电话给你。”

听清毛主席的话以后,纪登奎连忙推辞,真诚表示自己的水平不行。可毛主席却一直在鼓励他,是真心希望他能到北京工作。

又过了一个来月,毛主席再度南下视察,这次又见到纪登奎时,他着重强调了最近就要把纪登奎调到北京去。

纪登奎这次也依然谦虚,推说他的能力不足以到中央工作。于是毛主席提出,让他“两头跑”,往后每年在北京和地方各待半年。

见毛主席如此情真意切地要让他进京工作,纪登奎也不好再推辞,就这样纪登奎被调到中央去了,他主抓的是农业。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那时候农业也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所以其实压在纪登奎肩上的担子是很沉重的。

不过好在他是从基层一级一级被提上来的,对农业工作也算驾轻就熟,所以毛主席对他到中央以后的工作情况十分满意。

也正因如此,到北京后的纪登奎可谓是一路扶摇直上,后来还相继担任了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北京军区第一政委等重要职务。

有趣的是,纪登奎虽然一直从事政治类工作,但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确实让他去北京军区工作过一段时间。

早年间,纪登奎倒也真算是个“老八路”。然而就算在战争年代里,他也一直是做地方工作的文职人员,最多也只是有些指挥小股兵力剿匪的经验。

可正是被调到军队工作以后,纪登奎的另外一个珍贵品质显现出来,那就是他谦虚谨慎,对于不懂的事情他会选择虚心求教。

其实当时国家面临的形势是很严峻的,北方边境有苏联虎视眈眈,而南方则有越南接连不断的挑衅,国家安全必须靠军队来守卫。

纪登奎也深知北京军区作为拱卫首都的门户,更是不能出现丝毫闪失。因此他走马上任以后,立刻去请教了粟裕将军。

粟裕当年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运筹帷幄的过人智慧已经不必多提,因此纪登奎找到粟裕也算是找对了人。

粟裕一听说事关国家安全,也立刻来了精神。在纪登奎的安排下,粟裕坐着吉普车、带着作战参谋就去了边境巡视。

几个月后,粟裕完成了一个非常靠谱的防御作战方案,这也得到了军事科学院和军事学校的专家们的广泛认可,纪登奎这才安下心来了。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毛主席晚年在寻觅接班人时,也曾重点考虑过纪登奎。

毛主席曾明确表示过,他想培养的接班人最好年轻一些,不要超过60岁,就像纪登奎、李德生等人那样。

虽然毛主席后来没有选择纪登奎,但是这并不影响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以及纪登奎兢兢业业为国家和人民工作的热情。

然而那时谁都没有料到的是,纪登奎会在80年代初主动提出辞职。此时他才57岁,甚至算得上是中央领导里的“年轻人”。

那是1980年春天,纪登奎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主动提出辞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职务。

这主要是考虑到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不止他一个人这么做了。

因而党中央很快就批准了他们的辞职申请,纪登奎也在随后做完了工作交接。然而就在这时,邓小平却突然找他谈话,并且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

那么听了邓小平的建议以后,纪登奎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邓公的挽留

上世纪80年代初,纪登奎辞职后邓小平找他谈话,他们都谈了些啥?

其实纪登奎辞职以后,邓小平之所以会找他谈话,归根到底是因为邓小平也非常看重他的能力,希望他能在辞职以后再负责一些别的工作。

当时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时代大潮,国家正是用人之际。

为了更好的发展,虽然需要对部分核心领导干部进行更新换代,但还是有很多工作需要有能力的人来负责。

而在这样的时候,非常需要负责具体工作的同志善于协调问题、熟知国家各项工作运转的流程。

恰好纪登奎正是这样的干部,他当年在河南工作时就曾协调过两省的水利工程建设。

那是1963年8月,河南的商丘地区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暴雨,这引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全国各地纷纷支援商丘抗洪救灾。

随后纪登奎被派往灾区主持救灾工作,虽然救灾及时挽回了一些损失,但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依然受到了严重影响。

更重要的是,经此一事,纪登奎认为不能再放任两省边界的水利问题不管,否则以后再有暴雨人民群众恐怕还要遭殃。

于是那年春节,纪登奎亲自去给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拜了个年。纪登奎新春佳节拜访李葆华其实很合适,何况李葆华也知道纪登奎是为了水利问题而来。

最让人舒心的是,纪登奎此举不是要给李葆华出难题,而是已经想到了解决办法。

那就是两个省共同出力,在安徽省开挖一段疏浚河道,直接把河南和安徽的排水问题彻底解决。

为了表达诚意,纪登奎还率先提出,愿意从河南商丘派出10万民工完成50里的河道开挖任务,也愿意同安徽一起寻求党中央的支持。

正是在两省的齐心协力下,河南和安徽纠缠已久的水利问题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两省人民也都因此喜笑颜开。

想来邓小平也是知道纪登奎在地方的出色表现,才会希望纪登奎能在交接完原有工作后,再分管一些其他方面的工作。

毕竟纪登奎的能力有目共睹,又是毛主席曾经看重的接班人之一,把需要专人主持的工作交给他大家都能放心。

纪登奎听着邓小平让他接手其他工作的建议,其实也是很开心的,他十分愿意趁着自己还有能力时为国家再多做些事,所以他们也算是一拍即合。

而后纪登奎先是分管了些旅游方面的事情,又被安排到了国务院下属的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做“部级研究员”,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农村政策的调研工作。

兜兜转转十来年,纪登奎又回到了他最擅长的农业领域,所以他干劲十足地开始了为人民勤奋工作的生活。

在任的那几年里,纪登奎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无论是穷乡僻壤,还是发展较好的地方,他都进行了考察调研,也确实收获了不少成果。

但纪登奎对此并不满足,有人问他时他还颇有斗志的说过:“趁这几年能跑得动,我还想出去走走。”

谁料还没等纪登奎的调研做完,他就在1988年7月因心脏病突发而溘然长逝,多少留下了些遗憾。

党中央为他举办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不少中央领导都亲自前来吊唁了这位毛主席的“老朋友”。

无论如何,纪登奎都曾为国家和人民做了不少实事,是值得我们怀念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赵树凯.从九号院离去[J].中国发展观察,2015,(03):92-94.

[2]彭劲秀.毛泽东的“老朋友”纪登奎[J].领导文萃,2013,(05):57-61.

[3]程秀龙.纪登奎与毛泽东(上)[J].党史文汇,2010,(03):26-33.

[4]李胜林.话说纪登奎[J].贵阳文史,2008,(05):13-20.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