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伤寒论》第2条

 远山天共色 2024-04-07 发布于福建
图片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胡希恕讲解:   

图片

这个太阳病,就是指第一条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样的太阳病的证。那么假如它又发热汗出,这个汗出不是大汗出,得感冒也出现这个,身上潮乎乎的出汗并不太多,而且这个汗啊,觉着有臭味,发热,不但恶寒而且还恶风,这个恶风比恶寒厉害。

“脉缓”,缓者和紧脉是对脉,这个紧脉就象烟卷一样,裹的很紧,你要是倒出去一半,这个烟卷就是缓了,你按着软不大的,就不是那么硬了,这叫缓。为什么脉缓呢?就是因为出汗了,出来了,水份丧失一部分了,所以这个脉一按就缓了。那么后面要讲的伤寒,它就一点汗都不出,它的脉就特别紧。

那么这一段它说太阳病里头有这么一种太阳证:发热,汗出,不但恶寒还脉缓,这类的太阳病就叫做中风,这个风在古人的意思就是风邪了,就是中的风邪了,这是错的。它是因为怕风,所以古人给它起名叫中风,其实它就是个类型的问题。我们前面讲的太阳病要出汗达不到出汗,才有太阳病这么一种情况,这会它见汗了,应该好了,但它没好,这就是出汗的机能的关系了。

这个汗达不到驱除疾病质和量的问题,虽然出汗但不能接触疾病,而下面的伤寒干脆就达不到出汗的目的,就这么两种情形。那么古人说中风,那就是拿现象当本质,这是古人的一个错误。古人吗,像仲景的时候,两千来年科学水平在那呢,现在咱们不能这么说了,现在把中风当一个证名看就是了,并不是真有风邪在这里,可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关系对于解释就成问题了,我们过后再谈,现在先不说这个。

那么说这个中风,这个“中”字上是有用意的,这个“中”就是拿箭射东西谓之中,中者中于内,这就说明出点汗而邪却留到里面去了,你出汗表就虚呀,可是表虚……(音频缺失)这个部位,所以古人叫中风。中风者,言其邪深也。这个邪就是病邪了,在表的部位较伤寒要深,所以用这个“中”字,这个“中”字是很有意义的。但这个风邪的说法,先在不要这么信了,不要说恶风就是风邪,这个恶风它是以为出汗,身上有热又有汗,非恶风不可,这个洗澡大家都知道,从热水里出来,出一身汗那就是怕风,你非披上点衣服不可。它这个身上热又有汗那就要恶风了,他不但恶寒还恶风,所以恶风比恶寒厉害。由于恶风,古人说是风邪,这风邪是不对的。

但是这种证不妨碍我们治疗,假如太阳病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这个病。它有脉缓,发热汗出这一类的太阳病(就是中风证),这个病邪比较深,不在皮肤这一层,在肌肉那一层。古人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所以这个邪乘着这个虚,它就往里面去,到哪呢?它进不到太里面,就在肌肉这里面,所以后面我们要讲了,桂枝本为解肌,不叫发表了,这是第二条。

    倪海厦讲解: 

图片

太阳病的中风证,就有下面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如果肠胃功能很好,体力很好,也会有得到感冒的时候,如果不动,不会得,如果运动后,汗大量流失的一剎那,突然受风、受寒,感冒了,就会摸到很浮的脉,浮的脉,就是有外证,有表证。所以如果摸到很浮,很紧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很好。所以如果摸到浮缓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素虚。

为什么会发热,免疫系统产生相抗的时候,会有热能散发出来。这里的汗出是主证,是一种“病汗”,平常没事,天气很好,大家都不流汗,只有他一个人流汗,也是一种“汗出”的症状。这里的发热,有时候会发热、有时候没有发热;中风证的发烧,一般不是高烧、温度不是很高。

所谓的风,并不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寒,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会引起病人的皮肤毛孔收束起来,病人完全没有汗,嘴巴讲好冷,摸身体是滚烫的,热能散不出来,但是病人感觉是冷的,这种就是。有一种是病人会流汗,但是汗流出来,病人的症状并没疏解。

怕风,就是不喜欢吹到风,就是恶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