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卷三学习笔记二

 保和堂 2024-04-0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前言:

       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运行法则,不是

医生的工作,而应是每个人生活所必备的常识。学习并了解医学经典,正是增长这(种常识,以做到心中有数。当然,优异且心有余力者,则可恩及他人而成为医者。

本篇内容要点:

        1、太阳病,脉仍浮,用桂枝汤。

        2、麻黄汤:①太阳病,②脉浮紧,③无汗发热,④身体疼痛,⑤未愈,又显烦热、畏光或头晕,⑤鼻出血。′

        (倪海厦认为,用麻黄汤发汗,一定是寸、关、尺三脉都浮在上面。血不足,津液不足,不用。)

        3、太阳表证,脉象浮紧,发热,周身无汗,如果自动发生鼻出血的,即可痊愈。

       4、汗出不彻:①病人烦躁,②痛处不明确,③气息短促,只能坐,不能平卧。④脉象涩。

       5、尺中脉微,里气不足,待正气恢复,自汗而愈。

        (倪海厦认为,这种里虚表证,先扶里再微发汗;用小建中汤加黄芪,即桂枝汤加麦芽糖或方糖,再加黄芪,先补里虚。)

       6、尺脉沉迟,主营气不足,阴血虚少,故不能发汗。

      7~8、脉象浮,或浮数的,用麻黄汤发汗解之。

       (倪海厦认为,麻黄汤与桂枝汤最简单的区分是,麻黄汤证者无汗,桂枝汤证者有汗。)

      9、常自汗,乃荣卫不和。调以桂枝汤

       10、卫气不和之发热、出汗、未愈者用,桂枝汤解之。

        (倪海厦认为,桂枝汤,虽为发汗之剂,实为补气益血之剂,也可预防脑中风。营卫气血不和,宜桂枝汤。)

      11、麻黄汤:①太阳伤寒,②脉浮紧,③不发汗,④鼻出血。

      12、承气汤:①六七日不大便,②头痛,③有热。

       其小便清,或头痛鼻出血,宜桂枝汤

        (倪海厦认为,便秘分二种,一种寒实,一种热实。寒实可以用细辛、附子加大黄;热实可以用黄芩、黄连加大黄。)

      13、伤寒发汗复烦,脉浮数,可更发汗,用桂枝汤

       14、病后虚弱,若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阴阳自和者,就是胃气自己回复回来了。)

      15、饮食水谷调养,①下后复发汗,②小便不利。

      16、阴阳俱虚,①下后复发汗,②寒战,③脉微细。(治疗,轻用“四逆汤”,重四逆加人参。)

       17、干姜附子汤:①下后复发汗,②昼烦夜静,即阳虚,③不呕不渴,④脉象沉微,⑤身微热。

      (倪海厦认为,该方用于完全阳虚证,干姜壮脾阳,附子壮心、肾阳。昼烦即阳虚,夜静即阴正常。)

      18、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①汗出,②身疼痛,③脉沉迟,即发汗以致的里寒。

      (倪海厦认为,该方是发汗发太过了以后吃的。但若汗流不止的,则用桂枝汤加附子。即,快速补足津液的方子。)

      1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①汗出而气喘,即邪气入肺,②无大热。

       (倪海厦认为,麻黄入肺;加石膏,可以不发汗,又去肺热;杏仁,下平气喘,去疾;甘草,解毒,缓肺急迫。)

       20、桂枝甘草汤(比例2:1):①发汗太多,②心慌不宁。

图片

      下面,随附《伤寒论》卷三之相关【原文】与译文:

       1、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注:太阳病,先发汗而病证未能解除,再攻下治疗,浮脉仍没有变化。这是因为浮为邪在表,而反治用下法,所以不能解。现在脉象仍浮,应知病仍在外,解表则愈,可用桂枝汤。)

       2、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注:太阳病,脉象浮紧,无汗,发热,身体疼痛,症状迁延八九日不得解除,这就说明太阳表实证仍然存在,此时可用麻黄汤发汗。服药以后,病情略有减轻,但病人出现烦热、畏光或头晕等一些先兆证候。严重的可能会出现鼻孔出血,出血后病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阳气受寒邪郁遏太甚的缘故。用麻黄汤主治。)

