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失去对语言的兴趣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4-04-07 发布于浙江
因为这学期很短,每天赶教学进度,所以一直没有时间动笔,虽有许多值得记录的思考,但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事无巨细的班主任工作,被时刻打断的思考,质量自然打了折扣。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学英语。
我观察到,孩子从高度的兴趣到被迫学习的兴趣流离,作为一名教学汉语的语文老师,深感到如果失去了对语言的兴趣,其实任何一门语言的原生价值就失去了意义。
最初,我的儿子能够在学会一些基本的英文句式后“替代”所有可以替代的内容,比如年龄、姓名、属相等等,并乐此不疲。“与众不同”的他显然是因为能够“自由运用”而对用英文表达的方式兴趣盎然,甚至超过自己所掌握的汉语水平。
而他发现自己不能够“更开放地”使用英文来表达时,他也意识到自己“词汇量”的缺失造成了前进“障碍”,而且,我也发现了对孩子的前期“开放”似乎也造成了后期“规范意识”的不足,在英文学习课堂上,孩子多了许多“小动作”,以至于学习“质量”(兴趣质量)有了折扣。
我想到,我们的写作学习也是如此。在“规范”与“开放”的思考过程中,我想起曾读到过王木春主编的一本书《民国名家谈作文之道》。
其中,朱光潜以自己学习书法却始终不精为教训,提出初学写作的人就像善书者一样,处于初级阶段之际,更要遵循作文的“法度”。因为有了“法度”打底,作文才能由低及高,“醇而后肆”。
而梁启超说,孟子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如何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得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了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
如果说,英文学习有“法度”,那么一定是由词汇量规则向表达规则的理解过渡过程。
在这一点上,汉语表达的“法度”似乎也是如此。由阅读、生活所积累的“词句积累”向“巧妙表达”的转变过程中,丰富的积累决定了“使人巧”的可能性,而初级阶段的“法度”理解,能够决定一个人是“醇而后肆”还是“肆意妄为”。
大概能够看到成功的文学表达者,都是能够用最基本的方式说清楚、说吸引人的。
就像最近孩子们发现,所学过的课文里已出现过很多次“顶……”的口语化表达方式,三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昆虫备忘录》里,就有“顶讨厌”;四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天窗》就有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第四单元《母鸡》就有“顶尖锐、顶凄惨”的写法,孩子们能够想到这样的语言联系,便是语言的兴趣与敏感的意识觉醒。
在单元习作中,也能够看到孩子们会恰当使用,以更加口语化的语言方式实现作文内容的幽默风趣,这便是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而整个过程则是读写转换的深度理解体现。
法度与规则、兴趣与发现,儿童语言学习的法宝。
分享大家,期待留言批评与探讨,谢谢!


骑着课本,载上课文,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课堂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