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下语文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蓝婷的梦 2024-04-07 发布于河北

教学目标:

1.认识“择、宫”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乘、笼”。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题两遍导入。

二、任务一:读

(一)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要求:注音字词读正确,不会读的问老师。

(二)读词

张择端    都城   汴京    名扬中外

故宫博物院    摊贩   官吏   形态各异

毛驴   独轮车  悠闲   溜达   拽住

栏杆   惊扰     传神   古都风貌    

一乘轿子    马笼头     乘法    笼罩

(三)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要求:磕绊难读的地方读三遍。

三、任务二:写

看书不作业,作业不看书。

做课时45页一、二题;

46页一、二题;

47页一、二题。

四、任务三:读悟

1.齐读第1自然段

思考:你都了解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信息:年代、作者、内容、画面、历史、保存情况。

请生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基本信息。


2.齐读第2自然段。


运用排比手法,说明画的人物多,下了很大功夫。


3.齐读第3自然段。
画出中心句: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运用排比手法,列举热闹场面。


4.齐读第4自然段。
中心句是第一句。

结会插图,理解图画,体会传神。


5.齐读第5段。

历史价值。


五、视频加深感知

网上搜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其非凡的艺术价值。

结合课前提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学生展示,教师小结:因为此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六、课后作业。

做课时剩下的题。

课后反思:

讲授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找到国家图书馆里边的清明上河图电子版,可以无限放大,孩子们对这幅画的艺术价值有了很深的体会。结合百度百科,我具体给孩子们介绍,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就和咱们的语文书长差不多。长528.7厘米,多长呢?和咱教室宽差不多。

孩子们听了宽和长之后,都发出了惊叹声。我说:“别看它不宽,但它的长却是罕见的。上面的人物有好几百个,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足见其画家非凡的功底。通过这幅画,我们能看到很久以前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学了本课,孩子们对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加强了。

预计一个课时完成,没有做到。用了一个半课时,因为这篇文章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感觉学了文章之后,孩子们能够流畅读出来才算过关,要是读的遍数过少,孩子们结结巴巴。总感觉就没有学好这篇文章。

读,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很重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