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市特级教师黄建初:教师为什么要写课?如何写课?

 光明老师 2024-04-0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对许多教师来说,写课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黄建初 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浦东新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原标题 | 《用“車”字结构修改课例——关于教师“写课”的实践研究

01

为什么要写课

对“写课”意义的认识,我是从一篇文章得到的。秦老师上了一节研究课,得到了专家的赞赏。秦老师开过很多节公开课,教学堪称一流。我请他把这节课写出来,以供更多教师学习。他写了,但是文章没有上课那样精彩,我觉得有点遗憾。

其实,这种情况不单单出现在秦老师身上。看来上课容易,写课难!有一个现象很有深究的必要。每一位教师从工作到退休,时间长达30多年,这期间会执教1万节以上的课,可是留下的文章却寥寥无几。
据我观察,教师在上课时会产生很多实践智慧,值得通过写作留给自己、学校和同行。这些充满实践智慧的教学活动和文本资料堪为“零次文献”的精华,与理论文献一样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上海市六灶中学教师王晓叶告诉我,外出参加“学习共同体”教研活动,他们几位领航教师的任务是上一节课,做一个微报告,还要指导当地教师备课。
从上一节课到做一个报告,对领航教师是一大挑战。据我观察,能够上出一节像模像样课的大有人在,但是既能上课又能作报告者就少了很多。如果进一步把上课与报告结合起来要求撰写一篇课例研究报告,这样的人则又少了很多。显然对教师来说,写课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挑战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写课,对处在任何一种发展状态的教师都具有挑战性,也就有“普适性”培训的价值。写课没有“峰顶”,永无止境,所以兼具“低起点、高挑战”的特征,适合任何发展阶段的教师尝试。写课,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所以又可以看作是“个别化”培养的“最后一公里”,是对“普适性”培训的补充和延伸。

02

在研讨中达成写课共识

我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做教师“课例研究”专题培训,与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做了一次关于教师写课的研究。

我下载了5篇教师写课的文章,这5篇文章都是作者作为执教人以第一人称写的。有《就这样被孩子征服》(侯登强);《得失寸心知——执教〈理想〉的回顾与剖析》(李镇西);《意深·辞工·句备——基于〈斑羚飞渡〉的教学引导语的研究》(邹凤英);《高中语文生成性教学的课例研究——以鲁迅小说〈药〉为例》(刘姣);《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文言文学习设计——以〈训俭示康〉教学为例》(郑艳红)。
我要求参培教师就其中一篇文章撰写读后感,要突出自己的感悟,提出观点,论证观点。
参培教师读后感中提出了不同主张,这为集中研讨打下了基础。而后我们围绕3个问题做了一次线上研讨。一是为了防止写课散乱、空泛,作者需要怎样选材、立意、形成框架?二是有了上课过程资料,作者怎样揭示上课故事中隐含的教育道理?三是作为一篇好的写课,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通过研讨,我们得出了写课的共识。
一是写课需要先立意。张雪老师在研讨中指出,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选材是决定写作成败的关键。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结构是骨架的话,那么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材,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血肉为表达灵魂而服务。选材得当意味着文章打好了坚实的地基,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选择出来的材料要有典型性,要有说服力。
二是写课以夹叙夹议行文。张雪说,夹叙夹议,叙的是故事,议的是思想。一般说来,议的文字不用太长,用词应精辟。教师写文章往往因为怕被指责浅薄、没思想高度而“议过了头”。夹叙夹议中,“议”是作者思想认识的表达,要富有哲理,还要富有激情。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对“议”最好的诠释。
三是怎样评价写课文章。我作为主持人提出:如果是一次“失败”的课,我说是假如,能否写成一篇反思的写课。李镇西的《得失寸心知——执教〈理想〉的回顾与剖析》当中,有自我剖析和批判的内容,属于好的写课吗?姜淑杰老师认为,那要看剖析和批判的角度及程度如何,如果指向学科本质,从教学目标、教材解读等方面去剖析,就非常有意义和价值,能称得上是一篇好的写课。如果只是从感性认识去谈感受则没有多少价值。李娜娜老师认为,一次失败的课能找出问题所在,进行反思、分析,是可以成为写课内容的,如果依据反思进行实践后再做分析,效果可能更好。
最终关于写课达成如下共识:
一是好的写课需要有课好写,还要有理论视角剖析。
二是把课例研究做实做好,写课就可能完成。先确定主题(研究设计),然后组织伙伴一起研究,有分有合,有课堂观察员观察,也有课后研讨。

