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3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4-07 发布于山东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象的运用,是加强叙事作品诗化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中国人对叙事学与诗学联姻所做的贡献,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

意义在许多叙事之作中是不直白地说出来的,是渗透到行文的每一个细胞中的。叙事的过程既要表达意义,又要隐藏意义,使意义不是唾手拾得,而是细心解读方可得到的。因而在意象别有意味地渗透在行文之时,意象可以作为意义的聚光点、意义的蓄水池,对作品的意义渗透进行有散有聚的调节,形成意义的聚散分合的体制。

叙事作品往往是以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性思路作为行文的线索的。在情节与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一个意象,可以使转换不流于生硬简陋,而在从容转换中蕴含着审美意味。在情节与非情节的转换之间,如果也能设置一个意象,跳跃就会变得更加潇洒,甚至产生一点蒙太奇的效果。意象的重复出现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重复中的反重复,在物象的重现之中包含着意义的增添和递进,这就有助于形成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叙事文学积蓄和保存审美意味的手段甚多,比如成功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生活细节,都可以从其各自的角度积存审美意味。但意象的积存效能又有其独到之处,一个或独特,或别致,或精彩,或锃亮的意象,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综合性,综合着物象和意义,综合着细节和哲理,综合着主题和结构,由这种综合方式对审美意味加以积存,就更能有效地达到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效果。某些有趣的意象,往往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了文学给生活增添的“味之素”。《西游记》中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就常常被人用作对不规范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的规矩的代名。

然而,意象既有醒目的功能,但对于过分炫目之处也须有所限制,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乃是发挥意象功能之道。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作为诗歌结构中的细胞,“意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首意象诗都是通过诗人情感的调遣,把“意象”这个基本的诗歌构件组合成一幢大厦。

诗人在创作构思时,饱蘸感情,神游八极,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大千世界中,终于找到了那个契合的点,于是诗人收拢翅膀,将意(情志)溶入点(象)上,凝固在那里。唐代诗人王昌龄对此曾做过精辟的论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一个诗人无论其感情如何饱满,思想多么深刻,想象怎样丰富,如果他未能找着“合适”的意象,没有“想象的凝固”,思想感情则如流水中的浮萍,没有归属,在此情形下,终究难以成诗。意象是诗人思想驻足的“家园”。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类无比丰富的心灵世界,深奥高超的思维精灵皆赖语言而运转和传递。而语言从符号学的观点看,它又是一种符号。符号学家认为,文学作品包含着两套符号系统:文学语言是外在的第一级的符号系统,它的“能指”(符号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形式及其书写符号,它的“所指”(符号内容)则是语言的表意性、表象性、表情性等多项内容所组成的审美表意系统。“符号化作用”意义非凡,人与人之间要表达、要感知,离不开此“符号”,“符号”之于诗人更是如此,思之万千,情丝万缕,无以表达,犹如“毛”无以“皮”附,他人亦无从知晓。如此,意象乃谓诗歌之“皮”,诗人心灵所附焉,他人知晓之源流处也。

“意象”是诗人“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经过殚精竭虑的这样一个艰苦创造的过程,将心中之“意”和与之相类相溶的“象”交融契合而成的。因此,诗人笔下的“意象”蕴藏着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蕴藏着诗人对自己乃至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测。诗人心灵中的刹那颤动,在诗中得以永恒,意象在此时也成为超越时空的“常青树”。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选取了“孤帆、船的远影、水天尽头”等意象,极尽了诗人送孟浩然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而诗人那时的送别之情,也在诗中得以永恒。此类例子俯拾皆是,现当代诗中也不胜枚举,如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树》等。