       3、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注:太阳表证,脉象浮紧,发热,周身无汗,如果自动发生鼻出血的,即可痊愈。)

       4、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有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注:太阳与阳明并病,太阳病起病之初,用汗法治疗,但如果汗出不彻底,就有可能转属阳明经,继而微微汗出,不恶寒。如果太阳表证未解除的,不可用攻下法,否则就违背了治疗原则,这时只可用微微发汗之法,如果病人的面色持续发红,应当用汗法、熏法解除。如果发汗不彻底,表邪怫郁,不得外解,当汗而不汗,病人烦躁。不知何处疼痛,一会儿在腹中,一会儿在四肢,按摸的话又找不到明确的痛处,病人则会出现气息短促,只能坐不能平卧的症状,这些都是汗出不彻底的缘故,再发其汗就可痊愈。那怎样判断是汗出不彻底呢?以脉象涩而不畅不知。)

       5、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脉象浮数的,理应汗出而解。如果误用下法,导致身体沉重、心中悸动的,就不可再发汗。待自动汗出后,病邪就会被解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尺脉虚微,里气不足,等到正气恢复,津液通和,便会自行汗出而愈。)

       6、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注:脉象浮紧的,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脉象,理应会身体疼痛,宜用发汗法来解表祛邪。如果尺脉沉迟的,则不能发汗。如何知道是这样呢?因为迟脉主营气不足,阴血虚少的缘故。)

      7、脉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脉象浮的,是病邪在表,可用麻黄汤以发其汗。)

       8、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脉象浮而数的,可用发汗法,适宜用麻黄汤。)

       9、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注:病人经常性地不自主出汗,这是因为营气虽和无病,但在外的卫气不能与营气相互协调的缘故。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可再用发汗的方法,使营卫趋于协调而愈,宜用桂枝汤主治。)

       10、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注:病人无内证可述,时而会出现发热、出汗而不见好转的,这是卫气不和的缘故。应在病人发热汗出之前,用桂枝汤主治。)

       11、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注:太阳伤寒,脉象浮紧,没有及时发汗,因而发生鼻出血的,可用麻黄汤主治)

       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注:伤寒不解大便已有六七天,又出现头痛发热,应用承气汤;小便清的,可知里无燥热,其病仍在表,应用发汗法;如果头痛而出现鼻出血的,宜用桂枝汤。)

       1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注:伤寒发汗后,表证解除,过了半日,病人又出现发热,烦扰,脉象浮数的,可以再发其汗,宜用桂枝汤。)

       14、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注:任何疾病,用汗法,或涌吐法,或泻下法治疗以后,而致耗血、伤津液的,如果阴阳能够自趋调和的,则一定痊愈。)

       15、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注:经过峻烈的泻下后,又用发汗法,以致小便不利的,这是汗下津伤的缘故;因此不用医治,应该以饮食水谷调养为主,待体小便自然通利,便可痊愈。)

       16、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注:泻下之后,又行发行,就会出现寒战、脉象微细的证候。之所以如此,是误用攻下重复发汗,导致阴阳俱虚的缘故。)

       17、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注:先用下法,而后又用汗法治后,病人白天烦躁,不能安静睡眠的,夜晚可平静入睡;没有呕吐、口渴等表证,脉象沉微,身有微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方二十五: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注: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熬至一升,去药渣,一次服完。)

       18、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注:用发汗法以后,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

      方二十六: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开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注:以上六味药,加水一斗二升,熬至三升,去药渣,温服一升。本是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和人参。)

       19、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注:发汗以后,不可再用桂枝汤。出现汗出、气喘,无大热的,可给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

       方二十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去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柸。

       (注:以上四味药,加水七升,先煮麻黄,待水减少二升时,去掉浮沫,加入其余药物,熬至二升,去除药渣,温服一升,本是一黄耳柸。)

       20、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注:病人服用发汗药而出汗太多,出现双手交叉覆盖心胸部位,心慌不宁,须用手按捺方感舒适的,用桂枝甘草汤主治。)

       方二十八: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注: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熬至一升,去药渣,一次性服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