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辜鸿铭讲论语》:风靡欧美,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在山清泉水 2024-04-07 发布于北京

《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述孔子及孔门弟子的语录体典籍,是千百年来儒家倡导的学子们进行自身修养的必读典籍。

言词简略,博大精深。

“仁”(伦理道德)、“礼”(社会政治)、“中庸”(认识方法论)是《论语》的中心思想。

“仁”,是核心。

在南宋时,朱熹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合为“四书”,成为科举必考书目,提升了《论语》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并成为学子们奉行的金科玉律。

20世纪初,儒学大师辜鸿铭(1857-1928),批判了欧美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儒家经典的众多错误。由此,他决定亲自为欧美人讲解/翻译《论语》《大学》《中庸》,以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的种种偏见。

这,成为近代中国讲解国学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辜鸿铭学贯中西,号称“清末怪咖”。他曾在西方多所大学留学,懂9门外语,获13个博士学位。终身以向西方弘扬中国儒家文化为己任。

如此,他除了翻译中国“四书”中的三部之外,还用英文著有《中国人的精神》《中国的牛津运动》等作品,在西方掀起了一股研究辜鸿铭的热潮。

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辜鸿铭的个人志向,使得他翻译的《论语》有着独特的风格——词意精达,提纲挈领,且纵贯中西。

辜鸿铭用欧美人的语境、思维方式及文学巨擘诸如歌德、卡莱尔、莎士比亚等的话来阐述《论语》。旨在帮助西方人更好、更快地了解中国文化经典。

比如:

辜鸿铭说,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思无邪”,正如英国文学家阿诺德对《荷马史诗》的评述一样——朴素、纯洁和理性。

他还比拟,夏代文明与西方的古埃及文明相对应。商朝文明与西方的犹太文明相对应,周代文明与希腊文明相对应。还将孔子的弟子颜回比作圣.约翰,子路比作圣.彼得。将管仲比作俾斯麦。

在“述而第七”这一章中,辜鸿铭对于孔子对中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概括:

孔子在礼崩乐坏之际,惊觉中国文明即将要毁灭。宛如一个建筑师看到自己的建筑着火,他全力以赴地将建筑图纸和设计保存起来,确保有机会能够重建。这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五经”。

并且,孔子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是通过这些重建的设计图纸,对文明的设计做了一个新综合——给了中国人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承载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文明存在的绝对基础。

辜鸿铭解读《论语》,即使是今天读起来,也觉得他的点评甚妙。并且,在字里行间,彰显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强烈的认同,以及对西方人对中国偏见的驳斥。书一出版,风靡欧美。

可以说,他以一己之力,满腔热血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到西方,在中西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欧美,曾流传着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