以有限表现无限,充分扩大诗歌生命的张力和审美潜能,是诗人作诗时所孜孜以求的。尽管人类语言具有模糊性特征(汉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尤其突出),为诗人表情达意创造了自由广阔的天地和丰富多样的物质手段,但是古今诗人们还是感到了语言的贫乏,“言不达意”“言不尽意”的矛盾困扰着他们,在既不能生造字又不能另设语法的情况下,诗人们只有在“意象”上下功夫了,只有在扩大“意象”的外延和开掘其内涵上去惨淡经营。于是,诗人们根据自己丰富复杂的情绪思想的需要,在表达形式上或做较大的反逻辑跳跃,或改变语序,或打破主谓词的搭配习惯,或做模糊性暗示,或操作大量的直觉意念化修辞语。统言之,诗人们是在对“意象”进行模糊化创造,是为了消解语言符号的精确性、清晰性和指向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符号的语义生成的作用,是为了在更深的层次意义上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思想。正是由于诗人们在这方面对“意象”的不懈努力,加之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以及人类普遍具有的模糊性思维(现代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认为,人脑与计算机相比,主要的优势是能够掌握尚未完全明确的含糊观念,使得诗歌“意象”超越了一般的语言,其内涵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审美的潜能)。如前面列举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其“孤帆”“远影”“碧空尽头”这些意象所包含的内涵、外延已远远地超出了原词语的含义,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孟浩然诚挚深厚的友情和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读者透过这些意象也能触摸到诗人的脉搏并运用联想、想象在自己面前展现一幅江边送别的美丽图画。

(摘编自卢枫《论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及表现形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侧重论述叙事意象,材料二侧重论述抒情意象,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意象具有凝聚意义和保存审美意味的功能。

B.材料一以《西游记》中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为例,论述某些文学意象给生活增添了“味之素”。

C.材料二认为,一个诗人只要能找着“合适”的意象,将想象进行凝固,那么思想感情就有了归属,就能写出杰出的诗篇。

D.材料二指出,与计算机相比,人脑能够掌握尚未完全明确的含糊观念,这使得诗歌“意象”超越了一般的语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语言的“能指”是语言的声音形式及其书写符号,“所指”则是语言的多项内容所组成的审美表意系统,可见,“所指”比“能指”更重要。

B.诗人们消解语言符号的精确性、清晰性和指向性,目的是对“意象”进行模糊化创造,以便能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思想。

C.诗人经过殚精竭虑的艰苦创造,将心中之“意”和与之相类相溶的“象”交融契合而形成“意象”,“意象”就是诗人的情志。

D.“意象”蕴藏着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诗人心灵中的刹那颤动通过“意象”得以永恒,如《天净沙·秋思》中的诸多意象极尽古今游子的辛酸。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从意象具有三个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特别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充满辩证精神。

B.材料一运用排比手法,既突出了异彩纷呈的意象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也增强了论证的气势。

C.材料二最后一段举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例子,论证了“意象”充满生命的张力和审美的潜能。

D.材料二设置了几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全文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4.下列关于材料二中“家园”“皮”“常青树”等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园”指寄托之所,“皮”指表面;这两个词在材料中喻指诗人的情感。

B.“常青树”指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树木,在材料中喻指永恒。

C.这三个词语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意象的作用。

D.这三个词语的运用,使论述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意象的“作用”,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所述的意象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L教授的火车安石榴

L教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家中老大,父母可能因为贫困也可能因为天天吵架,早亡。

L教授的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不,还要加上两个弟妹、三个妹夫——其中一个妹妹结了两次婚,和八个侄辈,共十七人,全由L教授一人照顾。虽然他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年龄相差只有一岁和两岁,可他们还是由他一手带大。

L教授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一棵大树,而他们是树上的红果子。有时候又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与中学历史书中的一幅插图——张衡地动仪,重合了。自己是中间那部分,而他们是那一圈张着嘴的蟾蜍,等着每一次地动,等着珠子掉进比脸大的口中。不过说实话,L教授想象自己是大树的时候更多,因为他喜欢绿树

红果。关键是,他确定他爱他们。

L教授没结过婚,也就没有老婆,没有孩子。他的两个妹妹总是哭着说他们连累了他。他解释过很多次,他说没那回事,与你们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他就是那么怪僻。他们都不信,就是不信,就像不信他没有安排好自己的遗嘱一样。他们总会抽冷子问上一句:将来这栋大别墅给谁呀?其中两个侄子、一个外甥受他资助留学过欧洲和北美,谈论这个的时候还爱加上一句洋腔儿:我无意冒犯。

L教授没有和女生传过绯闻,一次也没有。他也没有“奴役”过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

L教授退休后没有停下来。开讲座,参与学术研究,给企业当顾问,为客户上庭辩护,这些和他在教职的时候没有什么两样。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生活在继续。

