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组成】 【方歌】 【大青龙汤方解】 此温散寒邪,清解里热之方。临床施以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脉象浮紧之症。 本证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邪热,属表寒里热、表里倶实证。张锡纯先生谓:“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胸中蕴热有蓄积外盛之势。”临床症候为恶寒甚,壮热无汗,体若燔炭,面色缘缘正赤,肌肤干燥长粟,头痛、身痛剧烈,咳嗽气喘,痰涕白稠,烦躁不眠,扬手掷足,小便短黄,口干喜冷,唇焦破裂,齿鼻衄血,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数有力。大青龙汤既可发散表邪,治风寒之外感,又可清透里热,治热邪之内郁。方中麻黄六两,《伤寒论》中,其用量无超大青龙汤者,更伍桂枝生姜,发汗作用甚强,误用之,或不遵服法,可有大汗淋漓、筋惕肉瞤、四肢厥逆等阳气伤亡之变。故使用需慎之再慎,审证确系表里倶实方可用之。柯韵伯云:“仲景凭脉辨证,只审虚实,故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缓紧,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无力者为虚,不汗而烦躁者为实,汗出而烦躁者为虚,病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病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脉微弱,汗出恶风,是桂枝证,不可与大青龙。”此说甚是,须遵循之。 不汗出而烦躁,为本方之主证。曹颖甫先生云:“厌闻人声,畏见生客,时怒小儿夜啼,或忽喜观览书籍,不数行辄弃去,是之谓烦”;“欲卧不得,欲坐不得,欲行不得,反复颠倒,顷刻间屡迁其所而手足不得暂停,是之谓躁。”属表邪不解,阳气内郁化热,汗不得出,不能宣泄所致,与阳明病烦躁病机迥然不同。因其证系麻黄汤证加一烦躁,故用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发汗宣泄,清热除烦。 溢饮,《金匮要略》云:“饮水流行,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由肺失宣降,郁闭卫阳,饮不能从汗而解,泛溢于肌肤所致。其证为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若兼发热恶寒,咳嗽喘促,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证也。 本证虽属表寒里热,然毕竟表寒重而里热轻,故须把握好方中诸药用量,尤其麻黄、桂枝、石膏。通常桂枝为麻黄三分之一,若恶寒甚,口渴、烦躁较轻者,石膏桂枝用量相等,或略大于桂枝;口渴、烦躁甚,见口鼻衄血,舌质红赤者,石膏倍桂枝。若不遵此比例,加大桂枝量,则内热益甚;加大石膏量,则汗不得出,表难以解。 【煎服方法】 【主治】 【转归及处理】 【禁忌】 【类方】 【临床运用】 【大青龙汤医案】 1.发热 宋某,男,23岁。发热两月余,每日午后恶寒发热,头痛骨楚,体温达39℃〜40℃,服镇痛片暂可汗出热退。上午门诊时,体温37.8℃,自谓胃纳不馨,惟思冷食。大便秘结,二三日一次,小便正常。舌淡红润少苔。诊腹脐左右拒压,切得脉浮略数。 脉症相参,属表寒里热证,治宜表里双解,驱邪外出。拟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5g 党参10g 枳实10g 白芍15g 川军10g 甘草6g —剂 二诊:药后泄泻一次,脐周压痛消失。午后仍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心烦思冷,皆一派太阳表实证状。窃思大柴胡汤表里双解,系少阳、阳明合病之方。太阳阳明合病,非所宜也,故里实虽去,表邪未解。风寒在表,非辛温发汗不治,若得汗出,内伏之邪由表而散,其热自退。然有心烦思冷之内热证,单纯辛温发汗,显属不当,宜辛温、辛凉并用。拟大青龙汤: 麻黄10g 杏仁10g 桂枝6g 甘草6g 石膏15g 生姜10片 红枣3枚 . 仅一剂,汗大出,发热遂止。 按:发热两月,先后用二方两日获愈,余颇有踌躇满志之色。然李映淮老师阅后,很不以为然,谓曰:用柴胡汤者,其脉应弦,浮数脉用柴胡剂,显属不当。且表里同病,应先表后里,一开始即宜用大青龙汤,表解里自和。表未解而攻里,误也,幸其体质强壮,免遭不测。否则引邪入里,将有变证、坏证之患。 2. 恶寒 元宵节后三日,坐落黄土高原之静乐县,仍呈北国风光,寒风呼啸,冷气袭人。患者任某,年不惑,乘车访友,甫下车,骤然寒战,肌肤粟起。归途中便恶寒,全身不适。至家恶寒益甚,虽厚被重重,空调送暖,冷犹不止,头痛骨楚,咽痒咳嗽、无痰。自视感冒,先服快克,继又连服速效感冒冲剂6袋,汗不出,症不解。傍晚来舍求诊,视其舌淡红润、苔薄白。询知口干思冷。诊其脉,浮弦紧。测得体温38.8℃。 乙酉之运,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加之阳明燥火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又症见思饮思冷,可知内热之盛。今感风寒,属太阳病内热外寒证也。其治疗,《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是也。拟大青龙汤: 麻黄15g 桂枝6g 杏仁10g 炙甘草6g 石膏18g 生姜5g 红枣5枚,嘱急煎温服,覆被取汗。 晚10点,任来电讲,药后大汗淋漓,诸症悉已。 3. 遗尿 张某,女,13岁。自幼夜夜尿床,从未有缺。初,偏方、正方用过不少,皆不验。以其形丰体壮,活泼好动,知无大碍,未再寻医。眼看将读初中,住宿学校,被褥何以晾晒,始求诊焉。某明眸皓齿,靥涡可掬。言及尿床,赪颜彻颈。高若成人,殊少病容。舌淡红润,尖红赤,苔薄白微腻。询知胃纳甚佳,饥不择食,尤喜冷饮,大便日一行。切得脉象缓滑有力,腹诊亦未有获。若茫茫苍海,莫窥其际,辞以技穷。其母曰:“二百公里赶来,竟然如此。”语毕珠泪沾睫,余亦颇不自安。窃思水液代谢,肺脾肾三脏责无旁贷,若从肾主水、主二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着眼,患儿纳化有序,骨骼丰隆,显非脾肾之过。遂鞭指水之上源,果有时鼻塞,着凉易感冒,微见咳嗽等症。由是观之,此风寒外袭,肺气郁闭,不能通调水道,令膀胱开合失度也。治当宣散风寒,复以舌尖红、思冷之内热证伍以清热。大青龙汤为外有风寒、内有郁热之治方,然属发汗峻剂,原量投之肯定有误,遂师其意而小量与之。 麻黄4.5g 桂枝3g 杏仁6g 甘草3g 石膏12g 生姜1片 红枣2枚 二剂 药后再未遗尿。其外祖母冠心病就诊知也。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延伸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