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拜山往事

 黎荔专辑 2024-04-07 发布于陕西

广西拜山往事

黎荔

每年清明祭祖拜山时广西都会都以它绝对的优势出圈这不,广西在内的华南F3又登上了热搜榜!身为岭南的女儿,遥望南方家乡,千山之外,迢迢难归,只能写篇小文,忆念一下广西拜山往事了。

在广西,清明节扫墓又叫做拜山。年年清明都拜山,两广人的宗族观念比较重,也比较传统,把拜山看作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准备拜山用品如同准备春节年货一样隆重。所谓做人不能忘本毕竟没有祖辈,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人。这也是中华孝道的体现。

记得小时候,清明节对我来说意味着假期和去拜山。这个节日特别有意思当然也特别累,因为跟着大人们一起去山里拜祭祖先。那个过程翻山越岭、跨河越溪、钻入密林一路上有树有花有果,有鸟有虫有蛇,尽管路程很远,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一路的风景都非常新鲜和有趣。找到了杂草深处的祖坟,就像一趟寻宝之旅一样,所有人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在祖先的坟墓燃放鞭炮,修整、清扫祖坟,摆放祭品,燃香烧纸祷告。祭扫完毕后,在坟头压上纸钱或元宝串。然后把祭品收拾起来,全家就可以分享太公的祭品了,热热闹闹的林中野餐,每次这些带上山的吃食都被吃得一干二净,因为父母告诉我这是“祖先享用祭品后的赐福,子孙吃后可以得到祖先的保佑和祝福。最后再一次燃放鞭炮,告知祖先,子孙们要回去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又心满意足地下山归家。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确实是广西人拜山祭祖基本操作。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雨水充沛,植物恣肆凶猛,山野之间,那藤蔓野草无拘无束的生长,今年清明你铲的再干净,清理得再彻底,只要不是硬化过的地面,那到到明年清明,一样草茂如荒野,草长如人高。有些小乔木类型的野树,一年间长到手指粗,二年间长到手腕粗,开叶散叶,面目全非,造成周边环境变化很大,如果没有明显的标记,光靠这里有棵树,那里有块石之类的去记忆,那是非常难找的。真是年年去拜山,年年都得找好久。只有靠老一辈的回忆,才能找到正确的路线。然而,老辈人的记忆有时也会出错,因此拜错祖先的坟墓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广西人拜山的程序并不算特殊,通常上午一家人浩浩荡荡地就出发了,赶在午饭前祭扫完毕。记得每次上山的时候,父亲都要折下一枝大小合用的树枝给我当手仗。父母身上背着大包小包的祭品,我挎着军用水壶,穿上便利的胶鞋,拄着刚刚削好的树枝手仗,蹦蹦跳跳就出发了。如果清明雨纷纷,下雨路滑滑,祖先的安坟之处本就离家远,又在郊区绵延起伏的高山上,只能选择徒步而行,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只为找到太公的位置,这一路长途跋涉,不免满脚淤泥,全身泥点。最后终于在风雨交加中,好不容易找到杂草丛生的祖坟,祭拜结束后下山那段路别提有多惊险了,有时简直是从山上如泥球一般溜下来的。真的扫个墓整成荒野求生似的。不过,每年清明前后,大部分广西人都会选择晴好一点日子去拜山。实在风雨太大的话,容易有泥石流塌方的隐患,一般也是不会以身犯险的,那就改日再拜山啊。