L教授捐助的事情也依然在继续。他每个季度匿名登录一次互联网筹款平台,他并不查验求助者的申请资料,排名前十的账号,他依次每个捐助200元人民币。有时候也会因为暴雨如注,雨滴在他的窗玻璃上不停地倾诉;或者落叶飘飞,他在树篱下见到一只僵直的红尾巴蜻蜓;或者大雪迷离,他隔窗追随着一个微茫的身影踽踽独行。这时候,这样的情形下,L教授就继续滑动手机屏幕,捐助的名额可能有二十名。

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照例所有亲眷都聚集在L教授家里,整个家族欢聚三天。L教授预备好丰盛的食物塞满厨房和两个超大立式冰箱,并总在新年钟声响过之后,拎起他的拉杆箱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亲眷们把他送到车上,他叮嘱他们在他的家里玩好吃好后,便驾驶他的车,离开郊区别墅小镇,直奔市中心。

市中心一处超高建筑中有他的一个公寓。这是L教授在人间唯一的秘密,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房间里家具和摆设一律是当代北欧风格,隔音做成家装中的顶配。房间正中间被一座超大火车沙盘占据。这个巨大沙盘里的所有模型都精工细作,和实物一模一样,只不过微缩了不等的倍数。

L教授输入指纹解锁房门,把拉杆箱推到角落里的柜子中,拉上窗帘,摁下几乎所有的开关,房间里立马雪亮,一列火车奔驰而来!它从一座山中的隧道呼啸而出,奔向一片松林,闪过与铁轨平行的高速公路上的各种车辆,进入高楼耸立的城市,但它没有停,继续奔驰。它爬上一架铁路桥,桥下江面开阔碧蓝,却只有一叶扁舟漂浮在水中,大江两岸绿色田野的尽头错落着几点黑瓦粉墙的农舍,平畴当中偶尔有一两棵孤独的树挺立着。火车车轮与铁轨摩擦出令L教授沉醉的声音。前方已见一个沿铁路铺展的小镇,在镇外一条乡间小路与铁道交界处,黑黄条纹隔离杆外站着一个西装男,他拖着一只黑色拉杆箱,目光越过铁轨,注视着远方。

火车前途中依然千山万水,高峻的岩石山、茂密的竹林交错横陈。岩羊在山坡回望,溪流掩映在竹林中,更远处还有水库、风力发电大翅膀、湖泊、半圆形欧洲风格的机车库……这时候,另一列火车相向而来,火车带起细腻风声,瞬间交缠出一股复杂的流变。它们在小镇水塔旁边相遇,又各奔前程。相向而来的火车驰过十字路口的西装男,他的目光未变。火车循环往复、嘶嘶作响、风起风息,一次一次经过十字路口的西装男,他拖着他的黑色拉杆箱,一直注视着远方。

L教授坐在房间西南角上的皮质单人沙发中。他已经换了一身居家服,左手端着一杯红酒,两腿分开,赤足,舒舒服服地坐在自己的单人沙发中。他这个位置正好与十字路口拖着拉杆箱的西装男遥遥相望——他是巨型沙盘中唯一的人类。火车还在奔驰,铁道口的信号灯亮起红色,L教授隔着山山水水、铁轨、红色信号灯、铁轨与车轮间辗转的嘶嘶声、空气中微微震颤的风声,向那个人举起了杯。

(有删改)

文本二:

微型小说作家在创造人物时因篇幅的限制,常常会借助人物的一些反常叙事,创设一种神秘感和魅惑力……在这一过程中常常有意省略、留白,故意不去点破人物的独特命运和反常言行的因果情节和生活逻辑,而是激活读者的阅读参与度和想象力,让读者带着自己的经历、知识和审美趣味去还原和推测出那个反常言行背后的历史和人性的逻辑性与合理性,让微型小说人物的神秘性和魅惑力持续存在。这就是微型小说人物塑造“复魅”的内涵。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不厌其烦地列举L教授家中成员,表明他供养的不易以及为此做出的奉献,却又用“不”“虽然”“可”几次转折隐射出他内心的无奈与不满。

B.一大家子需要他供养,说“连累了他”本不过分,他却说与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其实是不想让家人背负心理负担。

C.特别交代L教授没传过绯闻,没奴役过学生,表明L教授是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也暗含对当下学术腐败现象的讽刺。