三是尽可能把写课这件事做点模样出来。先不去写学理分析的大文章,要从实际出发撰写小文章。

03

论题是写课的灵魂

上海浦东新区举行2022年“教学创新”大奖赛,我所熟悉的鞠老师的文章获得了一等奖。这篇获奖文章为写课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我是鞠老师文章的见证者、参与者。其间,我读到了清华大学教授戚学民的一篇文章《写作训练与写作水平》。戚教授在文中指出,清华学子的写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不知道如何提出命题”“不知道怎么论证问题”“思维能力不够”等。借鉴这一研究成果,我想到了鞠老师写课文章的5个论——论题、论据、论证、结论和讨论。

鞠老师的这篇文章印证了好文章是做出来的,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我和鞠老师几次商讨修改,依据什么?现在想想就是围绕这5个论。
对教育写作的纠结甚至畏惧,找不到论题是横亘在教师面前的第一道坎。
我在知道了鞠老师开设研究课的活动后,希望她把研究课写成文章。我给鞠老师的初步写作要求是,把这节课的设计、实施、反思用叙事的笔法写出来。几天后,她给我看了第一稿,其中对教学过程的描述比较详细。
我想到修改的第一步是找到论题。文章原题是《专题背景下聚焦“学生如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课堂实录研究报告》,这是一个陈述性的文章标题,是我对她说的“把活动过程写出来”,她做到了。我看了文章内容,尝试提炼一个论题:《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班级设计师“雨具安放”一课的设计实施与思考》。我们用6稿完成了修改任务,并达成了共识。
序言部分: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基于哪些方面考虑的(为什么和是什么)?这次选了《班级收纳师》系列课程中的“雨具安放”这个内容,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参考项目化学习的思路,这样来进行教学设计……
正文部分:学生是如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课堂实录与分析。文中包括3段教学实录与分析,即客观描述加上初步分析。
我告诉鞠老师每一段实录与分析都需要拟定小标题,而且小标题与主论题要构成从属关系(鞠老师后来告诉我,为了三个小标题,她下了不少功夫)。当然,文章客观描述的内容是需要选择的。至于分析解读需要有理论视角,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鞠老师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回看了教学录像,这为客观描述教学活动和分析评论提供了条件。
鞠老师通过归纳提炼得出了研究结论。不仅如此,她还指出了几点没有做到位的问题。
从本文叙述的研究过程作解析,我得出写课的“三步、五论、一结构”的归纳。一结构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论题展开论述的基本结构。
为了让教师有比较形象的认知,我提出了写作的“車”字形结构,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论题的确立,二是结构化处理。
论题是文章的灵魂,贯穿文章的中间“一竖”。上顶天、下立地,中间贯通分论点与论据。论题从哪里来?需要教师有发现的眼光。这眼光来自何方?需要阅读理论文献,参加教研活动,用课堂观察寻找“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落差,以此转化为课例研究的主题。
目前我们确立论题的思路有两个。一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已经有了论题。比如从课题中引申出来,围绕课题的研究课,聚焦点比较容易找。二是在撰写文章时,先搜集、整理过程性资料(用叙事笔法呈现研究的完整过程),边整理边聚焦到一个论题上。有了论题,就可以运用“車”字结构修改文章了。“車”字的三竖,即理解为“做出来、写出来、改出来”。“車”字的五横,即理解为序言,是上面一横,含“为什么和是什么”;中间三横为正文的三段;下面一横为文章的结语,含结论与讨论。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