拜山,可不仅仅是单纯的越过山川找太公,还要带点东西孝敬太公啊!所以年年拜山祭祖,我们都要负重前行。且不说元宝蜡烛香火纸钱,祭拜必备的白切鸡、猪肉,发糕、甘蔗、糯米饭等等都要带,每次父亲还要带上酒杯酒水,让太公也能喝上一杯。怕祖坟杂草丛生,还要带上锄头之类去清理。一般人家都是一根扁担两个篮子,大家轮流挑,挑到祖先坟前祭拜祖先。但在我家,从来都是父亲一力承担这些祭拜用品的上山。穿林过野,淌水过河,翻山越岭,父亲从来不皱一下眉头。毕竟拜山表达的是对祖先的尊重、思念及感恩,我们家的拜山大队就是由父亲的这样的长辈带头(年老的祖母已经上不了山了,每次都是精心准备祭品,千叮万嘱,倚门望归),带上一群小辈,浩浩荡荡的一群人,完成一年一度的清明习俗仪式,就为了让小辈记住祖先的坟墓位置,起到传承作用。肩负带头责任的父亲从不喊苦,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各式祭祀用品,在前方用锄头或镰刀开路,生生从杂草丛树中辟开一条人能经过的小道。如果下雨路滑泥泞不堪,父亲还会凿出山路上的防滑台阶,以方便我们一行人攀爬上山。在我的记忆中,父亲钻洞攀岩如履平地,野外生存能力丝毫不亚于户外王者贝爷啊。

广西人的祖先为什么要葬在高山密林、荒芜险境?让后人祭祖不仅要上山,还要下水,场面令人惊心动魄。外地朋友甚至以为这是广西的特种兵训练。有些外省朋友好奇当初是如何抬棺上山的。我这里解释下,这是与广西的丧葬习俗有关的。广西盛行的是二次葬,简单说就是故人逝去后,过三五年,又重新挖出来,把遗骨重新检拾好,进行一番传统的祭礼后,重新移地安葬。这种葬制,在外人看来有些奇特,或是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是被认为有点“惊耸”,“骇人听闻”的。因为古话都有说:入土为安。一般情况下,人逝下葬后,那就是盖棺定论的事情了,这方为“安”。如果隔个几年检骨再葬,那是“非孝子仁人所忍的”,是受世俗所责的。所以,非必要是不可能迁骨移葬的。但广西壮族从来盛行就是捡骨葬。一般头三年棺材是藏在平地上,三年后才选日子打开棺木,将骨骸放入坛中,祖先骨骸坛上山入葬,通常是由长子背上或抱上去的为什么一定要葬在山上呢?山上有山背可依靠,藏风聚气有利子孙是一个原因农耕时代土地珍贵,平地要种庄稼也是一个原因。

二次葬,其实是汉族的古老习俗。只是后来北方人放弃了二次葬,而广西由于山多地少,仍然保留着这一习俗。原因有二:一按传统的思想来说,人们认为人死后的灵魂要适应阴间的环境,是一个过程,在安葬的时候,从风水学中的五行八卦之类来安放这个坟茔的位置,看会不会影响到死者的安宁以及家族的运势。过几年后,循例是三年,再重新审视一下这个过程,如果真的有什么影响,那这第一次葬就被视为只是一个临时的安排,那就要再进行二次安葬,以确保死者得到真正的安息,家族的运势昌盛。二按人与自然的规律来说,逝者安葬三年以后,在自然界的各种条件作用下,肉体腐化干净,本身流行二次葬的南方地区气候温热湿潮,土中的棺木很容易朽坏,各种虫蚁蛀完棺木,必定也会把故人的遗骨也跟着蛀坏,蛀没。于是,二次葬就成为了一种必要。出于对故人遗骨的保护,对故人的情感,把故人的遗骨重新捡出来,放到坛中,择地再葬,这一习俗就慢慢就流传下来。我记得我家养了十多年的猫狗去世后,父亲也是按二次葬的方式处理,最后将已视为家庭成员的猫狗骸骨,移入骨坛,葬在了高高的云雾山上,不立碑,但作了特定标志,以待日后为纪念而重来。

小时候,年年清明,年年拜山,山路再崎岖也挡不住,去拜见祖先的脚步。我就这样在一年一度的野外生存训练中,传承着世世代代的祭祖文化。如今成年的我,有时,还会做那样遥远的梦:去拜山的路上,走着走着,拜山大部队看不见了,前后左右,被浓雾环绕着,细雨斜织,林木幽深,辨不清方向,好怕错过祖先尚未祭扫的墓,好怕把我一个人独自留在这坟墓座座的高山之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