D.过年夜里的“照例”与“总在”表面是延续一种惯例,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对比:前者指向现实生活的暂告一个段落,后者指向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与追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用两个有贬抑色彩的比喻——“红果子”“蟾蜍”,来揭示L教授与家人们的关系。

B.小说看似闲笔处却耐人寻味,如“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生活在继续”。

C.他参与互联网筹款平台捐助时,写了几种凄苦情景,表明了外在环境对他恻隐之心的影响。

D.沙盘中安排的景象,有动有静,有点有面,有声有色,将读者带入一个诗情画意的空间。

8.“复魅”,是微型小说在创造人物时呈现的叙事特征,也是读者阅读小说的抓手。请结合全篇,在文中举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5分)

9.L教授最后向沙盘中的西装男“举起了杯”。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举动呢?请结合全篇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法曰:“无所不用间也。”周将韦叔裕,字孝宽,以德行守镇玉壁。孝宽善于抚御,能得人心,所遣间谍入齐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赂金者,遥通书疏。故齐动静,朝廷皆知之。齐相斛律光,字明月,贤而有勇,孝宽深忌之。参军曲严颇知卜筮,谓孝宽曰:“来年东朝必大相杀戮。”孝宽因令严作谣歌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立。”令谍者多赉此文,之于邺。祖孝征与光有隙,既闻,更润色之,明月卒以此见诛。周武帝闻光死,赦其境内,后大举兵伐之,遂灭齐。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曰:“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注],朕至今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以击之,所以去大恶不小义也。人谓以俭为死间,非臣之心。案《孙子》用间最为下策,臣尝著论其末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败。’若束发事君,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安可用乎?唐俭小义,陛下何疑?”太宗曰:“诚哉,非仁义不能使间,此岂纤人所为乎。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

(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材料三:

太宗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慰谕,靖谓将军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遂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公谨曰:“诏许其降,行人在彼,未宜讨击。”靖曰:“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等辈何足可惜。”

(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改)

[注]死间,指在敌方从事间谍活动,故意将我方假情报泄露给敌人来扰乱敌人,使敌方以假为真,中我间计。因搞这种活动的人被发现后,往往被处死,所以称为“死间”。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时不可A失B韩信C所以破D齐也E如唐俭F等辈G何H足可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卜筮,古时一种占卜方式,以龟甲占卜吉凶称“卜”,以蓍草占卜吉凶称“筮”。

B.“遗之于邺”与“置币遗单于”(《苏武传》)两句中的“遗”意思不同。

C.顾,顾惜,与《促织》“顾之则气断声吞”中的“顾”意思相同。

D.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常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曲严编造的歌谣,第一首意思是斛律光要当皇帝;第二首意思是北齐高氏统治即将垮台,斛律光就要取而代之。

B.虽然在作战中无时无处不在使用间谍,但《孙子兵法》中认为使用间谍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是最下等的策略。

C.唐太宗派唐俭与突厥和谈,李靖主张趁突厥放松警惕对其偷袭,而张公谨则认为朝廷使者在那里,不宜去讨伐。

D.唐太宗将李靖舍弃唐俭而攻击突厥的行为与周公大义灭亲相提并论,认为可以为国家大节而放弃个人小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祖孝征与光有隙,既闻,更润色之,明月卒以此见诛。(4分)

(2)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安可用乎?(4分)

14.北周能够最终灭掉北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卜算子·天生百种愁  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注]。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注]如簧语,形容女子的声音美妙动听,有如音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句,绿叶阴阴,芳草遍地,流莺声啭,但伊人已杳不可见,以哀景衬哀情。

B.“凌波步”“如簧语”,写步态与声音,把一位步态轻盈、语言动听的美女,形象地立在读者面前。

C.“空”写出了词人心中想见却见不到的忧苦,无奈之情跃然纸上,与“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字相似。

D.全词写对一个女子的思念,写别后相思之苦,语出新奇,不落俗套,构思巧妙,写得曲折精致。

16.“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与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分别是怎样写愁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动物都难以逾越的夸张手法表现蜀道的高峻。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相融合。

(3)小华的语文老师年过花甲,依旧勤于教研,治学不辍,他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勉,感慨时光飞逝,担心年岁不待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航运文化浸润地域社会形成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影响广泛深远。由于川江流域河道复杂,木船航行的地域性、船工的地域性都相当明显,而繁忙的运输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又需要群体维护,由此   A   据有关记载:“川江船帮组织早在清代嘉庆年间就有大河八帮、下河土一帮、小河帮等。”

川江船帮一般   B   。行业性船帮是根据主要从事行业的不同来区分的。地域性船帮又可按船主地域、行驶河段、船只类型划分。它与地方官府关系密切,属于亦官亦民的帮会组织,在地方事务上有很大影响。川江船帮对当地社会融入之深、影响之大可能也是其他地区少有的。如近代川菜内部体系的划分也是以船帮帮口为标准分成大河、小河、上河、下河帮口的。

①由于川江码头往往是城镇的经济核心区的缘故,②所在码头附近店铺林立,③各种社会势力汇聚于此,④就出现了社会意义上的“江湖”概念。⑤所以,由此延伸出来的“闯江湖”等都是川江历史上的码头文化紧密联系的。⑥川江流域航行艰难险恶,⑦失事率高,⑧也催生出救生红船制度。⑨中国最早的救生红船就产生于川江流域,⑩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内河救生红船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眉豆角富有优势。与“地豆角”和“架豆角”相比,眉豆角不占用正经的菜地,只在篱笆下刨几个坑儿,丢进豆种踩实就好。按说它和别的蔬菜都是人工驯化的,可相对来说眉豆却有半野生的品性,基本不用施肥浇水。春夏黄瓜、西红柿、茄子等大路蔬菜集中下货时,眉豆在慢慢生长藤蔓,基本没有产出。它是单等大路货断档时才繁茂地生长,而且产量很高。那时候天气已经转凉,它不失时机地登上人们的餐桌。

眉豆在我国好多地方都有种植,也就有不少土名儿。京城一带唤作扁豆。如清代查学礼《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眉豆的叫法据说源自两广地区。眉豆虽然晚熟,种植范围却越来越广,追赶着光阴,用埋头生长证明自己顽强的生命力。

草木飘零的白露时节,我站在京城郊外的农舍前,凝望爬满竹竿、铁架的眉豆,泛起阵阵乡愁。经霜后,深绿的叶子,紫色的花穗,灰绿的豆荚,总给我美的享受。尽管大部分植物开始收敛准备过冬了,可眉豆依旧不紧不慢地生长,供给人们时新蔬菜,用自己紫红的色彩绚烂出晚熟的诗意。

20.文中第一段是通过比较哪些方面来说明“眉豆角富有优势”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3分)

21.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现力。(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采用了引用的方法,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效果。(3分)

(1)据有关记载:“川江船帮组织早在清代嘉庆年间就有大河八帮、下河十一帮、小河帮等。”

(2)如清代查学礼《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代大学生,又脆又难“杀”,故而又称“大学生脆脆鲨”,该类说法源于热门话题“大学生真的很脆弱”。吃火锅低血糖、转身腰闪了、打哈欠脱臼、被吓晕抽搐、上厕所骨折、太激动晕倒……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脆脆鲨”做不到,“脆皮”大学生们总是小事酿成大祸事,但主打一个“命脆,盾多”,最终化险为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只要……就……”说法错误,写出杰出的诗篇需要找着“合适”的意象,但并非只要找着了“合适”的意象就能写出杰出的诗篇)

2.D(A项,“'所指’比'能指’更重要”错,不能得出这个结论。B项,“诗人们消解语言符号的精确性、清晰性和指向性,目的是对'意象’进行模糊化创造”错,应该是,诗人们对“意象”进行模糊化创造的目的是消解语言符号的精确性、清晰性和指向性。C项,“'意象’就是诗人的情志”错,诗人的情志只是其中的“意”)

3.D(“层进式”错,应该是“总分式”)

4.A(“在材料中喻指诗人的情感”分析错误,应该是“指寄托诗人的情感的意象”)

5.①意象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调节聚散的作用。②意象具有疏通行文脉络的作用。③意象具有保存审美意味、强化作品的耐读性的作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6.A(“隐射出他内心的无奈与不满”分析错误,从文中“L教授想象自己是大树的时候更多”表明他真的是甘愿这样付出的,“无奈与不满”证据不足)

7.A(“两个有贬抑色彩的比喻”分析错误,第一个比喻“红果子”是中性的,没有贬抑色彩)

8.①教授父母的死因未交代,留白。关于L教授父母早亡的死因,贫困也好,天天吵架也好,其实都不确定,留下疑惑让读者去猜;但后文L教授关于自己与弟弟妹妹们关系的联想以及参与互联网筹款平台捐助的随意性都可以从这一幼年经历中找到原因。②教授公寓的布置反常。L教授寓所的布置令人惊异且费解,但联系L教授的一生,他照顾着一家人,退休后也不停歇,似乎也能找到答案:现实是根,远方可以畅想,但无以抵达。③L教授“确定爱他们”这句话也让读者狐疑,但联系整篇小说可知,这句话表面是对“爱”的确定,实际是对“爱”的动摇。因为爱他们无须确定,更不会想象他们是贪得无厌的“张着嘴的蟾蜍”。(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体现教授既想承担责任又向往远方的犹豫徘徊的心态。西装男只是站在十字路口,望向远方,一如现实中的L教授,以供养一大家人为责任,又向往远方的新奇诗意,渴望逃脱。②体现教授对自己勇于对家庭负责的肯定。一方面,L教授是致敬自己如西装男一般不逃避现实,勇毅地挑起了家庭责任,站成他喜欢的那棵能供出红果子的大树的样子。③体现教授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另一方面,L教授似乎在反思、祭奠自己的人生:一直为别人而活的人生究竟意义何在?人生将逝,自己的梦想呢?(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EG[(原文标点)时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等辈,何足可惜]

11.C(《促织》“顾之则气断声吞”中的“顾”是“看、视”的意思)

12.B(“《孙子兵法》中认为使用间谍有时成功有时失败”错,材料二中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李靖)

13.(1)祖孝征与斛律光有矛盾,得此传单后则更添油加醋,斛律光最终因此而被杀害。(得分点:“隙”“润色”“以……见”各1分,句意1分)

(2)在朝政事务中公正坦直,忠心耿耿恪守臣节,诚信而竭尽赤诚,即使是高明能干的间谍,又怎么能发挥作用呢?(得分点:“正色”“善”“安可……乎”各1分,句意1分)

14.①韦孝宽建立情报网,对北齐了如指掌。②韦孝宽编造、散布歌谣。③北齐内部官员不和。(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要出兵进攻敌人,必须事先派遣间谍,秘密探明敌军人数之多少、力量之虚实、部队之行止,然后再出兵进攻,就能大功可立,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对敌作战)无时无处不在使用间谍。”北周名将韦叔裕,字孝宽,凭借自身之德行而长期镇守在玉壁城。他善于抚慰和管理士卒,甚得部众拥护,他所派往北齐的间谍,都能尽全力地搜集情报。也有被他重金收买的北齐人,从齐国送来情报。所以,北齐有什么动静,北周都了如指掌。北齐左丞相斛律光,字明月,既贤明又勇武,是孝宽非常忌恨的一个对手。参军曲严颇懂占卜之术,他对孝宽说:“明年,北齐必相互残杀。”孝宽因此命令曲严编造歌谣说:“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就是斛(以此隐喻斛律光)。又说:“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立。”然后命令间谍携带大量写好歌谣的传单,散发到齐都邺城。祖孝征与斛律光有矛盾,得此传单后则更添油加醋,斛律光最终因此而被杀害。北周武帝宇文邕获悉斛律光被杀身亡的消息后,立即向全国颁布大赦令,而后出动大军讨伐,最终灭掉了北齐。

材料二:

唐太宗问道:“当年我派遣唐俭出使突厥,你却趁机发动突袭,从而击败突厥。人们都说你这是把唐俭当作了死间,我直到今天对此仍抱有怀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李靖拜了拜之后回答说:“我和唐俭一起辅佐陛下,预料他必定不能用言辞说服突厥归顺,因此我才趁机出兵袭击突厥,这是为了铲除国家的大患而顾不得保全个人的小义了。人们以为我把唐俭当作死间来用,这绝不是我的本意。根据《孙子兵法》所说:用间最是下策,我曾在著论后面批注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有用间而获得成功的,也有用间而招致失败的。’如果一个人从年轻时起辅佐君主,在朝政事务中公正坦直,忠心耿耿恪守臣节,诚信而竭尽赤诚,即使是高明能干的间谍,又怎么能发挥作用呢?像唐俭这样的事,乃是小义,陛下又何必怀疑呢?”唐太宗说:“的确是如此!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这岂是平庸之人所能做到的。周公尚且为大义而灭亲,更何况是对一个使臣呢?现在我明白无疑了。”

材料三:

唐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李靖对将军张公谨说:“朝廷的使者到了颉利可汗那里,突厥必定会放松戒备。我们就选拔一万精骑,携带二十天的军粮,带兵从白道袭击突厥。”张公谨说:“皇上已经下诏准许颉利可汗归降,朝廷派去的使者也在那里,恐怕不宜去讨伐进击。”李靖说:“这正是用兵的良机,时机不可错过,这就是韩信之所以消灭齐国的道理。像唐俭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测,又有什么可惜的呢。”

15.A(“以哀景衬哀情”错,应是“以乐景衬哀情”)

16.①“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开篇直抒胸臆,“百种愁”写愁之多,接着化抽象为具体,写“愁”“挂在斜阳树”,举目即见,无法排遣,运用夸张等修辞写出内心愁苦之深。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将国破家亡之愁比作“一江春水”,化抽象为具体,点明愁之多之长之深。(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17.(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2)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汨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A产生大量船帮组织 B可分成行业性船帮和地域性船帮(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A处,根据后面“据有关记载,川江船帮组织早在清代嘉庆年间就有大河八帮、下河十一帮、小河帮等”可知,此处应填“产生大量船帮组织”之类的内容;B处,根据后面内容可知)

19.①,修改:由于川江码头往往是城镇的经济核心区。⑤,修改:所以,由此延伸出来的“闯江湖”等都是与川江历史上的码头文化紧密联系的。⑩,修改:川江流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内河救生红船分布最密集的地区。(第①句,语意重复,删除“的缘故”;第⑤句,缺少介词,在“川江历史上的码头文化”的前面加上“与”;第⑩句,缺少主语,在句前添加“川江流域”。每处2分,共6分)

20.①文中将眉豆角与“地豆角”和“架豆角”比较,突出眉豆角不占用正经的菜地,种法简单。②将眉豆角与别的蔬菜比较,突出其有半野生的品性,基本不用施肥浇水。③将眉豆角与大路蔬菜比较,突出其产量高,时机正好。(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1.①“深绿的叶子,紫色的花穗,灰绿的豆荚”三个短语形成结构一致、意思相关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强化了经霜后眉豆的外部形态给人的美好感受。②本句用“深绿”“紫色”“灰绿”三个表示颜色的词语,令读者在脑海中唤起逼真清晰的视觉形象,产生对色彩的美感联想,从而增强了语言表达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第(1)句:引用川江船帮组织的史料,有力证明了船运文化的特殊性以及船帮组织形成的历史悠久,增强了可信度和权威性。(1分)第(2)句:引用诗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明了眉豆叫作“扁豆”,又使文章彰显了文化底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更具有艺术感和语言美感。(2分)

23.【写作提示】

材料分析: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社会发展、家庭养育的重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必然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不少负面影响。而“吃火锅低血糖、转身腰闪了、打哈欠脱臼、被吓晕抽搐、上厕所骨折、太激动晕倒……”无疑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质太脆弱了,提高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迫在眉睫,需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丰富户外活动,倡导饮食均衡,特别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从而甩掉“脆皮”,达到“野蛮体魄、文明精神”的成长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完全没有必要为“脆皮大学生”而焦虑,从这个词条中,我们甚至能读出一些乐观来。“脆”是自嘲,“皮”一下是自嗨。大学生们敢于自嘲,敢于将自己的脆弱展示出来,本身就表明了一种自信乐观的心态。他们不讳疾忌医,也不过度忧虑,而是用一颗平常心笑着面对不期而来的意外伤害或疾病,并积极地去治疗和解决问题。这种心态值得赞赏。我们有理由相信,或许部分大学生偶尔有些“脆皮”,他们的内心却依然坚强。

立意角度:

①“脆皮大学生”不仅是玩梗,更是健康警钟;

②大可不必为“脆皮大学生”而担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